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锂离子软包电池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4707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锂离子软包电池模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离子电池连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锂离子软包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动力锂离子软包电池模块由多个单体电池堆叠组装而成,单体电池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焊接在一起。现有的动力锂离子软包电池模块上的极耳强度较低,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会出现极耳脱落或者断裂的情况,这时的电池其他部分仍能够很好的工作,但是由于连接处损坏,且极耳与电池又是一体连接的,因此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会严重影响产品的合格率及客户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锂离子软包电池模块,目的是提高极耳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动力锂离子软包电池模块,包括堆叠设置的三个单体电池,三个单体电池的极耳焊接连接形成电极结构,所述电极结构包括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第三极耳,第三极耳夹在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之间且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焊接连接,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均为L形结构。

所述第一极耳包括第一极片和与第一极片垂直连接的第一连接片,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三极耳相平行且焊接连接。

所述第二极耳包括第二极片和与第二极片垂直连接的第二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与所述第三极耳相平行且焊接连接,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一连接片分别位于第三极耳的一侧。

所述单体电池包括单体电芯、相配合夹紧单体电芯的第一电芯支架和第二电芯支架以及设置于第一电芯支架上且将第一电芯支架和第二电芯支架夹紧的散热片。

所述散热片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芯支架上的散热片本体以及设置于散热片本体的侧边缘处且与散热片本体相配合夹紧第一电芯支架和第二电芯支架的翻边结构。

所述翻边结构包括与所述散热片本体的侧边缘连接的第一翻边和与第一翻边连接且与散热片本体相对设置的第二翻边,第二翻边沿第一翻边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

所述第一翻边位于所述第一电芯支架和所述第二电芯支架的一侧,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散热片本体相平行且与第一翻边相垂直。

所述第二电芯支架具有让所述第二翻边嵌入的定位槽。

所述第二翻边沿所述第一翻边的长度方向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二翻边分别位于第一翻边的一端。

所述散热片本体为具有四个侧边的矩形结构,所述翻边结构设置于散热片本体的三个侧边缘处。

本实用新型的动力锂离子软包电池模块,将三个单体电池的极耳焊接连接在一起形成T型结构的电极,从而提高了极耳的强度,极耳不容易损坏。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动力锂离子软包电池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动力锂离子软包电池模块的俯视图;

图3是单体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单体电池的俯视图;

图5是电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散热片与电芯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单体电芯;

2、电极结构;21、第一极片;22、第二极片;23、第一连接片;24、第二连接片;25、第三极耳;

3、散热片;31、散热片本体;32、第一翻边;33、第二翻边;

4、第一电芯支架;5、第二电芯支架;6、泡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锂离子软包电池模块,包括堆叠设置的三个单体电池,三个单体电池各个位置处对应的极耳分别焊接连接形成一个T型的电极结构2,该电极结构2包括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第三极耳25,第三极耳25夹在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之间且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焊接连接,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均为L形结构。

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7所示,单体电池包括单体电芯1、相配合夹紧单体电芯1的第一电芯支架4和第二电芯支架5以及设置于第一电芯支架4上且将第一电芯支架4和第二电芯支架5夹紧的散热片。单体电芯1上具有两个极耳,分别为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动力锂离子软包电池模块的三个单体电池为依次设置,第三极耳25为位于中间位置处的单体电池的单体电芯1上的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为分别处于中间位置的单体电池的两侧的单体电池的单体电芯1上的极耳,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第三极耳25均分别设置两个,两个位置处的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第三极耳25分别连接形成两个电极结构2,作为正负极连接点。

如图3所示,第一极耳包括第一极片21和与第一极片21垂直连接的第一连接片23,第一连接片23与第三极耳25相平行且焊接连接。第二极耳包括第二极片22和与第二极片22垂直连接的第二连接片24,第二连接片24与第三极耳25相平行且焊接连接,第二连接片24和第一连接片23分别位于第三极耳25的一侧。第一极片21、第二极片22、第一连接片23、第二连接片24和第三极耳25均为矩形结构,第一连接片23与第一极片21为垂直连接,第二连接片24与第二极片22为垂直连接,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2分别朝向第三极耳25的一侧延伸,形成横截面为T型的电极结构2。这种电极结构2的强度高,不容易损坏,可靠性高。

如图4至图7所示,第一电芯支架4和第二电芯支架5为相对设置,第一电芯支架4和第二电芯支架5为内部中空的矩形结构,第一电芯支架4和第二电芯支架5的内部中空腔体用于容纳单体电芯1,第一电芯支架4和第二电芯支架5通过卡扣进行卡接连接,并夹紧单体电芯1上位于第一电芯支架4和第二电芯支架5之间的部分,卡扣设置于第一电芯支架4上,第二电芯支架5上设置于卡扣相配合的卡槽,单体电芯1的极耳伸出至第一电芯支架4和第二电芯支架5的外部。第二电芯支架5上也设有向外伸出的卡扣,用于与相邻的单体电池上的第一电芯支架4上所设的卡槽相配合,实现相邻两个单体电池之间的固定连接,采用卡扣与卡槽相配合的方式,方便拆装。

如图4至图7所示,采用铝板制成的散热片包括设置于第一电芯支架4上的散热片本体31以及设置于散热片本体31的侧边缘处且与散热片本体31相配合夹紧第一电芯支架4和第二电芯支架5的翻边结构。翻边结构包括与散热片本体31的侧边缘连接的第一翻边32和与第一翻边32连接且与散热片本体31相对设置的第二翻边33,第二翻边33沿第一翻边32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散热片本体31为具有四个侧边的矩形片体结构,散热片本体31的长宽尺寸与第一电芯支架4和第二电芯支架5的长宽尺寸大致相等且三者长度方向相平行,散热片本体31遮盖第一电芯支架4的内部中空腔体在第一电芯支架4的侧部形成的开口。第一翻边32位于第一电芯支架4和第二电芯支架5的一侧,第二翻边33与散热片本体31相平行且与第一翻边32相垂直,第一翻边32的一侧边缘与散热片本体31的侧边缘为垂直连接,第二翻边33与第一翻边32的另一侧边缘为垂直连接。第二电芯支架5具有让第二翻边33嵌入的定位槽,在对准定位槽的位置处将铝板局部折弯并嵌入定位槽中,形成第二翻边33,这种结构的散热片一方面能够起到散热作用,另一方面与第一电芯支架4和第二电芯支架5连接,固定牢靠,可靠性高,形成的单体电池结构紧凑。

如图4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翻边结构设置于散热片本体31的三个侧边缘处,其中,散热片本体31的两个长边上分别设置一个翻边结构,且这两处翻边结构的第二翻边33沿第一翻边32的长度方向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二翻边33分别位于第一翻边32的一端;剩余一个翻边结构设置于散热片本体31的一个宽边上,且该位置处的翻边结构的第二翻边33设置一个且该第二翻边33大致处于第一翻边32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散热片通过边缘处设置的多个翻边结构与第一电芯支架4和第二电芯支架5连接,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4所示,单体电池还包括附于单体电芯1表面且嵌入第二电芯支架5的中空内腔中的泡棉6,泡棉6和散热片本体31分别位于单体电芯1的一侧,泡棉6用于吸附单体电芯1可能泄露的电解液,放置电解液泄漏至电池模组外部而造成污染。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