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一种大蒜地里套种羊肚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蒜是秦汉时从西域传入我国,经人工栽培繁育至今,大蒜营养成份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具有抗癌功效,深受大众喜食。但种植大蒜,因其生长期长,群体密度高,需肥量大,种植成本高,田间管理费时费力,如种大蒜一般每亩需施大量的优质有机肥、磷、钾肥。且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否则会烧伤蒜根,还会引起地下虫害,尤其是地蛆严重发生,使产量下降,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种植生产成本,使种植人减少。
羊肚菌作为一个新的食用菌品种进入市场,由于其风味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用户的欢迎。据测定其含有28种人体需要的各种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粗纤维等营养成份。通常,羊肚菌为山区野生,一年长一次,产量稀少,采集困难。羊肚菌市场需求量大,每公斤价格1500~3000元,出口价更高,需求大于供给,需大量货源。
我国地少人多,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以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经济收益,是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蒜地里套种羊肚菌的方法,能使大蒜和羊肚菌在同一地里相互促进生长且获双丰收,具有大蒜和羊肚菌产量高,减少成本投入、节省人工,经济效率高,土地利用率高和增加农户收益的优点。
一种大蒜地里套种羊肚菌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土地的选定和改良,首先测量土地的ph值,羊肚菌和大蒜适宜土地的ph值为6.5~7.5,若土地ph值偏低于6.5,用生石灰调节土地的ph值为6.5~7.5,若ph高于7.5,可以用腐烂的稻草,麦草或农作物秸秆提前放入地里旋耕把ph值调节到6.5-7.5,旋耕使土壤疏松;
(2)羊肚菌和蒜种的种植,羊肚菌和蒜种每年在10月中旬室外种植,种植环境温度为10~20c°,先按10cm行距,开10cm深的播种沟,并在播种沟中撒施培养基质料,播种时,将菌种掰成1~1.5cm3体积的块状或球状体,备齐蒜种,在播种沟中撒施的培养基质料上每间隔7~11cm,间接放一块掰成的菌种和蒜种,相邻的菌种和蒜种依次间接放置,菌种和蒜种放好后,再在其上盖1.6~2.2cm厚的土,每1.2为一畦,畦边留沟方便排水,整理好畦后,喷水一次,使土壤含水量为50~55%;
(3)冬季田间管理,种完以后,在畦上覆盖地膜,将地膜拉紧,两边压牢,以防秋冬刮大风时将地膜揭起,保持地膜下温度5~8c°,相对湿度20~30%,在入冬前,要浇一次水,使土壤含水量为60~80%,停止浇水,温度低于5c°时,地膜上履盖草帘或棉被保温,让羊肚菌和大蒜安然入冬;
(4)春季田间管理,3月初平均温度为10~12c°时,去掉地膜,畦上端放上遮阳网,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为50~55%,子实体发生盛期为3月中旬至下旬,羊肚菌出土10天后,就可成熟,采集;羊肚菌采集后,不影响大蒜继续生长且羊肚菌的基料足够供大蒜成长吸收营养,只需在羊肚菌采集后再对大蒜浇水3次,在4月上旬或地温在15c°以上时浇水一次,蒜苔刚一出尖就再浇水一次,拔完蒜苔后第3次浇水,每次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为60~70%,蒜苔成熟采收蒜苔,大蒜成熟采收大蒜。
所述的播种沟中撒施培养基质料的厚度为0.5~1.5cm。所述的培养基质料的重量份为:充分腐熟的厩肥、堆肥、饼肥30~35份、木屑30~35份、农作物秸秆粉40~45份、腐殖土40~45份、尿素5~10份、石膏5~8份。
优选方案,所述的培养基质料的重量份为:充分腐熟的厩肥、堆肥、饼肥32份、木屑34份、农作物秸秆粉43份、腐殖土44份、尿素6份、石膏7份。
所述的在播种沟中撒施的培养基质料上每间隔9cm,放一块掰成的菌种和蒜种,相邻的菌种和蒜种依次间接放置。所述的羊肚菌和大蒜适宜土地的ph值优选为7。
上述结构和方法达到了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能使大蒜和羊肚菌在同一地里相互生长且获双丰收,具有大蒜和羊肚菌产量高,减少成本投入、节省人工,经济效率高,土地利用率高和增加农户收益的优点。
本发明的方法较传统的单种大蒜和单培育羊肚菌的比较如下:
(1)本发明收益快和效益高,大蒜每亩每年收益能高于传统单种大蒜收益5~7%,但羊肚菌收入则相当于单种大蒜收入的3~4倍,且两者均是当年种当年收;总体效益显著。
(2)本发明的综合效益高,本发明大幅度减少了成本投入,由于羊肚菌与大蒜能互补营份,大蒜生长无需投入过多肥料,羊肚菌的基料及采后的菌丝成份足够供大蒜成长过程中吸收营养用,可节省成本投入20~30%。若第二年继续在同一地上实施本发明则可进一步降低培养基质料的使用量,节省成本投入可达40~50%。加之本发明的大蒜和羊肚菌的收入,初步测算本发明的综合效益是传统方法的近5~6倍。
(3)本发明的种植羊肚菌不与种大蒜争地,节省土地占用量,即利于农业发展,也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适合我国地少人多的国情,能利用有限的土地,以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经济收益。
(4)本发明的人工,大蒜和羊肚菌与传统单种大蒜人数相同。本发明是单种大蒜和单培育羊肚菌人数的一半,且劳动强度低,适合目前农村男性劳动力不足,女性、老弱劳动力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例1:一种大蒜地里套种羊肚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土地的选定和改良:首先测量土地的ph值,羊肚菌和大蒜适宜土地的ph值为6.5~7.5。若土地ph值偏低于6.5,用生石灰调节土地的ph值为6.5~7.5。若ph高于7.5,可以用腐烂的稻草,麦草或农作物秸秆提前放入地里旋耕把ph值调节到6.5-7.5。旋耕使土壤疏松。
羊肚菌和蒜种的种植:羊肚菌和蒜种每年在10月中旬室外种植。种植环境温度为10~15c°,先按10cm行距,开10cm深的播种沟。并在播种沟中撒施培养基质料。培养基质料的重量份为:充分腐熟的厩肥、堆肥、饼肥32份、木屑34份、农作物秸秆粉43份、腐殖土44份、尿素6份、石膏7份。播种沟中撒施培养基质料的厚度为1cm。播种时,将菌种掰成1~1.5cm3体积的块状或球状体,备齐蒜种。在播种沟中撒施的培养基质料上每间隔8cm,间接放一块掰成的菌种和蒜种。即按菌种、蒜种、菌种、蒜种…顺序放种。相邻的菌种和蒜种依次间接放置。菌种和蒜种放好后,再在其上盖2cm厚的土。每1.2为一畦,畦边留沟方便排水,整理好畦后。喷水一次,使土壤含水量为50~55%。
冬季田间管理:种完以后,在畦上覆盖地膜,将地膜拉紧,两边压牢,以防秋冬刮大风时将地膜揭起。保持地膜下温度5~8c°,相对湿度20~30%。在入冬前,要浇一次水,使土壤含水量为60~80%。停止浇水,温度低于5c°时,地膜上履盖草帘或棉被保温,让羊肚菌和大蒜安然入冬。
春季田间管理:3月初平均温度为10~12c°时,去掉地膜。畦上端放上遮阳网。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为50~55%。子实体发生盛期为3月中旬至下旬,羊肚菌出土10天后,就可成熟,采集。羊肚菌采集后,不影响大蒜继续生长且羊肚菌的基料足够供大蒜成长吸收营养,无需另施肥。只需在羊肚菌采集后再对大蒜浇水3次,在4月上旬或地温在15c°以上时浇水一次,蒜苔刚一出尖就再浇水一次,拔完蒜苔后第3次浇水,每次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为60~70%,蒜苔成熟采收蒜苔,大蒜成熟采收大蒜。
实施例2:选ph值为7左右的施耕松软的土地。羊肚菌和蒜种每年在10月中旬室外同时种植。种植环境温度为10c°,先按10cm行距,开10cm深的播种沟。并在播种沟中撒施培养基质料。培养基质料的重量份为:充分腐熟的厩肥35份、木屑30份、农作物秸秆粉41份、腐殖土41份、尿素8份、石膏7份。播种沟中撒施培养基质料的厚度为0.7cm。播种时,将菌种掰成母指甲体积大小的块状或球状体,备齐蒜种。在播种沟中撒施的培养基质料上每间隔7cm,间接放一块掰成的菌种和蒜种。即按菌种、蒜种、菌种、蒜种…顺序放种。相邻的菌种和蒜种依次间接放置。菌种和蒜种放好后,再在其上盖2cm厚的土。每1.2为一畦,畦边留沟方便排水,整理好畦后。喷水一次,使土壤含水量为50~55%。
冬季田间管理:种完以后,在畦上覆盖地膜,将地膜拉紧,两边压牢,以防秋冬刮大风时将地膜揭起。保持地膜下温度5~8c°,相对湿度20~30%。在入冬前,要浇一次水,使土壤含水量为60~80%。停止浇水,温度低于5c°时,地膜上履盖草帘或棉被保温,让羊肚菌和大蒜安然入冬。
春季田间管理:3月初平均温度为10~12c°时,去掉地膜。畦上端放上遮阳网。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为50~55%。子实体发生盛期为3月中旬至下旬,羊肚菌出土10天后,就可成熟,采集。羊肚菌采集后,不影响大蒜继续生长且羊肚菌的基料足够供大蒜成长吸收营养,无需另施肥。只需按大蒜田间管理方法进行。蒜苔成熟采收蒜苔,大蒜成熟采收大蒜。
总之,本发明能使大蒜和羊肚菌在同一地里相互生长且获双丰收,具有大蒜和羊肚菌产量高,减少成本投入、节省人工,经济效率高,土地利用率高和增加农户收益的优点,可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