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43612阅读:80来源:国知局
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1)、与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2)及组装于所述连接器后端的盖体(4),所述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导电端子(11)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件(14),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盖体内且连接所述连接器及所述盖体的弹簧(5),所述连接器露出于所述盖体的长度小于实际使用时的长度。
【专利说明】线缆连接器组件
[000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信号高速传输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0002]【【背景技术】】
为满足消费类电子市场的独特需要,2 O O 2年4月,日立、松下、飞利浦、晶像(Silicon Image)、索尼、汤姆逊、东芝共七家公司成立了 HDMI (High-definition Digital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数位多媒体接口 )协会,开始制定新的专用于数位视频/音频传输标准。HDMI技术是能够通过单一连接器传输高清视频和多通道音频。
[0003]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391785号所揭露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组合,其揭示了一种HDMI型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同轴线缆以及扣合于绝缘本体后端的盖体,通过压块将线缆压弯固定于隔板中,导电端子尾部通过刺破的方式与所述线缆电性连接。
[0004]然而,其揭示的HDMI线缆连接器组件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常常会出现盖体与机箱面板连接不紧密的情况,这样就造成,在恶劣工作环境(如潮湿,灰尘等)下,灰尘、水分容易进入线缆连接器组件内,导致线缆连接器组件内的金属壳体及导电端子生锈,使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对接连接器的使用寿命降低。
[0005]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线缆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
[0006]【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以防灰防尘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可与安装于面板上的对接连接器配合,其包括连接器、与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及组装于所述连接器后端的盖体,所述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件,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盖体内且连接所述连接器及所述盖体的弹簧,所述连接器露出于所述盖体的长度小于实际使用时的长度,当所述连接器受到向前的推力时,所述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盖体向前移动并使得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完成对接,此时,由于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之间的保持力使得所述盖体在所述弹簧的拉伸力的作用下向前移动并贴合于所述连接器外的面板。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弹簧的拉伸力使得线缆连接器的盖体前端的档板与板端机箱维持结合紧密的状态,从而达到防水,防尘等效果。
[0009]【【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
[0010]图2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11]图3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视图。
[0012]图4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组装图。
[0013]图5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未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去掉上盖的俯视图。
[0014]图6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去掉上盖的俯视图。
[0015]图7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6]图8是图7的另一角度视图。
[0017]图9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
[0018]图10是图9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0019]图11是图10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视图。
[0020]【【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0的第一种实施方式。
[0021]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0,可与安装于机箱面板上的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以传输信号。该线缆连接器组件1000包括连接器I及与连接器I电性连接的线缆2、组装于连接器I后端且包围部分线缆2的金属壳体3、组装于连接器I后端且包覆于金属壳体3的盖体4以及收容于盖体4中且连接连接器I与盖体4的弹簧5。所述连接器I包括绝缘本体10、安装于绝缘本体10中的若干导电端子11、组装于绝缘本体10后端的隔板12、收容于隔板12前端的压块13、以及包覆绝缘本体10的金属遮蔽件14。
[0022]绝缘本体10大致呈凸字形,其内设有一收容腔106,收容腔106由上壁101、平行于上壁101的下壁102及一对在上壁101、下壁102之间延伸且发生弯折的侧壁103环绕而成。上壁101和下壁102内分别设有若干第二收容槽105和第一收容槽104,第二收容槽105的数量多于第一收容槽104,第一、第二收容槽104、105与绝缘本体10内的收容腔106连通。
[0023]若干导电端子11共包括有两排,其设置于绝缘本体10内。每个导电端子11包括对接部110、与对接部110相对的尾部112及连接对接部110和尾部112的固持部111。导电端子11分别干涉的插入对应的绝缘本体10的第一收容槽104和第二收容槽105中,其中每一导电端子11的固持部111与第一收容槽104和第二收容槽105干涉而使导电端子11定位于绝缘本体10内。导电端子11的尾部112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后表面。
[0024]隔板12收容于绝缘本体10的后端,包括后端较宽的主体部120及自所述主体部120向前延伸形成的延伸部121,延伸部121具有收容压块13的收容腔1206。收容腔1206上、下分别设有上壁1210及与上壁1210相对的下壁1211,自上壁1210和下壁1211的内表面分别形成有用以收容导电端子11尾部112的第二端子槽1213和第一端子槽1212。所述主体部120包括上壁1200及与所述上壁1200相对应的下壁1201,自所述上壁1200和下壁1201上分别凹陷形成有用来支撑线缆2的第二支撑槽1203和与之对应的第一支撑槽1202。第一支撑槽1202位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212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撑槽1203位于所述第二端子槽1213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撑槽1202和第二支撑槽1203前方的部位分别形成有一沿着所述主体部120前壁延伸的第二通孔1205和与之对应的第一通孔1204。第一、第二通孔1204、1205与第一、第二端子槽1212、1213连通,通过第一、第二通孔1204、1205使收容槽1206与第一、第二支撑槽1202、1203连通。
[0025]金属遮蔽件14包括用来收容所述绝缘本体10且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部141、自对接部141向后延伸形成用来收容所述隔板12的主体部120的框体部140及自框体部140两侧向外延伸的呈T型的固定弹簧5—端的固持件142。固持件142包括自框体部140的两侧壁1401向外突出的缩颈1423及自缩颈1423向上下延伸的挡止块1421。框体部140的前端具有延伸至对接部141外表面的前壁1403。
[0026]弹簧5收容于盖体4内,其一端与金属遮蔽件14固定,另一端与盖体4固定。金属遮蔽件14外设有用于固定弹簧5 —端的固持件142,盖体4内设有用于固定弹簧另一端的固定柱421。
[0027]线缆2包括若干芯线(未图示)及包覆于所述芯线外围的绝缘外皮21,一个应力释放部22成型于所述线缆2的外侧,所述应力释放部22包括位于其后端的圆形的管状部220及形成于所述圆形管状部220前端的定位部221。
[0028]金属壳体3包括主体部30以及自主体部30延伸出的锥形部31,锥形部31的一端设有线缆收容孔32。
[0029]盖体4包括上盖41及与所述上盖41相配合的下盖42。下盖42的底面上设有若干的定位孔420及用于固定弹簧5的固定柱421。上盖41上与所述下盖4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定位孔420相配合的定位柱410,所述上盖41和下盖42的后端均设有一个用来收容线缆2的线缆收容槽413、423,上盖41和下盖42两侧分别设有对称的收容槽412、422,收容槽422的一端设有固定柱421,收容槽412上与所述收容槽42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固定柱421相配合的固定孔411,在上盖41和下盖42的前端设有对称的挡板415,425ο
[0030]组装时,先将金属壳体3套设于线缆2的后端的周边,线缆2中的芯线分成两排分别收容于第一支撑槽1202和第二支撑槽1203中且分别通过第一通孔1204和第二通孔1205中,延伸入收容腔1206内,从前至后的方向将所述压块13安装于收容腔1206中且同时抵压于自第一通孔1204、第二通孔1205中延伸入收容腔1206内的芯线上。将导电端子11收容于绝缘本体10中,导电端子11的尾部112露出于绝缘本体10的后端,此时再将组装好的隔板12、压块13及线缆2组装于收容导电端子11的绝缘本体10的后端,导电端子11的尾部112分别收容于隔板12内的第二端子槽1213和第一端子槽1212,并与线缆2中的芯线绝缘刺破连接。
[0031]接着将金属遮蔽件14套设于所述组装好的绝缘本体10的外侧,同时使得绝缘本体10组装于对接部141内,隔板12的主体部120组装于框体部140,将所述金属壳体3向前移动至与所述金属遮蔽件14相结合。再接着,将前述组装好的结构放置于所述下盖42中,将线缆2的定位部221设置于下盖42的线缆收容槽423的前方,管状部220的下半部分局部卡固于线缆收容槽423中。将弹簧5收容于位于盖体4中的收容槽422,弹簧5的一端固定于位于收容槽422中的固定柱421,另一端固定于金属遮蔽件14上的固持件142上。
[0032]如图5所示,当线缆连接器组件1000处于非使用状态时,弹簧5处于自然状态,此时,金属遮蔽件14的框体部140的前壁1403与盖体4的前端的挡板425的内表面间隔一段距离,连接器I的金属遮蔽件14的对接部141露出于盖体4的长度小于使用状态时(连接器I与对接连接器完成对接时)的长度。然后,将上盖41安装于下盖42上,此时,管状部220的上半部分卡固于所述线缆收容槽412中,定位部221同时设置于线缆收容槽423的前方。
[0033]使用该线缆连接器组件1000时,将其与对接连接器配合连接,当连接器I露出于盖体4外的部分插入对接连接器内后,因线缆2与盖体4可相对运动,且线缆2与连接器I相对静止,此时,握住线缆2上的圆形管状部220向前推可使连接器I与对接连接器完全对接。在推力的作用下,如图6所示,使得连接器I与盖体4发生相对位移,露出于盖体4外的长度增加,连接器I进一步向对接连接器插入,对接完成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0处于使用状态,插入后的实际互配长度大于最开始露于盖体4外的长度,从而,弹簧5被拉伸。此时,被拉伸后的弹簧5产生拉伸力,由于连接器I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保持力作用,连接器I固定不动,弹簧5产生的拉伸力带动盖体4向前运动,使得盖体4的前端挡板415、425与对接连接器外的面板贴合紧密。通过连接器I可相对盖体向前移动的设计,可保证每次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后,均可实现盖体4与板端机箱紧密配合,相互无间隙,即使在如潮湿,灰尘等工作环境下也可起到相对防水防尘的作用,防止金属壳体3及导电端子11生锈,从而大幅提升线缆连接器及板端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0034]请参阅图9至图11,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
[0035]该线缆连接器组件100(Τ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以传输信号。该线缆连接器组件100(Τ包括连接器I及与连接器I相电性连接的线缆2、组装于连接器I后端且包围部分线缆2的金属壳体:T、包覆金属壳体3'的盖体4\收容于盖体4'中的弹簧5以及组装于盖体4上且延伸入盖体4内并与金属壳体3'连接的滑块6'。连接器I包括绝缘本体10、安装于绝缘本体10中的导电端子11、组装于绝缘本体10后端的隔板12以及包覆绝缘本体10的具有对接部110的金属遮蔽件14。本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滑块6'及与滑块6'相配合的结构以便驱动连接器I相对于盖体4r向前运动从而使其与对接连接器对接。[0036]金属壳体:T与金属壳体3形状结构基本上相同,其包括主体部3(Τ、自主体部3(Τ延伸出的锥形部31'以及自主体部3(Τ外壁向上突出形成的凸块32、
[0037]滑块6Λ包括驱动部61'和具有定位孔62(Τ的定位部62',定位孔62(Τ与金属壳体:T上的凸块32'配合固定以便驱动金属遮蔽件14的对接部141与盖体4'发生向前移动,这样连接器I也相对盖体f向前移动。盖体f包括上盖41'及下盖42、盖体f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盖体4其它结构都一致,唯一不同的在于:上盖4广设有收容滑块K的滑块槽416、滑块槽416'设有通孔426'以便滑块6'的定位部62'穿过上盖41'与凸块32'固定。
[0038]组装时,如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将先将金属壳体:T套设于线缆2的后端的周边,线缆2连接于连接器I后端,在将金属壳体3'组装于连接器I后端。将上述组装好的连接器1、金属壳体:T及线缆2自上而下组装于下盖42'上,弹簧5 —端固定于位于收容槽422中的固定柱421,另一端固定于金属遮蔽件14上的固持件142上。将滑块6'组装在上盖41'内的滑块槽416、再将上盖41'组装于下盖42'上,滑块6'上的定位部62'组装于金属壳体I上的凸块32'上,定位孔610与凸块32'配合固定。
[0039]连接器I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连接时,当连接器I露出于盖体4'外的部分插入对接连接器后未完成对接,此时,只需将滑块6'向前推,即可带动连接器I继续插入对接连接器直至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好。此时,如第一实施例所述,弹簧5被拉伸,被拉伸后的弹簧5产生拉伸力带动盖体4向前运动,使得盖体4'的前端挡板415、425与组装于对接连接器外的面板维持紧密配合的状态。从而实现盖体4'与板端机箱紧密配合,相互无间隙,即使在如潮湿,灰尘等工作环境下也可起到相对防水防尘的作用,防止金属壳体:T及导电端子11 生锈,从而大幅提升线缆连接器及板端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可与安装于面板上的对接连接器配合,其包括:连接器、与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及组装于所述连接器后端的盖体,所述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盖体内且连接所述连接器及所述盖体的弹簧,所述连接器露出于所述盖体的长度小于实际使用时的长度,当所述连接器受到向前的推力时,所述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盖体向前移动并使得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完成对接,此时,由于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之间的保持力使得所述盖体在所述弹簧的拉伸力的作用下向前移动并贴合于所述连接器外的面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金属遮蔽件固定另一端与所述盖体固定,所述金属遮蔽件外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弹簧一端的固持件,所述盖体内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弹簧另一端的固定柱。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遮蔽件还包括自所述对接部向后延伸的框体部,所述框体部的前端具有延伸至对接部外表面的前壁,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在非使用状态时,所述前壁与所述盖体前端间隔一段距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设有收容弹簧且供弹簧在其内弹性伸缩的收容槽,所述固定柱位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固持件所在的直线和所述收容槽所在直线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部具有两侧壁,所述固持件由所述框体部的侧壁向外延伸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件呈T型,包括从所述框体部的侧壁向外延伸的缩颈及自所述缩颈向上下延伸形成的挡止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设有与所述固定柱配合防止所述弹簧脱落的固定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组装于所述金属遮蔽件后且包围部分所述线缆的金属壳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装于所述壳体上的滑块,所述滑块驱使所述连接器向前运动且与所述盖体相对运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外壁向上突出形成与所述滑块配合固定的凸块,所述盖体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设有收容所述滑块且具有通孔的滑块槽,所述滑块自所述通孔穿过所述上盖安装于所述凸块上。
【文档编号】H01R13/52GK103545652SQ201210242353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3日
【发明者】吴荣发, 陈钧, 伍壮志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