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3244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特别涉及一种沉板型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背景 由于可携式电子产品轻薄化的需求从未间断,使得电连接器也必须尽可能的缩小体积,以减少占用的空间。然而,例如中国台湾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第M398257号揭露的一种沉板型的电连接器91,如图I所示,电连接器91安装于电路板92时,电路板92是位于电连接器91的绝缘单元的基壁911的后方,而且,由于在电路板92上开设焊接孔924需要使焊接孔924与电路板92的固定端缘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证焊接孔924的结构强度,所以端子的导接部912也需要从基壁911往后延伸一段较长的距离后再焊接于电路板92的焊接孔924,使得电连接器91整体长度较长,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以缩短整体的长度及降低整体高度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于是,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及一遮蔽壳体。绝缘本体包括一主体部及一由主体部往前延伸的舌板,主体部具有相对的一顶面及一底面,以及连接顶面与底面且相对的两个侧面。端子设于绝缘本体,且各端子具有一露出于舌板的接触部及一延伸出主体部的底面的尾部。遮蔽壳体包括相对的一顶壁及一底壁,以及连接顶壁与底壁且相对的两个侧壁。遮蔽壳体围绕舌板并共同界定出一对接腔,两侧壁上各设置有一固定结构以将主体部悬置固定到遮蔽壳体,主体部的底面高于遮蔽壳体的底壁,以在主体部的底面下方形成一与对接腔连通的收容空间。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中,该收容空间位于该对接腔的后方且与该对接腔连通,其能够用于对应收容一电路板的固定端缘。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中,该遮蔽壳体的顶壁与该主体部的顶面相贴接,其两侧壁分别与该主体部的两侧面相贴接;该固定结构包括一承托部,该承托部是由该侧壁往该主体部的底面弯折的弯折片。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中,该固定结构还包括一第一^^止部及一第二卡止部,该第一^^止部是由侧壁中部向内凸伸的凸片,该第二卡止部是由该侧壁后端往前开设的缺槽;该主体部的两侧面各设有配合该第一卡止部的一抵止槽及配合该第二卡止部的一凸块。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中,端子包括一排第一端子及一排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各具有一设于舌板的第一接触部、一由第一接触部往后延伸的第一固定部、一由第一固定部往下弯折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一尾部;第二端子各具有一设于舌板的第二接触部、一由第二接触部往后延伸的第二固定部、一由第二固定部往下弯折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及一第二尾部;其中至少一排端子的延伸部先往前弯折出一弯折延伸部,再从弯折延伸部往下延伸出尾部,第一尾部与第二尾部呈前后两排排列。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中,该主体部设有多个位于底面后端的定位槽,且各该第一尾部及各该第二尾部分别对应卡固于各该定位槽。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中,各该第一接触部呈弹性弧形且各该第二接触部呈平板形,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位于该舌板的同一侧且呈前后两排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一实施例中,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一端子的两第一尾部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两个第一端子的两第一接触部之间的间距;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多个第二尾部之间的间距。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含一具有一缺口的电路板及一安装于电路板的缺口处的电连接器,主体部的底面位于电路板上,且电路板的固定端缘位于收容空间而将对接腔的后端遮闭。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一实施例中,该电连接器的端子包括一排第一端子及一排第二端子,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各具有一设于该舌板的第一接触部、一由该第一接触部往后延伸的第一固定部、一由该第一固定部往下弯折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一尾部;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各具有一设于该舌板的第二接触部、一由该第二接触部往后延伸的第二固定部、一由该第二固定部往下弯折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及一第二尾部;其中至少一排端子的延伸部先往前弯折出一弯折延伸部,再从该弯折延伸部往下延伸出尾部,所述多个第一尾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尾部呈前后两排排列。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绝缘本体的主体部的底面高于遮蔽壳体的底壁,以在主体部的底面下方形成一与对接腔连通的收容空间,以供容置电路板,如此有利于缩短电连接器整体的长度并降低整体的高度,以适于紧凑型应用。此外,其中至少一排端子的延伸部先往前弯折出一弯折延伸部,再从弯折延伸部往下延伸出尾部,如此不仅有利于在保持主体部有足够的壁厚以维持其结构强度的前提下缩短电连接器的整体长度,而且第一尾部与第二尾部为前后交错排列也可以降低电路板上焊接孔的排列密度,从而提高电路板的结构强度且利于开孔。

图I是一剖视图,说明中国台湾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第M398257号揭露的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图2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一较佳实施例;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图4是图3的另一角度视图;图5是图4的进一步分解图;图6是图5的侧视图; 图7是一立体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图8是一前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电连接器;[0024]图9是一立体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图10是一前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图11是一沿图10中XI-XI直线所取的剖视图;图12是该较佳实施例的端子的立体图;及图13是该较佳实施例的端子的前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电连接器 I电路板11缺口12焊接孔13焊接孔14固定端缘2绝缘本体21主体部211顶面212底面213侧面214后侧面215收容槽216抵止槽217凸块22舌板23定位槽3第一端子31第一接触部32第一固定部321倒刺33第一延伸部34弯折延伸部35第一尾部4第二端子41第二接触部42第二固定部421倒刺43第二延伸部44第二尾部5遮蔽壳体511顶壁512底壁[0063]513侧壁52固定结构523承托部524第一^^止部525第二卡止部526挡片53对接腔54收容空间55焊脚56焊脚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不。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具有一缺口 11的电路板I及一电连接器100。参阅图3至图6,电连接器100包含一绝缘本体2、一排第一端子
3、一排第二端子4及一遮蔽壳体5。绝缘本体2包括一主体部21及一由主体部21往前延伸的舌板22。主体部21具有相对的一顶面211及一底面212,以及连接顶面211与底面212且相对的两个侧面213。主体部21设有多个位于底面212后端且呈前后两排排列的定位槽23,即前排的定位槽23由主体部21的后侧面214往前凹设的深度较深,而后排的定位槽23由主体部21的后侧面214往前凹设的深度较浅。第一端子3从后方插设固定于绝缘本体2,各具有一设于舌板22且呈弹性弧形的第一接触部31、一由第一接触部31往后延伸的第一固定部32、一由第一固定部32往下弯折延伸的第一延伸部33、一由第一延伸部33下端往前弯折延伸的弯折延伸部34 (本较佳实施例中的弯折延伸部34倾斜地往前往下延伸,而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弯折延伸部34也可以水平地往前延伸)、及一由弯折延伸部34往下延伸的第一尾部35。第一固定部32两侧设有倒刺321以固定于绝缘本体I。第二端子4插设固定于绝缘本体2,各具有一设于舌板22且呈平板形的第二接触部41、一由第二接触部41往后延伸的第二固定部42、一由第二固定部42往下弯折延伸的第二延伸部43、及一由第二延伸部43直接往下延伸的第二尾部44。第二固定部42两侧分别凸伸两个倒刺421以固定于绝缘本体I。第一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与第一固定部32位于舌板22的下侧,第二端子4的第二固定部42位于舌板22上侧,且第二端子4的第二接触部41穿过舌板22露出于舌板22的下侧,第二接触部41与第一接触部31位于舌板22的同一侧且呈前后两排设置。第一延伸部33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第一固定部32的宽度,其中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一端子3的第一延伸部33是由其第一固定部32的后端的内侧缘弯折延伸而出的(参阅图12),、使得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一端子3的两第一尾部35之间的间距(即两第一尾部35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其两第一接触部31之间的间距(即两第一接触部31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41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多个第二尾部44之间的间距(配合参阅图12及图13)。且第一尾部35与第二尾部44呈前后两排交错排列且对应卡固于定位槽23,其中第一尾部35卡固于前凹深度较深的定位槽23,而第二尾部44卡固于前凹深度较浅的定位槽23,第一尾部35与第二尾部44垂直向下延伸,并可对应焊接于电路板I的对 应焊接孔12。参阅图13,以前后方向视之,各第一尾部35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尾部44之间,第一尾部35与第二尾部44呈交错排列,从而可以降低端子之间的串音问题。此外,在本较佳实施例,第一端子3为用于传输符合USB2. 0信号传输规范的信号的端子组;第一端子3配合第二端子4为用于传输符合USB3. 0信号传输规范的信号的端子组。参阅图3至图9,遮蔽壳体5包括相对的一顶壁511及一底壁512,以及连接顶壁511与底壁512且相对的两个侧壁513。遮蔽壳体5围绕舌板22并共同界定出一对接腔53以供另一对接连接器(图未示)插接于其内,两侧壁513上各设置有一固定结构52以将主体部21悬置固定到遮蔽壳体5,主体部21的底面212高于遮蔽壳体5的底壁512,以在该主体部21的底面212下方形成一与该对接腔53连通的收容空间54,收容空间54位于对接腔53的后方且与对接腔53连通,其可用于对应收容电路板I的固定端缘14(参阅图2)。参阅图2及图9至图11,电连接器100安装于电路板I的缺口 11处,遮蔽壳体5借由从两侧壁513前部向外凸伸的两焊脚55及由两侧壁513后部往下延伸的焊脚56穿过电路板I上对应的焊接孔13焊接固定于电路板1,且遮蔽壳体5的底壁512位于电路板I的缺口 11处,主体部21的底面212位于电路板I上方,且电路板I的固定端缘14位于收容空间54而将对接腔53的后端遮闭(配合参阅图8,图10及图11)。借由收容空间54以容置电路板1,如此有利于降低电连接器100与电路板I的整体高度。另一方面,由于电路板I的固定端缘14与对接腔53沿前后方向贴靠在一起,所以电路板I上的焊接孔12 (或焊接垫)相对于公知技术(如图I)也可以相应地前移设置到离对接腔53后端很近的位置处,从而可以对应地缩短第一端子3及第二端子4从主体部21向后伸出的距离,有利于缩短电连接器100的整体长度。再参阅图5、图7与图8,详细而言,遮蔽壳体5的顶壁511与主体部21的顶面211相贴接,其两侧壁513分别与主体部21的两侧面213相贴接。在本较佳实施例,固定结构52优选包括一承托部523、一第一^^止部524及一第二卡止部525,承托部523是由侧壁513下端往主体部21的底面212弯折的弯折片,第一卡止部524是由侧壁513中部向内凸伸的凸片,第二卡止部525是由侧壁513后端往前开设的缺槽,此外,主体部21的两侧面213各设有配合承托部523的一收容槽215、配合第—^止部524的一抵止槽216及配合第二卡止部525的一凸块217,收容槽215是由主体部21的侧面213延伸至底面212。承托部523与顶壁511相对、第一^^止部524容置于抵止槽216,以及第二卡止部525与凸块217相卡合都可使遮蔽壳体5与主体部21在上下方向相对限位,而且相对的两侧壁513分别与主体部21的两侧面213相贴接,可使遮蔽壳体5与主体部21在左右方向相对限位,此外,承托部523容置于收容槽215以及第二卡止部525与凸块217相卡合,可使遮蔽壳体5不会相对主体部21往后移动,而第一卡止部524容置于抵止槽216,并且顶壁511还设有一对往下弯折的挡片526以抵于主体部21的后侧面214(参阅图11),而使遮蔽壳体5不会相对主体部21往前移动,借此将遮蔽壳体5与主体部21在前后方向限位。亦即,借由承托部523、第一卡止部524、第二卡止部525及挡片526与绝缘本体2的主体部21相配合,使遮蔽壳体5与主体部21相对限位,从而使遮蔽壳体5与绝缘本体2结合固定。在加工制造电连接器100时,是先将第一端子3从后方插入固定至绝缘本体2 ;再将第二端子4从上方往下装设到绝缘本体2上,接着向前推动第二端子4将其紧固到绝缘本体2 ;然后将遮蔽壳体5由前方往后套设到绝缘本体2上,最后再冲压加工出第一卡止部524及挡片526,将遮蔽壳体5固定至绝缘本体2。综上所述,本较佳实施例绝缘本体2的主体部21的底面212高于遮蔽壳体5的底壁512,以在主体部21的底面212下方形成与对接腔53连通的收容空间54,以容置电路板1,如此有利于将电路板I上的焊接孔12前移到离对接腔53后端很近的位置处,从而可以相应地缩短第一端子3及第二端子4从主体部21向后伸出的距离,有利于缩短电连接器100的长度并降低电连接器100与电路板I的整体高度,以适于紧凑型应用。此外,第一端子3的弯折延伸部34由第一延伸部33下端弯折往前斜下延伸后再向下弯折延伸出第一尾部35,而使第一尾部35相较于第二端子4的第二尾部44位于较前方的位置处,如此不仅有利于将第一延伸部33的位置后移,以保证主体部21具有足够的壁厚以维持其结构强度,同时将第一尾部35设置于第一延伸部33的前方还可以将其焊接到主体部21下方的焊接孔12内,有利于缩短电连接器100的整体长度以适于紧凑型应用,而且第一尾部35与第二尾部44为前后交错排列可以降低电路板I上焊接孔12的排列密度,从而提高电路板I的结构强度且利于在电路板I上开孔。值得指出的是,其他实施例(图未示出)还可以在本较佳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变化,例如通过将向前弯折的弯折延伸部由第一端子改为设置到第二端子上,使第二尾部设置于第二延伸部的前方;而第一端子的第一延伸部则直接向下延伸第一尾部,从而使 第二尾部相较于第一尾部位于较前的位置处,这样也可以达到与本较佳实施例相类似的有益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绝缘本体,包括一主体部及一由该主体部往前延伸的舌板,该主体部具有相对的一顶面及一底面、以及连接该顶面与该底面且相对的两个侧面; 多个端子,设于该绝缘本体,且各该端子具有一露出于该舌板的接触部及一延伸出该主体部的尾部;及 一遮蔽壳体,包括相对的一顶壁及一底壁、以及连接该顶壁与该底壁且相对的两个侧壁;该遮蔽壳体围绕该舌板并共同界定出一对接腔,该两侧壁上各设置有一固定结构以将该主体部悬置固定到该遮蔽壳体,该主体部的底面高于该遮蔽壳体的底壁,以在该主体部的底面下方形成一与该对接腔连通的收容空间。
2.依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收容空间位于该对接腔的后方且与该对接腔连通,其能够用于对应收容一电路板的固定端缘。
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遮蔽壳体的顶壁与该主体部的顶面相贴接,该遮蔽壳体的两侧壁分别与该主体部的两侧面相贴接;该固定结构包括一承托部,该承托部是由该侧壁往该主体部的底面弯折的弯折片。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结构还包括一第一卡止部及一第二卡止部,该第一^^止部是由侧壁中部向内凸伸的凸片,该第二卡止部是由该侧壁后端往前开设的缺槽;该主体部的两侧面各设有配合该第一卡止部的一抵止槽及配合该第二卡止部的一凸块。
5.依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端子包括一排第一端子及一排第二端子,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各具有一设于该舌板的第一接触部、一由该第一接触部往后延伸的第一固定部、一由该第一固定部往下弯折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一尾部;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各具有一设于该舌板的第二接触部、一由该第二接触部往后延伸的第二固定部、一由该第二固定部往下弯折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及一第二尾部;其中至少一排端子的延伸部先往前弯折出一弯折延伸部,再从该弯折延伸部往下延伸出尾部,所述多个第一尾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尾部呈前后两排排列。
6.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主体部设有多个位于底面后端的定位槽,且各该第一尾部及各该第二尾部分别对应卡固于各该定位槽。
7.依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接触部呈弹性弧形且各该第二接触部呈平板形,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多个第一接触部位于该舌板的同一侧且呈前后两排设置。
8.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一端子的两第一尾部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两个第一端子的两第一接触部之间的间距;所述多个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多个第二尾部之间的间距。
9.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电路板,具有一缺口 ;及 一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安装于该电路板的缺口处,该主体部的底面位于该电路板上方,且该电路板的固定端缘位于该收容空间而将该对接腔的后端遮闭。
10.依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的端子包括一排第一端子及一排第二端子,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各具有一设于该舌板的第一接触部、一由该第一接触部往后延伸的第一固定部、一由该第一固定部往下弯折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一尾部;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各具有一设于该舌板的第二接触部、一由该第二接触部往后延伸的第二固定部、一由该第二固定部往下弯折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及一第二尾部;其中至少一排端子的延伸部先往前弯折 出一弯折延伸部,再从该弯折延伸部往下延伸出尾部,所述多个第一尾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尾部呈前后两排排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及一遮蔽壳体。绝缘本体包括一主体部及一由主体部往前延伸的舌板,主体部具有相对的一顶面及一底面,以及连接顶面与底面且相对的两个侧面。端子设于绝缘本体,且各端子具有一露出于舌板的接触部及一延伸出主体部的底面的尾部。遮蔽壳体包括相对的一顶壁及一底壁,以及连接顶壁与底壁且相对的两个侧壁。遮蔽壳体围绕舌板并共同界定出一对接腔,两侧壁上各设置有一固定结构以将主体部悬置固定到遮蔽壳体,主体部的底面高于遮蔽壳体的底壁,以在主体部的底面下方形成一与对接腔连通的收容空间。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能够缩短整体的长度及降低整体高度。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2373764SQ20112057884
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2日
发明者何宜泽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