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107982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可降低高度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电脑的形态由桌上型电脑发展成体积小、携带方便的笔记本型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且以通用汇流排(USB)作为常用资讯、电讯传输接口,而下一代USBType-C由于高传输速率,高供电能力,接口统一,支持正反插等受到市场期待。随着USBType-C连接器缩小化和传输速率大幅度提升,其端子的数目增多且排布密集,对高频信号的要求更高,而相邻端子间过于接近而造成高频信号干扰严重,如今普遍的作法是在绝缘本体内部设有位于上下排端子间的中间屏蔽片形成屏蔽与隔离,上下排端子分别连接第一排线缆与第二排线缆,第一排线缆与第二排线缆之间形成有上下层叠排列的金属线夹,使得第一排线缆、第二排线缆分别跨置于金属线夹的上下两侧处,屏蔽与隔离线缆的信号干扰,且跨置于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处的金属线夹分别搭接在中间屏蔽片上下两侧;屏蔽壳体侧边延伸有一焊接部搭接在金属线夹上,使得屏蔽壳体通过金属线夹与中间屏蔽片形成一共同接地回路;且上下排端子沿绝缘本体一侧组装插入,将端子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端子接触部外露于舌板的上下表面,或者上下排端子一体成型固定在舌板上。然而,上述USBType-C连接器的第一排线缆与第二排线缆之间形成有上下层叠排列的金属线夹,金属线夹分别搭接在中间屏蔽片上下两侧,屏蔽壳体延伸有一焊接部搭接在金属线夹上,屏蔽壳体通过金属线夹与中间屏蔽片形成一共同接地回路,使得整体连接器尺寸增大,不利于连接器及电子产品的轻薄化,小型化,制造程序复杂、耗费成本与工时;且端子的数目增多且分布密集,不仅相邻端子间由于过于接近而造成高频信号传输时的信号干扰,且在上下两排端子与线缆焊接处,线缆的芯线暴露于空气中,使得此焊接处的信号干扰严重;进一步,上下排端子沿绝缘本体一侧插入,端子接触部固定在舌板上,上下排端子与舌板组装,则需要对舌板进行打薄或掏料,容易降低舌板的强度,或者将上下排端子一体成型固定在舌板上,但是在一体成型过程中,使用模具进行成型容易压坏端子,且工序中需要加入模具,使得制造成本增加。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高度的电连接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电连接器,在一对接方向与一对接连接器插接,包括:一屏蔽壳体,所述屏蔽壳体具有一第一导接部;一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屏蔽壳体;一第一端子组与一第二端子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一中间屏蔽片,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所述中间屏蔽片具有一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一导接部在所述对接方向上呈前后设置;一第一排线缆,其上设有一第一金属线夹,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与所述第一导接部连接;一第二排线缆,其上设有一第二金属线夹,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与所述第二导接部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且所述第一导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导接部的后侧。进一步,所述屏蔽壳体两侧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导接部,两个所述第一导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具有至少一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的两侧分别向前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端子组的两外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对应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由上下铜片与锡焊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铜片向前延伸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排线缆具有一内屏蔽层,所述第一金属线夹设于所述内屏蔽层上,用以将来自所述第一排线缆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内屏蔽层导接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上,并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导接至所述屏蔽壳体上。进一步,所述中间屏蔽片后端分别向下延伸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导接部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具有至少一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的两侧分别向前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端子组的两外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对应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由上下铜片和锡焊接为一体,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均自所述铜片向前延伸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二线缆,具有一内屏蔽层,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设于所述内屏蔽层上,将来自所述第二排线缆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内屏蔽层导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上,并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导接至所述中间屏蔽片上。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中间屏蔽片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中,所述第二端子组组装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上。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排线缆,其上设有一第一金属线夹,屏蔽壳体具有一第一导接部,所述第一导接部与一第一金属线夹连接,所述屏蔽壳体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电性连接将所述第一排线缆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传导至所述屏蔽壳体并导接至外部;第二排线缆,其上设有一第二金属线夹,一中间屏蔽片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用于屏蔽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中间屏蔽片具有一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连接,使得所述中间屏蔽片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电性连接形成接地并提供最佳的屏蔽效果,所述第一导接部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所述第二导接部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且在所述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接部与所述第一导接部呈前后设置,可降低电连接器高度,利于电连接器小型化;第一端子组具有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焊接部,第二端子组具有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一排线缆焊接,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二排线缆焊接,所述第二焊接部向下弯折延伸,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之间的距离,以减少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中间屏蔽片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中,所述第二端子组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相较于两排端子组均采用组装方式固定于舌板上,无需将舌板打薄或者掏料,以保证舌板的强度;相较于两排端子均采用一体成型固定在舌板上,以确保端子在舌板上稳定固持不受损,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第一排线缆、第二排线缆导电时产生的电磁场屏蔽在相应的线缆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电磁干扰,并且也将发挥屏蔽电场的作用,第一金属线夹连接于第一排线缆的内屏蔽层,第二金属线夹连接于第二排线缆的内屏蔽层,将所述第一排线缆和所述第二排线缆之间电磁干扰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与所述二金属线夹传导出去,若其中一根线缆的内屏蔽层失去作用,其他内屏蔽层可正常运作传输,保证所述第一排线缆、第二排线缆的正常运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仰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A--A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基部10舌板11突出部12扣持槽13缺槽14第一端子组20第一端子200第一接触部201第一连接部202第一焊接部203第一绝缘块204第一接地端子205第二端子组21第二端子210第二接触部211第二连接部212第二焊接部213第二绝缘块214凸部2140第二接地端子215第一排线缆30第一线缆300芯线301绝缘层302内屏蔽层303第二排线缆31第二线缆310第一金属线夹40铜片400锡401第一延伸部402第二金属线夹41第二延伸部410中间屏蔽片5主体部50第二导接部51弯折部52屏蔽壳体6容置空间60收容空间61通槽62挡止片63卡部64第一导接部65上屏蔽片70平板部700扣持部701弹臂702扣合部703凸块704下屏蔽片71板状部710抵接部711卡扣部712通孔713下壳体8折弯部80第一透孔81外壳体9第二透孔90压合部91第三透孔92【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包括一绝缘本体1,呈上下设置的一第一端子组20与一第二端子组21;一第一排线缆30,与所述第一端子组20连接,一第一金属线夹40,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30上;一第二排线缆31,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连接,一第二金属线夹41,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31上;一中间屏蔽片5,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一屏蔽壳体6,包覆所述绝缘本体1。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由塑胶材料制成,其包括一基部10以及自基部10向前延伸的一舌板11,所述基部10上表面设有一突出部12,所述舌板11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所述基部10于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舌板11的厚度,所述舌板11上表面的后端与所述基部10的前端均凹设有一扣持槽13,所述舌板11靠近所述基部10一端的两侧边各设有一缺槽14,所述缺槽14上下贯穿所述舌板11的上、下表面,为方便理解,如图中的三维坐标,X轴表示向前,Y轴表示向右,Z轴表示向上,其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方向为X轴方向。所述第一端子组20包括一第一接触部201,自所述第一接触部201延伸的第一连接部202,以及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02另一侧延伸的第一焊接部203,多个第一端子200通过一第一绝缘块204固定呈一排,所述第一绝缘块204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00共同形成所述第一端子组20,所述第一绝缘块204呈长条状,所述第一绝缘块204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00镶埋成型,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00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两侧边的第一接地端子205,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绝缘本体1镶埋成型,所述第一接触部201露出所述舌板11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部202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均设于所述基部10上,且所述第一焊接部203外露于所述基部10。所述第二端子组21包括一第二接触部211,所述第二接触部211露出于所述舌板11的下表面,自所述第二接触部211延伸的第二连接部212,以及自所述第二连接部212一侧弯折延伸的一第二焊接部213,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一排线缆30焊接,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焊接,在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一排线缆30焊接处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焊接处,线缆的芯线均暴露于空气中,使得此焊接处的信号干扰严重,则进一步,所述第二焊接部213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端子组20的方向弯折延伸,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20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11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之间的距离,以减少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的信号干扰,且所述第二焊接部213露出于所述基部10,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的前侧,在前后方向上也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之间的距离,以减少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的信号干扰。多个第二端子210通过一第二绝缘块214固定呈一排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块214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10共同形成所述第二端子组21,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10包括设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两侧边的第二接地端子215,所述第二绝缘块214呈矩形状且向下凸设一凸部2140,所述第二绝缘块214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10镶埋成型,且所述第二端子组21通过组装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1上。还包括所述中间屏蔽片5,所述中间屏蔽片5与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一体镶埋成型在所述绝缘本体1中,而所述第二端子组21则从所述绝缘本体1下方由下向上组装至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并与所述绝缘本体1下表面紧密卡合。所述中间屏蔽片5于上下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和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中间屏蔽片5由金属材料制成,其包括沿前后方向呈矩形的一主体部50,以及自主体部50后端分别向下弯折延伸的两个第二导接部51,自所述主体部50的后端中央还向下弯折延伸一弯折部52,所述弯折部52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51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导接部51相隔一定距离,所述主体部50镶埋在所述绝缘本体1中,所述中间屏蔽片5的主体部50位于一排第一接触部201与一排第二接触部211之间,同时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20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2之间,而所述弯折部52则位于第一连接部202与第一焊接部203之间,所述第二导接部51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1。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二导接部51延伸出所述基部10,所述第二导接部51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的后方,所述中间屏蔽片5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以充分屏蔽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的信号干扰,以改善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串音。如图2、图5和图6所示,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排线缆30,所述第一排线缆30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后端,所述第一排线缆30有芯线301、绝缘层302和内屏蔽层303组成,所述第一排线缆30的导电时产生的电磁场屏蔽在线缆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电磁干扰,并且也将发挥屏蔽电场的作用,同时将所述第一排线缆30的多个第一线缆300的内屏蔽层303相连通,将所述第一排线缆30之间电磁干扰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传导出去,若其中一根线缆的内屏蔽层303失去作用,其他内屏蔽层303正常运作传输,保证所述第一排线缆30的正常运作,所述芯线301焊接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上,多根所述第一线缆300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固定呈一排,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呈长条状,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由上下两个铜片400与锡401焊接成型,两个所述铜片400固定所述锡401与多根所述第一线缆300的位置,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设于所述第一排线缆30的内屏蔽层303上,位于下方的所述铜片400两侧边分别延伸一第一延伸部402,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的两侧边,用于屏蔽所述第一排线缆30的侧边信号干扰,所述第一延伸部402朝向所述第一端子组20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05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一排线缆30均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焊接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组20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组20与所述第一延伸部402连接。所述第二排线缆31,所述第二排线缆31设于所述第二端子组21后端,所述第二排线缆31有芯线301、绝缘层302和内屏蔽层303组成,将所述第二排线缆31导电时产生的电磁场屏蔽在线缆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电磁干扰,并且也将发挥屏蔽电场的作用,同时将所述第二排线缆31的多个第二线缆310的内屏蔽层303相连通,将所述第二排线缆31之间电磁干扰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传导出去,若其中一根线缆的内屏蔽层303失去作用,其他屏蔽层303正常运作传输,保证所述第二排线缆31的正常运作,所述芯线301焊接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上,多根所述第二线缆310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固定呈一排,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呈长条状,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由上下两个铜片400与锡401焊接成型,两个所述铜片400固定所述锡401与多根所述第二线缆310的位置,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设于所述第二排线缆31的内屏蔽层303上,位于下方的所述铜片400两侧边分别延伸一第二延伸部410,所述第二延伸部410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的两侧边,用于屏蔽所述第二排线缆31的侧边信号干扰,所述第二延伸部410朝向所述第二端子组21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15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41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均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焊接且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组21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组21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连接,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分别与位于其两侧的第二导接部51焊接,将来自第二排线缆31间的信号干扰通过第二金属线夹41传导至所述中间屏蔽片5,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均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的两侧边,用于屏蔽所述第一线缆300与所述第二线缆310侧边的信号干扰,且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均分别朝向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40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410的延伸方向相同。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包括所述屏蔽壳体6,所述屏蔽壳体6由上下表面及两侧壁围成的一容置空间60(如图2所示),包覆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屏蔽壳体6前端具有一收容空间61,所述舌板11设于所述收容空间61内,所述屏蔽壳体6后端具有一通槽62,所述通槽62与所述突出部12卡合,固定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屏蔽壳体6后端向后向下弯折延伸一挡止片63,所述挡止片63与所述屏蔽壳体6后端相垂直,且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面,挡止所述绝缘本体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所述屏蔽壳体6两侧壁各分别设有两个卡部64,位于所述屏蔽壳体6同一侧壁的两个所述卡部64由所述屏蔽壳体6侧壁撕裂形成且分别向上及向下延伸。所述屏蔽壳体6两侧壁分别朝向所述绝缘本体1弯折延伸第一导接部65,所述第一导接部65位于所述卡部64后侧,所述第一导接部65朝向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导接部65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焊锡连接,在所述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接部65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所述第二导接部51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所述第二导接部51与所述第一导接部65在所述对接方向上呈前后设置,所述第一导接部65位于所述第二导接部51的后侧,使得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呈前后设置,降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度,利于电连接器100的小型化,且所述第一排线缆30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导通至所述屏蔽壳体6,再由所述屏蔽壳体6将信号干扰导通至外部,形成一个回路。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还包括一上屏蔽片70与一下屏蔽片71,所述上屏蔽片70与所述下屏蔽片71分别贴合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下表面,所述上屏蔽片70与所述下屏蔽片71互相组装连接,进一步,所述上屏蔽片70贴合于所述舌板11的上表面的所述扣持槽13上,所述上屏蔽片70包括一平板部700,所述平板部700遮覆所述舌板11的上表面的后端,自所述平板部700向后弯折延伸有一扣持部701,所述扣持部701向后延伸有六个弹臂702,所述弹臂702位于所述基部10的上方,所述弹臂702向上弹性抵接于所述屏蔽壳体6,所述下屏蔽片71与所述屏蔽壳体6之间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所述平板部700的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一扣合部703包覆所述舌板11的侧边,且所述扣合部703向外凸伸有一凸块704。所述下屏蔽片71贴合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14的下表面,所述下屏蔽片71包括一板状部710遮覆所述舌板11下侧的后端上,自所述板状部710向后延伸一抵接部711,所述抵接部711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14的所述凸部2140上,所述板状部710的两端分别向上弯折形成一卡扣部712,所述卡扣部712包覆所述舌板11的侧边,且所述卡扣部712开设有一通孔713与所述上屏蔽片70的所述凸块704对应扣合,所述上下屏蔽片70、71与所述中间屏蔽片5连接,且所述第二排线缆31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连接至所述中间屏蔽片5,所述中间屏蔽片5将信号干扰导接至所述上、下屏蔽片70、71,并通过所述屏蔽壳体6导通至外部,形成一个回路,则将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与所述屏蔽壳体6相导通,将第一排线缆30、第二排线缆31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屏蔽壳体6导接出去。如图1和图2所示,一下壳体8,所述下壳体8设于所述屏蔽壳体6下表面,与所述屏蔽壳体6组装包覆所述绝缘本体1与所述第一排线缆30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所述下壳体8两端分别向上延伸一折弯部80,一第一透孔81,设于所述折弯部80上,所述第一透孔81与所述卡部64卡持固定,防止所述下壳体8脱落。将所述下壳体8组装至所述屏蔽壳体6后,朝向所述下壳体8与所述绝缘本体1之间灌胶,形成一胶状体(未图示),固定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第一排线缆30、所述第二排线缆31与所述下壳体8。一外壳体9,设于所述屏蔽壳体6上,所述外壳体9上表面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两侧壁,一第二透孔90设于所述外壳体9侧壁上,所述第二透孔90与所述卡部64卡持配合,固定所述外壳体9,所述第一透孔81位于所述第二透孔90的后侧,所述外壳体9两侧壁分别水平延伸一压合部91,所述压合部91上设有一第三透孔92,一闩扣部穿过所述第三透孔92将所述外壳体9固定在一终端(未图示)上。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1)所述第一导接部65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所述第二导接部51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且在所述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接部51与所述第一导接部65呈前后设置,可降低电连接器100高度,利于电连接器100小型化。(2)第一排线缆30、第二排线缆31导电时产生的电磁场屏蔽在相应的线缆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电磁干扰,并且也将发挥屏蔽电场的作用,第一金属线夹40连接于第一排线缆30的内屏蔽层303,第二金属线夹41连接于第二排线缆31的内屏蔽层303,将所述第一排线缆30和所述第二排线缆31之间电磁干扰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与所述二金属线夹41传导出去,若其中一根线缆的内屏蔽层303失去作用,其他内屏蔽层303正常运作传输,保证所述第一排线缆30的正常运作。(3)第一端子组20具有第一接触部201与第一焊接部203,第二端子组21具有第二接触部211与第二焊接部213,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一排线缆30焊接,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与所述第二排线缆31焊接,所述第二焊接部213向下弯折延伸,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20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11在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在垂直所述对接方向上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20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13之间的距离,以减少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1之间的信号干扰。(4)所述第一端子组20与所述中间屏蔽片5一体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所述第二端子组21组装固定至所述绝缘本体1上,相较于两排端子组均采用组装方式固定于舌板11上,无需将舌板打薄或者掏料,以保证舌板11的强度;相较于两排端子均采用一体成型固定在舌板11上,以确保端子在舌板11上稳定固持不受损,同时降低生产成本。(5)屏蔽壳体6具有一第一导接部65,所述第一导接部65与一第一金属线夹40连接,所述屏蔽壳体6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电性连接将所述第一排线缆30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传导至所述屏蔽壳体6并导接至外部,所述屏蔽壳体连接上、下屏蔽片70、71;所述中间屏蔽片5具有一第二导接部51,所述第二导接部51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连接,使得所述中间屏蔽片5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夹41电性连接形成接地并提供最佳的屏蔽效果,且所述中间屏蔽片5连接上、下屏蔽片70、71,使得所述中间屏蔽片5导通所述屏蔽壳体6,将所述第一金属线夹40、第二金属线夹41和中间屏蔽片5与屏蔽壳体6相连通,形成一个回路,将第一排线缆30、第二排线缆31之间的信号干扰通过屏蔽壳体6导接至外部。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