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2704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逆变器的电梯控制装置,特别涉及实现了小型化以及低成本的新型设置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使用逆变器(inverter)的吊桶式电梯控制装置可参照例如特开平11一246137号公报(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等。
图9和图10是表示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现有技术而记载的一般电梯控制装置的设置例的结构图以及电路结构图。
在图9中,在机械室1中设有如下部件控制器2;在控制器2的控制下被驱动的3相感应式电动机(以下,简称“电动机”)3;降低电动机3的输出转速的减速机4;连接在减速机4的输出轴上的主滑轮5;偏导滑轮6。
电动机3和减速机4根据控制器2的控制指令而被驱动,电动机3和减速机4的驱动输出传递给主滑轮5。
在主滑轮5和偏导滑轮6上挂着缆绳7,在缆绳7的一端部吊着轿厢8,缆绳7的另一端部吊着配重9。
由此,轿厢8在包括各种服务楼层的层站F的升降通道G内进行升降运转。
各层站F上设有具有指示器的层站呼叫按钮10,从各层站呼叫按钮10发出的层站呼叫(操作信号)被输入到控制器2中。同样,来自轿厢8内的轿厢呼叫按钮(未图示)的轿厢呼叫(操作信号)也被输入到控制器2中。
图10表示的是控制器2内的电路结构,在该情况下,省略了层站F和升降通道G的图示。
在图10中,机械室1中的控制器2由3相商用电源11供电而驱动电动机3。
控制器2具有如下部件插入在供电线路上的保护继电器12;对供电线路进行开合控制的电磁接触器13;插入在供电线路上的噪声过滤器14;3相整流器15;使整流器15的直流输出平滑的平滑电容器16;将平滑电容器16的直流输出转换成所希望的3相输出的3相逆变器(下面,简称为“逆变器”)17;插入在逆变器17的输出线路上的电抗线圈18;插入在逆变器17的再生线路上的再生用半导体开关元件19;与再生用半导体开关元件19串联连接的再生电阻器20;与再生电阻器20并联连接的续流二极管21;根据各种输入信号来控制电磁接触器13和逆变器17等的ECU22。
并且,控制器2具有检测电动机3的转速的脉冲发生器23、和用于制动主滑轮5的制动器24。
控制器2内的保护继电器12、电磁接触器13、噪声过滤器14、整流器15以及平滑电容器16构成将3相商用电源11所供给的电力转换成直流电的直流电源部。
并且,逆变器17和电抗线圈18构成将直流电转换成3相交流电而驱动电动机3的交流驱动部,再生用半导体开关元件19、再生电阻器20、续流二极管21构成再生部。
在控制器2内,作为控制电路而发挥作用的ECU22把从脉冲发生器23生成的脉冲信号、来自层站呼叫按钮10的层站呼叫、来自轿厢8内的轿厢呼叫、其它各种输入信号作为检测信号来接收,并对电磁接触器13、逆变器17、再生用半导体开关元件19以及制动器24进行驱动控制。
其次,对图9和图10所示出的一般的电梯控制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果接通电磁接触器13,由3相商用电源11供给的交流电通过保护继电器12和电磁接触器13被导入噪声过滤器14,被除去噪音成分之后,再通过整流器15和平滑电容器16而转换成直流电。
通过平滑电容器16的直流电通过逆变器17而转换成具有所希望的频率电压的3相交流电源,并通过电抗线圈18驱动电动机3。电动机3的旋转输出根据需要利用减速机4来减速,之后传递给主滑轮5,进行轿厢8的升降运转。
一方面,在轿厢8的升降运转中,如果乘客操作层站F的层站呼叫按钮10和轿厢8内的轿厢呼叫按钮,则操作信号(层站呼叫、轿厢呼叫)被传送到ECU22。
由此,ECU22对来自层站呼叫按钮10(轿厢呼叫按钮)和脉冲发生器23的输出信号进行判别之后控制逆变器17,并且正向驱动或反向驱动电动机3,而且根据需要驱动制动器24。
ECU22在处于再生模式中,对再生用半导体开关元件19进行开/关控制,而且来自电动机3的再生能量由再生电阻器20消耗而被吸收。
另外,关于噪音过滤器14和电抗线圈18,有使用的情况和不使用的情况。
而且,在无齿轮系统中,不需要减速机4,而且也不需要再生控制电路19~21,而是由被转换成与逆变器17具有相同结构的转换器的整流器15取代其成为进行电源再生的系统。
这样,在一般的逆变器控制装置中,是通过逆变器17来驱动电动机3而使轿厢8运转的。
这时,如图10所示,包含各电路要素15~17的驱动电路与对电动机3进行控制的ECU22一起在控制器2内形成为一体。另一方面,在控制器2的输出侧通过电缆连接有轿厢8升降运转用的电动机3。
并且,如图9所示,一般吊桶式电梯控制装置的控制器2是容置在设置于大厦楼顶上的机械室1中的。
然而,近年来,中低层大厦由于受到日照权和环境问题、或者房屋建设方等的限制,越来越多地要求不设置机械室1地来设置电梯装置。
例如,作为不设置机械室1的电梯装置,曾提出过使用直线电动机的电梯装置,和将具有特殊结构的电动机设在升降通道内来进行轿厢升降的电梯装置。
并且,也曾提出过如小容积的家用电梯装置那样,通过在电梯井道(pit)中容置曳引机而不需要机械室1的卷筒式电梯装置。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特殊电梯装置,电动机驱动用逆变器控制装置都是与曳引机和电动机分离配置。
一方面,如图11所示,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除了轿厢8和配重9等电梯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被分离成驱动装置41和控制装置42的电梯控制装置。
在图11中,对于与上述(参照图10)的部件相同的部分标注了同一符号。
在该情况下,驱动装置41具有把由构成要素13~21构成的驱动电路部以及由构成要素3~5、23、24构成的电动机部一体化的结构。并且,控制装置42的保护继电器12和ECU22成为一体。其他结构与图10相同。
如上面所述,在图9和图10所示的一般的电梯装置中,由于包含电动机3和主滑轮5(曳引机)的电动机部与包含逆变器17和ECU22的控制电路部被分开配置,因此存在以下(1)~(3)的问题。
(1)由于需要大的空间的电动机部和控制电路部分开形成,因此电梯控制装置的安装效率差。
(2)由于在控制电路部中包含发热量大的逆变器17,因此需要设置冷却装置,但是在小型化装置中,设置冷却装置比较难。
(3)由于电动机部和控制电路部是分开配置的,因此需要连接两者的主电路配线,但是主电路配线作为噪声源而起作用,从而噪声产生量增加。
如图11所示,由于在将包含逆变器17的交流驱动部作为驱动装置41而与电动机部形成为一体,并且将驱动装置41与包含ECU22的控制装置42分开的情况下,同样会受到对于连接驱动装置41和控制装置42的信号配线的噪声重叠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降低噪声采取措施,难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以及成本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容易确保设置空间,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噪性的电梯控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设置了下列各要素,并且将这些要素形成一个整体而作为驱动控制装置,即包括使轿厢进行升降的曳引机;对曳引机产生驱动力的电动机;对电动机进行可变速控制的逆变器;控制逆变器的ECU。
另外,将运行管理装置与驱动控制装置分开设置,该运行管理装置回应层站呼叫或轿厢呼叫,产生对应于从轿厢当前位置到目的地层的运行模式(pattern)并对轿厢进行运行管理。
并且,将驱动控制装置设置在轿厢的升降通道内,将运行管理装置设置在作业人员可以检修的位置(层站、层站的壁内、升降通道的内壁、或者轿厢内)上。
还有,曳引机、电动机、逆变器以及ECU由树脂成型而构成为一体,由此使一体化的处理变得简单且容易。
并且,用来冷却发热体(电动机和逆变器)的金属制散热风扇由树脂成型而成为一体,而且通过将发热体一体冷却,可进一步实现散热风扇的小型化,并提高冷却性能。
在驱动控制装置和运行管理装置之间的信号传送装置,通过串行通信、光通信、无线、或者是通过电力线复用通信而能够实现。
通过使用不需要电解电容器的矩阵转换电路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能够延长逆变器的寿命。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设置例的结构图,其表示在升降通道内设置驱动控制装置、在层站设置了运行管理装置的状态。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其表示应用于卷筒式电梯装置的示例。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其表示应用于直线式电梯装置的示例。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驱动控制装置的设置例的结构图,其表示应用于并列设置的驱动控制装置的示例。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其表示应用于分别驱动多台轿厢的驱动控制装置的示例。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驱动控制部的纵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其表示作为逆变器而使用了矩阵转换电路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示例。
图9是表示公知的电梯控制装置的设置例子的结构图。
图10是表示公知的电梯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电路结构图。
图11是表示公知的电梯控制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设置例的结构图。
在图1和图2中,对于与前面所述(参照图10、图11)的要素相同的部分附加与前面所述的相同标号,或者在标号的后面加“A”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图1和图2中,与图11的不同之处在于,把除了轿厢8和配重9等以外的部分分开构成驱动控制装置51和运行管理装置52,并且在两者之间通过信号传送单元100相互连接。
并且,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中,除了可以省略机械室1的这一点之外,其余内容与图9所示的相同。
在该情况下,驱动控制装置51,是通过把包含前面所述的构成要素13~21的驱动电路部53、ECU22A、电动机部3~5、23、24形成为一体而构成的。
并且,运行管理装置52是通过把保护继电器12和运行管理部25形成为一体而构成的。
运行管理装置52内的运行管理部25在被输入了层站F的层站呼叫按钮10和轿厢8内的轿厢呼叫按钮的操作信号(层站呼叫、轿厢呼叫)时,进行使轿厢8运行停止等的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部25是具有从现有技术的装置(参照图10)的ECU22中分离出来的运行管理机能的部分。
如后面所述,运行管理部25被配置在维护作业人员容易检修的地方。
另外,运行管理部25与保护继电器12形成为一体,但也可以与保护继电器12分开构成,这样也不会产生特别的仿碍。
并且,作为运行管理部25,如果使用通用的个人计算机,则可对应于运行管理的要求性能根据一般在市场上销售的个人计算机的性能来进行选择,可以根据要求性能而实现降低成本。
有关图1和图2中所示的电梯控制装置的控制动作,与前面所述的现有装置的情况基本相同。
即,在轿厢8进行升降运转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了层站F的层站呼叫按钮10和轿厢8内的轿厢呼叫按钮,则操作信号(层站呼叫、轿厢呼叫)被传送到运行管理部25中。
由此,运行管理部25决定轿厢8的目的层和停止层,然后把呼叫应答信号传送到ECU22A中,ECU22A输出控制信号。
然后,驱动电路部53以及电动机部3~5、23、24在来自ECU22A的控制信号的控制驱动下,使轿厢8进行所希望的升降运转。
这时,如图2所示,驱动控制装置51设置在升降通道G内。
虽然作为一个例子把运行管理装置52设置在层站F,但是也可以把运行管理装置52设置在作业人员可以检修的位置,即层站F、层站F的壁内、升降通道G的内壁、或者轿厢8内。
由此,驱动控制装置51和运行管理装置52不需要设置在机械室1(参照图9)内,可以省略机械室1。
另外,在ECU22A和运行管理部25之间的信号传送单元100可以通过串行通信、光通信、无线,或者是通过电力线复用通信来实现。
根据图2所示的设置结构,由于通过使驱动电路部53和电动机部3~5、23、24一体化而构成驱动控制装置51,因此可以把驱动控制装置51设置在升降通道G内,而且不需要确保特别的空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升降通道G的适当的部分。
并且,通过将驱动电路部53和电动机部3~5、23、24构成一体,使逆变器17和电动机3之间的距离最短,可以抑制两者的连接线路所产生的噪音。
通过将驱动电路部53和电动机部3~5、23、24一体化而集中起来,可以容易地采取降噪措施,而且能够降低对运行管理装置52的影响。
通过上述的一体化结构,不仅消除了噪音问题,而且容易进行对散热源的散热处理,因此能够容易抑制运行管理装置52的发热量,进而也有利于实现小型化。
另一方面,运行管理装置52由于是基本只由运行管理部25构成的,因此与现有装置的情况相比,小型化程度显著,可提高设置场所的自由度,而且可以适应于各种设计布局。
实施例2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图1、图2)中,对电梯控制装置应用于利用了偏导滑轮6和配重9的电梯装置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同样的电梯控制装置的设置结构当然也能够应用于例如卷筒式电梯装置。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设置例的结构图,表示应用于卷筒式电梯装置的情况。
在图3中,对于与前面所述(参照图1、图2)的要素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标号,或者标号后面加[B]而省略说明。
在该情况下,驱动控制装置51B设置在升降通道G内下方的适当的空间部分上并具有卷筒式主滑轮5B。
并且,如同前面所述,运行管理装置52B被配置于层站F。
一方面,在升降通道G的最上方(或者,比升降通道G内的最上端的层站F高的位置)设有挂着缆绳7的多个(这里是一对)滑轮43、44。各滑轮43、44隔开规定的距离而架设在同一高度上。
缆绳7的一端部卷绕在驱动控制装置51B的主滑轮5B上,而缆绳7的另一端上吊着轿厢8。
驱动控制装置51B内的ECU22B,通过信号传送单元100连接在运行管理装置52B内的运行管理部25B上并能够相互通信。
这样,在使用于卷筒式电梯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与前面所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3在上述实施例2(图3)中,揭示了用于卷筒式电梯装置的情况,但是也能够使用于例如直线电动机型的电梯装置。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设置例的结构图,表示了应用于直线电动机型的电梯装置的情况。
在图4中,对于与前面所述(参照图1~图3)的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或者在标号后面加[C]而省略详细描述。
在该情况下,驱动控制装置51C设置在升降通道G内,具有包含配重(未图示)的直线电动机3C、驱动直线电动机3C用的驱动电路部53C以及ECU22C。
并且,运行管理装置52C如前面所示,被配置在层站F。
从滑轮43垂下来的缆绳7的一端部连接着包含直线电动机3C的驱动控制装置51,而从在另一方的滑轮44垂下来的缆绳7的另一端部吊着轿厢8。
驱动控制装置51C内的ECU22C,通过信号传送单元100C连接在运行管理装置52C内的运行管理部25C上并能够相互通信。
这样,在直线电动机型电梯装置中使用电梯装置时,也能够获得与上面所述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4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3中,针对将单一的运行管理装置使用于一台驱动控制装置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单一的运行管理装置使用于多台驱动控制装置中。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设置例的结构图,表示了将单一的运行管理装置52D使用于多台(这里是两台)驱动控制装置51a、51b的情况。
在图5中,对于与前面所述(参照图1~图4)的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或者在标号后面加“D”而省略详细描述。
而且,两台驱动控制装置51a、51b具有与前面所述(参照图2)相同的结构元件,各自的结构元件在标号的后面加了[a]、[b],并省略详细描述。
在该情况下,一台运行管理装置52D通过信号传送单元100a、100b而连接在各驱动控制装置51a、51b上,并且对各驱动控制装置51a、51b内的ECU22a、ECU22b进行控制。
各驱动控制装置51a、51b在升降通道G的上部被配置成使主滑轮5a、5b在同一高度水平线上彼此相对。
在主滑轮5a、5b上挂着缆绳7,在缆绳7的一端部吊着配重9。而缆绳7的另一端侧吊着轿厢8。
运行管理装置52D同时控制各驱动控制装置51a、51b,而且对主滑轮进行正向驱动或反向驱动,由此轿厢8进行升降。
这样,利用单一的运行管理部25D就可以容易控制并列驱动用的多个驱动控制装置51a、51b。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与前面所述同样的效果是勿庸置疑的。
在该情况下,通过增加驱动控制装置的台数就能够解决,伴随轿厢8的负荷的增加也需要增加驱动控制装置的容量的问题。
由于可以分开设置驱动控制装置,因此提高了设置空间的自由度。
另外,由于不改变各驱动控制装置的规格就可以增加容量,因此能够使驱动控制装置的规格容易标准化。
实施例5另外,在上述实施例4(图5)中,将单一的运行管理装置使用于并设驱动用的多台驱动控制装置,但是也可以将单一的运行管理装置应用于用来分别驱动多台轿厢用的各驱动控制装置。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的设置例的结构图,表示了将单一的运行管理装置52E使用于多台(这里是两台)驱动控制装置51、51E的情况。
在图6中,对于与前面所述(参照图1~图5)的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或者在标号后面加“E”而省略详细描述。
在该情况下,运行管理装置52E内的运行管理部25E通过信号传送单元100a、100E,分别连接在用来分别驱动轿厢8和8E的驱动控制装置51、51E内的各ECU22、ECU22E上并能够相互通信。
由此各驱动控制装置51、51E在单一的运行管理装置52E的集中管理之下,可以分别个别控制两台轿厢8、8E。
从而,在该情况下,也能获得与前面所述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6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5中,对使驱动控制装置成为一个整体的具体安装结构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通过树脂成型构成一体。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中的驱动控制装置51F的安装结构的纵剖面图。
在图7中,驱动电路部53F是通过使前面所述(参照图1)的构成要素13~21以及ECU22成为一个整体而构成。
并且,外壳61内的其他构成要素67~80与图1内的电动机部3~5的相对应。
在驱动电路部53F的外部端面上设有金属制散热风扇54,散热风扇54对驱动电路部53F内的逆变器以及外壳61内的电动机70(对应于图1中的电动机3)进行冷却。
除了散热风扇54之外,外壳61还具有位于散热风扇54的相反一侧端面上的基部62;设置在基部62的一个端部上的支撑台63;离开支撑台63并与之相对配置在基部62的另一侧端部上的侧板64;形成于侧板64上,其底面与支撑台63相对面的凹进处65。基部62、支撑台63以及侧板64与外壳61一起,通过树脂成型而成为一个整体。
在支撑台63和侧板64之间架设有支撑轴66。
在支撑轴66上,枢轴支撑有旋转体67,在旋转体67的支撑台63一侧的外周面上设有驱动缆槽68。另外,旋转体67的在侧板64一侧的部分嵌合到侧板64的凹进处65中并形成空隙,而且在侧板64一侧的端面上形成有凹部69。
电动机70由定子71和永磁铁72构成,定子71被设置在与旋转体67的外周面相对的、侧板64的凹进处65的内周面上。并且,永磁铁72被设置在旋转体67的外周面上并与定子71相对面的位置。
编码器73(与图1中的脉冲发生器23相对应)配置在旋转体67的凹部中,编码器73的旋转侧安装板74配置在旋转体67的凹部69的底面上。
在侧板64上,在支撑轴66的外围设置操作孔75。
安装螺钉76被配置成与操作孔75相对面,并被拧入旋转体67的凹部69的底面。
旋转侧安装板74通过安装螺钉76而紧固在旋转体67的凹部69的底面。
安装支架77从侧板64向编码器73突出设置并环绕着编码器73的固定侧箱体78的外周面。并且,安装支架77的凸出端的配置位置与编码器73的固定侧箱体78上的支撑台63一侧的端面相比,要向支撑台63一侧突出。
安装用板簧79的一端侧连接在编码器73的固定侧箱体78上的支撑台63一侧的端面上,而安装用板簧79的另一端侧通过安装螺钉80而紧固在安装支架77上。
安装螺钉80与设置在侧板64上的操作孔75相对配置并螺纹结合在安装支架77上。
包含用于驱动轿厢8升降的曳引机的电动机部具有如上面所述的结构,在驱动电动机70时,旋转体67进行转动,缠绕在驱动缆槽68上的电梯的主缆绳(未图示)被驱动。
随着旋转体67的转动,编码器73进行转动,根据编码器73能够检测出旋转体67的转动速度,即电梯的升降速度等。
如图7所示,通过利用树脂成型,能够容易使驱动控制装置51F形成为一体。
实施例7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6中,在电动机的驱动电路部中使用了需要电解电容器的逆变器,但是,作为逆变器,也可以使用不需要电解电容器的、矩阵转换电路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
图8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7所涉及的电梯控制装置中的电路转换装置的电路图,表示了将不需要电解电容器的、矩阵转换电路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7G作为逆变器的情况。
在图8中,对于与上述相同的结构,将省略图示。
通常,电解电容器靠近逆变器的发热体而进行安装,所以电解电容器的寿命短(5年左右),但是,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用矩阵转换电路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7G,就可以不需要电解电容器,从而能够延长使用寿命。
另外,在这基础上,也能获得如前面所述那样的作用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控制装置,具有用于使轿厢升降的曳引机;对所述曳引机产生驱动力的电动机;对所述电动机进行可变速控制的逆变器;和控制所述逆变器的ECU,其特征在于,由所述曳引机、所述电动机、所述逆变器以及所述ECU构成所述轿厢的驱动控制装置,并被一体化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层站呼叫按钮,设置在层站,并且在被操作时产生层站呼叫;轿厢呼叫按钮,设置在所述轿厢内,并且在被操作时生成层站呼叫;运行管理装置,响应所述层站呼叫或所述轿厢呼叫,生成从所述轿厢的当前位置到目的地楼层的运行模式并对所述轿厢进行运行管理,所述运行管理装置与所述驱动控制装置分开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管理装置被设置在作业人员能够检修的位置上,所述运行管理装置的设置位置包括所述层站、所述层站的壁内或者所述升降通道中的墙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控制装置被设置在所述轿厢的升降通道内,所述运行管理装置被设置在所述轿厢内。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在所述驱动控制装置与所述运行管理装置之间的信号传送单元,所述信号传送单元使用了串行通信、光通信、无线、或者电力线复用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控制装置通过树脂成型而构成一体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冷却所述电动机和所述逆变器的金属制散热风扇。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由矩阵转换电路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构成,所述驱动控制装置使用所述电力转换装置构成一体化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管理装置由通用的个人计算机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2~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控制装置由用于分别控制多个轿厢的多个驱动控制装置构成;所述多个驱动控制装置分别各自构成一体;所述运行管理装置由对所述多个驱动控制装置进行运行管理的单一的运行管理装置构成;所述单一的运行管理装置集中管理所述多个轿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驱动控制装置分别包含各自的主滑轮、和挂在所述主滑轮上的个自的缆绳;在所述缆绳的一端部吊着配重,在所述缆绳的另一端部吊着所述轿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确保设置空间并可以小型化,而且耐噪性优秀的电梯控制装置。在本发明中,作为驱动控制装置(51),把使轿厢(5)进行升降运转的曳引机(5);对曳引机(5)产生驱动力的电动机(3);对电动机(3)进行可变速控制的逆变器(17);和控制逆变器(17)的(ECU22)构成为一体。并且,把运行管理装置(52)与驱动控制装置(51)分开设置,该运行管理装置(52)响应层站呼叫或者轿厢呼叫,产生从轿厢的当前位置到目的地层所对应的运行模式并对轿厢(8)进行运行管理。
文档编号B66B1/28GK1756707SQ20048000578
公开日2006年4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2日
发明者荒木博司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