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93629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尤其指一种可将接合物置入于座体的孔洞中,再利用加工方式使接合物与金属壳体的镂空部及端子组上对应的接地端子结合成为一体而形成共同接地回路,并提高接地的遮蔽效果的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如今电子科技与多媒体信息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计算机、智能型手机等电子装置已普遍存在于社会上的各个角落,且因时下各种电子装置的设计都趋向于轻、薄、短、小,而为了使电子装置体积缩小,电子装置内部电路板上的零元件的构造则需小而精密,整体结构的强度亦需随之加强,以适应目前的发展趋势。另外,由于电子装置与面板之间信号传输量非常庞大且频率相当的高,一般大都会采用具有超高速、低功耗及低电磁波幅射等特性的低压差分信号(LVDS)连接器与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液晶屏幕等的面板形成电性连接,而随着连接器体积越来越微小的要求,发展出各种不同形式的连接器,且该连接器大多可供缆线穿设于其内,并与连接器内部的多个信号端子或电源端子连接,以供另一连接器可将信号或电源通过电路板传送至控制电路中,用以进行信号或电源传输。然而,随着连接器的体积微小化与传输速度的大幅提升,以及端子数目增多且分布密集,急需考虑其相邻端子间过于接近或端子有任何转折或弯曲造成高频信号传输时所产生的信号干扰(如静电干扰、电磁波干扰、阻抗匹配、噪声或相邻端子间的串音干扰等)问题,一般在连接器外部罩覆有金属屏蔽壳体,并将连接器的接地部分经由屏蔽壳体导引至电路板的接地端而具有接地的效果,以确保高频信号传输时不易受到干扰。但是现有技术的连接器上的缆线利用弹片抵持接触或接地片通过焊接方式与屏蔽壳体进行接地,并配合打线厂将缆线与信号及接地部分分别逐一加以连接,这种弹片抵持接触方式容易产生接触不稳定的现象,从而导致接地效果不好或失效的缺点,若是利用额外设置接地片以及同轴线作二次焊接程序,其端子及屏蔽壳体便需要进行全表面的电镀加工才能完成足够的导电及焊接的表面,造成后续工艺更为复杂而相当耗费工时与成本,难以确保制造的质量与良率。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连接器的问题与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该结构包括有本体及接合物,其中:该本体具有金属壳体及端子组,并在金属壳体上剖设有至少一个镂空部,且端子组所具有的多个信号端子及至少一根接地端子一侧处设有接触部,而金属壳体与端子组上利用 镶嵌射出方式一体成型有座体,并在座体一侧前方处形成有可供端子组的接触部结合的对接部,其对接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贯通至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处的孔洞,且金属壳体的镂空部对应于孔洞处;该接合物置入于对接部的孔洞中,并利用加工方式使接合物与金属壳体的镂空部及端子组上对应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结合成为一体而形成共同接地回路,该结构不需通过弹片抵持接触或额外设置接地片及同轴线作二次焊接程序,可有效精简后续工艺达到节省工时及降低成本的效用,并提高接地的遮蔽效果,整体信号传输质量更为稳定。其中该端子组具有多个信号端子及至少一根接地端子。其中该端子组具有基部,并在基部一侧处设有接触部,而座体的对接部另一侧处则形成有纳线槽,并再纳线槽内进一步定位有电性连接于端子组的基部上的缆线。其中该座体的纳线槽内侧处设有可供端子组的基部露出的多个穿置槽,而缆线则具有多个线材,且各线材内部穿设的芯线与端子组的基部形成电性连接。其中该缆线的芯线可利用焊接、铆接压合或刺破方式与端子组的基部形成电性连接。其中该座体的纳线槽二侧内壁面处设有相对的定位槽,并在缆线的线材上横向设有嵌卡于定位槽内的固定部。其中该金属壳体的镂空部为透孔,并在透孔周缘处向内弯折延伸有至少一个连接片。其中该接合物为焊料利用焊接加工的方式与金属壳体的镂空部及端子组上对应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结合成为一体。其中该接合物为锡膏、导电胶或金属块利用焊接、紫外光线固化或激光熔接的加工方式与金属壳体的镂空部及端子组上对应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结合成为一体。本实用新型的次要 目的在于接合物直接将金属壳体与端子组上对应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结合成为一体,便可通过金属壳体配合端子组的接地端子将电连接器周围产生的电磁波干扰及噪声导引至默认电路板接地端进行释放,且因接合物不是弹片抵持接触方式,因此可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度,提高制造的质量与良率,同时还不会受到接地片构件形状的限制,使得整体高度降低且更为薄型化。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接合物焊接前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接合物焊接后的立体外观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本体11、金属壳体 13、座体111、镂空部131、对接部1111、透孔1311、孔洞1112、连接片 132、纳线槽[0029]12、端子组1321、穿置槽120、基部1322、定位槽121、接触部2、接合物3、缆线30、线材32、固定部31、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及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本体1、接合物2及缆线3,其中:该本体I具有金属壳体11及端子组12,并于金属壳体11表面上横向剖设有至少一个可为透孔1111或剖槽的镂空部111,其端子组12具有多个信号端子及至少一根接地端子,且端子组12的基部120 —侧处设有接触部121,而金属壳体11与端子组12上则利用塑料以镶嵌射出方式(Insert Molding) 一体成型有座体13,并在座体13—侧前方处形成有可供端子组12的接触部121结合的对接部131,其对接部131上形成有至少一个贯通至接地端子的接触部121底 面或顶面处的孔洞1311,且金属壳体11的镂空部111对应于孔洞1311底部或顶部处。该接合物2置入于对接部131的孔洞1311中,而接合物2较佳为焊料,但在实际应用时,亦可为锡膏、导电胶或金属块等,并利用焊接、紫外光线(UV)固化、激光熔接或其它加工方式,使接合物2与金属壳体11的镂空部111及端子组12上对应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121结合成为一体而形成共同接地回路。另外,上述本体I的座体13另一侧后方处形成有纳线槽132,并在纳线槽132内侧处设有可供端子组12的基部120露出的多个穿置槽1321,且位于纳线槽132 二侧内壁面处设有相对的定位槽1322,而座体13的纳线槽132内进一步定位有具有多个线材30的缆线3,且各线材30内部穿设有芯线31,并在线材30上横向设有固定部32,即可将缆线3的固定部32嵌卡于定位槽1322内呈一定位,并使多个线材30分别定位于穿置槽1321内,再将芯线31利用焊接、铆接压合或刺破等方式与端子组12的基部120稳固接合后形成电性连接,由此构成可供缆线3连接使用的电连接器,且因本体I结构设计的方式很多,亦可构成线对线连接器、线对板连接器或其它等效结构设计方式实施。请参考图5、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接合物焊接前的立体分解图及焊接后的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其中该金属壳体11镂空部111的透孔1111周缘处向内弯折延伸有至少一个连接片1112,即可将端子组12与金属壳体11利用塑料以镶嵌射出方式一体成型有座体13,并在座体13上形成有贯通至端子组12的接触部121底面处的孔洞1311,且金属壳体11上所剖设的镂空部111对应于孔洞1311处,而连接片1112则伸入于孔洞1311内,便可将接合物2由金属壳体11的镂空部111置入于座体13对应的孔洞1311中,并与连接片1112抵持接触,再利用焊接的加工方式使接合物2可为焊料与金属壳体11的连接片1112及端子组12上对应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121结合成为一体而形成共同接地回路,便可通过金属壳体11配合端子组12的接地端子将电连接器周围产生的电磁波干扰及噪声导引至默认电路板接地端进行释放,使整体信号传输的质量更为稳定,并提高接地的遮蔽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利用至少一个接合物2直接将金属壳体11与端子组12上对应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121结合成为一体,本实用新型不需通过弹片抵持接触或是额外设置有接地片以及同轴线作二次焊接程序,可有效精简后续工艺达到节省工时及降低成本的效果,且因接合物2不是弹片抵持接触方式,因此,可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度,以及提高制造的质量与良率,便可通过金属壳体11与端子组12的接地端子形成共同接地回路,整体信号传输质量更为稳定,并提高接地的遮蔽效果,亦不会受到接地片构件形状的限制,使得整体高度降低且更为薄型化。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本体及接合物,其中: 该本体具有金属壳体及端子组,并在金属壳体上剖设有至少一个镂空部,且端子组所具有的多个信号端子及至少一根接地端子一侧处设有接触部,而金属壳体与端子组上利用镶嵌射出方式一体成型有座体,并在座体一侧前方处形成有可供端子组的接触部结合的对接部,其对接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贯通至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处的孔洞,且金属壳体的镂空部对应于孔洞处; 该接合物置入于对接部的孔洞中,并利用加工方式使接合物与金属壳体的镂空部及端子组上对应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结合成为一体而形成共同接地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 述的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其中该端子组具有多个信号端子及至少一根接地端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其中该端子组具有基部,并在基部一侧处设有接触部,而座体的对接部另一侧处则形成有纳线槽,并再纳线槽内进一步定位有电性连接于端子组的基部上的缆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其中该座体的纳线槽内侧处设有可供端子组的基部露出的多个穿置槽,而缆线则具有多个线材,且各线材内部穿设的芯线与端子组的基部形成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其中该缆线的芯线可利用焊接、铆接压合或刺破方式与端子组的基部形成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其中该座体的纳线槽二侧内壁面处设有相对的定位槽,并在缆线的线材上横向设有嵌卡于定位槽内的固定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其中该金属壳体的镂空部为透孔,并在透孔周缘处向内弯折延伸有至少一个连接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其中该接合物为焊料利用焊接加工的方式与金属壳体的镂空部及端子组上对应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结合成为一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其中该接合物为锡膏、导电胶或金属块利用焊接、紫外光线固化或激光熔接的加工方式与金属壳体的镂空部及端子组上对应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结合成为一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的组合结构,其本体具有金属壳体及端子组,并在金属壳体与端子组上利用镶嵌射出方式一体成型有具有对接部的座体,且对接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贯通至端子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处的孔洞,且金属壳体上所剖设的镂空部对应于孔洞处,而接合物则置入于对接部的孔洞中,并利用加工方式使接合物与金属壳体的镂空部及端子组上对应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结合成为一体而形成共同接地回路,该结构不需通过弹片抵持接触或是额外设置接地片以及同轴线进行二次焊接程序,可有效精简后续工艺达到节省工时及降低成本的效果,并提高接地的遮蔽效果,整体信号传输质量更为稳定。
文档编号H01R13/516GK203135050SQ20132003336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2日
发明者陈其昌 申请人: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