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盘液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2099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底盘液冷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盘液冷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峻,国家对新能源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汽车工程与电力工程技术的综合体现。为保证电动汽车具有一定的行驶里程,所装载的电池箱都是由大量的电芯串并联而成,该电池箱内部由各电池模组串联组成。各个电池箱内的电芯组成电动汽车底盘的电池包。现有的底盘散热结构,大多采用单一的电池箱散热结构,整个电池包的冷却不同步,管理不统一,不同箱体之间的均温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布局合理、集成性强、均温效果好、安全可靠、拆卸方便的底盘液冷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盘液冷结构,包括车梁、多个电池箱及液冷组件;所述车梁包括一对平行的长梁、一对连接一对所述长梁的弧形梁及所述长梁靠近所述弧形梁一端上设置的一对平行的短梁;所述电池箱设置于所述车梁的一对长梁及一对短梁之间,所述电池箱包括一对平行的短壁及连接一对所述短壁的一对平行的长壁,一个所述短壁上开设有进液口,另一个所述短壁上开设有出液口;所述液冷组件包括冷却装置、第一泵机、冷却液收容装置、第二泵机、阀门及与所述冷却装置、第一泵机、冷却液收容装置、第二泵机、阀门、所述进液口及所述出液口连通的管道,所述管道包括与所述进液口连通的进液管道、与所述出液口连通的出液管道及与所述冷却装置、所述第一泵机、所述冷却液收容装置、所述第二泵机、所述阀门、所述进液管道及所述出液管道连通的主管道,所述冷却装置、所述第一泵机、所述冷却液收容装置、所述第二泵机、所述阀门及所述主管道设置于所述车梁一侧的弧形梁和短梁之间。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长梁上位于一对所述短梁之间设置有多个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包括安装槽及位于所述安装槽一端的安装柱;所述安装槽包括两个安装片,两个所述安装片上开设有相对应的安装孔;所述长梁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孔相对应的螺孔,所述安装槽卡于所述长梁上并通过螺丝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螺孔及所述安装孔将所述安装座固定于所述长梁上;所述电池箱的短壁通过所述安装柱固定于所述车梁上。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管道及所述出液管道平行于所述长梁并对称铺设于所述电池箱的短壁与所述长梁之间且位于所述安装柱上方。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管道及所述出液管道分别包括与所述进液管道及所述进液口及与所述出液管道及所述出液口连接的多个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呈“T”型。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管道及所述出液管道还包括远离所述主管道的一端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呈“L”型。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短梁垂直于所述长梁;所述长梁上位于所述短梁的两侧设置有定位片。

本新型的底盘液冷结构,只设置一个液冷组件统一对所有电池箱进行热管控,布局合理、集成性强、均温效果好、安全可靠、拆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底盘液冷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底盘液冷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底盘液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的区域D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液冷结构100,包括车梁10、多个电池箱20及液冷组件30。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所述车梁10包括一对平行的长梁11、一对连接一对所述长梁11的弧形梁12及所述长梁11靠近所述弧形梁12一端上设置的一对平行的短梁13,所述短梁13垂直于所述长梁11。所述长梁11上位于所述短梁13的两侧设置有定位片14,所述定位片14用于防止所述短梁13移位。所述短梁13用于防止所述车梁10变形。所述长梁11上位于一对所述短梁13之间设置有多个安装座15。所述安装座15包括安装槽151及位于所述安装槽151一端的安装柱152。所述安装槽151包括两个安装片1511,两个所述安装片1511上开设有相对应的安装孔15111。所述长梁11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孔15111相对应的螺孔16,所述安装槽151卡于所述长梁11上并通过螺丝穿过安装孔15111、螺孔16及安装孔15111将所述安装座15固定于所述长梁11上。所述安装柱152用于将所述电池箱20安装于所述车梁10上并在所述电池箱20受力时起缓冲作用。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电池箱20设置于所述车梁10的一对长梁11及一对短梁13之间。所述电池箱20包括一对平行的短壁21及连接一对所述短壁21的一对平行的长壁22。一个所述短壁21上开设有进液口211,另一个所述短壁21上开设有出液口212。所述电池箱20用于收纳电池,其内部设置有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与所述进液口211及所述出液口212连通。所述电池箱20的长壁22平行于所述短梁13,所述短壁21通过所述安装柱152固定于所述车梁10。

所述液冷组件30包括冷却装置31、第一泵机32、冷却液收容装置33、第二泵机34、阀门35及与所述冷却装置31、第一泵机32、冷却液收容装置33、第二泵机34、阀门35、所述进液口211及所述出液口212连通的管道36。所述管道36包括与所述进液口211连通的进液管道361、与所述出液口212连通的出液管道362及与所述冷却装置31、所述第一泵机32、所述冷却液收容装置33、所述第二泵机34、所述阀门35、所述进液管道361及所述出液管道362连通的主管道363。所述冷却装置31、所述第一泵机32、所述冷却液收容装置33、所述第二泵机34、所述阀门35及所述主管道363设置于所述车梁10一侧的弧形梁12和短梁13之间。所述主管道363、所述进液管道361及所述出液管道362连通,所述冷却装置31用于对从所述出液管道362流到所述冷却装置31的冷却液进行冷却。所述第一泵机32与所述冷却装置31及所述冷却液收容装置33通过所述主管道363连通。所述第一泵机32可以把所述冷却装置31中的冷却液抽到所述第一泵机32,然后将冷却液存储在所述冷却液收容装置33中。所述第二泵机34与所述冷却液收容装置33及所述阀门35通过所述主管道363连通。所述第二泵机34可以把冷却液从所述冷却液收容装置33抽到所述第二泵机34。所述阀门35通过打开或关闭控制冷却液在所述管道36中的流通或截止。

如图2、6及图7所示,所述进液管道361及所述出液管道362平行于所述长梁11并对称铺设于所述电池箱20的短壁21与所述长梁11之间且位于所述安装柱152上方。所述进液管道361及所述出液管道362分别包括与所述进液管道361及所述进液口211及与所述出液管道362及所述出液口212连接的多个第一接口3612。所述第一接口3612用于连接所述管道36及所述电池箱20。所述第一接口3612呈“T”型。所述进液管道361及所述出液管道362还包括远离所述主管道363的一端的第二接口3621。所述第二接口3621用于连接所述进液管道361与所述进液口211及所述出液管道362与所述出液口212。所述第二接口3621呈“L”型。

请参阅图2,当电池箱20中的电池工作时,电池产生热量,所述阀门35打开,所述第二泵机34将所述冷却液收容装置33中的冷却液抽到第二泵机34中并提供动力使冷却液在主管道363中向阀门35流动,冷却液流经阀门35及进液管道361通过第一接口3612及进液口211流进电池箱20,冷却液进一步流经电池箱20内的散热结构并带走电池箱20中的热量,再通过所述出液口212、出液管道362及主管道363流到冷却装置31中,经冷却装置31冷却后经主管道363流进第一泵机32,第一泵机32再将其通过主管道363存储到冷却液收容装置33中,第二泵机34再通过主管道363把冷却液从冷却液收容装置33抽到第二泵机34,进而在底盘液冷结构100中循环,完成对电池箱20中的电池的散热。

本新型的底盘液冷结构100,只设置一个液冷组件30统一对所有电池箱20进行热管控,布局合理、集成性强、均温效果好、安全可靠、拆卸方便。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