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和具有该线圈部件的板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68854阅读:来源:国知局
念。
[0046] 此外,在基板11的另一侧表面上缠绕的第S线圈部23的中屯、和在基板11的另一 侧表面上缠绕的第四线圈部24的中屯、可W分别称为磁忍,W使得基板11可W具有两个磁 -H- 也、D
[0047]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线圈部21和第二线圈部22可WW磁性本体的中央 部分为基准彼此对称,W使得第一线圈部21和第二线圈部22具有相同的感应系数值;第= 线圈部23和第四线圈部24可WW磁性本体的中央部分为基准彼此对称,W使得第=线圈 部23和第四线圈部具有相同的感应系数值。 W48] 此外,不同于根据相关技术的线圈部的结构,第一线圈部21和第二线圈部22W及 第=线圈部23和第四线圈部24可WW磁性本体10的中央部分为基准镜像对称设置,因 此,第一线圈部21和第二线圈部22W及第=线圈部23和第四线圈部24可W具有相同的 感应系数值。
[0049] 特别地,根据运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线圈部21至第四线圈部24的邻近于磁性 本体的中央部分的部分的线圈密度可W高于其邻近于磁性本体10的端部的部分的线圈密 度。
[0050] 第一线圈部21至第四线圈部24中的每一者可W设置为在其邻近于磁性本体10 的中央部分的区域的线圈密度高于邻近于磁性本体10的端部的区域的线圈密度,从而可 W增加自感系数。
[0051] 参考图3,可W看出,第一线圈部至第四线圈部中的每一者的邻近于磁性本体10 的中央部分的区域的线圈应数为四,第一线圈部至第四线圈部中的每一者的邻近于磁性本 体10的端部的区域的线圈应数为S。
[0052] 也就是说,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通过使得第一线圈部21至第四线圈部21中的 每一者的邻近于磁性本体10的中央部分的区域的线圈密度高于其邻近于磁性本体10的端 部的区域的线圈密度,可W增加自感系数。
[0053] 图3中示出的线圈应数仅是示例性的,本发明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此。
[0054] 同时,第一线圈部21和第二线圈部22的一端可W在磁性本体10的宽度方向上暴 露于该磁性本体10的一个侧面,第=线圈部23和第四线圈部24的一端可W在磁性本体10 的宽度方向上暴露于该磁性本体的另一个侧面,W使得第一线圈部21和第二线圈部22的 一端W及第=线圈部23和第四线圈部24的一端可W分别连接于第一外电极31至第四外 电极34。 阳化5] 也就是说,在第一线圈部21的一端在磁性本体10的宽度方向上暴露于该磁性本 体10的第一侧面的情况下,第二线圈部22的一端可W在磁性本体10的宽度方向上暴露于 该磁性本体10的第一侧面,该第二线圈部22在同一平面上与第一线圈部件21间隔设置, 并缠绕为W磁性本体10的中央部分为基准与第一线圈部件21对称。
[0056] 第一线圈部21的暴露端可W连接于第一外电极31,第二线圈部22的暴露端可W 连接于第立外电极33。
[0057] 此外,第一线圈部21和第二线圈部22可WW磁性本体10的中屯、为基准彼此对 称。 阳化引由于W上特征,第一线圈部21和第二线圈部22可W具有相同的长度。
[0059] 类似地,设置在基板11的另一侧表面上的第=线圈部23在磁性本体10的宽度方 向上可W暴露于该磁性本体10的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 W60] 此外,第四线圈部件24的一端可W在磁性本体10的宽度方向上暴露于该磁性本 体10的第二侧面,该第四线圈部24在同一平面上与第=线圈部23间隔设置,并缠绕为W 磁性本体10的中央部分为基准与第=线圈部23对称。
[0061] 第S线圈部23的暴露端可W连接于第二外电极32,第四线圈部24的暴露端可W 连接于第立外电极33。
[0062] 此外,第S线圈部23和第四线圈部可W具有相同的长度。
[0063] 如上所示,第一线圈部21至第四线圈部24在磁性本体10的宽度方向上暴露于磁 性本体10的一个表面和另一个表面,同时第一线圈部21至第四线圈部24彼此间隔,W使 得第一线圈部21至第四线圈部24可W分别连接于第一外电极31至第四外电极34。 W64] 第一外电极31和第S外电极33可W为输入端子,第二外电极32和第四外电极34 可W为输出端子,但本发明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此。
[00化]同时,第一线圈部21和第二线圈部22可W形成在相同的平面上,该平面为磁性基 板11的上部,第=线圈部23和第四线圈部24可W形成在相同的平面上,该平面为磁性基 板11的下表面,第一线圈部21和第S线圈部23可W通过过孔电极(viaelectrode,未示 出)彼此连接。
[0066] 类似地,第二线圈部22和第四线圈部24可W通过过孔电极(未示出)彼此连接。
[0067] 因此,通过第一外电极31 (输入端子)输入的电流可化流过第一线圈部21、过孔电 极和第=线圈部23,W流向第二外电极33 (输出端子)。 W側类似地,通过第^外电极31 (输入端子)输入的电流可W流过第二线圈部22、过孔 电极和第四线圈部24,W流向第四外电极34(输出端子)。
[0069] 第一线圈部21和第二线圈部22可WW磁性本体10的中央部分为基准镜像对称 设置,第=线圈部23和第四线圈部23也可WW磁性本体10的中央部分为基准镜像对称设 置,W使得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可W具有非禪合式电感器阵列形式。
[0070] 此外,由于上述结构,设置在基板11的上表面的第一线圈部21和第二线圈部22 和设置在基板11的下表面的第=线圈部件23和第四线圈部件24可W具有对称流动的磁 通量。
[0071] 因此,由于线圈部W线圈部件的中央部分为基准镜像对称设置,线圈部可W具有 相同的感应系数,从而不仅可W改善电感器阵列忍片,而且还可W减小其安装面积。
[0072] 第一线圈部21至第四线圈部24可W包含金、银、销、铜、儀、钮及其合金中的至少 一者。
[0073] 第一线圈部21至第四线圈部24可W由任意材料制成,只要该材料可W给予线圈 部W导电性,线圈部件的材料并不局限于上述金属。
[0074] 此外,第一线圈部21至第四线圈部24可W具有多边形、圆形、楠圆形或不规则形 状,其形状不作特别限定。
[00巧]第一线圈部21至第四线圈部24可W分别通过引线端子(未示出)连接于第一外 电极31至第四外电极34。
[0076] 外电极可W包括第一外电极31至第四外电极34。 阳077] 第一外电极31至第四外电极34可W在磁性本体10的厚度方向("T方向")上 延伸。
[007引第一外电极31至第四外电极34可W彼此间隔设置,从而可W彼此电绝缘。
[0079] 第一外电极31至第四外电极34可W延伸至磁性本体10的上表面部分和下表面 部分。
[0080] 由于第一外电极31至第四外电极34的粘结于磁性本体10的部分具有成角度的 形状,从而可W改善第一外电极31至第四外电极34与磁性本体10之间的粘合力,从而改 善了抗冲击性能。
[0081] 只要材料可W给予第一外电极31至第四外电极34导电性,形成该第一外电极31 至第四外电极34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定。
[0082] 更具体地,第一外电极31至第四外电极34可W包含金、银、销、铜、儀、钮及其合金 中的至少一者。
[0083] 金、银、销和钮较为昂贵但相对稳定,而铜和儀较为便宜,但在烧结过程中可W被 氧化从而降低导电性。
[0084] 磁性本体的厚度可W为1. 2mm或更小,但不限制于此。磁性本体10的厚度可W为 多种。
[0085]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86] 图5为从图4的上方向下观察的线圈部件的内部的平面视图。
[0087] 图6为沿图4中X-X'的剖视图。
[0088] 参考图4至图6,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可W包括:磁性本体100,该磁 性本体100包括第一线圈部121和第二线圈部122W及第S线圈部123和第四线圈部124,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121和第二线圈部122W磁性本体100的中央部分为基准彼此对称 地设置在基板111的一侧表面上,所述第=线圈部123和第四线圈部124W磁性本体100 的中央部分为基准彼此对称地设置在基板111的另一侧表面上;W及,第一至第四外电极 131-134,该第一至第四外电极131-134设置在磁性本体100的外表面上并连接于第一至第 四线圈部121-124。
[0089] 第一线圈部121和第二线圈部122可WW磁性本体100的中央部分为基准彼此对 称,W使得该第一线圈部121和第二线圈部122具有相同的感应系数值;第=线圈部123和 第四线圈部124可WW磁性本体100的中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