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13588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其为一种通用串列汇流排连接器。
通用串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连接器在电脑领域中是一种较新型的连接器,其被设计用于不同类型的输入/输出连接器标准化(例如安装在电脑机壳背面的D型连接器或MINI-DIN),使其为一种标准的规格。

图1所示为美国第4,516,822号专利中所公开的一种输入/输出连接器,此种类型连接器为一种老式连接器,缆线与连接器端子间的电接触效果不理想。
为了改进上述连接器的缺点,因此制出如图2与图3所示的连接器。其中,图2为美国第5,073,130号专利中所公开的连接器,图3为美国第5,267,882号专利中所公开的连接器。这两种类型的连接器虽改善上述连接器的缺点,然而,这两种类型连接器的结构复杂,不仅制造与组装相当困难,而且在电连接缆线与连接器端子时也不太方便。
另外,在台湾专利申请第83310726、81300211、81217896号与美国第5,013,262、5,017,156、5,221,212号专利中对类似结构的装置均有描述,但同样地,这些专利中所公开的连接器均存在类似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有效电连接、符合使用要求、易于组装和修复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它包括一绝缘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至少与一互补连接器对接,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多个第一端子通道与第二端子通道;多个第一端子,收容在所述第一端子通道中;以及多个第二端子,收容在所述第二端子通道中;所述壳体在对接互补连接器的一端上还形成与第一端子对应的第一延伸块,以及与第二端子对应且延伸距离较短的第二延伸块,互补连接器插入操作中先与第二端子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其提供一种制造容易、组装方便、符合使用者要求的电连接器,并且其使用安全、可靠性高。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图1为美国第4,516,822号专利公开的连接器;
图2是美国第5,073,130号专利中公开的另一种连接器;图3是美国第5,267,882号专利中公开的另一种连接器;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绝缘壳体的立体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绝缘壳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5C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绝缘壳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6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图6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与料带的立体图;图6C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D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7A是遮蔽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遮蔽装置第一外盖未固定住缆线的立体图;图7B是遮蔽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遮蔽装置第一外盖在固定住缆线时的立体图;图8A是遮蔽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遮蔽装置第二外盖的立体图;图8B是遮蔽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遮蔽装置第二外盖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9A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其遮蔽装置组装第一阶段的立体图;图9B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其遮蔽装置组装第二阶段的立体图;图9C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其遮蔽装置组装第三阶段的立体图;图9D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其遮蔽装置组装完成的立体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其遮蔽装置另一角度的组装立体图。
请参阅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其遮蔽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其中该电连接器1包括一略呈长形的绝缘壳体10,一对用作信号端子使用的第一端子30,以及一对用作电源端子使用在延伸长度上较短(后详述)的第二端子40。该遮蔽装置由一中间部分有一圆形开孔的第一外盖50,以及一略呈长形的第二外盖70构成。另外,该对第一端子30(或是第二端子40)以对称排列的方式装设在绝缘壳体10的两相对侧面上,该缆线2沿箭头A的方向置入。
请同时参阅图5A、图5B及图5C,其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壳体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其中,该绝缘壳体10的两相对侧面11、12在纵长方向上一端由一中央壁13所分隔,形成彼此对称的结构;该侧面11(12)上形成一沿纵长方向自绝缘壳体10的前表面29向内延伸一段距离的第一空间14,以及一紧邻第一空间14,沿纵长方向自前表面29向内延伸一较长距离的第二空间15,该第一空间14与第二空间15由一在纵长方向上延伸一段距离的凸块16做部分分隔,形成纵长方向上一前一后的开放空间,不但易于将该第一端子30与第二端子40组装在绝缘壳体10上,还可增进该第一端子30(或第二端子40)与缆线2的同轴线3(未示出)电连接的便利性(后详述),且该第一空间14还向内形成一延伸贯穿至绝缘壳体10后表面23的第一端子通道17,该第二空间15向内形成一延伸贯穿至后表面23的第二端子通道18。此外,在紧邻该中央壁13处,该第一空间14与第二空间15的两侧,分别还向外形成一导槽19,该导槽19不仅可导引该第一端子30与第二端子40的置入,还可限制该第一端子30与第二端子40在垂直于纵长方向上的移动,这些限制作用是以一适当的尺寸配合方式来完成。另外,在该侧面11纵长方向上靠近后表面23的另一端,在中央部分上形成一沿纵长方向自绝缘壳体10后表面23向内延伸一段距离的卡槽20,该侧面11在其侧缘上分别形成一与侧面11成一固定角度倾斜的斜角部21,这两斜角部21是彼此对称的结构,且两者在纵长方向上向内延伸终止于一挡止面22。这种卡槽20、斜角部21与挡止面22的结构,可与第二外盖70的结构相配合,至于其配合方式详见后述。由此可知,该两侧面11、12在纵长方向上的一端为彼此对称的结构,在纵长方向上靠近后表面23的另一端,为非对称的结构。
该第一空间14与第一端子通道17,用以收容用作信号端子使用的第一端子30,该第二空间15与第二端子通道18用以收容用作电源端子使用的第二端子40。
该绝缘壳体10在后表面23的中央部分上形成一向内凹入的容室24,收容对接的互补连接器(未示出)于其中,且该容室24在后表面23上的边缘设计成具有向内斜入的倾斜部26,以利互补连接器的插入。另外,该容室24在对称于中央壁13的两相对侧面上,形成一位于中央的分隔壁25,以及位于分隔壁25两侧的第一延伸块27与第二延伸块28。其中该分隔壁25自绝缘壳体10的后表面23向内延伸,其延伸长度与容室24的凹入深度相同,可以完全分隔位于第一端子通道17内的第一端子30与位于第二端子通道18内的第二端子40,避免插拔互补连接器时的震动造成第一端子30与第二端子40相互接触导致短路。该第一延伸块27自后表面23向内延伸一段距离,抵住位于第一端子通道17内的第一端子30,该第二延伸块28自后表面23向内延伸比第一延伸块27延伸距离短的距离,抵住位于第二端子通道18内的第二端子40。由于第二延伸块28向内延伸的距离比第一延伸块27要短,因此当互补连接器插入时,互补连接器上的端子将先接触到作为电源端使用的第二端子40,然后再接触到作为信号端子使用的第一端子30,以符合使用者要求。
请参阅图6A,其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中该第一端子30或第二端子40包括一基部31,以及一自基部31一端向外经过两度弯折延伸与基部31平行的延伸尾部32,且该基部31在连接延伸尾部32的区域上形成有一截面积渐减的渐窄部33,以衔接该截面积不相同的基部31与延伸尾部32。该延伸尾部32在邻近基部31的区域上形成一固定部34,该固定部34藉两侧缘上向外凸出的倒剌,直接干涉配合第一端子通道17或第二端子通道18,使第一端子30(第二端子40)固定在第一端子通道17(第二端子通道18)内。另外,该基部31邻近自由端处形成一向外弯折成拱桥状的第一固持部35,该基部31邻近延伸尾部32处形成一与第一固持部35同向弯折略成半圆锥状的第二固持部36,在该第一固持部35与第二固持部36之间,则形成一为开放空间的第三固持部37。当该缆线2中已剥除绝缘胶质的同轴线3穿过第一固持部35与基部31间,收容在第二固持部36内时,可选择将第一固持部35或第二固持部36直接压皱(crimping)与该同轴线3实现电连接,或是在第三固持部37的开放空间中锡焊与该同轴线3实现电连接,这种直接压皱或是锡焊的方式,可同时用于电连接第一端子30(第二端子40)与同轴线3,或是先选择使用其中一种方式,当电连接效果不好需修复时,再使用另外一种方式补充,由于该绝缘壳体10上的第一空间14与第二空间15为纵长方向上一前一后的开放空间,因此在压皱或是锡焊时都相当方便。
该第一端子30的延伸尾部32具有较长的延伸长度,以与绝缘壳体10上第一开口14及第一端子通道17的结构相配合,且该第一端子30的延伸尾部32的自由端抵接于该绝缘壳体10的容室24内的第一延伸块27上;该第二端子40的延伸尾部32具有较短的延伸长度,以与绝缘壳体10上第二开口15及第二端子通道18的结构相配合,且该第二端子40的延伸尾部32的自由端抵接在该绝缘壳体10的容室24内的第二延伸块28上。
请参阅图6B,其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和料带的立体图。由于该绝缘壳体10的两相对侧面11、12上分别具有一第一端子30与一第二端子40,且该第一端子30与第二端子40均是以对称排列的方式装设在侧面11、12上,因此为了能够同时装设一第一端子30与一第二端子40在侧面11或侧面12上,该端子料带被设计成两两交错排列的方式,藉这种排列方式的端子料带,每次均可将一第一端子30与一第二端子40装设在绝缘壳体10上,当一侧面11(或侧面12)上的两个端子30、40装设完毕后,即可在另一侧面12(或侧面11)上装设另两个端子30、40,而且只需两次即可将四个端子30、40装设在绝缘壳体10上。
请同时参阅图6C与图6D,其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不同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中该基部31′上形成一半圆锥状且具有侧缘尖锐缺口的第二固持部36′(如图6C所示,此时一并将第一固持部35′压皱),或是制成一拱桥状且具有侧缘尖锐缺口的第一固持部35″(如图6D所示),以绝缘取代接触(IDC-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tact)的方式与同轴线3实现电连接。
请同时参阅图7A与图7B,其为遮蔽装置的第一外盖不同阶段的立体图。其中该第一外盖50包括有一略呈方形的平板部51,一位于平板部51中央略呈圆形的开孔52,一对自平板部51两相对侧缘上朝一方向垂直延伸的抵接板53,以及一对自平板部51另两相对侧缘上与抵接板53延伸方向相反地以一角度延伸的第一弯折板55与第二弯折板56,且该平板部51分别于邻近两抵接板53的相对侧缘上,还形成一长条状的卡孔54。另外,该第一弯折板55在自由端还形成以一角度延伸且宽度比第一弯折板55宽的第一夹持部57,且该第一夹持部57在两相对端缘上分别形成一经过两度弯折而彼此相向延伸的第一扣合部58;该第二弯折板56在自由端还形成以另一角度延伸且宽度比第二弯折板56宽的第二夹持部59,且该第二夹持部59在两相对端缘上分别形成一经过两度弯折而彼此朝不同方向往外延伸的第二扣合部60。
当缆线2沿图4中箭头A的方向,穿过第一夹持部57与第二夹持部59间的空间,再穿过第一外盖50的开孔52到达预定位置后,将第一弯折板55与第二弯折板56相向弯折,可使该第一扣合部58与第二扣合部60相互扣合(如图7B所示),使该第一夹持部57与第二夹持部59夹持住该缆线2,且该第一夹持部57与第二夹持部59可进一步压皱(未示出),更有效夹持位于第一夹持部57与第二夹持部59间的缆线2,这种夹持住缆线2的方式,不仅稳定性高,且组装容易。
请同时参阅图8A与图8B,其为遮蔽装置的第二外盖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其中该第二外盖70在纵长方向上形成一贯穿延伸的凹室71,用以收容限制位于内部的绝缘壳体10。在纵长方向一端的两相对侧面上,分别向外延伸出一卡钩72,该卡钩72具有一对彼此反向延伸的倒钩,可与第一外盖50上的卡孔54结构相配合。在纵长方向另一端的一侧面上,在中央部分上形成一沿纵长方向上延伸的卡持部73,该卡持部73由一对朝向该凹室71弯折延伸一段距离的平板组成,可与绝缘壳体10上的卡槽20结构相配合,借助于卡持部73与卡槽20的配合结构,当该第二外盖70组装在绝缘壳体10上时,不仅具有导引功能,还可限制该第二外盖70垂直于纵长方向上的移动。此外,在该卡持部73两侧,分别形成一与该侧面成一固定角度倾斜在纵长方向上向内延伸的斜面部74,该斜面部74向内延伸终止于一抵接部75。其中该斜面部74与抵接部75的尺寸结构和绝缘壳体10的斜角部21与挡止面22结构相配合,以使该第二外盖70收容限制位于内部的绝缘壳体10,且该抵接部75用以抵制住该挡止面22。另外,该第二外盖70在对接互补连接器的一端,还在两相对侧面上分别形成一向外凸出的卡点76,与互补连接器的结构相配合。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外盖70具有一对彼此反向延伸的倒钩的卡钩72结构与第一外盖50上的卡孔54结构相配合,使该第一外盖50与第二外盖70结合,然而,该第二外盖70上的卡钩72结构不一定需要借助倒剌才可与卡孔54相配合,其也可改为单一的延伸平板(未示出),当此延伸平板穿过卡孔54后,再将该延伸平板折弯,可达到相同功效。
请同时参阅图9A、图9B、图9C与图9D,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其遮蔽装置组装不同阶段的立体图。组装时,先将该对第一端子30与第二端子40装设在绝缘壳体10的相关位置上,再将缆线2(未示出)沿图4中箭头A的方向穿过第一外盖50的开孔52,并以压皱、锡焊或是绝缘取代接触(IDC)的方式,使缆线2的同轴线3(未示出)与第一端子30及第二端子40实现电连接(如图9A所示)。接着,将第二外盖70沿箭头B方向装设在绝缘壳体10上,此时由于第二外盖70上的卡持部73及斜面部74与绝缘壳体10上的卡槽20及斜角部21相配合,因此整个组装过程由于引导作用而更为顺畅,且当该第二外盖70上的抵接部75抵制住绝缘壳体10的挡止面22完成结合后,可将绝缘壳体10收容限制在第二外盖70的凹室71中(如图9B所示)。然后,借助于第一外盖50上的卡孔54结构与第二外盖70上的卡钩72结构,可使第一外盖50与第二外盖70结合,成为电连接器1的遮蔽装置,此时第一外盖50上的两抵接板53与第二外盖70的两相对侧面抑制,提供第一外盖50与第二外盖70进一步的卡固(如图9C所示)。最后,将第一外盖50上的第一弯折板55与第二弯折板56相向弯折,使第一扣合部58与第二扣合部60相互扣合,使该第一夹持部57与第二夹持部59夹持住缆线2,同时将第一夹持部57与第二夹持部59压皱(未示出),以更有效地夹持住缆线2(如图9D所示)。
请参阅图10,其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其遮蔽装置另一角度组装立体图。其中该绝缘壳体10后表面23上的倾斜部26结构使互补连接器(未示出)的插入更为顺畅,该容室24用以收容限制该互补连接器。另外,该分隔壁25完全分隔第一端子30与第二端子40,且该延伸长度不同的第一延伸块27与第二延伸块28可使插入的互补连接器先接触到做为电源端子使用的第二端子40,该第二外盖70上的卡点76可与互补连接器的结构相配合。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绝缘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至少与一互补连接器对接,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多个第一端子通道与第二端子通道;多个第一端子,收容在所述第一端子通道中;以及多个第二端子,收容在所述第二端子通道中;所述壳体在对接互补连接器的一端上还形成与第一端子对应的第一延伸块,以及与第二端子对应且延伸距离较短的第二延伸块,互补连接器插入操作中先与第二端子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形成利于端子与壳体间组装并利于端子与缆线电连接的、前后交错的开放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交错的开放空间由一凸块至少部分地分隔。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对接互补连接器的一端上还形成至少一个分隔两相邻的端子、避免插拔互补连接器因震动导致两相邻端子互相接触的分隔壁。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作为信号端子使用,所述第二端子作为电源端子使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形成多个用于导引端子的组装、避免端子不必要移动的导槽。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对接互补连接器的一端上还形成向内斜入的、利于互补连接器插入的周缘。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它包括:一绝缘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至少与一互补连接器对接,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多个第一端子通道与第二端子通道;多个第一端子,收容在所述第一端子通道中;以及多个第二端子,收容在所述第二端子通道中;所述壳体在对接互补连接器的一端上还形成与第一端子对应的第一延伸块,以及与第二端子对应且延伸距离较短的第二延伸块,互补连接器插入操作中先与第二端子电连接。
文档编号H01R13/40GK2277126SQ9622126
公开日1998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1996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1996年10月30日
发明者吴焜灿 申请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