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纽扣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99266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纽扣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纽扣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0002]纽扣型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见的电池,电池极芯由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组成,按照极芯成型方法可分为扁平卷绕式、圆柱卷绕式和叠片式。在实际应用中,以上工艺各有优点,但均有不足。其中,扁平卷绕式极芯制程简单方便,但电池腔空间利用率低,体积容量比低;圆柱卷绕式极芯空间利用率高,但受制于高度设计,难以在纽扣型电池中使用;叠片式极芯空间利用率高,但正极片和负极片均由若干独立单体的金属基材焊接形成,工序复杂,不利于自动化生产的实现。

【发明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纽扣锂离子电池,使得制造纽扣锂离子电池更加简单。
[0004]一种纽扣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壳、密封圈、负极盖、极芯和电解液,所述正极壳、密封圈和负极盖围成收容腔,所述极芯和电解液置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极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所述负极片包括第一负极片和第二负极片,所述隔膜包括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所述正极片设置于所述第一负极片和第二负极片之间,所述第一隔膜设置在第一负极片与正极片之间,所述第二隔膜设置在第二负极片与正极片之间,所述极芯折叠形成多个折叠单元,所述折叠单元包括正极片折叠单元、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第二负极片折叠单元、第一隔膜折叠单元和第二隔膜折叠单元,对于设定的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的任一表面,与所述任一表面接触的是相邻的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任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位于所述第一负极片的同一表面。
[000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一极片仅在与第一极片相对的一面具有活性材料,所述第二二极片仅在与第一极片相对的一面具有活性材料。
[000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与所述第二负极片折叠单元相连。
[000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负极片中相邻的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之间具有折痕部位,所述折痕部位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的宽度。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负极片中相邻的第二负极片折叠单元之间具有折痕部位,所述折痕部位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负极片折叠单元的宽度。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片中相邻的正极片折叠单元之间具有折痕部位,所述折痕部位的宽度小于所述正极片折叠单元的宽度。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膜中相邻的第一隔膜折叠单元之间具有第一隔膜折痕部位,所述第一隔膜折痕部位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隔膜折叠单元的宽度;所述第二隔膜中相邻的第二隔膜折叠单元之间具有第二隔膜折痕部位,所述第二隔膜折痕部位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隔膜折叠单元的宽度,第一负极片和第二负极片的与正极连接部件对应的部分包裹了隔膜。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片的第一端设有正极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负极片或第二负极片的远离第一端的一端设有负极连接部件,所述正极连接部件与所述正极壳电连接,所述负极连接部件与所述负极盖电连接。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连接部件搭在所述密封圈上,所述正极壳压紧所述密封圈上的正极连接部件而形成电连接。将正电极和隔膜放置在第一负电极和第二负电极之间进行类型“Z”形折叠,从而形成极芯,制造过程更加简单。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纽扣锂离子电池(部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纽扣锂离子电池的极芯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纽扣锂离子电池极芯折叠示意图;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纽扣锂离子电池的极芯示意图;
[0017]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纽扣锂离子电池的极芯示意图;
[0018]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纽扣锂离子电池极芯、绝缘层示意图;
[0019]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纽扣锂离子电池极芯的爆炸示意图;
[0020]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纽扣锂离子电池极芯的爆炸示意图;
[0021]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纽扣锂离子电池极芯的爆炸示意图;
[0022]图10是图9的纽扣锂离子电池极芯展开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对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如图1至6所示,一种实施例的纽扣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壳1、密封圈4、负极盖2、极芯5和电解液,所述正极壳1、密封圈4和负极盖2围成收容腔3,所述极芯5和电解液置于所述收容腔3内,所述极芯5包括正极片8、负极片和隔膜,所述负极片包括第一负极片6和第二负极片7,所述隔膜包括第一隔膜9和第二隔膜(未示出),所述正极片8设置于所述第一负极片6和第二负极片7之间,所述第一隔膜9设置在第一负极片6与正极片8之间,所述第二隔膜设置在第二负极片7与正极片8之间,所述极芯5折叠形成多个折叠单元,每个折叠单元包括相互对应的正极片折叠单元81、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61、第二负极片折叠单元71、第一隔膜折叠单元91和第二隔膜折叠单元(未示出),对于设定的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61的任一表面,与所述任一表面接触的是相邻的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62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任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位于所述第一负极片6的同一表面,也即,极芯5以类似“Z”型的方式进行折叠,制作起来更加简单方便。
[002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负极片6和第二负极片7是一个整体,这样,第一负极片6和第二负极片7之间更不容易错位,形成的折叠单元也更加整齐,制作的极芯5的质量更好。
[0026]所述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61可以与所述第二负极片折叠单元71相连,以达到第一负极片6和第二负极片7形成一个整体的目的。这样可以进一步确保形成的折叠单元也更加整齐。
[0027]可以在所述第一负极片6中相邻的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61与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62之间设置折痕部位64,所述折痕部位64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62的宽度。这样,折叠第一负极片6时,更加容易形成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61和第一负极片折叠单元62。同样,也可以在所述第二负极片7中相邻的第二负极片折叠单元71与第二负极片折叠单元72之间设置折痕部位,所述折痕部位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负极片折叠单元71、72的宽度。同样,也可以在所述正极片8中相邻的正极片折叠单元81与正极片折叠单元82之间具有折痕部位,所述折痕部位的宽度小于所述正极片折叠单元82、81的宽度。同样,也可以在所述第一隔膜9中相邻的第一隔膜折叠单元92与第一隔膜折叠单元91之间具有第一隔膜折痕部位,所述第一隔膜折痕部位的宽度小于所述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