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64040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端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端子装置包括端子板、端子螺母、端子螺钉以及外壳。电线保持于所述端子板和所述端子螺母之间。所述端子螺钉保持于螺合入端子螺母的状态。外壳容纳端子板、端子螺母以及端子螺钉。外壳在其内表面处设置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构造为限制端子螺母的可动范围以使得端子螺母不会与端子螺钉分开。与在端子螺钉处设置防止端子螺母与端子螺钉分开的构造的常规端子装置相比,能降低成本。
【专利说明】端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端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常规上已经具有一种端子装置,其包括端子板、保持电线与端子板在一起的端子螺母、以及保持于螺合入端子螺母的状态的端子螺钉(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0.2002-203455中的段落0026和0027以及图8)。端子装置例如用于开关等。
[0003]在上述端子装置中,当端子螺钉在电线插入端子板与端子螺母之间时拧紧,电线由端子螺母压靠端子板。
[0004]这里,如图11中所示,具有设置有保持部分84的端子装置。保持部分84定位于端子螺钉81的轴部82的梢端处(也就是,远离头部83的一侧的端部处),以便防止端子螺母80与端子螺钉81分开。在此情况下,保持部分84形成为不能插入端子螺母80。
[0005]然而,在端子螺钉81处提供保持部分84的加工处理导致增加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降低生产成本的端子装置。
[0007]本发明的端子装置包括:由导电材料形成的端子板;与所述端子板相对的端子螺母;保持于螺合入所述端子螺母的状态的端子螺钉;
[0008]以及用于容纳所述端子板、端子螺母和端子螺钉的外壳,其中所述外壳设置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构造为限制所述端子螺母的可动范围以使得端子螺母不会与端子螺钉分开。
[0009]在所述端子装置中,优选地,端子螺钉包括轴部,轴部具有形成为没有螺纹的直杆部的梢端。
[0010]在端子装置中,优选地,限制部形成为从外壳的内表面突伸的凸部,并且其中端子螺母开始与限制部的凸部相接触,从而限制端子螺母的可动范围。
[0011]根据本发明,与在端子螺钉处设置有防止端子螺母与端子螺钉分开的构造的常规端子装置相比,能降低生产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现在将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相对于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将变得更好理解,其中:
[0013]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端子装置中端子螺钉已经松开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横截图。
[0014]图2是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装置的开关的分解透视图;
[0015]图3是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装置的开关在从前侧看时的透视图;
[0016]图4是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装置的开关在从后侧看时的透视图;[0017]图5是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装置的开关的板和本体的透视图;
[0018]图6是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装置的开关的横截图;
[0019]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装置的端子螺钉和端子螺母的透视图;
[0020]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装置中端子螺钉已经松开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横截图;
[0021]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装置中端子螺钉已经紧固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横截图;
[0022]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子装置中的主要部分的横截图;并且
[0023]图11是示出常规端子装置中的端子螺钉和端子螺母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实施本发明的最好方式将参照附图在下解释。
[0025]图1至6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装置的开关。下文中,图2中所示的A、B、C、D、E和F方向分别称为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和向后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上下方向相应于如下所述端子螺钉44的轴向。向上方向(A方向)相应于如下所述在第一端子螺钉451抒紧时第一端子螺母431的移动方向(第一方向)。向下方向(B方向)是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并且相应于如下所述在第二端子螺钉452拧紧时第二端子螺母432的移动方向(第二方向)。左右方向是如下所述与第一方向垂直并且与板21的表面平行的方向。向左方向(C方向)是如从开关的前面看时的向左方向(第三方向)。向右方向(D方向)是与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是如从开关的前面看时的向右方向(第四方向)。前后方向是与第一和第三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前方向(E方向)是如下所述电线插入第一和第二电线插孔531、532的方向(第五方向)。向后方向(F方向)是与第五方向相反的方向,是如下所述操作手柄31被按压的方向(第六方向)。
[0026]开关包括本体1、板21、两个金属安装件22、22以及操作手柄31。在此情况下,板21和那些金属安装件22、22用来将本体I嵌入设置于壁板处的嵌孔(未示出)中。
[0027]本体I包括通过经由操作手柄31接收操作力而摇动的反转手柄32,以及具有可动触点401并且与反转手柄32 —起摇动的接触器40。本体I还包括:具有支点凸部411的第一端子板41,所述支点凸部411用作用于接触器40的支点;以及设置有固定触点421的第二端子板42,接触器40的可动触点401与固定触点421接触/分开。反转手柄32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接触器40以及第一和第二端子板41、42由例如金属板制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板41、42等同于一个端子板。
[0028]本体I还包括由壳体51和盖52构成的外壳5。壳体51的前面开口以设有容纳接触器40以及第一和第二端子板41、42的容纳凹部50。盖52连接至壳体51的前侧,并且用作反转手柄32的支点。壳体51和盖52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
[0029]壳体51设置有两个中央凸部511、511,它们分别在壳体51的右侧面和左侧面的沿上下方向(第一和第二方向)的中央处突出。而且,两个连接凸部512、512分别设置为在每个中央凸部511的上下两侧处突出。
[0030]盖52包括形成为框架形状以便包围反转手柄32的主体部520,以及形成为向后突出的四个连接件521。四个连接件521中的两个在上下方向上布置于主体部520的右端处,剩余的连接件521在上下方向上布置于主体部520的左端处。每个连接件521形成为板形,其厚度方向相应于左右方向(第四方向和第三方向)。每个连接件521具有通过在左右方向上做出通孔形成的连接孔522,相应的连接凸部512插入其中并且与之相啮合。也就是,两个连接件521、521在壳体51的左侧和右侧的每个处保持中央凸部511,并且然后相应的连接凸部512插入连接孔522并且与之相啮合,并且因此,壳体51和盖52彼此相连接。在连接凸部512将与连接孔522啮合或从中移除时,连接件21弹性地变形以使得其梢端(后端)相对于其基部(前端)在左右方向上向外位移。
[0031]反转手柄32包括整体上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主体部320,以及形成为分别从主体部32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沿左右方向向外突出的两个支点凸部321、321。而且,盖52包括两个支点接收部523、523,它们分别以向前突出的方式形成于主体部520的左端和右端处。然后,支点接收部523、523分别具有在其侧面处形成的沿左右方向面向内的凹部。相应的支点凸部321、321从后面开始与支点接收部523、523的前端相接触,并且因此,接收手柄32能相对于盖52摇动以使得接收手柄32的上端和下端相对于其中央部在前后方向(第五方向和第六方向)上位移。
[0032]操作手柄31在其后面设置有装配凹部310(参见图6),反转手柄32的前端装配于此。反转手柄32设置有两个啮合凸部322、322,它们形成为分别在反转手柄32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处突出。装配凹部310设置有两个啮合凹部312、312,它们分别形成于装配凹部310的内周边的上侧和下侧处。相应的啮合凸部322、322插入啮合凹部312、312并且与之相啮合,并且因此,操作手柄31与反转手柄32成一体。
[0033]另外,本体I包括由盘簧制成的反转弹簧33。反转弹簧33的一端弹性地接触反转手柄32的后端,并且反转弹簧33的另一端弹性地接触接触器40的前面。在图1中,仅示出反转弹簧33的两个端部。反转手柄32的各个支点凸部321、321由反转弹簧33的弹簧力从后面压靠盖52的支点接收部523、523,并且接触器40从前面压靠第一端子板41的支点凸部411。
[0034]在反转手柄32的上端朝着外壳5的前方突出的状态下,也就是,在反转手柄32如从向右方向看时沿逆时针方向倾斜的状态(下文中,称为“断开(off)状态”)下,反转弹簧33弯曲以使得其中央部在上下方向上定位于高于其两端的水平。在上述断开状态下,反转弹簧33的弹簧力作用在反转手柄32上以保持反转手柄32的上述姿势。接触器40的可动触点401定位为面向下,并且第二端子板42的固定触点421定位为面向上。因此,在上述断开状态下,反转弹簧33的弹簧力作用在接触器40上以保持可动触点401处于与固定触点421分开的状态。也就是,第一和第二端子板41、42在断开状态下没有彼此电连接。
[0035]在上述断开状态下,在反转手柄32的上端通过操作手柄31接收向后按压力并且然后反转手柄32如从向右方向上看时沿顺时针方向逆着反转弹簧33的弹簧力旋转时,反转手柄32的下端朝着其中央部的前侧位移并且反转弹簧33的弹簧力方向此时反向。然后,反转手柄32通过反转弹簧33的弹簧力朝着其中反转手柄32的下端朝着外壳5的前方突出的状态(下文中,称为“开启(on)状态”)快速地位移。如图1中所示,在开启状态下,反转弹簧33弯曲以使得其中央部在上下方向上定位于低于其两端的高度处。反转弹簧33的弹簧力作用于接触器40上以使可动触点401压靠固定触点421。也就是,第一和第二端子板41、42在开启状态下通过接触器40彼此电连接。操作手柄31设置有标记311,标记311设置在操作手柄31的作为接收操作力的操作表面的前面上,形成为在操作手柄31上端处的在开启状态下向后推压的凸部。标记311不限于这种凸部,而可通过其他方法设置,比如由凹部、印刷或两色成型物形成。
[0036]在开启状态下,当反转手柄32的下端通过操作手柄31接收向后按压力并且然后反转手柄32在如从向右方向上看时沿逆时针方向逆着反转弹簧33的弹簧力旋转时,反转手柄32的上端朝着其中央部的前侧位移并且反转弹簧33的弹簧力方向此时反向。然后,反转手柄32朝着断开状态快速地位移。
[0037]如上所述,上述本体I使用板21和两个金属安装件22嵌入到设置于壁板处的嵌孔(未示出)中。
[0038]板21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形成为如从前部看时比操作手柄31稍大的方形。板21具有供本体I插入其中的插孔210。板21还设置有两个连接件216、216,它们分别从插孔210的上侧和下侧突出。连接件216、216的厚度方向面向上下方向。而且,每个连接件216设置有四个啮合凸部211,它们在连接件216的内表面上处于梢端部并且沿左右方向布置。每个啮合凸部211在上下方向上向内突出。盖52的主体部520在其上侧面处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布置的两个啮合孔11、11,并且类似地在其下侧面处也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布置的两个啮合孔11、11。这样,相应的啮合凸部211插入啮合孔11并且与之相啮合,并且因此,本体I连接至板21。这里,通过弹性地变形板21的连接件216,啮合凸部211能反复地与啮合孔11相啮合或从啮合孔移除。因此,本体I可附接至板21和与板21脱离。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四个啮合凸部211的在中央侧处的两个并且这两个啮合凸部在本体I的上侧面和下侧面的每个侧面处与啮合孔11、11相啮合,以便将本体I附接至插孔210的中央。这里,通过使用所有啮合凸部211并且将操作手柄3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改变为一半,还能将两个本体I以沿左右方向布置的方式附接至单个板21。板21还在其后面处设置有向后突出的六个定位凸部215。具体地,分别在插孔210的上侧和下侧处在每个连接件216处沿左右方向布置三个定位凸部215。盖52还设置有四个保持凸部12,它们布置于左右方向上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向外突出。具体地,在盖52的上侧面和下侧面每个处设置定位于两个啮合孔11、11的后侧的两个保持凸部12、12。也就是,在盖52的上侧面和下侧面每个处,两个保持凸部12、12保持所述板21的一个定位凸部215,并且因此,本体I相对于板21定位。在单本体I附接至板21的情况下,单本体I通过使用在插孔210的上侧和下侧的每个处沿左右方向布置的三个定位凸部215中的中间一个来定位。在两个本体I附接至板21的情况下,两个本体I通过使用在插孔210的上侧和下侧的每个处沿左右方向布置的三个定位凸部215的右凸部和左凸部来定位。
[0039]使用穿过金属安装件22的安装螺钉23和与安装螺钉23螺合的安装螺母24,每个金属安装件22连接至板21。具体地,每个金属安装件22由例如金属板制成,并且包括:主体部221,具有供安装螺钉23插入的螺钉插孔220 ;以及两个安装爪222、222,它们分别定位为在从主体部221的上端和下端倾斜地向后延伸的同时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然后,安装螺母24形成为矩形,并且由两个安装爪222、222保持于金属安装件22的主体部221的后侧处,从而防止相对于金属安装件22旋转。板21还在其前面处设置有两个螺钉容纳凹部212、212。螺钉容纳凹部212、212分别定位于插孔210的左侧和右侧处,并且容纳安装螺钉23、23的头部。而且,每个螺钉容纳凹部212在其底部设置有螺钉插孔213,螺钉插孔213是安装螺钉23的轴部插入其中的通孔。通过用安装螺钉23固定(也就是,通过将安装螺钉23插入板21的螺钉插孔213以及金属安装件22的螺钉插孔220并且然后将安装螺钉23螺合入安装螺母24),每个金属安装件22连接至板21。这里,板21还在其背面处设置有四个向后突出的防旋转凸部214。具体地,在插孔210的左侧和右侧每个处,设置两个防旋转凸部214以便在上下方向上保持金属安装件22。金属安装件22由防旋转凸部24保持,从而在金属安装件22固定至板21的过程中防止金属安装件22相对于板21旋转(所谓的“伴随旋转”)。
[0040]在板21固定于壁板处时,金属安装件22在安装爪222的梢端通过设置于壁板处的嵌孔插入到壁板的后侧的状态下固定至板21。然后,壁板在前后方向上夹在每个安装爪222的梢端与板21的背面之间,并且因此板21固定于壁板处。
[0041 ] 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端子装置。
[0042]如图1和7至10中所示,壳体51的容纳凹部50容纳一组用于第一端子板41的端子螺母43和端子螺钉44 (下文中,称为第一端子螺母431和第一端子螺钉451)以及一组用于第二端子板42的端子螺母43和端子螺钉44 (下文中,称为第二端子螺母432和第二端子螺钉452)。第一和第二端子螺母431、432以及第一和第二端子螺钉451、452与外壳5以及第一和第二端子板41、42 —起构成端子装置。第一端子板41具有第一接触部412,其插入第一端子螺钉451的头部441与第一端子螺母431之间并且与第一端子螺母431相对。类似地,第二端子板42具有第二接触部422,其插入第二端子螺钉452的头部441与第二端子螺母432之间并且与第二端子螺母432相对。第一和第二接触部412、422都形成为U形并且设有用于避开第一和第二端子螺钉451、452的轴部442的凹部部分413、423。壳体51的容纳凹部50在其内周处设置有四个定位槽56。四个定位槽56中的两个定位为相应于第一端子板41,并且形成为在内周的左右内表面处彼此相对。其余的定位槽56定位为相应于第二端子板42,并且类似地形成为在内周的左右表面处彼此相对。第一和第二接触部412、422每个的左端和右端插入相应的定位槽56,从而防止第一和第二端子板41、42相对于外壳5颤动(rattling)。
[0043]第一和第二端子螺钉451、452分别容纳于容纳凹部50内的上端和下端处,同时其轴向朝向上下方向并且其头部441、441朝向上下方向的外侧。
[0044]如图4中所示,壳体51的容纳凹部50还在其底部处设置有一对第一电线插孔
531、531和一对第二电线插孔532、532,每个插孔是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通孔。第一电线插孔531、531定位于容纳凹部50的上侧处以便相应于第一端子板41,并且第二电线插孔
532、532定位于容纳凹部50的下侧处以便相应于第二端子板42。如图1中所示,第一电线插孔531、531定位为稍微低于第一端子板41的第一接触部412的高度。而且,第一电线插孔531、531定位为使得第一端子螺钉451的轴部442定位于如从前后方向上看时那些孔531、531之间。类似地,如图1中所示,第二电线插孔532、532定位为稍微高于第二端子板42的第二接触部422的高度。而且,如图10中所示,第二电线插孔532、532定位为使得第二端子螺钉452的轴部442定位于如从前后方向上看时那些孔532、532之间。
[0045]壳体51还在其上端和下端处设置有第一和第二操作孔541、542,通过它们分别暴露第一和第二端子螺钉451、452的头部441、441。因此,第一端子螺钉451能用从第一螺钉操作孔541插入的螺丝刀(未示出)操作,并且类似地,第二端子螺钉452能用从第二螺钉操作孔542插入的螺丝刀操作。
[0046]而且,第一和第二端子螺母431、432每个形成为矩形并且通过与容纳凹部50的内表面相接触来防止相对于外壳5旋转(伴随旋转)。
[0047]如图1和8中所示,当将电线(未示出)连接至端子装置时,首先,用户充分地松脱第一和第二端子螺钉451、452以将第一端子螺母431定位为低于第一电线插孔531的高度,并且将第二端子螺母432定位为高于第二电线插孔532的高度。也就是,第一端子螺母431定位于远离第一端子板41的第一接触部412的一侧处(也就是,螺母431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二端子螺母432定位于远离第二端子板42的第二接触部422的一侧处(也就是,螺母432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如图8中所示(螺母432朝着图8中的上侧移动)。接着,用户将电线穿过第一电线插孔531插入第一端子螺母431与第一接触部412之间,并且类似地,将电线穿过第二电线插孔532插入第二端子螺母432与第二接触部422之间,并且然后拧紧第一和第二端子螺钉451、452。然后,电线保持在第一接触部412与随着拧紧第一端子螺钉451而朝着上侧(朝着第一方向)位移的第一端子螺母431之间(换言之,由第一端子螺母431将电线压靠到第一接触部412上),并且类似地,如图9中所示,电线保持于第二接触部422与随着拧紧第二端子螺母452而朝着下侧(朝着第二方向)位移的第二端子螺母432之间(换言之,由第二端子螺母432将电线压靠到第二接触部422上)。因此,电线的连接工作完成。这里,如图4中所示,外壳5还在其后面设置有基准槽13,基准槽13具有与用户应当剥开上述电线的覆层的长度相同的长度。因此,用户在进行电线的连接工作时能通过将电线的梢端放置于基准槽13上来剥开电线的覆层以便匹配基准槽13的长度。
[0048]如图10中所示,第一和第二螺钉操作孔541、542都设置为具有足够小的尺寸以使得第一和第二端子螺钉451、452的头部441不能穿过那些孔541、542。也就是,第一端子螺钉451相对于外壳5的可动范围(向上可动范围)由第一螺钉操作孔541的周边限制,并且类似地,第二端子螺钉452相对于外壳5的可动范围(向下可动范围)由第二螺钉操作孔542的周边限制(参见图10)。
[0049]这里,根据本实施例的外壳5设置有限制部55,其限制端子螺母43的可动范围以使得端子螺母43不能与端子螺钉44分开。具体地,作为限制部55,第一和第二限制部551、552定位于容纳凹部50内,并且第一限制部551开始与第一端子螺母431的下表面的左右端部相接触,从而限制第一端子螺母431相对于外壳5的可动范围(向下可动范围),并且第二限制部552开始与第二端子螺母432的上表面的左右端部相接触,从而限制第二端子螺母432相对于外壳5的可动范围(向上可动范围)。具体地,如图2中所示,第一限制部551形成为从容纳凹部50的左右内表面分别向内突伸的凸部。于是,当第一端子螺钉451松脱时,第一端子螺母431的下表面的左右端部分别开始与第一限制部551的凸部相接触,并且因此第一端子螺母431的移动受到限制。类似地,如图2中所示,第二限制部552形成为分别从容纳凹部50的左右内表面向内突伸的凸部。于是,当第二端子螺钉452松脱时,第二端子螺母431的上表面的左右端部分别开始与第二限制部552的凸部相接触,并且因此第二端子螺母432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限制部55 (第一和第二限制部551、552)防止端子螺母43 (第一和第二端子螺母431、432)离开端子螺钉44 (第一和第二端子螺钉451、452)。
[0050]根据上述构造,与防止端子螺母80与端子螺钉81分开的构造设置于端子螺钉81处的常规端子装置相比,能降低生产成本。[0051]另外,端子螺钉44的轴部442(也就是,第一和第二端子螺钉451、452的每个轴部442)的梢端形成为没有螺纹的直杆部443。因此,与端子螺母44的轴部442具有带螺纹的梢端的情况相比,端子螺母43能容易地附接至端子螺钉44。
[0052]本发明的端子装置不仅能用于上述开关,而且能用于其他设备。
[0053]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装置包括:由导电材料形成的端子板;与所述端子板相对的端子螺母43 ;保持在螺合入所述端子螺母43的状态的端子螺钉44 ;以及用于容纳所述端子板、端子螺母43以及端子螺钉44的外壳5。外壳5设置有限制部55,其构造为限制端子螺母43的可动范围以使得端子螺母43不会与端子螺钉44分开。因此,与防止端子螺母80与端子螺钉81分开的构造设置于端子螺钉81处的常规端子装置相比,能降低成本。
[0054]而且,如上面解释的,限制部55形成为从外壳5的内表面突伸的凸部。端子螺母43开始与限制部55的凸部相接触,从而限制端子螺母43的可动范围。
[0055]虽然本发明已经参照某些优选实施例描述,但众多变型和变化能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际精神和范围(也就是权利要求)之下做出。
【权利要求】
1.一种端子装置,包括: 由导电材料形成的端子板; 与端子板相对的端子螺母; 端子螺钉,保持于螺合入所述端子螺母的状态;以及 用于容纳所述端子板、所述端子螺母和所述端子螺钉的外壳, 其中所述外壳设置有限制部, 所述限制部构造为限制所述端子螺母的可动范围以使得所述端子螺母不会与端子螺钉分开。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端子装置,其中所述端子螺钉包括轴部, 所述轴部的梢端形成为没有螺纹的直杆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端子装置,其中所述限制部形成为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突伸的凸部,并且 其中所述端子螺母与所述限制部的凸部相接触,从而限制所述端子螺母的可动范围。
【文档编号】H01H1/58GK103681019SQ201310397389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4日
【发明者】山口义男, 前田裕史, 早船正实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