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透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300540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增透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透膜及其制备方法、一种使用所述增透膜 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英文全称为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简称为 0LED)是主动发光器件。相比现有平板显示技术中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英文全称 LiquidCrystalDisplay,简称LCD)、等离子体显不面板(英文全称PlasmaDisplay Panel,简称TOP),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具有高对比度、广视角、低功 耗、体积更薄等优点,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平板显示技术,是目前平板显示技术中受到关注 最多的技术之一。
[0003]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阵列排布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属于 平面器件,发出的光不具有方向性,当其从高折射率的介质向低折射率的介质传播时,若出 射角度过大,会在界面处发生全反射,导致出射效率降低,并且在侧视角会发生色移现象。
[0004] 现有技术方案中,为了解决全反射现象的发生,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之上设置折射 率连续改变的增透膜,出射光经过薄膜时,光的传播方向被改变,可以控制出射光的入射角 变小,从而减少全反射的发生,增加出光效率。尽管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全反射的 发生,但是需要精确控制各层膜的折射率的变化以及膜厚,制造工艺难度较大,成本高。而 且,无法改善侧视角的色移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是现有增透膜无法同时解决由于全反射造成的出光效率 低和侧视角色移的问题,以及工艺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不但能提高出光 率、还能解决侧视角色移的增透膜,而且工艺简单、制备成本低。
[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增透膜,包括至少两层层叠设置的散射层,以及至少一层夹设 在相邻所述散射层之间的密封层;
[0008] 所述散射层包括透光基底,以及散布在所述透光基底中的复合粒子;
[0009] 所述复合粒子包括内核,以及包覆所述内核表面的外覆膜;
[0010] 所述内核的折射率不小于所述外覆膜的折射率,所述外覆膜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透 光基底的折射率。
[0011] 优选地,所述外覆膜的折射率大于1. 5。
[0012] 优选地,所述内核为含有钛或锌或硅的无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0013] 优选地,所述内核为球形,粒径为0. 1ym?2ym。
[0014] 优选地,所述外覆膜为羟乙基纤维素、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 轻乙醋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厚度为0. 01ym?2ym。
[0015] 优选地,所述透光基底为环氧树脂、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 少一种,厚度为1um?20ym;不同所述散射层中的所述透光基底的厚度相同或不同。
[0016] 优选地,所述密封层材料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中的至少 一种,厚度为〇. 1um?10ym;不同所述密封层的厚度相同或不同。
[0017] 优选地,所述内核在所述增透膜中的含量为0. 5wt%?50wt%。
[0018] 本发明所述的增透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9] 在内核外部包覆外覆膜形成复合粒子;
[0020] 将复合粒子均匀掺杂在透光基底材料中,在衬底上形成散射层;
[0021] 在散射层上形成若干间隔层叠设置的密封层和散射层,沿远离衬底方向的最外层 为散射层。
[0022] 优选地,
[0023] 通过接枝聚合或原位聚合工艺在所述内核外部包覆所述外覆膜形成所述复合粒 子;
[0024] 通过共混掺杂工艺将所述复合粒子均匀掺杂在所述透光基底材料中,通过涂覆或 打印工艺在衬底上形成所述散射层;
[0025] 通过涂覆或化学气相镀膜工艺在所述散射层上形成密封层。
[0026]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若干同层阵列 排布的有机发光二极管;还包括所述的增透膜,所述增透膜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 出光面上。
[0027] 所述基板与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之间还设置有包括驱动晶体管的驱动电路。
[0028] 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与所述增透膜之间还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 的保护层。
[0029] 优选地,所述保护层包括8-羟基喹啉锂层、N,N'-二苯基-N,N' -二(9-苯 基-9H-咔唑-3-基)联苯-4' 4-二胺层、LiF层中的至少一层。
[0030]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1] 在基板上形成有机发光二极管;
[0032] 以所述的增透膜的制备方法,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上形成增透膜。
[0033]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34] 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增透膜,包括至少两层层叠设置的散射层,以及至少一层夹 设在相邻所述散射层之间的密封层;所述散射层包括透光基底,以及散布在所述透光基底 中的复合粒子;所述复合粒子包括球形内核,以及包覆所述内核表面的外覆膜;所述内核 的折射率不小于所述外覆膜的折射率,所述外覆膜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透光基底的折射率; 所述密封层的折射率与所述透光基底的折射率差值极小。所述的增透膜中散射层具有三元 结构,折射率递减的内核、外覆膜与透光基底形成折射系统,有效改变光线的传输路径。
[0035] 本发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出 光面上设置有所述增透膜,由于光线传输路径的大幅改变,能够有效减少全反射现象的发 生,减少因全反射而导致的出射光透过率的损失,并有效改善侧视角的色坐标位移。
[0036] 2、本发明所述的增透膜,所述散射层之间夹设的密封层,能有效阻止空气中的水 氧通过。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上设置有所述增 透膜,能够有效阻止水氧进入所述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提高所述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使用 寿命。
[0037] 3、本发明所述的增透膜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应用。
[0038] 4、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备方法,通过简单工艺就可以实现提高出 光率的目的,并解决侧视角色移的问题,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39]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 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40] 图1是实施例1中所述增透膜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2是实施例1中所述复合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3是实施例1中所述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4是实施例1中所述增透膜的制备流程图;
[0044] 图5是实施例2中所述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00_基板、110-缓冲层、200-驱动电路、211-沟道层、 212-电容下电极、220-栅极绝缘层、231-栅极、232-电容上电极、240-层间绝缘层、251-源 极、252-漏极、260-平坦化层、270-像素限定层、300-有机发光二极管、310-第一电极层、 320-有机发光层、330-第二电极层、400-第一保护层、500-增透膜、510-散射层、520-密封 层、600第二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 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47]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不应该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 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把本发明的构思充分传达给 本领域技术人员,本发明将仅由权利要求来限定。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层和区 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形成在"或"设置 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形成在"或"直接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0048] 实施例1
[004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增透膜500,如图1所示,包括两层层叠设置的散射层510,以及 一层夹设在相邻所述散射层510之间的密封层520;所述散射层510包括透光基底,以及散 布在所述透光基底中的复合粒子。如图2所示,所述复合粒子包括球形内核511,以及包覆 所述内核511表面的外覆膜512。
[0050]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核511为二氧化钛粒子,折射率为2. 55?2. 76,平均粒径为 1ym;所述外覆膜512为聚苯乙烯,折射率为1. 59,厚度为1ym;所述透光基底为聚甲基丙 烯酸甲酯,折射率为1. 48,厚度为10ym。所述密封层520为二氧化硅,折射率为1. 42,厚度 为 1ym〇
[0051]所述内核511在所述增透膜500中的含量为10wt%。
[0052] 所述的增透膜500中散射层510具有三元结构,折射率递减的内核511、外覆膜 512与透光基底形成多折射系统,能够有效改变光线的传输路径。所述散射层510之间夹设 的无机材料制得的密封层520,能有效阻止空气中的水氧通过。
[0053] 作为本发明的可变换实施例,所述内核511的折射率不小于所述外覆膜512的折 射率,所述外覆膜512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透光基底的折射率;所述外覆膜512的折射率大于 1. 5,所述内核511在所述增透膜500中的含量为0. 5wt%?50wt%,均可以实现本发明的 目的,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54] 所述内核511的粒径还可以为0.lym?2ym,选自但不限于含有钛或锌或硅的 无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外覆膜512选自但不限于羟乙基纤维素、聚苯乙烯、聚甲基 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外覆膜512的厚度还可以为 0? 01um?2um〇
[0055] 所述透光基底选自但不限于环氧树脂、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 至少一种。所述透光基底的厚度为1ym?20ym,不同所述散射层510中的所述透光基底 的厚度相同或不同。
[0056] 所述密封层520的材料选自但不限于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 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密封层520可以为氧化硅层、氮化硅层、氮氧化硅层、氧化铝层中的一 层或多层的堆叠结构。所述密封层520的厚度为0. 1ym?10ym,不同所述密封层520的 厚度相同或不同。
[0057] 作为本发明可变化实施例,所述散射层510与所述密封层520的层数不限于此,所 述散射层510至少为两层、所述密封层520至少为一层,所述增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