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3960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插头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系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插头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电连接器介面为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为普遍为大众所使用,并以USB2.0传输规格发展至现今为传输速度更快的USB3.0传输规格。

现有USB Type-C插头电连接器的外型、结构、端子接触方式、端子数目、各端子的距离(Pitch)、各端子的分配(Pin Assignment),都和目前的USB插头电连接器截然不同。目前的USB Type-C插头电连接器包含有设置在胶芯上之复数弹性端子、胶芯外部覆盖有外铁壳及胶芯上设置抵持片等结构。

一般USB Type-C插头电连接器之绝缘胶芯上的抵持片皆仅用作接触插座电连接器、以及接触外铁壳作为防止电子干扰,抑制杂讯的效果而已,是以,习知结构在高频特性上产生共振的问题,如何藉由抵持片加以优化高频特性、改善共振即为相关业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包括屏蔽壳体、绝缘主体、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复数抵持片;屏蔽壳体包含收纳槽,绝缘主体设置于收纳槽,绝缘主体界定第一组装部及对应第一组装部之第二组装部,位于第一组装部及第二组装部之间形成插槽,第一组装部及第二组装部则分别形成复数连通于插槽之端子槽孔,插槽之开口处形成于绝缘主体一侧,绝缘主体另一侧朝内部凹陷装设凹槽,第一组装部及第二组装部分别形成复数连通于装设凹槽之凹孔,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相结合之复数第一弹性端子及第一结合块,第一结合块设置于装设凹槽,各第一弹性端子一侧自插槽延伸至第一组装部之各端子槽孔,各第一弹性端子包括复数第一弹性讯号端子、至少一第一弹性电源端子及至少一第一弹性接地端子,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相结合之复数第二弹性端子及第二结合块,第二结合块设置于装设凹槽并结合第一结合块,各第二弹性端子一侧自插槽延伸至第二组装部之各端子槽孔,各第二弹性端子包括复数第二弹性讯号端子、至少一第二弹性电源端子及至少一第二弹性接地端子,各抵持片分别设置于第一组装部与第二组装部,各抵持片包括本体以及复数分别自本体后端朝外延伸之弹臂,各弹臂包括延伸至凹孔而分别接触至少一第一弹性接地端子与至少一第二弹性接地端子之接地端子接触段、以及接触屏蔽壳体内侧面之屏蔽壳体接触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地端子接触段自弹臂后端朝凹孔下方延伸,屏蔽壳体接触段自接地端子接触段反折朝凹孔上方延伸,屏蔽壳体接触段端缘接触屏蔽壳体内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屏蔽壳体内侧面接触各屏蔽壳体接触段后而各接地端子接触段分别接触至少一第一弹性接地端子与至少一第二弹性接地端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屏蔽壳体接触段端缘延伸凹孔外而供屏蔽壳体内侧面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屏蔽壳体接触段自弹臂后端朝凹孔上方延伸,接地端子接触段自屏蔽壳体接触段反折朝凹孔下方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弹性端子包含第一接触段、第一连接段及第一焊接段,第一连接段设置于第一结合块,第一接触段自第一连接段一侧延伸至第一组装部之各端子槽孔,第一焊接段自第一连接段另一侧延伸穿出第一结合块,第一连接段表面露出于第一结合块表面而接触接地端子接触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二弹性端子包含第二接触段、第二连接段及第二焊接段,第二连接段设置于第二结合块,第二接触段自第二连接段一侧延伸至第二组装部之各端子槽孔,第二焊接段自第二连接段另一侧延伸穿出第二结合块,第二连接段表面露出于第二结合块表面而接触接地端子接触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更包括复数止挡垫片,各止挡垫片分别设置于各抵持片与屏蔽壳体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抵持片包含凹槽、复数抵持弹片及复数卡钩,各凹槽形成于各本体而分别对应各端子槽孔,各抵持弹片分别自本体前端朝外延伸至插槽,各卡钩自各本体两侧弯折延伸而分别卡掣于第一组装部及第二组装部。

藉由各抵持片后端两侧朝外延伸之弹臂结构,各弹臂结构包括一体之接地端子接触段与屏蔽壳体接触段,接地端子接触段接触接地端子,屏蔽壳体接触段接触屏蔽壳体,以弹臂结构设计之屏蔽壳体接触段接触屏蔽壳体后,近距离的经由接地端子接触段接触接地端子进行传导、接地,有效优化高频特性以及改善共振现象。

另外,藉由插头电连接器之复数第一弹性端子与复数第二弹性端子排列方式左右相反,提供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之复数第一接触段可与插座电连接器之复数上排端子对应连接,而插头电连接器反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之复数第二接触段亦可与插座电连接器之复数上排端子对应连接,插头电连接器具有不限制与插座电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接的作用。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之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抵持片与复数第一弹性端子之外观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抵持片与复数第一弹性端子之前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局部外观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局部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于组装屏蔽壳体之剖面示意图。

图10是图9A部份之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放大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 插头电连接器

1................... 屏蔽壳体

11.................. 收纳槽

2................... 绝缘主体

21a................ 第一组装部

21b................ 第二组装部

22.................. 插槽

23.................. 端子槽孔

24.................. 装设凹槽

25.................. 凹孔

3................... 接地片

31.................. 中央结合板

33.................. 侧臂

35.................. 弹性接触段

36.................. 接脚

4................... 第一端子模组

41.................. 第一弹性端子

411................ 第一弹性讯号端子

412................ 第一弹性电源端子

413................ 第一弹性接地端子

415................ 第一接触段

416................ 第一连接段

417................ 第一焊接段

43.................. 第一结合块

5................... 第二端子模组

51.................. 第二弹性端子

511................ 第二弹性讯号端子

512................ 第二弹性电源端子

513................ 第二弹性接地端子

515................ 第二接触段

516................ 第二连接段

517................ 第二焊接段

53.................. 第二结合块

7................... 抵持片

71.................. 本体

711................ 凹槽

73.................. 抵持弹片

74.................. 卡钩

75.................. 弹臂

76’/76’’.......... 接地端子接触段

77’/77’’.......... 屏蔽壳体接触段

8..........止挡垫片

9..........夹持片。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及图4,系本实用新型之插头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图1为外观示意图,图2为分解示意图,图3为第一端子模组4与第二端子模组5之分解示意图,图4为之局部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之插头电连接器100为USB Type-C连接介面规格作说明,但非以此为限,在此,插头电连接器100包含有屏蔽壳体1、绝缘主体2、第一端子模组4、第二端子模组5及复数抵持片7。

参照图1及图2,本实施例中,屏蔽壳体1为抽取工艺成型之中空壳体,也就是,屏蔽壳体1为一体式外壳,表面无任何接缝,外形美观、结构强度提高。并且,屏蔽壳体1之内部具有收纳槽11,绝缘主体2设置于屏蔽壳体1内,亦即,绝缘主体2固定于收纳槽11内。本实施例中,屏蔽壳体1为一件式壳体结构所组成,但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屏蔽壳体1亦可多件式壳体结构所弯折形成。

参照图2、图4、图7及图8,图7为局部外观示意图,图8为局部侧视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绝缘主体2为一环状型的扁长型板体,绝缘主体2形状规则,上下左右对称,绝缘主体2包括有第一组装部21a、第二组装部21b、插槽22、复数端子槽孔23及装设凹槽24,特别是,绝缘主体2界定第一组装部21a(可为上方板体处或下方板体处)及对应第一组装部21a之第二组装部21b(可为上方板体处或下方板体处),位于第一组装部21a及第二组装部21b之间形成插槽22,而第一组装部21a及第二组装部21b则分别形成复数连通于插槽22之端子槽孔23。

参照图2、图4、图7及图8,绝缘主体2之插槽22开口处形成于绝缘主体2之前侧,用以对接插座电连接器,装设凹槽24自绝缘主体2后侧朝内部凹陷,也就是说,绝缘主体2后方具有安装第一端子模组4与第二端子模组5之组装区域。此外,插槽22位于第一组装部21a及第二组装部21b之间,而各端子槽孔23为一狭长型沟槽结构,各端子槽孔23分别横向间隔排列在第一组装部21a与第二组装部21b上,且各端子槽孔23贯穿于第一组装部21a与第二组装部21b而各自连通于插槽22。

请再参考图2、图3、图4及图8,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模组4包括相结合之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及第一结合块43,第一结合块43设置于装设凹槽24,各第一弹性端子41一侧自插槽22延伸至第一组装部21a之各端子槽孔23,第一结合块43成型于各第一弹性端子41之各第一连接段416,第一结合块43定位于中央结合板31一面。

请再参考图2、图3、图4及图8,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模组5包括相结合之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及第二结合块53,第二结合块53设置于装设凹槽24并结合第一结合块43,各第二弹性端子51一侧自插槽22延伸至第二组装部21b之各端子槽孔23,第二结合块53成型于各第二弹性端子51之各第二连接段516,第二结合块53定位于中央结合板31另一面。

请再参考图2、图3、图4及图8,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包含复数第一弹性讯号端子411、至少一第一弹性电源端子412及至少一第一弹性接地端子413,且各第一弹性端子41设置于绝缘主体2并位于第一组装部21a之下表面。由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之前视观之,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由右侧至左侧依序为第一弹性接地端子413(Gnd)、第一对第一弹性高速讯号端子(TX1+-,差动讯号端子)、第一弹性电源端子412(Power/VBUS)、第一功能侦测端子(CC1,用以侦测正反插的功能与辨认CABLE的功能)、一对第一弹性低速讯号端子(D+-,差动讯号端子)、第一保留端子(RFU)、第一弹性电源端子412(Power/VBUS)、第二对第一弹性高速讯号端子(RX2+-,差动讯号端子)最左侧之第一弹性接地端子413(Gnd)。

请再参考图2、图3、图4及图8,各第一弹性端子41包含第一接触段415、第一连接段416及第一焊接段417,第一连接段416设置于该第一结合块43,该第一接触段415自该第一连接段416一侧延伸而位于该第一组装部21a之各端子槽孔23,该第一焊接段417自该第一连接段416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第一结合块43,第一接触段415为一弯弧结构。复数第一弹性讯号端子411延伸于插槽22而传输一组第一讯号(即USB3.0讯号)。

请再参考图2、图3、图4及图8,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为由复数第二弹性讯号端子511、至少一第二弹性电源端子512及至少一第二弹性接地端子513,且各第二弹性端子51设置于绝缘主体2并位于第二组装部21b之上表面。由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之前视观之,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由左侧至右侧依序为第二弹性接地端子513(Gnd)、第一对第二弹性高速讯号端子(TX2+-,差动讯号端子)、第二弹性电源端子512(Power/VBUS)、第二功能侦测端子(CC2,用以侦测正反插的功能与辨认CABLE的功能)、一对第二弹性低速讯号端子(D+-,差动讯号端子)、第二保留端子(RFU)、第二弹性电源端子512(Power/VBUS)、第二对第二弹性高速讯号端子(RX1+-,差动讯号端子)最右侧之第二弹性接地端子513(Gnd)。

请再参考图2、图3、图4及图8,各第二弹性端子51包含第二接触段515、第二连接段516及第二焊接段517,第二连接段516设置于该第二结合块53,该第二接触段515自该第二连接段516一侧延伸而位于该第二组装部21b之各端子槽孔23,该第二焊接段517自该第二连接段516另一侧延伸而穿出于第二结合块53,第二接触段515为一弯弧结构并对应第一接触段415,也就是,各第一接触段415与各第二接触段515相对弯弧,而各第一焊接段417与各第二焊接段517共同定义成一夹持弹臂75,用以夹持与接触电路板。此外,复数第二弹性讯号端子511延伸于插槽22而传输一组第二讯号(即USB3.0讯号)。

请再参考图2、图3、图4及图8,本实施例中,由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与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的排列方式可知,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与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分别设置在第一组装部21a之下表面及第二组装部21b之上表面,并且,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与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以收纳槽11之中心点为对称中心而彼此点对称,所谓的点对称,是指根据该对称中心作为旋转中心而将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与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旋转180度后,旋转后的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与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完全重合,意即,旋转后的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为位于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之原本排列位置,而旋转后的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为位于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之原本排列位置。

换言之,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与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呈上下颠倒,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之排列方式左右相反于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之排列方式。其中,插头电连接器100正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用以传输一组第一讯号,亦可反向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100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用以传输一组第二讯号,而一组第一讯号之传输规格为符合一组第二讯号之传输规格。具有不限制正向或反向插接于插头电连接器100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进行传输的作用。并且,本实施例中,由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及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之前视观之,复数第一接触段415之排列位置对应于复数第二接触段515之排列位置。

请再参考图2、图3、图4及图8,在此,各第一连接段416表面露出于第一结合块43表面,各第二连接段516表面露出于第二结合块53表面,但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可至少一第一弹性接地端子413之第一连接段416露出于第一结合块43表面,与至少一第二弹性接地端子513之第二连接段516露出于第二结合块53表面,用以供各接地端子接触段76’分别接触至少一第一弹性接地端子413之第一连接段416与至少一第二弹性接地端子513之第二连接段516,并以屏蔽壳体接触段77’接触屏蔽壳体1内侧面进行传导。

请再参考图2、图3、图4及图8,本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弹性接地端子413之第一连接段416露出于第一结合块43表面,与至少一第二弹性接地端子513之第二连接段516露出于第二结合块53表面,第一连接段416的表面为对齐第一结合块43的表面,第二连接段516的表面为对齐第二结合块53的表面,关于第一连接段416的表面与第一结合块43的表面位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二连接段516的表面与第二结合块53的表面位在同一水平面上仅是举例,在一些实施态样中,第一连接段416的表面与第一结合块43的表面可位在不同水平面上而非对齐、第二连接段516的表面与第二结合块53的表面可位在不同水平面而非对齐。

请再参考图2、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中,各弹臂75的宽度大于第一弹性接地端子413与第二弹性接地端子513的宽度,各构件在安装后若产生尺寸上的误差时,各弹臂75可确保与第一弹性接地端子413与第二弹性接地端子513接触。

请再参考图2、图4、图8及图9,图9为组装屏蔽壳体1之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屏蔽壳体1内侧面接触各屏蔽壳体接触段77’后而各接地端子接触段76’分别接触至少一第一弹性接地端子413与至少一第二弹性接地端子513,未安装屏蔽壳体1在绝缘主体2外时,各接地端子接触段76’尚未接触至少一第一弹性接地端子413与至少一第二弹性接地端子513。

当屏蔽壳体1安装在绝缘主体2外时,屏蔽壳体1内侧面接触并挤压各屏蔽壳体接触段77’,各接地端子接触段76’移动而接触接触至少一第一弹性接地端子413与至少一第二弹性接地端子513。上下相对之接地端子接触段76’未移动前的距离,较移动后的距离短,如图4所示,藉由上下相对之接地端子接触段76’未移动前的距离较大,供第一端子模组4与第二端子模组5安装绝缘主体2内时,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的第一接触段415与复数第二弹性端子51的第二接触段515不致碰撞上下相对之接地端子接触段76’,方便第一端子模组4与第二端子模组5安装绝缘主体2的装配动作。

请再参考图2、图4、图7至图9,屏蔽壳体接触段77’端缘延伸凹孔25外,当屏蔽壳体1安装在绝缘主体2外时,屏蔽壳体1内侧面接触到各屏蔽壳体接触段77’,以接地端子接触段76’与屏蔽壳体接触段77’概呈V字型外观,屏蔽壳体1以顺向推抵屏蔽壳体接触段77’,并使屏蔽壳体接触段77’朝凹孔25移动,方便屏蔽壳体1安装绝缘主体2外的简易性,避免屏蔽壳体接触段77’产生过大阻力影响屏蔽壳体1的安装动作。

请再参考图2、图4、图7至图9,各抵持片7包含凹槽711、复数抵持弹片73及复数卡钩74,各凹槽711形成于各本体71而分别对应各端子槽孔23,各抵持弹片73分别自本体71前端朝外延伸至插槽22,各卡钩74自各本体71两侧弯折延伸而分别卡掣于第一组装部21a及第二组装部21b。

请再参考图2、图4、图7至图9,插头电连接器100更包括复数止挡垫片8(Mylar),各止挡垫片8分别设置于各抵持片7与屏蔽壳体1之间,以各止挡垫片8遮挡而避免各第一接触段415及各第二接触段515接触到屏蔽壳体1。

参阅图2、图3、图7及图8,本实施例中,插头电连接器100更包括接地片3,接地片3为下料成型制成,但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接地片3可以冲压成型制成。以下料成型之接地片3的结构强度较冲压成型之接地片3的结构强度高。并且,接地片3系设置于绝缘主体2,在此,接地片3包括中央结合板31及复数侧臂33,中央结合板31概呈一矩形板件,中央结合板31设置于装设凹槽24,各侧臂33为一狭长型端子,各侧臂33为左右对称,各侧臂33分别系由中央结合板31两侧延伸,且各侧臂33由绝缘主体2两侧贯穿槽孔穿入至插槽22。

参阅图2、图3、图7及图8,本实施例中,侧臂33更包含复数弹性接触段35及复数接脚36,各弹性接触段35形成于各侧臂33前侧,各弹性接触段35可与插座电连接器接触,当插头电连接器100与插座电连接器插接时,弹性接触段35提供夹持固定的作用。并且,各接脚36自各侧臂33后侧朝外延伸,各接脚36穿出绝缘主体2外部,各接脚36穿出绝缘主体2外部而接触电路板。

参阅图2、图4至图6及图8,图5为抵持片7与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之外观示意图,图6为抵持片7与复数第一弹性端子41之前视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各抵持片7分别设置于第一组装部21a与第二组装部21b,各抵持片7包括本体71以及复数分别自本体71后端朝外延伸之弹臂75,各弹臂75包括延伸至凹孔25而分别接触至少一第一弹性接地端子413与至少一第二弹性接地端子513之接地端子接触段76’、以及接触屏蔽壳体1内侧面之屏蔽壳体接触段77’。在此,接地端子接触段76’自弹臂75后端朝凹孔25下方延伸,屏蔽壳体接触段77’自接地端子接触段76’反折朝凹孔25上方延伸,屏蔽壳体接触段77’端缘接触屏蔽壳体1内侧面,请参阅图10所示,接地端子接触段76’与屏蔽壳体接触段77’的截面观之,接地端子接触段76’与屏蔽壳体接触段77’概呈V字型外观。

参阅图2、图4至图6及图8,绝缘主体2前端具有三个梯形孔,用来配合抵持片7前端对应数量的抵持弹片73置入,抵持弹片73为伸入至插槽22,抵持弹片73提供夹持与接触插座电连接器。并且,本体71上之凹槽711为位于本体71的前侧且形成矩形,各该凹槽711对应各该端子槽孔23,提供各第一接触段415及各第二接触段515弹性摆动所需的空间,防止插头电连接器100与插座电连接器对接时,各第一接触段415及各第二接触段515弹起而撞到抵持片7的问题发生。

参阅图2、图3及图4,本实施例中,先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的方式将第一结合块43结合在各第一连接段416处,再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的方式将第二结合块53结合在各第二连接段516处,之后,再将第一结合块43与第二结合块53组装在中央结合板31上下方。

参阅图2、图4及图8,承上所述,再将接地片3、第一端子模组4及第二端子模组5所组成的半成品以组装方式结合绝缘主体2,使第一结合块43与第二结合块53固定在装设凹槽24,而各第一接触段415及各第二接触段515插入到插槽22中定位。

参阅图2、图5及图9,本实施例中,第一结合块43与第二结合块53的两侧结合有夹持片9,夹持片9可夹持电路板侧端而提供稳固定位作用。

参照图11,系本实用新型之插头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图11为放大示意图。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差别在于:本实施例之弹臂75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弹臂75,本实施例之屏蔽壳体接触段77’’自弹臂75后端朝凹孔25上方延伸,接地端子接触段76’’自屏蔽壳体接触段77’’反折朝凹孔25下方延伸,接地端子接触段76’’与屏蔽壳体接触段77’’的截面观之,接地端子接触段76’’与屏蔽壳体接触段77’’概呈倒V字型外观。

当屏蔽壳体1安装在绝缘主体2外时,屏蔽壳体1内侧面接触到各屏蔽壳体接触段77’’,以接地端子接触段76’’与屏蔽壳体接触段77’’概呈倒V字型外观,屏蔽壳体1以顺向推抵屏蔽壳体接触段77’’,并使屏蔽壳体接触段77’’朝凹孔25移动,方便屏蔽壳体1安装绝缘主体2外的简易性,避免屏蔽壳体接触段77’’产生过大阻力影响屏蔽壳体1的安装动作。

藉由各抵持片后端两侧朝外延伸之弹臂结构,各弹臂结构包括一体之接地端子接触段与屏蔽壳体接触段,接地端子接触段接触接地端子,屏蔽壳体接触段接触屏蔽壳体,以弹臂结构设计之屏蔽壳体接触段接触屏蔽壳体后,近距离的经由接地端子接触段接触接地端子进行传导、接地,有效优化高频特性以及改善共振现象。

另外,藉由复数第一接触段之排列方式左右相反于复数第二接触段之排列方式,提供插头电连接器正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之复数第一接触段可与插座电连接器之复数上排端子对应连接,而插头电连接器反向插接于插座电连接器之内部时,插头电连接器之复数第二接触段亦可与插座电连接器之复数上排端子对应连接,插头电连接器具有不限制与插座电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接的作用。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