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级管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9071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级管上料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过程中的二极管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光伏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与太阳能电池片相关产业的不断壮大,对太阳能设备的需求也日趋增加。但随着电池效率的不断提升,电池组件的输出功率越来越高,组件热斑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热斑不仅对组件的实际输出功率产生极大的影响,对组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故对组件热斑的抑制就格外重要。

为降低组件热斑影响,在每片电池片的正负极焊带间增焊二极管,在组件发生热斑时可有效降低其对组件功率的影响。而如何实现二极管的自动上料以备焊接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自动化性能好、能快速将料带中的二极管取出并输送至焊接位置的二极管上料装置。

一种二级管上料装置,包括料带,所述料带包括膜、二极管、底壳,所述底壳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二极管的凹陷槽,所述膜将二极管密封在底壳里,所述料带由设置在第一支撑板旁的料盘放卷,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料带向前传送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料带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穿过,料带由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挤压向前上料,驱动机构前方设置有用于分别传送所述膜和所述底壳的过辊,底壳和被揭下的膜经过过辊后均在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三转轴之间穿过,并由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三转轴挤压下料;所述被揭膜后料带经过吸片台,所述吸片台上方设置有用于吸取所述二极管的吸片组件,所述吸片组件被固定至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能够带动吸片组件在吸片台和放片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放片位置是指二极管需要被传送至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其中,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且相邻的转轴前侧一段轴的轴外缘互相贴近,所述电机连接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同轴固设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固设于第三转轴上的第二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在第二转轴上与第一转轴、第三转轴轴外缘相互贴近的轴段设置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导向底壳传送

作为优选,在吸片台沿着被揭膜后料带传送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导向块用于导向被揭膜的底壳向前传送。

进一步地,在吸片台沿着被揭膜后料带传送方向的上侧设置有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向块为了防止料带在竖直方向上的抖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计算料带走料长度的计长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计长装置为对射光纤,所述对射光纤正对于料带上开设的小孔。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料带上是否存在二极管的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第三气缸,所述吸片组件固设于第三气缸的移动端,所述第三气缸固设于用于驱动吸片组件在吸片台和放片位置之间移动的动力驱动装置的移动端。

作为动力驱动装置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动力驱动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于机架,所述第二支撑板下侧滑动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侧固定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并行反向安装,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至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至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滑动安装于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气缸固定于第二安装板下表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结构巧妙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能快速将料带中的二级管取出,并输送至焊接工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料带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中定义:以图2右边为前,以图2左边为后,垂直纸面向外为外,反之为内

二极管的料带的形式大致如图1中所示,其主要包括膜400、二极管401、底壳402。底壳402上设置有放置二极管401的凹陷部位,并且在每个二极管的侧边还设置有小孔403,膜400覆在底壳402的上面,膜400将二极管401封闭。

一种二级管上料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05,第一支撑板105竖直设置并固定至机架,第一支撑板105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料带向前传送的驱动机构、吸片台104以及在驱动机构的前侧第一支撑板105上转动安装有用于传送膜400和底壳402的第二导向轴1062、第三导向轴1063和第四导向轴1064。

驱动机构用于提供驱动料盘100放卷的动力,其主要包括电机1030、第一齿轮1031、第一转轴1032、第二转轴1033、第三转轴1034、第二齿轮1035。第一转轴1032、第二转轴1033、第三转轴1034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且相邻的转轴的前侧一段轴的轴外缘互相贴近。电机1030驱动第二转轴1033旋转,第二转轴1033上键连接有第一齿轮1031,第一齿轮1031与键连接至第三转轴1034的第二齿轮1035啮合,以驱动第三转轴1034旋转。

装载二极管的料带卷绕在料盘100上,由料盘100放卷,料带经第一导向轴1061导向后,从第一转轴1032与第二转轴1033之间穿过,电机1030驱动第二转轴1033旋转,第一转轴1032和第二转轴1033挤压拉动料带向前运动,随后,膜400被揭起,经第二导向轴1062、第四导向轴1064后从第二转轴1033和第三转轴1034之间穿过,并被挤压拉动,而底壳402与壳内的二极管401运动至吸片台104,二极管401会被设置在吸片台104上方的吸片组件207吸取,而底壳402会继续向前运动,绕过第三导向轴1063、第四导向轴1064从第二转轴1033和第三转轴1034之间穿过,并被挤压拉动,至此完成二极管从料带中的取出。

为了给料带定位,第二导向轴1062、第三导向轴1063、第四导向轴1064均设置有凹槽,料带从所述凹槽中穿过,此外,对于如图1中所示的料带的情形,第二转轴1033上与第一转轴1032、第三转轴1034轴外缘相互贴近的轴段设置凹槽,料带上向下凸出的用于放置二极管的部分可以从凹槽中经过,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为了使得吸片组件能够准确的吸取二极管,在吸片台104沿着被揭膜后料带传送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导向块,料带从两侧的第一导向块之间穿过,导向块对料带进行前后方向定位;此外,为了防止料带在竖直方向上的抖动,在吸片台104沿着被揭膜后料带传送方向的上侧设置有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向块用于导向被揭膜的底壳402向前传送。

为了控制料带的放料节奏,驱动机构的后侧的第一支撑板105上还固定计长装置101和传感器102。计长装置101设置在第二转轴1033之前,用于计算二极管料带走料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应对于图1中所示的料带的情形,可以将计长装置设置为对射光纤,正对于料带的小孔的位置,通过对小孔的检测来计算二极管料带走料长度;此外,针对料卷中可能存在二极管的缺失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还设置了用于检测二极管的传感器102,根据对二极管有无的检测信息,控制装置控制电机旋转以控制二极管料卷的放料,计长装置101实时检测料卷实际走料长度。

吸片台104上方设置有用于吸取所述二极管401的吸片组件207,所述吸片组件207被固定至第三气缸206的移动端,所述第三气缸206固设于用于驱动吸片组件207在吸片台和放片位置之间移动的动力驱动装置的移动端。动力驱动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板200,第二支撑板200固定至支架,第二支撑板200下侧平行设置有第一滑轨201和第二滑轨209,滑轨上均配设有滑块202,与第一滑轨201配合的滑块202下侧固定第一安装板203,第一安装板203的下侧固定有第一气缸204和第二气缸205的缸体,第一气缸204和第二气缸205并行反向安装,第一气缸204的活塞杆固定至第二支撑板200,第二气缸205的活塞杆固定至第二安装板208,第二安装板208的上侧通过滑块连接至第二滑轨209,且其一侧(图2中示出的为右侧)固定有第三气缸206,第三气缸20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吸片组件207。

吸片组件207在吸片台104吸取二极管,然后第三气缸206向上运动,第一气缸204向右,会使得与第一气缸204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板203在第一滑轨201的导向下向前运动,第一气缸204运动完毕,吸片组件207运动至海绵槽107(海绵槽107固定至第一支撑板105)上方,第三气缸206向下运动使二极管沾取阻焊剂;第二气缸205动作,致使与第二气缸205活塞杆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板水平向前运动,第二滑轨209导向,将二极管运送至焊带上方,第三气缸206动作,带动吸片组件207竖直向下运动,直至运送到焊带位置,放下二极管。

此外,对于二极管上料机构在内外方向需要调节的情形,如:为了避让其他机构给其他机构以必要的活动空间。对应于这种情况,可以将动力驱动装置整体通过其第二支撑板200固定至一个内外方向设置的模组300以控制吸片机构的内外移动。当第二支撑板200固定至模组300的滑块部分以实现内外移动时,模组300固定至支架。

此外,动力驱动装置也可以采用电缸驱动装置或者丝杆螺母组装置来替代。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形式的具体变换,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