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3764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侦测功能的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为电子产品之间建立电连接的主要部件。线缆连接器为连接线缆与电子产品常用的连接器,优点在于可简化组装程序,线缆连接稳定可靠且易于更换线缆,因此为广泛使用。传统的线缆连接器,线缆与连接器的连接状态依靠人工检测,可能因不易及时发现线缆断开连接现象而延误端电子装置的故障检修及功能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侦测功能的线缆连接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线缆连接器可及时有效地侦测线缆与连接器的连接状态。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本申请的线缆连接器,包括壳体,形成于壳体的线缆开口,固定于壳体内的导电件,连接于壳体的压板,固定于壳体的弹性件,及固定于壳体内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压板可相对于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弹性件向第一位置方向抵靠压板。压板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导电件之间的间隙关闭以阻止线缆置入其中,所述压板抵靠第一端子,形成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间的第一导电状态。压板转动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导电件之间的间隙打开以接收线缆置入其中并与所述导电件电连接,所述压板与第一端子分离,形成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间的第二导电状态。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压板上形成有凸臂,凸臂设于壳体内,与第一端子抵靠。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导电件包括顶部及底部,顶部位于壳体内部,底部延伸至壳体外。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弹性件顶部上形成有悬臂,所述压板形成有插槽,悬臂设置于压板插槽内,使得弹性件抵接压板。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弹性件顶部形成有刃口。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导电件顶部形成有悬臂,弹性件刃口与悬臂间形成夹线间隙。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壳体形成有枢轴部,压板穿设于枢轴部与壳体形成转动连接。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端子上具有触点,与第二端子接触时形成电连接。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壳体形成有柱形部,导电件穿设于柱形部,固定于壳体。

根据一个实施方案,本申请的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壳体侧部的盖板,覆盖封闭壳体开口。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将在附图中详细说明。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案的线缆连接器的前方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的后方正面图;

图4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盖板移除之后的立体图,呈现连接器内部组件;

图5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6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压板的立体图;

图7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导电件的立体图;

图8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部分零部件的立体图;

图9为图3的侧视剖面图,呈现连接器与线缆连接之前的状态;

图10为图3侧视剖面图,呈现连接器线接收线缆与之连接的状态;

图11为图3侧视剖面图,呈现连接器与线缆连接之后的状态;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呈现连接器内设组件。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线缆连接器

10 壳体

11 侧开口

12 第一卡槽

13 第二卡槽

14 柱形部

15 枢轴部

16a,16b,16c,16d 盖板凸起

17 线缆开口

20 压板

21 压板手柄

23 压板凸臂

25 压板插槽

27 压板定位孔

29 压板主体部

30 盖板

31a,31b,31c,31d 盖板接口

40 弹性件

41 弹性件底部

43 弹性件主体部

45 弹性件刃口

47 弹性件悬臂

50 导电件

51 导电件顶部

53 导电件悬臂

55 固定孔

57 导电件底部

59 导电件尾端

60 侦测端子

61 侦测端子尾端

63 侦测端子主体部

65 侦测端子接触端

67 侦测端子开口

70 开关端子

71 开关端子尾端

73 开关端子弹性臂

75 开关端子抵触面

77 开关端子触点

83 压板旋转方向

85 线缆收容间隙

87 开关端子弹性臂回弹方向

90 线缆

112 第一卡槽

113 第二卡槽

120 压板

121 压板手柄

123 压板凸臂

125 压板插槽

140 弹性件

147 弹性件悬臂

150 导电件

160 侦测端子

165 侦测端子接触端

170 开关端子

173 开关端子弹性臂

175 开关端子抵触面

177 开关端子触点

183 压板旋转方向

187 开关端子弹性臂回弹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5,根据本申请一个优选实施方案的线缆连接器1,包括:壳体10,连接于壳体10的压板20,固定于壳体10的导电件50,固定于壳体10且抵接压板20的弹片40。壳体10具有邻近前部102的第一卡槽12,固定于第一卡槽12的侦测端子60,邻近前部102的第二卡槽13,固定于第二卡槽13的开关端子70。壳体10具有一侧开口11及覆盖开口11的盖板30。壳体10后部104具有用于接收线缆的开口17。

参考图5至图8,壳体10侧开口11为部件组装入口。壳体10中部具有一柱形部14,导电件50穿设于柱形部14,固定于壳体10。壳体10后部104具有一枢轴部15,压板20穿设于枢轴部15与壳体10转动连接。侧开口11外缘形成有若干凸起16a,16b,16c及16d,与盖板30上的孔31a,31b,31c及31d配合连接,以将盖板30固定于壳体10并覆盖封闭侧开口11。

压板20包括前端202,后端204及之间的主体部29。前端202形成有手柄21,主体部29形成有一向侧面延伸的凸臂23,用于与开关端子70抵靠。主体部29形成有一插槽25,后端204形成有一定位孔27。定位孔27连接于壳体10的枢轴部15,使得压板20可相对于壳体10以枢轴15为中心,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导电件50包括导电件顶部51,形成于导电件50侧面的固定孔55,及形成于导电件底部57、向下延伸的尾端59。壳体10的柱形部14穿设于导电件50的固定孔55,将导电件50固定于壳体10。顶部51位于壳体10内部,尾端59延伸至壳体10外部,用于与外部电路板连接。导电件50还包括形成于导电件顶部51内侧、向下倾斜延伸的悬臂53,与弹片40形成线缆收容间隙,用于接收线缆。

弹片40包括主体部43,主体部43下端的底部41,及主体部43上端的刃口45。弹片底部41为平面。弹片主体部43为弹臂结构,可弹性变形,与弹片底部41连接。刃口45厚度略薄于弹片主体部43,与导电件50的悬臂53形成线缆收容间隙。刃口45侧部形成有向侧面延伸的弹片悬臂47,弹片悬臂47插入压板20插槽25,使得弹片40将压板20抵靠并保持于第一位置。

侦测端子60包括位于底部的尾端61,设置于壳体10第一卡槽12内的主体部63,形成于顶部的接触端65及位于接触端65与主体部63间的开口67。开关端子70包括底部的尾端71,形成于尾端71上可弹性变形的弹性臂73,形成于弹性臂73顶部的触点77及弹性臂73与触点77间的抵接面75。抵接面75位于侦测端子60的开口67之间,与压板20的凸臂23低靠。

图9所示为线缆连接器1的压板20处于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弹片40与导电件50相接触,其间的间隙处于关闭状态,或该间隙小于电缆截面尺寸,以阻止线缆一端置入其中。弹片40通过弹片悬臂47 与压板插槽25抵接,将压板20保持于第一位置。同时,在该第一位置,压板20的凸臂23抵靠开关端子70的抵接面75,导致开关端子70的弹性臂73沿远离侦测端子60方向弹性变形,使得触点77与侦测端子60接触端65断开,从而切断开关端子70与侦测端子60间的电连接。当压板20处于该第一位置时,开关端子70与侦测端子60断开的状态,可以通过尾部侦测,定义为第一导电状态,对应于连接器1未与线缆连接的状态。

参考图10及图11,当需要将线缆与连接器连接时,压板20在外力作用下克服弹片40作用于压板20的弹力,沿旋转方向83转动。弹片40随压板20转动发生较大的弹性变形,形成弹片40的刃口45与导电件顶部51间的线缆收容间隙85,即线缆收容间隙85大于电缆截面尺寸,使得电缆90一端可以插入该间隙85。同时,压板20沿旋转方向83的转动解除压板20与开关端子70的抵接,从而释放压板20对开关端子70抵接面75的压力,使开关端子70的弹性臂73沿回弹方向87向靠近侦测端子60方向恢复变形。开关端子70的触点77因此抵靠侦测端子60的接触端65,形成之间的电连接。线缆90的一端由连接器1后部104的线缆开口17插入连接器1,并置于线缆收容间隙85。弹片40的回弹力将线缆90一端夹紧固定于刃口45及悬臂53之间,将线缆90连接于连接器1。线缆90夹于线缆收容间隙85后,限制弹片40回弹使得压板20被保持于第二位置。压板20的凸臂23因此远离开关端子70的抵接面75,使得触点77与接触端65保持抵靠及电连接状态。所述开关端子70与侦测端子60间的电连接,可以通过尾部侦测,定义为第二导电状态,为显示线缆90插入连接器1的侦测信号。

根据本实施例,如果开关端子70与侦测端子60间的电连接状态被检测为断开电连接的状态,即“第一导电状态”,则可以得知,没有线缆与连接器连接;如果开关端子70与侦测端子60间的电连接状态被检测为建立电连接的状态,即“第二导电状态”,则可以得知,线缆与连接器处于连接状态。

图12所示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别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线缆连接器的开关端子170固定于第一卡槽112,侦测端子160则固定于第二卡槽113。弹片140在组件内为初始变形状态,弹片悬臂147与压板插槽125连接,将压板120抵接于第一位置。压板120的凸臂123抵靠开关端子170上的抵触面175,将开关端子170的触点177推向侦测端子160接触端165并与之抵靠,形成电连接。此电连接状态为没有线缆连接于连接器的侦测信号。当需要将线缆连接于连接器时,压板120手柄121随旋转方向183转动,克服弹片140抵接压板120的弹力。压板120带动弹片140向较大程度变形,打开弹片140与导电件150间的空隙185,供线缆插入其间。线缆插入该间隙185后,限制弹片140回弹,将压板120保持于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时,压板120的凸臂123脱离接触面175,释放对抵触面175的压力,使弹性臂173随回弹方向187回弹。触点177因此与接触端165分开,切断之间的电连接。所述开关端子170与侦测端子160间的电连接,可以通过尾部侦测,为显示线缆插入连接器的侦测信号。

根据本实施例,如果开关端子170与侦测端子160间的电连接状态被检测为建立电连接的状态,即“第一导电状态”,则可以得知,没有线缆与连接器连接;如果开关端子170与侦测端子160间的电连接状态被检测为断开电连接的状态,即“第二导电状态”,则可以得知,线缆与连接器处于连接状态。

根据以上所述本申请线缆连接器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线缆与连接器连接状态,可以通过检测开关端子与侦测端子间的电连接状态,而有效、可靠及方便地实现。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已在附图示出并在上述详细描述中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因此,本实用新型应被理解为能够进行各种重合排布,修改,替代和换替而不脱离如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及要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