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501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
背景技术
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有如下情况具有作为覆盖机械室的盖而设置在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的、为了保养作业的方便而被分割为作业者能够搬出的大小和重量的多个板状部件。如图12的例示那样,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100是设置在乘客输送机110 的乘降部112的部件,多个(例如3张)乘降板101、102、103沿乘客输送机110的梯级104 的移动方向X并列地设置。乘降板101、102、103存在如下这样的问题由于其两端部被桁架构造物105支承为张紧状,因此,当如多个人乘坐或较强地踩踏的情况等那样,对乘降板101、102、103施加负荷时则挠曲,这时,邻接的乘降板101、102、103彼此互相摩擦而产生嘎吱嘎吱音(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162484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那样的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即使对乘降板施加负荷也不容易产生嘎吱嘎吱音。本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具有并列设置在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的多个乘降板,在邻接的一对上述乘降板上,对置的一对对置缘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向着另一方的上述对置缘部突出、并与另一方的上述对置缘部抵接的抵接部,在邻接的一对上述乘降板之间形成有间隙。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乘降部地板装置的乘客输送机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乘降部地板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表示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乘降部地板装置进行了分解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乘降部地板装置的俯视图。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8是图7的A-A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乘降部地板装置进行了分解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是图9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1是图10的B-B剖视图。图12是表示以往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的俯视图。标记说明10、乘降部地板装置12、乘降板13、顶板13a、对置缘部14、支承板16、乘降板17、顶板17a、对置缘部17b、对置缘部18、支承板22、乘降板23、顶板23a、对置缘部24、支承板26、抵接部28、凹部30、抵接部32、凹部33、间隙34、间隙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1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例示的乘客输送机1是应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乘降部地板装置10的自动扶梯。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应用乘降部地板装置10的乘客输送机,以自动扶梯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将乘降部地板装置10应用于自动人行道。该乘客输送机1具有安装在跨越建筑物等的设置结构物的上层和下层之间的桁架2。在桁架2内设置有由驱动机构进行驱动并在上层和下层之间循环移动的环状的梯级链(未图示)。在梯级链上连结有多个梯级3,梯级3与梯级链一起在上层和下层之间循环移动。在桁架2的上部固定有位于沿着梯级3的移动方向X的两侧的一对栏杆4。在栏杆 4的外周部设置有环状的扶手带5,扶手带5与梯级3同步循环移动。在桁架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有配设用于使梯级链循环移动的驱动装置或链轮等的机械室7。机械室7的上表面由多个乘降部地板装置10堵塞,构成用于上下乘客输送机1的乘降部6。乘降部地板装置10如图2 图4所示那样,具有多个乘降板,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乘降板12、第2乘降板16和第3乘降板22。多个乘降板12、16、22被做成沿乘客输送机1的宽度方向W的细长的板状,并沿梯级3的移动方向X并列地设置在乘降部6上。 各乘降板12、16、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载置固定在桁架2的上部梁加的上方,该桁架2 沿乘客输送机1的宽度方向W隔开间隔而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梁加成为从下方支承各乘降板12、16、22的支承部。第1乘降板12是在多个乘降板12、16、22中最接近于梯级3而配置的乘降板,具有顶板13和固定在顶板13的背面侧并支承顶板13的支承板14。在顶板13的梯级3侧的缘部上固定有梳齿板(comb)9,相对于循环移动的梯级3的踏面以具有微小的空间的方
式对置。第2乘降板16是与第1乘降板12邻接配置的部件,具有顶板17和固定在顶板 17背面侧并支承顶板17的支承板18。第3乘降板22是与第2乘降板16邻接配置的部件,具有顶板23和固定在顶板 23背面侧并支承顶板23的支承板24。接着,在与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对置的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的对置缘部 17a上形成有抵接部沈和凹部28(参照图3、图4)。再者,在附图中对凹部进行了夸张描
fe ο抵接部沈向着与对置缘部17a对置的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的对置缘部13a 突出。像这样的抵接部沈配置在例如从下方支承各乘降板12、16、22的桁架2的上部梁加附近,或者配置在上部梁加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2乘降板1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凹部观以从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向着隔离的方向,比抵接部沈的前端仅后退预定量的方式被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顶板17的乘客输送机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另外,在与第3乘降板22的顶板23对置的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的对置缘部 17b上,与设置在对置缘部17a上的抵接部沈和凹部28同样,在桁架2的上部梁加上也设有向着第3乘降板22的顶板23的对置缘部23a突出的抵接部30,并且在乘客输送机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设有以从抵接部30的前端仅隔离预定量的方式进行后退的凹部32。这时,凹部观、32的后退量为,例如可以设定为0.5mm以下,优选可以设定为 0. 1 0. 3mm。在这样的构成的乘降部地板装置10中,在将第1乘降板12、第2乘降板16以及第 3乘降板22沿梯级3的移动方向X并列地配设在乘降部6的状态下,设置在第2乘降板16 上的抵接部26与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的对置缘部13a抵接,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抵接部30与第3乘降板22的顶板23的对置缘部23a抵接。接着,在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与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之间,在形成有凹部 28的位置上形成间隙33,在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与第3乘降板22的顶板23之间,在形成有凹部32的位置上形成间隙34。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乘降部地板装置10中,在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上形成有凹部观、32,在凹部观、32的位置上,邻接的乘降板12、16、22的顶板13、17、23之间形成有预定量的间隙33、34。因此,即使因在乘降部地板装置10的上面乘坐多个人、或较强地踩踏等对乘降板 12、16、22施加较大的负荷,并使乘降板12、16、22挠曲,邻接的乘降板12、16、22彼此也变得
不容易摩擦,能够抑制嘎吱嘎吱音的产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凹部观、32设置在乘降板16的乘客输送机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并且凹部观、32设置在乘降板12、16、22承受了负荷时容易挠曲的位置上, 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嘎吱嘎吱音的产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上设有与邻接的乘降板 12,22的顶板13、23抵接的抵接部沈、30,因此能够抑制各乘降板12、16、22向梯级3的移动方向X的位置偏移。而且,抵接部沈、30以位于从下方支承第2乘降板16的桁架2的上部梁加附近的方式被设置。因此,由于设有抵接部26、30的位置与乘降板16的支承点较近而不容易挠曲,所以即使第2乘降板16在抵接部沈、30与邻接的乘降板12、22的顶板13、23抵接,也几乎不会产生嘎吱嘎吱音。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凹部观、32的后退量被设定为0. 5mm以下,形成在顶板17与顶板13之间的间隙33和形成在顶板17与顶板23之间的间隙34为微小量,因此不会损坏乘降部地板装置10的美观。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邻接的一对乘降板中的一方的乘降板16的对置缘部 17a、17b上设置了抵接部沈、30,但也可以在邻接的一对乘降板的另一方的乘降板12、22上设置抵接部,另外也可以在邻接的一对乘降板的两方的乘降板12、16、22上设置抵接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抵接部沈、30设置在乘降板16的乘客输送机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将凹部观、32设置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在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1的宽度方向的任意位置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乘降板16的顶板17上设置了抵接部沈、30,但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在支承顶板17的支承板18上设置抵接部,通过使设置在支承板18上的抵接部和与乘降板16对置的乘降板12、22的支承板14J4抵接,从而在顶板17与顶板13之间或顶板17与顶板23之间形成间隙33、34。(第2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要素付与同一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从下方支承邻接的乘降板的缘部的承受部件设置在乘降板上的这一点。详细的是,如图5所示那样,在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上,沿乘客输送机1的宽度方向W隔开预定间隔配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两个)承受部件15。承受部件 15以从顶板13向着第2乘降板16突出的方式安装在顶板13的下表面。在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的下表面,承受部件19以向着第1乘降板12突出的方式被设置,承受部件20以向着第3乘降板22突出的方式被设置。承受部件19在并列地设置了第1乘降板12和第2乘降板16时,配置在避开了设置在第1乘降板12上的承受部件15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配设在乘客输送机1 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承受部件20与上述的设置在第1乘降板12上的承受部件15同样, 沿乘客输送机1的宽度方向W隔开预定间隔而配置。另外,在第3乘降板22的顶板23的下表面,承受部件25以向着第2乘降板16突出的方式被设置。承受部件25与上述的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承受部件19同样,在并列地设置了第2乘降板16和第3乘降板22时,配置在避开了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承受部件20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配设在乘客输送机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接着,在与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对置的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的对置缘部 13a上形成有抵接部40和凹部42。抵接部40向着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突出。这样的抵接部40例如配置在从下方支承各乘降板12、16、22的桁架2的上部梁加的附近,或者配置在上部梁加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1乘降板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凹部42以从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向隔离的方向后退的方式形成在与设置在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上的承受部件19对置的位置上。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为,在与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对置的对置缘部17a 上形成有抵接部26和凹部观,在与第3乘降板22的顶板23对置的对置缘部17b上形成有抵接部30和凹部32。抵接部沈向着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突出。抵接部沈例如配置在从下方支承各乘降板12、16、22的桁架2的上部梁加附近,或者配置在上部梁加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2乘降板1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凹部观以从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向隔离的方向后退的方式形成在与设置在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上的承受部件15对置的位置上。抵接部30向着第3乘降板22的顶板23突出。抵接部30例如配置在从下方支承各乘降板12、16、22的桁架2的上部梁加附近,或者配置在上部梁加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2乘降板1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凹部32以从第3乘降板22的顶板23向隔离的方向后退的方式形成在与设置在第3乘降板22的顶板23上的承受部件25对置的位置上。在与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对置的第3乘降板22的顶板23的对置缘部23a上形成有抵接部44和凹部46。抵接部44向着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突出。抵接部44例如配置在从下方支承各乘降板12、16、22的桁架2的上部梁加附近,或者配置在上部梁加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3乘降板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凹部46以从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向隔离的方向后退的方式形成在与设置在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上的承受部件20对置的位置上。在这样的构成的乘降部地板装置10中,如图6 图8所示那样,在将第1乘降板 12、第2乘降板16以及第3乘降板22沿梯级3的移动方向X并列地配设在乘降部6的状态下,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抵接部沈与设置在第1乘降板12上的抵接部40抵接,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抵接部30与设置在第3乘降板22上的抵接部44抵接。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凹部28与设置在第1乘降板12上的凹部42连通并连结成1个,在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与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之间形成间隙33,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凹部32与设置在第2乘降板22上的凹部46连通并连结成1个,在第 2乘降板16的顶板17与第3乘降板22的顶板23之间形成间隙34。接着,在设置在第1乘降板12上的承受部件15的上表面载置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承受部件15从下方支承第2乘降板16,在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承受部件19的上表面载置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承受部件19从下方支承第1乘降板12。另外,在设置在第3乘降板22上的承受部件25的上表面载置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承受部件25从下方支承第2乘降板16,在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承受部件20的上表面载置第2乘降板22的顶板23,承受部件20从下方支承第3乘降板22。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乘降部地板装置10中,由于在各乘降板12、16、22上配设有从下方支承邻接的乘降板的承受部件15、19、20、25,即使对多个乘降板12、16、22中的一个乘降板施加负荷,也能够向邻接的其他乘降板分散该负荷而缩小乘降板的挠曲量。 并且,由于邻接的其他乘降板也与承受了负荷的乘降板同步挠曲,因此邻接的乘降板12、 16,22彼此变得不容易摩擦,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嘎吱嘎吱音的产生。再者,除了上述的构成以及作用效果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详细的说明。(第3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对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要素付与同一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设置在乘降板上的抵接部被设置为可调整向着乘降板的排列方向的突出量的这一点。详细的是,如图9所示那样,在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上,沿乘客输送机1的宽度方向W隔开预定间隔配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两个)承受部件15。承受部件 15以从顶板13向着第2乘降板16突出的方式安装在顶板13的下表面。在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的下表面,承受部件19以向着第1乘降板12突出的方式被设置,承受部件20以向着第3乘降板22突出的方式被设置。承受部件19在并列地设置了第1乘降板12和第2乘降板16时,配置在避开了设置在第1乘降板12上的承受部件15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配设在乘客输送机1 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承受部件20与上述的设置在第1乘降板12上的承受部件15同样, 沿乘客输送机1的宽度方向W隔开预定间隔配置。另外,在第3乘降板22的顶板23的下表面,承受部件25以向着第2乘降板16突出的方式被设置。承受部件25与上述的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承受部件19同样,在并列设置了第2乘降板16和第3乘降板22时,配设在避开了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承受部件20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配设在乘客输送机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接着,如图9 图11所示那样,在承受部件19上螺合调整螺栓50,并由螺母52固定在承受部件19上。调整螺栓50的前端部在第1乘降板12的支承板14向着与第2乘降板16对置的对置缘部1 突出,比承受部件19向着第1乘降板12侧突出。调整螺栓50 被设置为,通过相对于承受部件19进行螺旋进退,可调整该突出量。另外,在承受部件20上也螺合与承受部件19同样的调整螺栓54,并由螺母56固定在承受部件20上。调整螺栓M的前端部在第3乘降板22的支承板M向着与第2乘降板16对置的对置缘部2 突出,比承受部件20向着第3乘降板22侧突出。调整螺栓M 被设置为,通过相对于承受部件20进行螺旋进退,可调整该突出量。在这样的构成的乘降部地板装置10中,在将第1乘降板12、第2乘降板16以及第 3乘降板22沿梯级3的移动方向X并列地配设在乘降部6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那样,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承受部件19上的调整螺栓50与第1乘降板12具有的支承板14 的对置缘部Ha抵接,设置在受部件20上的调整螺栓M与第3乘降板22具有的支承板M 的对置缘部2 抵接。由此,在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与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之间形成间隙33,在第2乘降板22的顶板23与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之间形成间隙34。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螺栓50向着第1乘降板12的对置缘部1 突出并与该对置缘部Ha抵接,成为在顶板13与顶板17之间形成间隙33的抵接部,调整螺栓M向着第3乘降板22的对置缘部2 突出并与该对置缘部2 抵接,成为在顶板17与顶板23之间形成间隙34的抵接部。再者,调整螺栓50、54的突出量为,间隙33以及间隙34的大小(即,邻接的乘降板的顶板的间隔)被调节为,例如为0. 5mm以下、优选为0. 1 0. 3mm。接着,在设置在第1乘降板12上的承受部件15的上表面载置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承受部件15从下方支承第2乘降板16,在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承受部件19的上表面载置第1乘降板12的顶板13,承受部件19从下方支承第1乘降板12。另外,在设置在第3乘降板22上的承受部件25的上表面载置第2乘降板16的顶板17,承受部件25从下方支承第2乘降板16,在设置在第2乘降板16上的承受部件20的上表面载置第2乘降板22的顶板23,承受部件20从下方支承第3乘降板22。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乘降部地板装置10中,向着邻接的乘降板12、22的对置缘部14a、2^突出的抵接部由被设置为沿着乘降板12、16、22的排列方向可螺旋进退的调整螺栓5054构成。由此,在将各乘降板12、16、22配设在乘降部6时,对形成在顶板 13、17、23之间的间隙33、34的大小容易进行微调整,因此,能够将间隙33、34的大小容易设定为不损坏乘降部地板装置10的美观并能够抑制嘎吱嘎吱音的产生的适当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设置调整螺栓505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该调整螺栓5054作为向着与从下方支承邻接的乘降板的承受部件19、20邻接的乘降板12、22的对置缘部14a、 2 突出的抵接部而发挥作用,但也可以将调整螺栓设置在其他承受部件15、25上,另外, 也可以将调整螺栓设置在与承受部件不同的其他部件上。再者,除了上述的构成以及作用效果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详细的说明。
权利要求
1.一种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具有并列设置在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的多个乘降板,其特征在于,在邻接的一对上述乘降板上,对置的一对对置缘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向着另一方的上述对置缘部突出、并与另一方的上述对置缘部抵接的抵接部,在邻接的一对上述乘降板之间形成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抵接部具有沿着上述乘降板的排列方向可螺旋进退而设置的螺栓; 上述螺栓的前端部与对置的上述对置缘部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抵接部设置在从下方支承上述乘降板的支承部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 3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间隙设置在上述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5.根据权利要求1 4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邻接的上述乘降板的至少一方的上述乘降板上,配设有从下方支承另一方的上述乘降板的承受部件。
6.根据权利要5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邻接的上述乘降板的一方的上述乘降板上,配设有从下方支承另一方的上述乘降板的承受部件;在另一方的上述乘降板上,配设有从下方支承一方的乘降板的缘部的承受部件。
7.根据权利要1 6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间隙的大小为0. 5mm以下。
全文摘要
一种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即使对乘降板施加负荷也不容易产生嘎吱嘎吱音。其具有并列设置在乘客输送机(1)的乘降部(6)的多个乘降板(12、16、22),该乘客输送机的乘降部地板装置(10)的特征在于,在互相邻接的一对乘降板(12、16)上,对置的一对对置缘部(13a、17a)的至少一方的对置缘部(17a)具有向着另一方的对置缘部(13a)突出、并与另一方的对置缘部(13a)抵接的抵接部(26),在一对对置缘部(13a、17a)之间形成有间隙(33)。
文档编号B66B23/00GK102211731SQ201110066900
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9日
发明者山口哲, 村上伸, 森哲洋, 藤田直也 申请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