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线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45611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线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线缆,所述线缆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导体、包覆所述导体的内绝缘皮、包覆所述内绝缘皮的编织层及包覆所述编织层的外绝缘皮,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所述线缆的编织网,所述编织网为金属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且其抗弯强度高于所述线缆的编织层。线缆上增加相对硬质的编织网,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线缆不被轻易折断,而且容易弯曲到一个较大的角度。
【专利说明】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线缆[000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对线缆的抗弯折性能具有较高要求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0002]【【背景技术】】
目前,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及播放机等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应用,上述各种电子设备一般都具有与电源或者其它设备互相连接的线缆组件。线缆连接器组件是上述电子设备中常用的设备,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当移动时,与电子设备连接处的线缆组件会受到较大的扭转应力作用,这样会使线缆组件中的线缆被折断。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以增强线缆与电子设备连接处结合度强度的方法来保护线缆组件的线缆而使其不受损坏,进而提高所述线缆的使用寿命,目前,通常在线缆与连接器的连接处增加应力释放元件来克服上述问题。传统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线缆与连接器结合部位抗弯折要求最为严苛,而线缆本身抗弯折的性能较低。
[0003]现有的技术方案中,一般线缆组件多数是将应力释放元件直接成型于线缆上而组成,包覆线缆上的应力释放元件确实能保护线缆不容易被折断的功效,但在一些特殊条件的状况下,线缆与应力释放组件结合部位会受到非常大或高频率的弯折强度,该线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线缆与应力释放组件的结合处可能也会被折断,所以,现有的线缆组件可能不能满足需求。当线缆为同轴线缆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善抗弯折效果,改善整个线缆导体强度或采用高强度编织层材料通过多层编织层保护线缆都可以保护线缆,但无形中较大程度增加产品成本,且编织层因材料阻抗较大的缺点,会降低产品整体防电磁干扰的性能。
[0004]2011年5月11日公告的中国第CN201829739U号专利揭露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固持于线缆的编织层的接地片。外露的编织层向外翻并包覆绝缘皮,线缆穿过接地片的固定环,固定环固持于线缆的编织层(未图示)上。接地片与线缆放入模具内注塑成型,成型后,应力释放元件的第一部分夹持接地片与包覆线缆,应力释放元件的第二部分包覆线缆,接地片前端的弹片露出应力释放元件。固定环结构可以令线缆不被轻易折断,但,金属片常常为一种硬质材料,其柔韧性较差,阻碍了线缆与应力释放元件的端部弯折到需要的角度,经常影响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正常使用。
[000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上述问题。
[0006]【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抗弯折性能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线缆,所述线缆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导体、包覆所述导体的内绝缘皮、包覆所述内绝缘皮的编织层及包覆所述编织层的外绝缘皮,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所述线缆的编织网,所述编织网为金属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且其抗弯强度高于所述线缆的编织层。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包括导体、包覆所述导体的内绝缘皮、包覆所述内绝缘皮的编织层、包覆所述编织层的外绝缘皮及包覆所述外绝缘皮的编织网,所述编织网为金属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且其抗弯强度高于所述线缆的编织层。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线缆上增加相对硬质的编织网,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线缆不被轻易折断,而且容易弯曲到一个较大的角度。
[0010]【【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11]图2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12]图3为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0013]图4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0014]图5为图4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中沿线A-A方向的剖视图。
[0015]【【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I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包覆绝缘本体I的金属壳体3、连接导电端子2的线缆4、包覆线缆4的编织网5及包覆金属壳体3、线缆4与编织网5的绝缘外壳6。
[0016]如图1至图2所示,绝缘本体I包括主体部10、自主体部10前表面向后凹陷形成的插接空间11、位于插接空间11两侧的若干端子槽12端子槽12贯穿主体部10前后表面且与插接空间11相连通,用以收容导电端子2。导电端子2分为上下两排,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对接部21、位于其后端的焊接部22及连接焊接部22与`对接部21的连接部23。
[0017]金属壳体3包括收容绝缘本体I的前壳31及与前壳31相配合的后壳32,前壳31为金属板材冲压成型,包括一底板部311。该底板部311的前段形成一四周封闭的匣穴312,该底板部311的后段两侧分别径向突伸一侧壁313,两侧壁313上分别设有卡槽314。后壳32也为金属板材冲压而成,为金属板材的两侧向下弯折而形成三个侧壁半包围的结构,其中两个侧壁上分别具有与卡槽314相对应的扣部321,后壳32的后端还具有用于固持线缆4的固持环322。
[0018]线缆4包括分别与导电端子2的焊接部22相焊接的若干导体41、包裹导线41的内绝缘皮42、包覆内绝缘皮42的编织层43及包裹编织层43的外绝缘皮44。裸露外绝缘皮44前端的编织层43向后外翻,外翻后的编织层43包覆外绝缘皮44。
[0019]编织网5为一种高强度金属材料通过编织形成的网状结构,如合金铜,铜箔丝或铜包钢等。从整体上看,编织网5为圆柱形状,其通过铆接或其他方式固持在后翻的编织层43上,编织网5的强度高于编织层43的强度。编织网5具有较好的柔韧性,通过较小的外力,编织网5能够弯曲。
[0020]绝缘外壳6包括包覆金属壳体3的保护部61及包覆线缆4与编织网5的应力释放元件62。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61与应力释放元件62为一体式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保护部61与应力释放元件62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两者分别组装或者成型在金属壳体3与线缆4与编织网5上。
[0021]如图3至图5所示,两排导电端子2沿端子槽12自绝缘体I的主体部10的后端插入至前端,对接部21向内伸入至插接空间11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绝缘体I收容于前壳31的匣穴312内,前壳31的卡槽314收容的后壳扣部321令前后壳固持在一起。导体41分别焊接在焊接部22上,线缆4延伸出金属壳体3的后方,金属壳体3的固持环322固持在线缆4的编织层43或者编织网5上,固持环322也可同时固持编织网5与编织层43使得编织网5更加稳固的固定在线缆4上。绝缘外壳6成型在金属壳体3、线缆4和编织网5的表面。编织网5的后端靠近但不露出应力释放元件62的后端,当然,编织网5整体也可不外露于应力释放元件62。
[0022]因编织网5的材料本身强度大于线材本身编织层43,因此编织网5可很好保护应力释放元件62区域的线缆4的编织层43及导体41,从而采用最小的成本,大幅提升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抗弯折的性能。又因编织网5的柔韧性好,当线缆4受力被弯曲时,编织网5可以随线缆4、应力释放元件62弯曲的角度弯曲,避免了如同金属套包裹线缆时出现的问题:应力释放元件不随线缆需要的角度弯折,而金属套更加抵住应力释放元件,产生反抗力令应力释放元件、线缆被折断。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线缆,所述线缆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导体、包覆所述导体的内绝缘皮、包覆所述内绝缘皮的编织层及包覆所述编织层的外绝缘皮,其特征在于: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所述线缆的编织网,所述编织网为金属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且其抗弯强度高于所述线缆的编织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层向后外翻包覆所述外绝缘皮,所述编织网固持向后外翻的所述编织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所述编织网的应力释放元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网的后端不露出应力释放元件的后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及包覆所述金属壳体的保护套,所述保护套与所述应力释放元件一体式成型。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网材质为合金铜、铜箔或铜包钢中任意一种。
7.—种线缆,特征在于:包括导体、包覆所述导体的内绝缘皮、包覆所述内绝缘皮的编织层、包覆所述编织层的外绝缘皮及包覆所述外绝缘皮的编织网,所述编织网为金属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且其抗弯强度高于所述线缆的编织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网包覆于一应力释放元件中,所述编织网不外露于所述应力释放元件。
【文档编号】H01B7/22GK103682803SQ201210366434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6日
【发明者】苏聘胜, 陈钧, 孟凡波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