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0278发布日期:2019-04-05 19:55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电动工具及新能源交通工具的驱动电源向着高容量、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电池以其高容量等优良特性,广泛地运用在电动工具及新能源交通工具中。这些电池除了具有高容量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才能达到使用的标准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般的二次电池其壳体和顶盖构成了容纳电解液和电芯的腔体,而壳体和顶盖通常为铝材质,由于电解液的存在,在电池使用时,因为原电池效应而发生铝壳的腐蚀而影响电池的正常使用。为了防止铝壳发生腐蚀,目前比较多的是将顶盖片与正极电连接而提高铝壳的电压以防止腐蚀,其通过一个导电的连接片将顶盖与正极极柱导通,连接片可位于电池内部或外部,但是这种连接片设置在电池的内部会占用过多的空间而影响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设置在电池的外部会影响电池的整体外观,同时这种连接片在电池长期使用中会发生松动而无法实现永久性的电连接。

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新的顶盖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其能有效的防止铝壳的腐蚀,且顶盖结构牢靠、空间利用率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包括:顶盖片和设置于所述顶盖片的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所述顶盖片包括第一电极孔和第二电极孔,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极柱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极柱位于所述顶盖片的上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设所述第一电极孔且与所述第一极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极柱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极柱位于所述顶盖片的上部且与所述顶盖片电绝缘,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设所述第二电极孔且与所述第二极柱固定连接,所述顶盖片朝向第一极柱延伸出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极柱接触而使所述第一极柱与所述顶盖片电连接。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极柱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极柱件,所述第一极柱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上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凸起接触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将第一极柱分为第一连接件和第一极柱件,可分别起到与第一连接部、电池组中连接片的连接,仅通过第一极柱而实现多方位的连接,因而其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设所述第一固定孔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孔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极柱件的相对侧,所述第一电极孔为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两个,且各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设各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孔和第一固定孔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凸起介于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孔之间。通过对称的两个连接部的结构可增加电流的过流,且对称结构可使得第一电极单元与顶盖片安装更牢靠,顶盖片在两个第一电极孔之间设置凸起,可以降低第一电极孔的设置对于顶盖片的强度影响,同时可以解决顶盖片在加工出两个第一电极孔时多余的顶盖片物料的去除问题。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顶盖片之间设有第一上绝缘件,所述第一上绝缘件包括本体、于所述本体的边沿向上延伸出的上凸起,所述本体将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顶盖片隔离,所述本体和所述上凸起构成了容纳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容纳腔,所述本体设有第一穿设孔和容纳孔,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设所述第一穿设孔且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本体沿所述第一穿设孔的边沿向下延伸出下凸起,所述下凸起将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顶盖片隔离,所述凸起容纳于所述容纳孔并和所述第一连接件电连接。第一上绝缘件不仅可使得第一电极单元与顶盖片之间因隔离而进行电绝缘,同时上凸起的设置可使得第一连接件与第一上绝缘件固定更牢靠,同时各部件之间配合性高,可使得顶盖结构更加紧凑、牢靠。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第二极柱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二极柱件,所述第二极柱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部,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将第二极柱分为第二连接件和第二极柱件,可分别起到与第二连接部、电池组中连接片的固定连接,仅通过第二极柱而实现多方位的连接,因而其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设所述第二固定孔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孔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极柱件的相对侧,所述第二电极孔为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两个,且各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设各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极孔和第二固定孔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通过对称的两个连接部的结构可增加电流的过流,且对称结构可使得第二电极单元与顶盖片安装更牢靠。

作为一实施例,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与所述顶盖片之间设有第二上绝缘件,所述第二上绝缘件包括本体、于所述本体的边沿向上延伸出的上凸起,所述本体将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顶盖片隔离,所述本体和所述上凸起构成了容纳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容纳腔,所述本体设有第二穿设孔,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设所述第二穿设孔且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本体沿所述第二穿设孔的边沿向下延伸出下凸起,所述下凸起将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顶盖片隔离。第二上绝缘件不仅可使得第二电极单元与顶盖片之间因隔离而进行电绝缘,同时上凸起的设置可使得第二连接件与第二上绝缘件固定更牢靠,同时各部件之间配合性高,可使得顶盖结构更加紧凑、牢靠。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电芯、容纳电芯的壳体和上述的二次电池顶盖。

本实用新型的顶盖的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二电极元皆包括极柱和连接部,极柱位于顶盖片的上部可用于组装成电池组时与电池组连接片的固定,连接部穿设顶盖片上的电极孔且与极柱固定连接,通过将电极单元分为两部分,因而在安装时相互不受影响且安装结构牢靠;通过第一极柱位于顶盖片的上部且与顶盖片的直接电连接而非通过第三部件进行电导通,可以避免占用电池的额外空间,因而在防止铝壳腐蚀的同时还可以高效的利用空间,且也避免了第三部件在电池长期使用中出现松动的问题,此顶盖结构可较好的适用于对于寿命要求高的储能动力电池中;同时,顶盖片朝向第一极柱延伸出凸起,即与顶盖片一体化的凸起,凸起的设置可以提高设有第一电极孔和第二电极孔的顶盖片的强度,尤其是提高超薄顶盖片(厚度为0.5mm~1.2mm)的强度,并且,凸起的设置也可以解决顶盖片在冲压而加工出第一电极孔和第二电极孔时的物料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顶盖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顶盖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包括二次电池顶盖100、电芯和容纳电芯的壳体,壳体内注有浸润电芯的二次电池电解液,二次电池顶盖100将壳体进行密封。参照图1~3,二次电池顶盖100包括顶盖片3,以及设置在顶盖片3上的第一电极单元1、第二电极单元2和防爆阀8。顶盖片3上设有注液孔31、第一电极孔32a和32b、防爆阀固定孔33、凸起35、第二电极孔34a和34b,防爆阀固定孔33设有防爆阀8,防爆阀8的上部设有防爆阀保护片7。

第一电极单元1通常为正极,第二电极单元2通常为负极。如图1~3所示,第一电极单元1包括第一极柱11和第一连接部12,第一极柱11位于顶盖片3的上部且电连接顶盖片3,第一连接部12穿设第一电极孔且与第一极柱11固定连接。第一极柱11包括第一连接件112和第一极柱件111,第一极柱件111位于第一连接件112的上部,第一连接件112和第一连接部12固定连接。将第一极柱11分为第一连接件112和第一极柱件111,可分别起到与第一连接部12、电池组中连接片的固定连接,仅通过第一极柱11而实现多方位的连接,因而其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第一连接件112和第一极柱件111构成“T”字型,第一连接件112和第一极柱件111可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为分体式结构,具体分体式可为:第一连接件112开设有固定孔,第一极柱件111穿设并固定于固定孔且仅向上伸出固定孔;或第一极柱件111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一连接件112的上部。凸起35为顶盖片3朝向第一极柱11延伸而得,即与顶盖片3一体成型,凸起35与第一连接件112接触而使第一极柱11与顶盖片3电连接,从而可提高顶盖片的强度,尤其是提高超薄顶盖片(厚度为0.5mm~1.2mm)的强度,并且,凸起35的设置还可以解决冲压电极孔时的物料问题。

继续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件112具有第一固定孔,第一连接部12穿设第一固定孔并与第一连接件112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孔优选为两个,具体为1121a和1121b,第一固定孔1121a和第一固定孔1121b分别位于第一极柱件111的相对侧,第一电极孔也为两个,分别为32a和32b,凸起35介于两个第一电极孔32a和32b之间,第一连接部12优选为两个,具体为12a和12b,第一连接部12a穿设第一电极孔32a和第一固定孔1121a并与第一连接件11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12b穿设第一电极孔32b和第一固定孔1121b并与第一连接件112固定连接。通过对称结构的两个连接部12可增加电流的过流,且对称结构可使得第一电极单元1与顶盖片3安装更牢靠,第一连接部12a、12b与第一连接件112可通过铆接而固定连接。

继续如图1~3所示,第一电极单元1与顶盖片3之间设有第一上绝缘件4,第一上绝缘件4包括本体41、于本体41的边沿向上延伸出的上凸起42,本体41将第一连接件112和顶盖片3隔离,本体41和上凸起42构成了容纳第一连接件112的容纳腔,本体41设有第一穿设孔44a、44b及容纳孔45,第一连接部12a穿设第一穿设孔44a和第一固定孔1121a且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12b穿设第一穿设孔44b和第一固定孔1121b且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2固定连接,本体41沿第一穿设孔44a和44b的边沿向下延伸出下凸起43,下凸起43将第一连接部12a、12b和顶盖片3隔离,凸起35容纳于容纳孔45并和第一连接件112电连接,凸起35和第一极柱11电连接可通过第一连接部12a、12b与第一连接件112固定连接时第一极柱11对顶盖片3的挤压而使凸起35和第一连接件112面接触产生电连接。第一上绝缘件4不仅可使得第一电极单元1与顶盖片3之间因隔离而进行电绝缘,同时上凸起42的设置可使得第一连接件112与第一上绝缘件4固定更牢靠,同时各部件之间配合性高,可使得顶盖结构更加紧凑、牢靠。

如图1~3所示,第二电极单元2包括第二极柱21和第二连接部22,第二极柱21位于顶盖片3的上部且与顶盖片3电绝缘,第二连接部22穿设第二电极孔且与第二极柱21固定连接。第二极柱21包括第二连接件212和第二极柱件211,第二极柱件211位于第二连接件212的上部,第二连接件212和第二连接部22固定连接。将第二极柱21分为第二连接件212和第二极柱件211,可分别起到与第二连接部22、电池组中连接片的固定连接,仅通过第二极柱21而实现多方位的连接,因而其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第二连接件212和第二极柱件211构成“T”字型,第二连接件212和第二极柱件211可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为分体式结构,具体分体式可为:第二连接件212开设有固定孔,第二极柱件211穿设并固定于固定孔且仅向上伸出固定孔;或第二极柱件211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二连接件212的上部。

继续如图1~3所示,第二连接件212具有第二固定孔,第二连接部22穿设第二固定孔并与第二连接件212固定连接。优选的,第二固定孔为两个,具体为第二固定孔2121a和第二固定孔2121b,且第二固定孔2121a和第二固定孔2121b分别位于第二极柱件211的相对侧,第二电极孔为两个,分别为34a和34b,第二连接部22优选为两个,具体为第二连接部22a和第二连接部22b,第二连接部22a穿设第二电极孔34a和第二固定孔2121a并与第二连接件21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22b穿设第二电极孔34b和第二固定孔2121b并与第二连接件212固定连接。通过对称结构的两个连接部22可增加电流的过流,且对称结构可使得第二电极单元2与顶盖片3安装更牢靠,第二连接部22a、22b与第二连接件212可通过铆接而固定连接。

继续如图1~3所示,第二电极单元2与顶盖片3之间设有第二上绝缘件5,第二上绝缘件5包括本体51、于本体51的边沿向上延伸出的上凸起52,本体51将第二连接件212和顶盖片3隔离,本体51和上凸起52构成了容纳第二连接件212的容纳腔,本体51设有第二穿设孔54a和54b,第二连接部22a穿设第二穿设孔54a且与第二连接件21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22b穿设第二穿设孔54b且与第二连接件212固定连接,本体51沿第二穿设孔54a和54b的边沿向下延伸出下凸起53,下凸起53将第二连接部22a、22b和顶盖片3隔离。第二上绝缘件5不仅可使得第二电极单元2与顶盖片3之间因隔离而进行电绝缘,同时上凸起52的设置可使得第二连接件212与第二上绝缘件5固定更牢靠,同时各部件之间配合性高,可使得顶盖结构更加紧凑、牢靠。

如图1和图3所示,顶盖片3的下部设有下绝缘件6,连接片9a和9b分别嵌入下绝缘件6的两端并与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22固定连接,连接片9a和9b分别设有两个固定孔,第一连接部12a和第一连接部12b分别穿设连接片9a的两个固定孔并与连接片9a固定,第二连接部22a和第二连接部22b分别穿设连接片9b的两个固定孔并与连接片9b固定,连接片9a和9b进一步分别固定连接电芯的正极和负极。

应当指出,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