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2004阅读:99来源:国知局
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在新能源汽车行驶过程中,容易发生上下晃动问题,如果不对动力电池进行固定,在振动过程中,则容易发生损害电芯性能及破坏相关电连接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人们为解决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行驶过程中的上下晃动问题,往往先将电芯与端板成组为模组结构,然后再使用螺栓将条形压板与端板锁紧固定,压住电芯,防止电芯发生上下晃动,采用这种方式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芯在新能源汽车行驶过程中的上下晃动问题,但使用螺栓固定条形压板与端板这一装配过程比较繁琐,导致装配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简化了条形压板与端板的装配过程,提高了电池模组的装配效率。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条形压板及多个电芯,

各所述电芯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及所述第二端板之间,所述条形压板能够限制各所述电芯在所述条形压板的厚度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条形压板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条形压板相卡接,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中的至少一者相配合,以使所述条形压板与所述第一端板及所述第二端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

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条形压板相卡接,以限制所述条形压板在自身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中的至少一者相配合,以限制所述条形压板在自身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

优选地,

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沿所述条形压板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倒扣及第二倒扣,

所述第一倒扣和所述第二倒扣均包括与所述第一端板或所述第二端板连接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倒扣的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倒扣的第一限位部形成限位空间,所述限位空间用于限制所述条形压板在自身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第一倒扣和所述第二倒扣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连接并向所述限位空间处延伸,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条形压板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的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倒扣和所述第二倒扣均包括所述第二限位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为第一平板结构,所述第一平板结构的延伸方向为所述条形压板的厚度方向。

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部上远离所述第一端板或所述第二端板的面为导向面,在所述条形压板指向所述第一端板或所述第二端板的方向上,所述导向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的距离增大,所述距离为所述条形压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导向面为平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设置在所述条形压板的相对两端并向所述电芯所在的方向延伸,在所述条形压板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板的外侧面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外侧面相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板的外侧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延伸部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槽配合的限位块;

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配合,以限制所述条形压板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的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及所述第二延伸部均为第二平板结构,所述第二平板结构的延伸方向为所述条形压板的厚度方向。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电池模组,通过端板上的第一卡接部与条形压板相卡接,以及通过条形压板上的第二卡接部与端板(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中的至少一者)相配合,以使条形压板与端板固定连接,这样设计不仅能够防止条形压板与端板出现晃动,从而缓解电芯沿条形压板的厚度方向出现晃动的情况,而且简化了条形压板与端板的装配过程,提高了电池模组的装配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模组中,第一端板或第二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模组中,条形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第一端板;

11-第二端板;

12a-第一倒扣;

12b-第二倒扣;

120-第一限位部;

121-第二限位部;

121a-导向面;

13-条形压板;

14-第一延伸部;

15-第二延伸部;

16-电芯。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第一端板10、第二端板11、条形压板13及多个电芯16,各电芯16设置在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之间,优选地,各电芯16可沿自身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列在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之间,该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能够限制各电芯16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的移动;而条形压板13能够限制各电芯16在条形压板13的厚度方向上的移动,具体地,该条形压板13通过固定在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上以压住各电芯16,从而实现对各电芯16在条形压板13的厚度方向上的限位。

其中,该条形压板13与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之间的具体装配关系可如下所示:

上述第一端板10和第二端板11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第一卡接部,上述条形压板13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该第一卡接部与条形压板13相卡接,而第二卡接部与第一端板10和第二端板11中的至少一者相配合,以使条形压板13与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端板(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中的至少一者)上的第一卡接部与条形压板13相卡接,以及通过条形压板13上的第二卡接部与端板相配合,以使条形压板13与端板固定连接,这样设计不仅能够防止条形压板13与端板出现晃动,从而缓解电芯16沿条形压板13的厚度方向出现晃动的情况,而且简化了条形压板13与端板的装配过程,提高了条形压板13与端板的装配效率,继而提高了电池模组的装配效率。

具体地,上述第一卡接部与条形压板13相卡接,以限制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的移动,而第二卡接部与第一端板10和第二端板11中的至少一者相配合,以限制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第一端板10、第二端板11及条形压板13之间的限位配合能够限制条形压板13在其宽度方向、长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上的移动,以防止条形压板13出现晃动,保证条形压板13与第一端板10和第二端板11之间的稳固连接,从而限制各电芯16在条形压板13的厚度方向上发生移动,提高电芯16的安装稳定性。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条形压板13的长度方向和电芯16的厚度方向为图1所示的X方向,该条形压板13的宽度方向为图1所示的Y方向,该条形压板13的厚度方向为图1所示的Z方向。

优选地,上述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均可设置有第一卡接部,该第一端板10和第二端板11上的第一卡接部分别与条形压板13的相对两端部卡接,以使该条形压板13装配在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上,防止条形压板13在其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发生移动。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的结构完全相同,这样设计一方面便于电池模组中端板的批量生产,节约加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之间装反的情况,提高了电池模组中端板的装配效率。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条形压板13可采用钢、铝合金、镁合金、塑料、复合材料等制作而成,便于条形压板13的加工成型,并且在保证条形压板13的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了条形压板13的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卡接部包括沿条形压板13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倒扣12a及第二倒扣12b,该第一倒扣12a和第二倒扣12b均包括与第一端板10或第二端板11连接的第一限位部120,其中,第一倒扣12a的第一限位部120和第二倒扣12b的第一限位部120形成限位空间,该限位空间用于限制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具体地,当条形压板13的端部位于该限位空间内时,该条形压板13的端部在自身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面分别与第一倒扣12a及第二倒扣12b的第一限位部120抵靠,以实现该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宽度方向上的限位。另外,第一倒扣12a和第二倒扣12b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第二限位部121,该第二限位部121与第一限位部120连接并向限位空间处延伸,第二限位部121用于限制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的移动,具体地,当条形压板13的端部位于该限位空间内时,该第二限位部121上朝向条形压板13的一面与该条形压板13抵靠,以防止条形压板13沿自身的厚度方向脱离限位空间,从而实现该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的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倒扣12a与第二倒扣12b实现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上的限位,这样设计不仅简化了条形压板13与端板之间的装配难度,即:只需将条形压板13沿自第二限位部121指向端板的方向压入至限位空间内,即可实现条形压板13与端板之间的装配,有效提高了条形压板13与端板之间的装配效率;而且相比于螺栓锁紧条形压板13与端板的方式,本实施例的条形压板13不需要开设供螺栓穿过的通孔,因此,有效提高了条形压板13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上述第一倒扣12a和第二倒扣12b均包括第二限位部121,这样设计可进一步降低条形压板13沿自身的厚度方向脱离限位空间的概率,从而可保证条形压板13与端板的安装稳定性。值得说明的是,该第二限位部121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便于条形压板13压入至限位空间内。

通常情况下,该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面为平面,该条形压板13的厚度方向与该平面垂直,其中,为了保证条形压板13在位于限位空间内时与第一限位部120无缝贴合,可将第一限位部120设计为第一平板结构,第一平板结构的延伸方向为条形压板13的厚度方向。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条形压板13在位于限位空间内时与第一限位部120无缝贴合,这样不仅可以限制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宽度方向上移动,而且还可保证第一限位部120的结构强度,具体地,在第一限位部120受到朝向限位空间的挤压力时,由于条形压板13位于限位空间内并与第一限位部120无缝贴合,因此,可防止第一限位部120过度变形,从而导致弯折的情况,延长了第一限位部12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上述第二限位部121上远离第一端板10或第二端板11的面为导向面121a,在条形压板13指向第一端板10或第二端板11的方向上,该导向面121a与第一限位部120之间的距离增大,此距离为条形压板13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这样设计在保证第二限位部121能够限制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移动的同时,还能便于条形压板13压入至限位空间内,并且还可缓解条形压板13压入过程中第二限位部121过度变形的情况,从而延长第一卡接部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上述导向面121a为平面,不仅可以方便条形压板13压入至限位空间内,而且还可降低第二限位部121的加工难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卡接部包括第一延伸部14和第二延伸部15,第一延伸部14和第二延伸部15设置在条形压板13的相对两端并向电芯16所在的方向延伸,在条形压板13与第一卡接部卡接后,第一延伸部14和第二延伸部15分别与第一端板10的外侧面和第二端板11的外侧面相抵接,以限制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这样设计在保证第二卡接部能够限制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长度方向上移动的同时,还可降低第二卡接部与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之间的配合难度,提高了条形压板13与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之间的装配效率。

优选地,上述第一延伸部14及第二延伸部15均为第二平板结构,该第二平板结构的延伸方向为条形压板13的厚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延伸部14及第二延伸部15设计为第二平板结构,一方面便于条形压板13与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定位配合,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一延伸部14、第二延伸部15分别与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的外侧面紧密贴合,以防止第一延伸部14及第二延伸部15分别受到朝向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的挤压力时发生过度变形的情况,从而延长了第一延伸部14及第二延伸部15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上述第一端板10的外侧面开设有限位槽,第一延伸部14上设置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块;该限位块与限位槽配合,以限制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的移动。具体地,在第一延伸部14及第二延伸部15分别与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的外侧面抵靠时,该限位块的外壁面能够与限位槽的内壁面贴合,以进一步限制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厚度方向上的移动,提高条形压板13与端板之间的装配可靠性。

基于上述结构,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的具体装配过程可如下所示:

先将各电芯16与端板进行成组,然后将条形压板13自第二限位部121指向端板的方向压入至限位空间内,此时由于端板上设置有第一倒扣12a及第二倒扣12b,从而能够实现条形压板13与端板在条形压板13的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上的固定,从而防止在振动过程中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上产生晃动,而条形压板13的相对两端设置有第一延伸部14及第二延伸部15,在条形压板13的端部压入至限位空间内时,第一延伸部14及第二延伸部15分别与第一端板10及第二端板11的外侧面抵靠,以实现条形压板13与端板在条形压板13的长度方向上的固定,防止在振动过程中条形压板13在自身的长度方向上产生晃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