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插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161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插针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插针机。



背景技术:

pin针是连接器中用来完成电信号的导电传输的一种金属物质,因此pin针广泛应用在电气设备上;而由于pin针尺寸较小,且安装较为复杂,因此多采用手工作业将pin针安装在壳体内,不仅装配效率低下,而且装配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同时,由于企业需要大量雇佣工人安装pin针,因此,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插针机。本技术方案能够将第一pin针和第二pin针准确快速的插入到壳体内,并使第一pin针和第二pin针压紧固定在壳体内,无需人工介入,提高了壳体的pin针装配效率、装配速度以及装配质量;并且本技术方案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故障率低,因此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本发明中的一种自动插针机,用于在壳体内安装pin针,包括:

壳体输出部,用于输出壳体;

第一pin针安装部,用于输出第一pin针,并将所述第一pin针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第二pin针安装部,用于输出第二pin针,并将所述第二pin针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中转部,用于将所述壳体从所述第一pin针安装部移动至所述第二pin针安装部。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机台,所述壳体输出部、第一pin针安装部、第二pin针安装部和中转部分别固定在所述机台的顶部。

上述方案中,所述壳体输出部包括壳体振料盘、壳体输出滑道、壳体推进气缸、壳体支撑台和壳体移动台;

所述壳体振料盘固定在所述机台的顶部,所述壳体输出滑道的一端与所述壳体振料盘的输出口连接,用于接收壳体;

所述壳体支撑台位于所述壳体输出滑道背向所述壳体振料盘的一端,并固定在所述机台的顶部;所述壳体移动台位于所述壳体支撑台的顶部,并用于接收由所述壳体输出滑道输出的壳体;

所述壳体推进气缸固定在所述壳体支撑台的顶部,所述壳体推进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壳体移动台连接,所述壳体推进气缸推动所述壳体移动台,使壳体移动台移动。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pin针安装部包括第一振料盘、第一输出滑道、第一执行机构、第一移动机构、第一顶紧机构、第一移动槽和第一移料机构,所述第一pin针安装部位于所述壳体输出部的一侧;

所述第一振料盘固定在所述机台的顶部,并位于所述壳体振料盘的一侧,所述第一振料盘内存有第一pin针,所述第一振料盘与所述第一输出滑道的一端连接,并向所述第一输出滑道输出第一pin针;

所述第一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执行机构连接,使所述第一执行机构在所述第一移动机构上移动;所述壳体推进气缸使所述壳体移动台朝向所述第一移动机构移动,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将所述第一执行机构移动至所述第一输出滑道,并从所述第一输出滑道背向所述第一振料盘的一端夹取第一pin针;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再次将第一执行机构移动至所述壳体移动台,并将所述第一pin针插入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移料机构将所述壳体从所述壳体输出部移动至所述第一移动槽;

所述第一移动槽的侧面具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顶紧机构穿过所述第一移动槽的第一缺口,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槽内的壳体上的第一pin针施加压力,将所述第一pin针紧固在所述壳体上。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执行机构包括第一夹爪、第一执行底座、第一执行气缸;所述第一执行气缸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执行底座可移动的与所述第一移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执行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夹爪连接;

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包括第一移动电机、第一支撑架、第一底板、第一丝杠、第一支撑杆和第一端板;所述第一底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机台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电机通过第一支撑架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上表面上,所述第一端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丝杠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电机的转轴连接,所述第一丝杠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板可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一丝杠平行,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端板连接;所述第一丝杠穿过所述第一执行底座,并与所述第一执行底座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穿过所述第一执行底座,并可与所述第一执行底座相对滑动,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执行底座;

所述第一顶紧机构包括第一顶紧气缸、第一顶紧底座和第一顶紧块;所述第一顶紧底座固定在所述机台的顶部,所述第一顶紧气缸固定在所述第一顶紧底座的顶部,所述第一顶紧块与所述第一顶紧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一顶紧块与所述第一缺口对应。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移料机构包括第一移料气缸、第一气缸支架、第一移料杆、第一移料板、第一滑片、第一连接块、第一固定块、第一固定销和第一导轨;

所述第一移动槽的底部通过第一支腿固定在所述机台的顶部,所述第一导轨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槽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移动槽平行,所述第一导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中转部上,所述第一移料杆位于所述第一导轨的上方;

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一侧具有凹槽,所述第一导轨的侧面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凹槽内,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块可沿所述第一导轨的轴向移动;

所述第一固定块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块背向所述第一导轨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销的侧面固定在所述固定块的顶部;

所述第一移料支架的底部固定在所述机台的顶部,所述第一移料气缸固定在所述第一移料支架的顶部,所述第一固定销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销的另一端可与所述第一移料气缸的活塞杆连接;

所述第一滑片的顶端与所述第一移料板的底端可移动的连接,所述第一滑片的底端对准所述第一滑片,所述第一滑片可沿所述第一移料板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移料板的顶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移料杆的侧面;

所述第一移动槽的侧面具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连通所述滑道的内部和外界。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pin针安装部包括第二振料盘、第二输出滑道、第二执行机构、第二移动机构、第二顶紧机构、第二移动槽和第二移料机构,所述第二pin针安装部位于所述壳体输出部的一侧;

所述第二振料盘固定在所述机台的顶部,并位于所述壳体振料盘的一侧,所述第二振料盘内存有第二pin针,所述第二振料盘与所述第二输出滑道的一端连接,并向所述第二输出滑道输出第二pin针;

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二执行机构连接,使所述第二执行机构在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上移动;所述壳体推进气缸使所述壳体移动台朝向所述第二移动机构移动,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将所述第二执行机构移动至所述第二输出滑道,并从所述第二输出滑道背向所述第二振料盘的一端夹取第二pin针;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再次将第二执行机构移动至所述壳体移动台,并将所述第二pin针插入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移料机构将所述壳体从所述壳体输出部移动至所述第二移动槽;

所述第二移动槽的侧面具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顶紧机构穿过所述第二移动槽的第二缺口,向位于所述第二移动槽内的壳体上的第二pin针施加压力,将所述第二pin针紧固在所述壳体上。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执行机构包括第二夹爪、第二执行底座、第二执行气缸;所述第二执行气缸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执行底座可移动的与所述第二移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执行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二夹爪连接;

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包括第二移动电机、第二支撑架、第二底板、第二丝杠、第二支撑杆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二底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机台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移动电机通过第二支撑架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板上表面上,所述第二端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二丝杠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电机的转轴连接,所述第二丝杠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板可转动的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与第二丝杠平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端板连接;所述第二丝杠穿过所述第二执行底座,并与所述第二执行底座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穿过所述第二执行底座,并可与所述第二执行底座相对滑动,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执行底座;

所述第二顶紧机构包括第二顶紧气缸、第二顶紧底座和第二顶紧块;所述第二顶紧底座固定在所述机台的顶部,所述第二顶紧气缸固定在所述第二顶紧底座的顶部,所述第二顶紧块与所述第二顶紧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顶紧块与所述第二缺口对应。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移料机构包括第二移料气缸、第二气缸支架、第二移料杆、第二移料板、第二滑片、第二连接块、第二固定块、第二固定销和第二导轨;

所述第二移动槽的底部通过第二支腿固定在所述机台的顶部,所述第二导轨位于所述第二移动槽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移动槽平行,所述第二导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中转部上,所述第二移料杆位于所述第二导轨的上方;

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一侧具有凹槽,所述第二导轨的侧面插入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凹槽内,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块可沿所述第二导轨的轴向移动;

所述第二固定块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块背向所述第二导轨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销的侧面固定在所述固定块的顶部;

所述第二移料支架的底部固定在所述机台的顶部,所述第二移料气缸固定在所述第二移料支架的顶部,所述第二固定销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杆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销的另一端可与所述第二移料气缸的活塞杆连接;

所述第二滑片的顶端与所述第二移料板的底端可移动的连接,所述第二滑片的底端对准所述第二滑片,所述第二滑片可沿所述第二移料板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移料板的顶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移料杆的侧面;

所述第二移动槽的侧面具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连通所述滑道的内部和外界。

上述方案中,所述中转部包括中转电机、中转底板、中转丝杠、中转座、中转支撑杆、中转端板和中转固定板;

所述中转底板的下表面固定在所述机台的顶部,所述中转电机固定在所述中转底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所述中转端板固定在所述中转底板上表面背向所述中转电机的一端,所述中转固定板位于所述中转端板和中转电机之间,并固定在所述中转底板的上表面;

所述中转丝杠的一端与所述中转端板可转动的连接,所述中转丝杠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中转座和中转固定板与所述中转电机的电机轴连接,所述中转丝杠与所述中转座通过螺纹连接,所述中转座用于承载并移动所述壳体;所述中转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中转端板连接,所述中转支撑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中转座与所述中转固定板连接,所述中转座可在所述中转支撑杆上滑动。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插针机,能够将第一pin针和第二pin针准确快速的插入到壳体内,并使第一pin针和第二pin针压紧固定在壳体内,无需人工介入,提高了壳体的pin针装配效率、装配速度以及装配质量;并且本技术方案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故障率低,因此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自动插针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自动插针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自动插针机中第一执行机构和第一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自动插针机中第二执行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输出部2、第一pin针安装部3、第二pin针安装部

4、中转部5、机台6、壳体7、第一pin针

8、第二pin针11、壳体振料盘12、壳体输出滑道

13、壳体推进气缸14、壳体支撑台15、壳体移动台

21、第一振料盘22、第一输出滑道23、第一执行机构

24、第一移动机构25、第一顶紧机构26、第一移动槽

27、第一移料机构28、第一缺口231、第一夹爪

232、第一执行底座233、第一执行气缸241、第一移动电机

242、第一支撑架243、第一底板244、第一丝杠

245、第一支撑杆246、第一端板251、第一顶紧气缸

252、第一顶紧底座253、第一顶紧块271、第一移料气缸

272、第一气缸支架273、第一移料杆274、第一移料板

275、第一滑片276、第一连接块277、第一固定块

278、第一固定销279、第一导轨31、第二振料盘

32、第二输出滑道33、第二执行机构34、第二移动机构

35、第二顶紧机构36、第二移动槽37、第二移料机构

38、第二缺口331、第二夹爪332、第二执行底座

333、第二执行气缸341、第二移动电机342、第二支撑架

343、第二底板344、第二丝杠345、第二支撑杆

346、第二端板351、第二顶紧气缸352、第二顶紧底座

353、第二顶紧块371、第二移料气缸372、第二气缸支架

373、第二移料杆374、第二移料板375、第二滑片

376、第二连接块377、第二固定块378、第二固定销

379、第二导轨41、中转电机42、中转底板

43、中转丝杠44、中转座45、中转支撑杆

46、中转端板47、中转固定板61、上排孔

62、下排孔9、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8所示,本发明是一种自动插针机,用于在壳体6内安装pin针,包括:

壳体输出部1,用于输出壳体6;

第一pin针安装部2,用于输出第一pin针7,并将第一pin针7安装在壳体6上;

第二pin针安装部3,用于输出第二pin针8,并将第二pin针8安装在壳体6上;

中转部4,用于将壳体6从第一pin针安装部2移动至第二pin针安装部3。

优选的,还包括机台5,壳体输出部1、第一pin针安装部2、第二pin针安装部3和中转部4分别固定在机台5的顶部。

具体的,壳体输出部1包括壳体振料盘11、壳体输出滑道12、壳体推进气缸13、壳体支撑台14和壳体移动台15;

壳体振料盘11固定在机台5的顶部,壳体输出滑道12的一端与壳体振料盘11的输出口连接,用于接收壳体6;

壳体支撑台14位于壳体输出滑道12背向壳体振料盘11的一端,并固定在机台5的顶部;壳体移动台15位于壳体支撑台14的顶部,并用于接收由壳体输出滑道12输出的壳体6;

壳体推进气缸13固定在壳体支撑台14的顶部,壳体推进气缸13的活塞杆与壳体移动台15连接,壳体推进气缸13推动壳体移动台15,使壳体移动台15移动。

具体的,第一pin针安装部2包括第一振料盘21、第一输出滑道22、第一执行机构23、第一移动机构24、第一顶紧机构25、第一移动槽26和第一移料机构27,第一pin针安装部2位于壳体输出部1的一侧;

第一振料盘21固定在机台5的顶部,并位于壳体振料盘11的一侧,第一振料盘21内存有第一pin针7,第一振料盘21与第一输出滑道22的一端连接,并向第一输出滑道22输出第一pin针7;

第一移动机构24与第一执行机构23连接,使第一执行机构23在第一移动机构24上移动;壳体推进气缸13使壳体移动台15朝向第一移动机构24移动,第一移动机构24将第一执行机构23移动至第一输出滑道22,并从第一输出滑道22背向第一振料盘21的一端夹取第一pin针7;第一移动机构24再次将第一执行机构23移动至壳体移动台15,并将第一pin针7插入壳体6,第一移料机构27将壳体6从壳体输出部1移动至第一移动槽26;

第一移动槽26的侧面具有第一缺口28,第一顶紧机构25穿过第一移动槽26的第一缺口28,向位于第一移动槽26内的壳体6上的第一pin针7施加压力,将第一pin针7紧固在壳体6上。

进一步的,第一执行机构23包括第一夹爪231、第一执行底座232、第一执行气缸233;第一执行气缸233固定在底座上,第一执行底座232可移动的与第一移动机构24连接,第一执行气缸233的活塞杆与第一夹爪231连接;

第一移动机构24包括第一移动电机241、第一支撑架242、第一底板243、第一丝杠244、第一支撑杆245和第一端板246;第一底板243的下表面与机台5的顶部连接,第一移动电机241通过第一支撑架242固定在第一底板243上表面上,第一端板246固定在第一底板243的上表面上;第一丝杠244的一端与第一移动电机241的转轴连接,第一丝杠244的另一端与第一端板246可转动的连接,第一支撑杆245与第一丝杠244平行,第一支撑杆245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架242连接,第一支撑杆245的另一端与端板连接;第一丝杠244穿过第一执行底座232,并与第一执行底座232通过螺纹连接,第一支撑杆245穿过第一执行底座232,并可与第一执行底座232相对滑动,用于支撑第一执行底座232;

第一顶紧机构25包括第一顶紧气缸251、第一顶紧底座252和第一顶紧块253;第一顶紧底座252固定在机台5的顶部,第一顶紧气缸251固定在第一顶紧底座252的顶部,第一顶紧块253与第一顶紧气缸251的活塞杆连接,第一顶紧块253与第一缺口28对应。

进一步的,第一移料机构27包括第一移料气缸271、第一气缸支架272、第一移料杆273、第一移料板274、第一滑片275、第一连接块276、第一固定块277、第一固定销278和第一导轨279;第一移料气缸271的底部与第一气缸支架272的顶部连接,第一气缸支架272的底部与机台5的顶部连接;

第一移动槽26的底部通过第一支腿固定在机台5的顶部,第一导轨279位于第一移动槽26的上方并与第一移动槽26平行,第一导轨279的一端固定在中转部4上,第一移料杆273位于第一导轨279的上方;

第一连接块276的一侧具有凹槽,第一导轨279的侧面插入第一连接块276的凹槽内,使得第一连接块276可沿第一导轨279的轴向移动;

第一固定块277连接在第一连接块276背向第一导轨279的一侧,第一固定销278的侧面固定在固定块的顶部;

第一移料支架的底部固定在机台5的顶部,第一移料气缸271固定在第一移料支架的顶部,第一固定销278的一端与第一移动杆的侧面连接,第一固定销278的另一端可与第一移料气缸271的活塞杆连接;

第一滑片275的顶端与第一移料板274的底端可移动的连接,第一滑片275的底端对准第一滑片275,第一滑片275可沿第一移料板274的轴向移动;第一移料板274的顶端固定在第一移料杆273的侧面;

第一移动槽26的侧面具有第一缺口28,第一缺口28连通滑道的内部和外界。

其中,壳体振料盘11将壳体6通过壳体6输出到壳体输出滑道12、壳体输出滑道12将壳体6输出到壳体移动台15,壳体推进气缸13推动壳体移动台15,使壳体6和壳体移动台15移动至第一输出滑道22背向第一振料盘21的一端;

第一振料盘21将第一pin针7输出至第一输出滑道22,第一移动气缸将第一执行机构23移动至第一输出滑道22处,第一执行气缸233使第一夹爪231朝向第一输出滑道22移动,并使第一夹爪231从第一输出滑道22夹取第一pin针7,第一执行气缸233再次使第一夹爪231背向第一输出滑道22移动,使第一夹爪231将第一pin针7从第一输出滑道22内取出,第一移动气缸再将第一执行机构23移动至壳体移动台15,第一执行气缸233使第一夹爪231朝向壳体移动台15移动,并使第一pin针7插入壳体6内;第一执行气缸233再使第一夹爪231背向壳体移动台15移动,同时,第一夹爪231与第一pin针7脱离;

第一移料气缸271的活塞杆收缩使第一固定销278朝向壳体移动台15移动,使得第一固定销278带动第一连接块276、第一移料杆273、第一移料板274朝向壳体移动台15移动,其中,第一滑片275的底端具有斜面,当第一移料板274上的第一滑片275的斜面接触到壳体移动台15上的壳体6时,壳体6将通过斜面对第一滑片275施加向上移动的力,第一滑片275将向上移动,当第一移料气缸271的活塞杆移动到收缩停止的位置时,第一滑片275从壳体6朝向第一移动槽26的一侧移动至壳体6背向第一移动槽26的一侧;

第一移料气缸271的活塞杆伸出使第一固定销278背向壳体移动台15移动,使得第一固定销278带动第一连接块271、第一移料杆273、第一移料板274背向壳体移动台15移动,其中,第一滑片275的底部推动壳体6并使壳体6从壳体移动台15滑至第一移动槽26;

优选的,第一移动板和第一滑片275分别具有若干个,若干个第一移动板沿第一移动杆的轴向依次布置,若干个第一滑片275分别可移动的连接在第一移动板的底部;

当第一移料气缸271收缩时,第一移料气缸271将使第一移料杆273朝向壳体移动台15移动,并使若干个第一移动板与第一移动槽26上的若干个壳体6之间形成错位,当第一移料气缸271伸出时,若干个第一移动部上的第一滑片275将推动若干个壳体6在第一移动槽26上移动;

操作第一顶紧机构25使第一顶紧气缸251的活塞杆带动第一顶紧块253朝向第一移动槽26移动,第一顶紧块253穿过第一移动槽26的第一缺口28,向位于第一移动槽26内的壳体6上的第一pin针7施加压力,将第一pin针7紧固在壳体6上。

具体的,第二pin针安装部3包括第二振料盘31、第二输出滑道32、第二执行机构33、第二移动机构34、第二顶紧机构35、第二移动槽36和第二移料机构37,第二pin针安装部3位于壳体输出部1的一侧;

第二振料盘31固定在机台5的顶部,并位于壳体振料盘11的一侧,第二振料盘31内存有第二pin针8,第二振料盘31与第二输出滑道32的一端连接,并向第二输出滑道32输出第二pin针8;

第二移动机构34与第二执行机构33连接,使第二执行机构33在第二移动机构34上移动;壳体推进气缸13使壳体移动台15朝向第二移动机构34移动,第二移动机构34将第二执行机构33移动至第二输出滑道32,并从第二输出滑道32背向第二振料盘31的一端夹取第二pin针8;第二移动机构34再次将第二执行机构33移动至壳体移动台15,并将第二pin针8插入壳体6,第二移料机构37将壳体6从壳体输出部1移动至第二移动槽36;

第二移动槽36的侧面具有第二缺口38,第二顶紧机构35穿过第二移动槽36的第二缺口38,向位于第二移动槽36内的壳体6上的第二pin针8施加压力,将第二pin针8紧固在壳体6上。

进一步的,第二执行机构33包括第二夹爪331、第二执行底座332、第二执行气缸333;第二执行气缸333固定在底座上,第二执行底座332可移动的与第二移动机构34连接,第二执行气缸333的活塞杆与第二夹爪331连接;

第二移动机构34包括第二移动电机341、第二支撑架342、第二底板343、第二丝杠344、第二支撑杆345和第二端板346;第二底板343的下表面与机台5的顶部连接,第二移动电机341通过第二支撑架342固定在第二底板343上表面上,第二端板346固定在第二底板343的上表面上;第二丝杠344的一端与第二移动电机341的转轴连接,第二丝杠344的另一端与第二端板346可转动的连接,第二支撑杆345与第二丝杠344平行,第二支撑杆345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架342连接,第二支撑杆345的另一端与端板连接;第二丝杠344穿过第二执行底座332,并与第二执行底座332通过螺纹连接,第二支撑杆345穿过第二执行底座332,并可与第二执行底座332相对滑动,用于支撑第二执行底座332;

第二顶紧机构35包括第二顶紧气缸351、第二顶紧底座352和第二顶紧块353;第二顶紧底座352固定在机台5的顶部,第二顶紧气缸351固定在第二顶紧底座352的顶部,第二顶紧块353与第二顶紧气缸351的活塞杆连接,第二顶紧块353与第二缺口38对应。

进一步的,第二移料机构37包括第二移料气缸371、第二气缸支架372、第二移料杆373、第二移料板375、第二滑片375、第二连接块376、第二固定块377、第二固定销378和第二导轨379;第二移料气缸371的底部与第二气缸支架372的顶部连接,第二气缸支架372的底部与机台5的顶部连接;

第二移动槽36的底部通过第二支腿固定在机台5的顶部,第二导轨379位于第二移动槽36的上方并与第二移动槽36平行,第二导轨379的一端固定在中转部4上,第二移料杆373位于第二导轨379的上方;

第二连接块376的一侧具有凹槽,第二导轨379的侧面插入第二连接块376的凹槽内,使得第二连接块376可沿第二导轨379的轴向移动;

第二固定块377连接在第二连接块376背向第二导轨379的一侧,第二固定销378的侧面固定在固定块的顶部;

第二移料支架的底部固定在机台5的顶部,第二移料气缸371固定在第二移料支架的顶部,第二固定销378的一端与第二移动杆的侧面连接,第二固定销378的另一端可与第二移料气缸371的活塞杆连接;

第二滑片375的顶端与第二移料板375的底端可移动的连接,第二滑片375的底端对准第二滑片375,第二滑片375可沿第二移料板375的轴向移动;第二移料板375的顶端固定在第二移料杆373的侧面;

第二移动槽36的侧面具有第二缺口38,第二缺口38连通滑道的内部和外界。

其中,第二振料盘31将第二pin针8输出至第二输出滑道32,第二移动气缸将第二执行机构33移动至第二输出滑道32处,第二执行气缸333使第二夹爪331朝向第二输出滑道32移动,并使第二夹爪331从第二输出滑道32夹取第二pin针8,第二执行气缸333再次使第二夹爪331背向第二输出滑道32移动,使第二夹爪331将第二pin针8从第二输出滑道32内取出,第二移动气缸再将第二执行机构33移动至中转座44,第二执行气缸333使第二夹爪331朝向中转座44移动,并使第二pin针8插入壳体6内;第二执行气缸333再使第二夹爪331背向中转座44移动,同时,第二夹爪331与第二pin针8脱离;

第二移料气缸371的活塞杆收缩使第二固定销378朝向中转座44移动,使得第二固定销378带动连接块、第二移料杆373、第二移料板375朝向中转座44移动,其中,第二滑片375的底端具有斜面,当第二移料板375上的第二滑片375的斜面接触到中转座44上的壳体6时,壳体6将通过斜面对第二滑片375施加向上移动的力,第二滑片375将向上移动,当第二移料气缸371的活塞杆移动到收缩停止的位置时,第二滑片375从壳体6朝向第二移动槽36的一侧移动至壳体6背向第二移动槽36的一侧;

第二移料气缸371的活塞杆伸出使第二固定销378背向中转座44移动,使得第二固定销378带动第二连接块376、第二移料杆373、第二移料板375背向中转座44移动,其中,第二滑片375的底部推动壳体6并使壳体6从中转座44滑至第二移动槽36;

优选的,第二移动板和第二滑片375分别具有若干个,若干个第二移动板沿第二移动杆的轴向依次布置,若干个第二滑片375分别可移动的连接在第二移动板的底部;

当第二移料气缸371收缩时,第二移料气缸371将使第二移料杆373朝向中转座44移动,并使若干个第二移动板与第二移动槽36上的若干个壳体6之间形成错位,当第二移料气缸371伸出时,若干个第二移动部上的第二滑片375将推动若干个壳体6在第二移动槽36上移动;

操作第二顶紧机构35使第二顶紧气缸351的活塞杆带动第二顶紧块353朝向第二移动槽36移动,第二顶紧块353穿过第二移动槽36的第二缺口38,向位于第二移动槽36内的壳体6上的第二pin针8施加压力,将第二pin针8紧固在壳体6上。

具体的,壳体6包括上排孔61和下排孔62,第一pin针安装部2将第一pin针7插入到上排孔61内,第二pin针安装部3将第二pin针8插入到下排空内;

第一pin针7的尺寸小于第二pin针8的尺寸,上排孔61和下排孔62分别具有若干个;第一夹爪231将第一pin针7一次安装在若干个上排孔61内后,第一移料气缸271再将壳体6移动至第一移动槽26内;第二夹爪331将第二pin针8一次安装在若干个上排孔61内后,第二移料气缸371再将壳体6移动至第二移动槽36内。

优选的,中转部4包括中转电机41、中转底板42、中转丝杠43、中转座44、中转支撑杆45、中转端板46和中转固定板47;

中转底板42的下表面固定在机台5的顶部,中转电机41固定在中转底板42的上表面的一端,中转端板46固定在中转底板42上表面背向中转电机41的一端,中转固定板47位于中转端板46和中转电机41之间,并固定在中转底板42的上表面;

中转丝杠43的一端与中转端板46可转动的连接,中转丝杠43的另一端穿过中转座44和中转固定板47与中转电机41的电机轴连接,中转丝杠43与中转座44通过螺纹连接,中转座44用于承载并移动壳体6;中转支撑杆45的一端与中转端板46连接,中转支撑杆45的另一端穿过中转座44与中转固定板47连接,中转座44可在中转支撑杆45上滑动;

其中,将中转座44对准与第一移动槽26背向壳体移动台15的一端,控制第一移料气缸271使位于第一移动槽26上的壳体6移动到中转座44上,操作中转电机41,中转电机41带动中转丝杠43转动,使中转座44移动到第二移动槽36;再次操作第二移料气缸371使第二移动杆带动第二移动板和第二滑片375移动,将壳体6从中转座44上移动到第二移动槽36上。

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将第一pin针7和第二pin针8准确快速的插入到壳体6内,并使第一pin针7和第二pin针8压紧固定在壳体6内,无需人工介入,提高了壳体6的pin针装配效率、装配速度以及装配质量;并且本技术方案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故障率低,因此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可选的,还包括控制器9,控制器9固定在机台5上,并分别与壳体输出部1、第一pin针安装部2、第二pin针安装部3、中转部4连接,以控制壳体输出部1、第一pin针安装部2、第二pin针安装部3、中转部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