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257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
背景技术
炭/炭复合材料作为新型高科技材料,是唯一可以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材料,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其它工业领域。近几年随着炭/炭复合材料的发展,其优良的性能已得到很多领域认可,也逐渐取代石墨产品,成为晶体硅生产设备中必备的热场材料。与石墨坩埚相比,炭/炭坩埚具有较高的强度,较好的韧性,密度比石墨坩埚低,使用寿命更长,使用过程中不会像石墨坩埚一样,出现脆性破坏,具有更优良的可靠性,因此,炭/炭坩埚正逐渐替代石墨坩埚用于单晶硅提拉炉。由于炭/炭材料成型时密度不高(只有0. 45g/cm3),因此炭/炭坩埚必须经多道工序处理后,才能具有满足使用条件的各种性能。在炭/炭坩埚生产过程中,为保证其摆放平稳,通常上下两个坩埚扣在一起,放置在炉内处理。由于炭/炭坩埚比较重,内外型面没有合适的起吊部位,因此一般使用吊带箍住坩埚外型面进行吊装。因炭/炭坩埚外型面为直筒段,因此这种吊装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吊装过程中可能出现吊带与炭/炭坩埚之间打滑而脱落,位于上面的坩埚没有保护,在起吊中可能出现移动不平稳导致上面的坩埚滑落,造成产品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方便,用于炭/炭坩埚的起吊,并可满足两件炭/炭坩埚同时安全起吊,在起吊时保护上面的坩埚不滑落,达到坩埚安全起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轴、左前连接杆、左后连接杆、右前连接杆、右后连接杆、第二轴、第三轴、第一吊臂、第二吊臂、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所述左前连接杆、左后连接杆、右前连接杆和右后连接杆的一端均转动安装在第一轴上,所述左前连接杆和左后连接杆均位于右前连接杆与右后连接杆之间;所述左前连接杆和左后连接杆的另一端以及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上端均转动安装在第二轴上,所述左前连接杆和左后连接杆均位于第三吊臂与第四吊臂之间;所述右前连接杆和右后连接杆的另一端以及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的上端均转动安装在第三轴上,所述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均位于右前连接杆与右后连接杆之间;所述第一吊臂与第三吊臂交叉设置以及第二吊臂与第四吊臂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吊臂、第二吊臂、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上部通过第四轴连接,所述第四轴位于第一轴的下方,所述左前连接杆、右前连接杆与第一吊臂和第三吊臂的上部形成第一平行四边形结构,所述左后连接杆、右后连接杆与第二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上部形成第二平行四边形结构,所述第一吊臂、第二吊臂和第三轴形成第一吊杆,所述第三吊臂、第四吊臂和第二轴形成第二吊杆。[0006]上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臂、第二吊臂、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下端均设置有吊钩。上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上安装有起吊环。上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和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所述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与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的内侧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与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内侧均固定连接。上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和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的数量相等且均为 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均匀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均匀设置,所述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和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对称设置。上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吊耳和右吊耳,所述左吊耳位于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的上方且与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右吊耳位于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的上方且与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外侧均固定连接。上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吊耳和右吊耳对称设置。上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的底部设置有与其一体成型的螺母,所述螺母上设置有一端与其固定连接的螺杆,所述螺杆的另一端由上至下穿过第四轴。上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臂与第二吊臂之间的距离和第三吊臂与第四吊臂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均为130mm 250mm。上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结构和第二平行四边形结构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2、本实用新型的上部采用平行四边形结构设计,可以起吊不同直径的炭/炭坩埚。3、本实用新型为了增加接触面积,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均由两个吊臂和轴构成,且每个吊臂的底部均设置有与坩埚底部圆弧面接触的吊钩,进而达到平稳起吊坩埚,保证坩埚起吊的安全性。4、本实用新型使用操作简便,可靠性高。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一起吊环;2-1—左前连接杆; 2-2—左后连接杆;2-3一右前连接杆 2_4—右后连接杆; 3_1—第一吊臂;3-2—第二吊臂;3-3—第三吊臂;3-4—第四吊臂;[0028]4一吊钩;5_1—第一半圆形樹祸保护环;5-2—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6-1—第一轴;6-2—第二轴; 6-3—第三轴;6-4—第四轴;7—螺杆;8—螺母;9-1一左吊耳;9~2一右吊耳; 10—上樹祸;11—下樹祸。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轴6-1、左前连接杆2-1、左后连接杆2-2、右前连接杆2-3、右后连接杆2-4、第二轴6-2、第二轴6-3、第一吊臂3_1、第二吊臂3_2、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所述左前连接杆2-1、左后连接杆2-2、右前连接杆2_3和右后连接杆2-4的一端均转动安装在第一轴6-1上,所述左前连接杆2-1和左后连接杆2-2均位于右前连接杆2-3与右后连接杆2-4之间;所述左前连接杆2-1和左后连接杆2-2的另一端以及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上端均转动安装在第二轴6-2上,所述左前连接杆2-1和左后连接杆2-2均位于第三吊臂3-3与第四吊臂3-4之间;所述右前连接杆2_3和右后连接杆2-4的另一端以及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的上端均转动安装在第三轴6-3上,所述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均位于右前连接杆2-3与右后连接杆2_4之间;所述第一吊臂3-1与第三吊臂3-3交叉设置以及第二吊臂3-2与第四吊臂3-4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上部通过第四轴6_4连接,所述第四轴6-4位于第一轴6-1的下方,所述左前连接杆2-1、右前连接杆2-3与第一吊臂3-1和第三吊臂3-3的上部形成第一平行四边形结构,所述左后连接杆2-2、右后连接杆
2-4与第二吊臂3-2和第四吊臂3-4的上部形成第二平行四边形结构,所述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和第二轴6-3形成第一吊杆,所述第二吊臂3-3、第四吊臂3-4和第二轴6_2形成第二吊杆。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第三吊臂3_3和第四吊臂3_4的下端均设置有吊钩4,用于固定坩埚,使得坩埚起吊平稳、安全。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轴6-1上安装有起吊环1,方便起吊坩埚。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1和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2,所述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1与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的内侧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2与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内侧均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1和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2的数量相等且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1均匀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2均匀设置,所述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1和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2对称设置。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1和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2用于保护坩埚,防止坩埚在起吊过程中滑落,进而保证坩埚平稳起吊。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左吊耳9-1和右吊耳9-2,所述左吊耳9-1位于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1的上方且与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右吊耳9-2位于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2的上方且与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
3-4的外侧均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左吊耳9-1和右吊耳9-2对称设置。当上坩埚10和下坩埚11吊到炉内后,如果不易脱钩,可以通过左吊耳9-1和右吊耳9-2把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拉开,从而将上坩埚10和下坩埚11顺利取下。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轴6-1的底部设置有与其一体成型的螺母8,所述螺母8上设置有一端与其固定连接的螺杆7,所述螺杆7的另一端由上至下穿过第四轴6-4,螺杆7起导向作用,使第一平行四边形结构和第二平行四边形结构上下移动平稳。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吊臂3-1与第二吊臂3-2之间的距离和第三吊臂3-3与第四吊臂3-4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均为130mm 250mm,这样可增加吊具与坩埚10的接触面积,从而保证坩埚安全起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结构和第二平行四边形结构对称设置。结合图1,吊装时,通过左吊耳9_1和右吊耳9_2将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拉开,吊钩4由上至下依次碰到上坩埚10和下坩埚11的表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顺着下坩埚11的表面张开,下到下坩埚11底部时,在起吊环I处进行起吊,使得吊钩4沿着下坩埚11表面慢慢收紧。起吊后,第一平行四边形结构和第二平行四边形结构可以使吊钩4越收越紧,紧紧抱住下坩埚11,进而使得坩埚10在起吊后不会掉落。由于该起吊装置上部为平行四边形结构,因此可以起吊不同直径的坩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轴(6-1)、左前连接杆(2-1)、左后连接杆(2-2 )、右前连接杆(2-3 )、右后连接杆(2-4 )、第二轴(6-2 )、第三轴(6_3 )、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所述左前连接杆(2-1)、左后连接杆(2-2)、右前连接杆(2-3)和右后连接杆(2-4)的一端均转动安装在第一轴(6-1)上,所述左前连接杆(2-1)和左后连接杆(2-2)均位于右前连接杆(2-3)与右后连接杆(2-4)之间;所述左前连接杆(2-1)和左后连接杆(2-2)的另一端以及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上端均转动安装在第二轴(6-2)上,所述左前连接杆(2-1)和左后连接杆(2-2)均位于第三吊臂(3-3)与第四吊臂(3-4)之间;所述右前连接杆(2-3)和右后连接杆(2-4)的另一端以及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的上端均转动安装在第三轴(6-3)上,所述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均位于右前连接杆(2-3)与右后连接杆(2-4)之间;所述第一吊臂(3-1)与第三吊臂(3-3)交叉设置以及第二吊臂(3-2)与第四吊臂(3-4)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上部通过第四轴(6-4)连接,所述第四轴(6-4)位于第一轴(6-1)的下方,所述左前连接杆(2-1)、右前连接杆(2-3)与第一吊臂(3-1)和第三吊臂(3-3)的上部形成第一平行四边形结构,所述左后连接杆(2-2)、右后连接杆(2-4)与第二吊臂(3-2)和第四吊臂(3-4)的上部形成第二平行四边形结构,所述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和第三轴(6-3)形成第一吊杆,所述第三吊臂(3-3)、第四吊臂(3-4)和第二轴(6-2)形成第二吊杆。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臂(3-1)、第二吊臂(3-2)、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下端均设置有吊钩(4)。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6-1)上安装有起吊环(I)。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1)和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2 ),所述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1)与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的内侧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2)与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内侧均固定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1)和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2)的数量相等且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1)均匀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2)均匀设置,所述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1)和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2)对称设置。
6.按照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吊耳(9-1)和右吊耳(9-2),所述左吊耳(9-1)位于第一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1)的上方且与第一吊臂(3-1)和第二吊臂(3-2)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右吊耳(9-2)位于第二半圆形坩埚保护环(5-2)的上方且与第三吊臂(3-3)和第四吊臂(3-4)的外侧均固定连接。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吊耳(9-1)和右吊耳(9_2)对称设置。
8.按照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6-1)的底部设置有与其一体成型的螺母(8),所述螺母(8)上设置有一端与其固定连接的螺杆(7 ),所述螺杆(7 )的另一端由上至下穿过第四轴(6-4 )。
9.按照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臂(3-1)与第二吊臂(3-2)之间的距离和第三吊臂(3-3)与第四吊臂(3-4)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均为130mm 250mm。
10.按照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结构和第二平行四边形结构对称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炭/炭坩埚吊装工装,包括第一轴、左前连接杆、左后连接杆、右前连接杆、右后连接杆、第二轴、第三轴、第一吊臂、第二吊臂、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左前连接杆、左后连接杆、右前连接杆和右后连接杆的一端均安装在第一轴上,左前连接杆和左后连接杆的另一端以及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上端均安装在第二轴上,右前连接杆和右后连接杆的另一端以及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的上端均安装在第三轴上,第一吊臂、第二吊臂、第三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上部通过第四轴连接,左前连接杆、右前连接杆与第一吊臂和第三吊臂的上部及左后连接杆、右后连接杆与第二吊臂和第四吊臂的上部均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安全性好。
文档编号B66C1/22GK202880669SQ20122047131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4日
发明者谢英姿, 侯卫权, 赵大明, 肖志超, 胡振英 申请人:西安超码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