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塑料复合材料的车用电池组壳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71147阅读:来源:国知局
使用塑料复合材料的车用电池组壳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电动车的电池组壳组件,包含:壳体,其用于容纳电池组;和盖,其可拆卸地与所述壳体结合,其中所述壳体由塑料复合材料形成,在该塑料复合材料中,长纤维或长纤维与连续纤维的混合物被用作塑料基质中的增强纤维,第一独立的增强构件包括至少两个支架,每个支架接合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一独立的增强构件由塑料复合材料形成,在该塑料复合材料中,长纤维、连续纤维、或长纤维与连续纤维的混合物被用作塑料基质中的增强纤维,并且第二独立的增强构件具有平面形状,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独立的增强构件的至少两个支架,其中,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二独立的增强构件由塑料复合材料形成,该塑料复合材料包括作为塑料基质中的增强纤维的连续纤维,其中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二独立的增强构件通过挤出-压缩成型装置一体形成,并且所述壳体的底部被形成为单层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组件,其中,所述壳体的长纤维以及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长纤维均具有1,000的长径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组件,其中,所述壳体的长纤维以及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长纤维均具有1,000到10,000的长径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塑料基质选自聚丙烯、聚酰胺、聚醚醚酮、聚碳酸酯、聚亚苯基砜、聚苯醚、热塑性聚氨酯及其组合。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电池组壳组件,其中,所述壳体的塑料基质选自聚丙烯、聚酰胺、聚醚醚酮、聚碳酸酯、聚亚苯基砜、聚苯醚、热塑性聚氨酯及其组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组件,其中,所述壳体的长纤维或连续纤维以及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长纤维或连续纤维选自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火山灰纤维、天然纤维及其组合。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增强构件具有一个或更多加强肋,且当所述壳体的侧支架部与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相互结合时,形成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的封闭截面结构区。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增强构件具有平面形状,并与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侧支架部结合。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组件,其中,所述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第二增强构件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并接合于所述壳体的底部的表面,或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内。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壳组件,其中,所述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第二增强构件接合于所述壳体的底部的表面,该表面为所述底部的上表面、下表面、或者上表面和下表面两者。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组件,其中,所述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第二增强构件的连续纤维在塑料基质中以一个方向排布,或以连续纤维在经纬向上相互交叉的编织纤维的形式进行固定。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组壳组件,其中,所述连续纤维纵向排布在一个与所述壳体的前后纵向正交的左右侧宽度方向上。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壳组件,其中,所述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第二增强构件的塑料基质选自聚丙烯、聚酰胺、聚醚醚酮、聚碳酸酯、聚亚苯基砜、聚苯醚、热塑性聚氨酯及其组合。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壳组件,其中,所述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第二增强构件的连续纤维选自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火山灰纤维、天然纤维及其组合。15.一种用于制造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用的电池组壳组件的方法,所述电池组壳组件包含用于接收电池组的壳体以及可拆卸地与所述壳体结合的盖,所述方法包括:利用塑料复合材料形成所述壳体,在该塑料复合材料中,长纤维或长纤维与连续纤维的混合物被用作塑料基质中的增强纤维;使用塑料复合材料形成第一独立的增强构件,在该塑料复合材料中,长纤维、连续纤维、或长纤维与连续纤维的混合物被用作塑料基质中的增强纤维,所述第一独立的增强构件包括至少两个支架,每个支架接合于所述壳体的一侧;形成第二独立的增强构件,所述第二独立的增强构件具有平面形状,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独立的增强构件的至少两个支架,其中,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二独立的增强构件由塑料复合材料形成,该塑料复合材料包括作为塑料基质中的增强纤维的连续纤维,并且将所述增强构件接合于所述壳体的两个侧支架部,所述侧支架部用于结合至车身,其中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二独立的增强构件通过挤出-压缩成型装置一体形成,并且所述壳体的底部被形成为单层结构。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形成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步骤中,在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增强构件中的剩余长纤维的长径比等于或大于1,000。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塑料基质选自聚丙烯、聚酰胺、聚醚醚酮、聚碳酸酯、聚亚苯基砜、聚苯醚、热塑性聚氨酯及其组合。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壳体的长纤维或连续纤维以及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长纤维或连续纤维选自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火山灰纤维、天然纤维及其组合。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第一增强构件的步骤包括,以具有一个或更多加强肋的支架型形状形成所述第一增强构件,当所述壳体的侧支架部与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相互接合时,形成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的封闭截面结构区。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所述第一增强构件的步骤包括,以平面形状形成用于与所述壳体的两个侧支架部结合的所述增强构件。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形成具有平面形状的所述第二增强构件的步骤中,使用由连续纤维编织成的单向带或编织纤维。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单向带,且连续纤维纵向排布在与所述壳体的前后纵向正交的左右宽度方向上。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第二增强构件的塑料基质选自聚丙烯(PP)、聚酰胺(PA)、聚醚醚酮(PEEK)、聚碳酸酯(PC)、聚亚苯基砜(PPS)、聚苯醚(PPE)、热塑性聚氨酯(TPU)及其组合。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第二增强构件的连续纤维选自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火山灰纤维、天然纤维及其组合。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