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7472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小型可插拔连接器(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万兆以太网接口小型可插拔连接器(X-SFP)及四通道小型可插拔连接器(QSFP)均为用于光纤传输或讯号传输的电连接器组件。这些电连接器组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体积较小。所述电连接器组件的体积越小,其与设备面板结合占据的空间越小。较小的电连接器组件能够允许同一设备面板上连接更多数量的电连接器组件以支持额外的信息通道。然而,使用者很难操作小型可插拔连接器。 当其中一个电连接器组件出现故障,需将其从设备面板上拔出而更换新的电连接器组件时,操作较为困难,若直接拉拔线缆,则可能会对面板上的配对连接器模组造成损害。为克服前述电连接器组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可行的方法已经被提出。例如美国专利公告第 6851867、6749448、6884097、6908323、7052306、6824416、7090523 号均给出了解决前述问题的一些方法。前述方法的原理大致相同,即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对滑动臂,滑动臂前端可与对接连接器的相应部位形成卡扣,一驱动元件,其可绕电连接器组件某一支点转动,从而驱动滑动臂沿直线向后运动,从而使滑动臂前端与对接连接器解除卡扣。前述公告专利中所述方法能够成功的解决该等问题,然而会出现另一问题,即面板上剩余的空间不足以供使用者操作。因此,确有必要对电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驱动装置的电连接器组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基体部、板体部、收容于基体部内的印刷电路板及组装于基体部的驱动装置,所述基体部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的后表面向后延伸形成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下壁的中央位置设置有通道,所述驱动装置具有滑动件及组装在滑动件外的固定件,所述滑动件收容于所述通道内且包括本体部、一对自本体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的臂部及自本体部的后表面向后延伸的按压部,该按压部突露于固定件后方,所述按压部受到沿竖直方向的压力能够促使臂部向外运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电连接器组件具有改进的驱动装置以使其方便与对接连接器分离。

[0009]图I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图2至图3是图I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组装图。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进一步组装图。图6是沿图I中线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I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具有导电基体部I和板体部2的本体(未标号)、印刷电路板3、线缆4、金属垫圈5及驱动装置(未标号)。请参照图2至图6所示,基体部I压铸成型或为其它金属板体,其包括第一主体部11及自第一主体部11的后表面向后延伸的第一安装部12。第一主体部11具有一对侧壁
111、112及与侧壁111、112的底部相连的底壁113,该底壁113与侧壁111、112共同构成具有开口(未标号)向上的收容空间110。侧壁111、112的后部设有一对第一凹陷部1110,底壁113的前部被切除形成缺口 1131,底壁113的后部设有位于其中间区域的第一通道1132,凸起1133形成于第一通道1132的前部且位于中间位置。一对凹槽1134设于底壁113后部的两侧区域,且排列于第一通道1132的外侧。一对凹陷1135分别设置于对应凹槽1134的内侧,且凹陷1135的槽较凹槽1134的槽深。一对突出件1136分别设置于凹槽1134的后端角落(未标号),一对细小柱体1137分别设置于凹陷1135的中央位置。第一主体部11还包括截面大体呈L形且与侧壁111的末端相连的横梁部114。第一安装部12具有一对侧壁121及下壁122,其共同形成第一半圆形收容腔1201,该第一半圆形收容腔1201前部设有较深的第一定位槽1202。第二通道1221设于下壁122的中间位置且与第一主体部11的第一通道1132相连,因此一对导引部123形成于下壁122的两侧。每一导引部123的内侧设有L形的导引通道1232,该导引通道1232包括位于前方的竖直通道1233及位于后方且与竖直通道相连通的水平通道1234。自侧壁121后部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对螺孔1212,该对螺孔1212沿上下方向将对应侧壁121贯穿。每一侧壁121向内凹陷形成安装槽1213及位于安装槽1213前方的狭缝1214,其中安装槽1213在前后方向上占据第一安装部12较大的长度,且狭缝1214在上下方向上较窄。第二通道1221的后端设有一安装孔1223。板体部2压铸成型或为其它金属板体,其包括第二主体部21及自第二主体部21的后表面向后延伸的第二安装部22,第二主体部21具有平坦的基部213及一对位于其顶面两侧的第一侧缘211、第二侧缘212,基部213的上部设有第二凹陷部2130且前部设有垂直壁2131,突出部2132形成于基部213的前端。第二安装部22也具有一对侧壁221及上壁222,其共同形成第二半圆收容腔2201,第二定位槽2202位于第二半圆收容腔2201前部。一对通孔2211分别设置于上壁222的后部。印刷电路板3包括基板30、排列于基板30前部的若干第一金手指31及排列于后部的若干第二金手指(未图示)。线缆4包括绝缘外被40及装入绝缘外被40内部且彼此绝缘的若干导线41。线缆4的绝缘外被40前面部分外束缚有线缆固持件8。导线41的前端电性连接于印刷电路板3的第二金手指,且电性连接处包覆有绝缘块9以得到有效的保护。[0020]垫圈5由金属片制成且形成有矩形框体部51,所述垫圈5包括一对垂直部5a、5b、连接垂直部5a、5b上端的顶部5c及一对分别自垂直部5a、5b的下端向内延伸的较低的下部5d,在该对下部5d之间形成便于组装的缺口 50。若干接触指52、53同时设置于框体部51上,且第一接触指53位于外层,第二接触指52位于内层。第一接触指53自框体部51的前边缘向后且向外延伸,第二接触指52由框体部51压制且向外偏转而成。第一接触指53遮蔽于第二接触指52的外侧,以达到更好的消除电磁干扰的效果。一对安装块54形成于下部5d的自由端,其延伸进入缺口 50内,每一安装块54的中央位置设有圆形收容孔541。每一下部5d在其末端开设有半圆形开孔542,该开孔542与相应凹槽1134内的突出件1136相配合。驱动装置包括滑动件61、固定件62、连接件63及弹性元件64,其中所述滑动件61又包括大体呈矩形的本体部611、一对自本体部611的前表面向前延伸的臂部612、及自本体部611的后表面向后延伸的按压部613,所述一对臂部612相互间隔开来形成开口 6120。每一臂部612的底部向下突出形成一突起6121。本体部611具有一对位于两侧且向外延 伸的转轴6112、位于本体部611上表面的凸点6113及凸柱6114,其中凸柱6114位于凸点6113后方且邻近按压部613设置。固定件62大致呈薄片状,其具有位于后部的两侧且向上翻折的翼部621、位于前部的两侧且向上翻折的耳部622及设置于其后方的一对通孔623。连接件63为螺钉。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64为一弹簧,其组装于滑动件61的凸柱6114外。组装时,线缆4前端外露的导线41焊接于印刷电路板3后端的第二金手指,并在电性连接处成型绝缘块9。印刷电路板3放入基体部I内且收容于基体部I的收容空间110内,同时,印刷电路板3放置于基体部I的支撑部(未标示)上,以将印刷电路板3安装于基体部I上。线缆4外包裹的线缆固持件8部分压入基体部I的第一定位槽1202内,板体部2组装于基体部1,其第一、第二侧缘211、212插入收容空间110内,第一、第二侧缘211、212上的伸出部(未标示)分别抵压住印刷电路板3的上表面。板体部2的突出部2132放置于基体部I的横梁部114上,线缆固持件8部分收容于第二定位槽2202内,板体部2的通孔2211与基体部I的螺孔1212对齐。垫圈5组装于本体的外表面,其垂直部5a、5b位于基体部I的对应第一凹陷部1110内,顶部5c位于板体部2的第二凹陷部2130内,较低的下部5d位于凹槽1134内,安装块54收容于对应凹陷1135内,所述一对细小柱体1137插入安装块54的收容孔541内并焊接于其中。突出件1136分别收容于下部5d末端的开孔542内。将弹性元件64组装于滑动件61的凸柱6114上,再将滑动件61组装于第一安装部12的第二通道1221内,凸柱6114收容于基体部I设置的安装孔1223内,位于臂部612之间的开口 6120朝向第一通道1132内的凸起1133,转轴6112位于导引通道1232内且可在导引通道1232内滑动。接着,固定件62组装于基体部I的第一安装部12上,且覆盖在滑动件61外,其中固定件62两侧的翼部621收容于第一安装部12两侧的对应安装槽1213内,固定件62两侧的耳部622伸入第一安装部12两侧的对应狭缝1214内。按压部613突露于固定件62后方。再将连接件63插入固定件62后端的一对通孔623内,以将固定件62与基体部I结合在一起;连接件63继续同时插入基体部I的螺孔1212及板体部2的通孔2211内,进而将板体部2与基体部I固定在一起。当电连接器组件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时,第一接触指53与对接连接器的壳体(未图示)接触,从而减少对接连接器前端和基体部I的第一主体部11及板体部2的第二主体部21后端之间的电磁干扰,第二接触指52进一步防止电磁泄漏。当电连接器组件100与对接连接器分离时,仅需对滑动件61的按压部613施加一竖直方向的压力,即可促使转轴6112沿水平通道1234向前滑动至进入竖直通道1233内,滑动件61向前移动,向着第一安装部12按压按压部613的同时,滑动件61的前端以凸点
6113为支点,其臂部612向外运动顶开对接连接器的盖体(未图示),以与对接连接器分离。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基体部、板体部、收容于基体部内的印刷电路板及组装于基体部的驱动装置,所述基体部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的后表面向后延伸形成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下壁的中央位置设有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具有滑动件及组装在滑动件外的固定件,所述滑动件收容于所述通道内且包括本体部、一对自本体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的臂部及自本体部的后表面向后延伸的按压部,该按压部突露于固定件后方,所述按压部受到沿竖直方向的压力能够促使臂部向外运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具有设置于上表面的凸点、一对位于两侧且向外延伸的转轴、位于本体部上表面的凸柱,其中凸柱位于凸点后方且邻近按压部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具有一安装于凸柱外的弹性元件,所述通道内设有收容凸柱的安装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设有一对L形的导引通道,所述转轴可滑动的收容于导引通道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通道包括位于前方的竖直通道及位于后方且与竖直通道相连通的水平通道。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具有位于后部的两侧且向上翻折的翼部及位于前部的两侧且向上翻折的耳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两侧向内凹陷形成安装槽及位于安装槽前方的狭缝,翼部收容于对应安装槽内,耳部伸入对应的狭缝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在前后方向上占据安装部较大的长度,且狭缝在上下方向上较窄。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具有设置于其后方的一对通孔,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具有插入固定件的连接件。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臂部向外形成突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基体部(1)、板体部(2)、收容于基体部内的印刷电路板(3)及组装于基体部的驱动装置,所述基体部包括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的后表面向后延伸形成的安装部(12),所述安装部的下壁的中央位置设置有通道(1221),所述驱动装置具有滑动件(61)及组装在滑动件外的固定件(62),所述滑动件收容于所述通道内且包括本体部(611)、一对自本体部的前表面向前延伸的臂部(612)及自本体部的后表面向后延伸的按压部(613),该按压部突露于固定件后方,所述按压部受到沿竖直方向的压力能够促使臂部向外运动。该电连接器组件具有改进的驱动装置以使其方便与对接连接器分离。
文档编号H01R13/633GK202695847SQ20122021032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1日
发明者孟凡波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