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21536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电加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类产品内部结构,尤其涉及电加热组件。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组件,均通过在铝盘1背部设有加热件管槽,管槽呈U型口与加热件2相互匹配,通过冲压技术将加热件2冲压到管槽内部,底部再使用隔热片3将U型口的敞开口封闭,用螺丝将隔热片固定在铝盘1上,中间留有一定的间隙,降低热量的流失。

但是通过上述方法加工时,由于铝盘上带有U型管槽,加热件需冲压到U型管槽内进行固定,U型口加热件外露,热量流失大;而且加热件需再次冲压才能固定在铝盘上,工艺复杂;隔热片用螺丝固定在铝盘固定柱上,隔热片和管槽顶部需留2.75mm间隙,占用了较大的空间,热量流失比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加热组件,其能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加热组件,其包括加热盘、导热件和加热管;

所述导热件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加热管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

所述导热件固定于所述加热盘上,并使得所述加热管与所述加热盘接触。

可选的,所述容置槽的横截面与所述加热管的横截面相配合。

可选的,所述容置槽的外壁向所述导热件远离所述加热盘的方向凸起。

可选的,所述加热管的横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容置槽的横截面为与所述加热管的横截面相配合的等腰梯形,所述加热管的横截面中长度较长的底边所在的表面与所述加热盘接触。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加热组件,其包括加热盘、导热件和加热管;

所述导热件上形成有容置空间;在所述导热件的底壁上形成沉槽,所述加热盘固定于所述沉槽内;

所述沉槽的底壁上形成加热管槽,所述加热管位于所述加热管槽内。

可选的,所述加热管槽的外壁面向所述导热件远离所述加热盘的方向凸起。

可选的,所述加热管的横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加热管槽的横截面为与所述加热管的横截面相配合的等腰梯形,所述加热管的横截面中长度较长的底边所在的表面与所述加热盘接触。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加热组件,其包括加热盘、导热件和加热管;

所述导热件上形成有容置空间;在所述导热件的底壁上形成多个凸点;

在所述加热盘上形成加热管槽,所述加热管位于所述加热管槽内;

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加热盘通过导热件底壁上的凸点相固定。

可选的,所述加热管槽的外壁面向所述加热盘远离所述导热件的方向凸起。

可选的,所述加热管的横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加热管槽的横截面也为等腰梯形,且当将所述加热管放置入所述加热管槽内时,所述加热管的两个侧表面以及横截面中长度较短的底边所在的表面均与所述加热管槽的内壁面接触,所述加热管的横截面中长度较长的底边所在的表面与所述导热件的底壁接触。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加热管附底在加热盘的底部,导热件将加热管固定在加热盘上,使加热管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对加热盘进行加热,热量损失小,并且在制备的时候工艺简单,仅通过冲压即可成型,而且体积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组件的另一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示意为:1-铝盘;2-加热件;3-隔热片;11-加热管;12-导热件;13-加热盘;14-容置槽的外壁;15-沉槽;16-加热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加热组件,其包括加热盘13、导热件12和加热管11。

所述加热盘13为圆盘状,例如可以用于电饼铛、电火锅、电饭煲、电压力锅等家用电器,所述加热盘13可以为铝盘,以充分利用铝合金良好的导热能力。

所述导热件12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加热管11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大致呈环形,且所述容置槽的横截面与所述加热管11的横截面相配合。

例如,当所述加热管11的横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容置槽的横截面也为等腰梯形,且当将所述加热管11放置入所述容置槽内时,所述加热管11的两个侧表面以及横截面中长度较短的底边所在的表面均与所述容置槽的内壁面接触,所述加热管11的横截面中长度较长的底边所在的表面与所述加热盘13接触。

所述导热件12通过冲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加热盘13上,例如所述导热件12上形成多个凸点,在制造时,可以将所述凸点通过冲压变形,从而与加热盘13之间相互固定,使得加热管11处于一个完全封闭的状态,即完全封闭在加热盘13的底部,并使得加热管360°加热,并将热量完全传递给加热盘13。

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为在所述导热件12上冲压形成,即所述容置槽的外壁14向所述导热件12远离所述加热盘13的方向凸起。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导热件12的材料为不锈钢或者同等导热较好的材料制备。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加热管11附底在加热盘13的底部,导热件12将加热管11固定在加热盘13上,使加热管11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对加热盘13进行加热,热量损失小,并且在制备的时候工艺简单,仅通过冲压即可成型,而且体积较小。

本电加热组件具有以下效果:

(1):装配设定:加热管11不需要再次冲压;

(2):热损耗设定:加热管360°加热并将热量直接传递给导热件12,使导热件12可以直接对加热盘13进行直接接触加热,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热损耗,缩短了加热时间,提高了加热效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加热组件,其包括加热盘13、导热件12和加热管11。

所述加热盘13为圆盘状,例如可以用于电饼铛、电火锅、电烤盘等家用电器,所述加热盘13可以为铝盘,以充分利用铝合金良好的导热能力。

所述导热件12上形成有容置空间,例如所述导热件12可以为盆形;在所述导热件12的底壁上形成沉槽15,所述加热盘13固定于所述沉槽15内;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槽15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所述沉槽15的外壁面向所述导热件12的下部凸出。

而且,所述沉槽15的底壁上形成加热管槽16,所述加热管11位于所述加热管槽16内,而且所述加热管槽16也通过冲压的方式来制备,例如与所述沉槽15一起冲压而形成,所述加热管槽16的外壁面向所述导热件12远离所述加热盘13的方向凸起。

所述导热件12通过冲压的方式与所述加热盘13相固定,例如所述导热件12上形成多个凸点,在制造时,可以将所述凸点变形,从而与加热盘13之间相互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槽16大致呈环形,且所述加热管槽16的横截面与所述加热管11的横截面相配合。

例如,当所述加热管11的横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加热管槽16的横截面也为等腰梯形,且当将所述加热管11放置入所述加热管槽16内时,所述加热管11的两个侧表面以及横截面中长度较短的底边所在的表面均与所述加热管槽16的内壁面接触,所述加热管11的横截面中长度较长的底边所在的表面与所述加热盘13接触。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导热件12的材料为不锈钢或者同等类似导热较好的材料制备。

本实施例的电加热组件,通过将加热管11直接冲压到加热盘13上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加热管11处于一个完全封闭的状态,即完全封闭在加热盘13的底部,并使得加热管360°加热,并将热量完全传递给加热盘13,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热损耗,缩短了加热时间,提高了加热效率。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组件,去除了现有技术中的管槽、螺丝、螺丝孔和固定柱等部件,减少装配步骤,使装配更加方便快捷。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加热组件,其包括加热盘13、导热件12和加热管11。

所述导热件12上形成有容置空间,例如所述导热件12可以为盆形;在所述导热件12的底壁上形成多个凸点,在制造时,可以将所述凸点变形,从而与加热盘13之间相互固定,例如所述导热件12通过冲压的方式与所述加热盘13相固定。

所述加热盘13的形状与所述导热件的底壁的形状相同,在所述加热盘上形成加热管槽16,所述加热管11位于所述加热管槽16内,而且所述加热管槽16也通过冲压的方式来制备,例如所述加热管槽16的外壁面向所述加热盘13远离所述导热件12的方向凸起。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槽16大致呈环形,且所述加热管槽16的横截面与所述加热管11的横截面相配合。

例如,当所述加热管11的横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加热管槽16的横截面也为等腰梯形,且当将所述加热管11放置入所述加热管槽16内时,所述加热管11的两个侧表面以及横截面中长度较短的底边所在的表面均与所述加热管槽16的内壁面接触,所述加热管11的横截面中长度较长的底边所在的表面与所述导热件12的底壁接触。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导热件12的材料为不锈钢或者同等类似导热较好的材料制备。

本实施例的电加热组件,通过将加热管11放置于所述加热管槽14内,并直接冲压到导热件12上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加热管11处于一个完全封闭的状态,即完全封闭在导热件12的底部,并使得加热管360°加热,并将热量完全传递给导热件12,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热损耗,缩短了加热时间,提高了加热效率。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组件,去除了现有技术中的管槽、螺丝、螺丝孔和固定柱等部件,减少装配步骤,使装配更加方便快捷。

以上实施例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