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珊瑚状裂褶菌菌株及其子实体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85758发布日期:2019-01-22 18:17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珊瑚状裂褶菌菌株及其子实体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裂褶菌菌株及其子实体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裂褶菌隶属于真菌门(eumycophy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裂褶菌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韧度较大,在治疗女性白带不正常等妇科病上有明显的功效。另外,裂褶菌所含裂褶菌多糖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表明其在抗肿瘤、防衰老、增强记忆力、保湿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006年,福建古田县菌都农业开发公司在春季进行商品化示范栽培3批,获得理想效果。随着引种驯化的成功,先后在山东省、福建古田、云南的昆明、玉溪、普洱等地区、实现了商业化栽培。

目前,公认的裂褶菌科有2属,8种,我国裂褶菌现有3个种,白参菌分布最广,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杂木林下常见分布。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裂褶菌菌株选育以及栽培报道较少,而对于裂褶菌的变形菌株更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呈珊瑚状的裂褶菌变形菌株及其子实体栽培方法,用以解决目前菌株原基性状单一、产量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多样性缺乏的问题。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珊瑚状裂褶菌菌株,所述的裂褶菌菌株命名为裂褶菌lzj-1(schizophyllumcommunelzj-1),已在保藏单位保藏,保藏单位名称: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保藏日期为2018年8月29日,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8574。

本发明所述裂褶菌菌株的菌丝体形态特征如下: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不发达,基生菌丝浓密粗壮,菌落边缘整齐。

本发明采用所述裂褶菌lzj-1培养得到珊瑚状裂褶菌菌丝体。并采用所述裂褶菌lzj-1栽培得到珊瑚状裂褶菌子实体。

本发明所述珊瑚状裂褶菌子实体的栽培方法,方法步骤如下:

1)母种准备:将保存在冰箱中的裂褶菌lzj-1母种活化,接入到pda培养,25℃避光培养7d;

2)原种制备:按照质量百分比将麦粒48~52%、木屑28~32%、麦麸16~20%、轻质碳酸钙0.5~1.5%、石膏0.5~1.5%混合配制原种培养基,搅拌均匀,控制含水量58%,装瓶、灭菌、接种活化的母种,在25℃条件下避光培养11~13d,至菌丝满瓶;

3)栽培种制作:按照质量百分比将棉籽壳68~72%,麦麸13~17%,木屑8~12%,菜籽饼1~3%,轻质碳酸钙0.5~1.5%、石膏0.5~1.5%。混合配制栽培培养基,搅拌均匀,控制含水量58%,然后装袋、灭菌、冷却到常温,打孔,接种制备好的原种;

4)菌丝培养:接种原种后采用胶带封袋口,放进培养室,菌丝在温度24℃±1℃、湿度60~70%的条件下避光培养8d;

5)出菇管理:菌丝培养8d营养积累足够后,将菌包移进出菇房,撕开封口胶带,将菌包整齐摆放在出菇架上,接种面向上;出菇管理包括诱导原基发生和菇蕾生长期以及成熟期,每个阶段方法及性状如下:

a.原基发生阶段为第1~2天,设置室温21℃±1℃,空气相对湿度89%、散射光刺激,光照强度350lx30min/h、二氧化碳浓度550~650ppm,通风换气;

b.菇蕾生长期为第2~9天,设置室温22℃±1℃,空气相对湿度91%、散射光刺激,光照强度350lx10min/h,二氧化碳浓度450~550ppm、勤通风,此阶段裂褶菌已有少量孢子弹射,呈管状的单个原基集成珊瑚状菇蕾,每个原基尖端有小孔分化,随着生长,小孔逐渐沿管状向地面开裂,子实体叶片由外向内展开,随着子实体叶片展开,逐渐可见菌褶形成;

c.成熟期为第9-12天,保持室温21℃±1℃,空气相对湿度90%,不需光照,通风条件同菇蕾生长期,此阶段子实体叶片完全展开已成熟,即可采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裂褶菌lzj-1属于变形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在菇蕾阶段形似珊瑚,成菇阶段结合了典型的菊花形状,其外观性状优美,更吸引消费者,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2)子实体栽培周期短,从栽培袋接种到采收仅20天,提高了出菇房及培养房的运转效率;

3)子实体口感独特,香味浓厚,接近野生品种;

4)采收周期集中,菇峰整齐,便于管理,适宜大面积推广栽培;

5)本发明菌株具有的优良特性,可以作为亲本进行杂交选育出更多优良菌株,丰富裂褶菌的种质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裂褶菌lzj-1菌丝体形态图。

图2是发明的珊瑚状菇蕾照片。

图3是本发明裂褶菌lzj-8栽培的子实体成菇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使用的材料、试剂等,若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购买。

本发明的珊瑚状裂褶菌菌株是通过采集野生菌株驯化栽培而来,从云南野外采集着生在核桃枯树上的裂褶菌菌株,对其进行组织分离得到菌丝体,并通过出菇试验验证。得到的纯培养菌丝经多次出菇试验及出菇条件的筛选,现其性状、产量已稳定。所述的裂褶菌菌株命名为裂褶菌lzj-1(schizophyllumcommunelzj-1),已在保藏单位保藏,保藏单位名称: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保藏日期为2018年8月29日,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8574。所述裂褶菌菌株的菌丝体形态特征如图1所示,呈白色,茸毛状,气生菌丝不发达,基生菌丝浓密粗壮,菌落边缘整齐。其生长速率为4.44mm/d。

本发明采用所述裂褶菌lzj-1培养得到珊瑚状裂褶菌菌丝体。并采用所述裂褶菌lzj-1栽培得到珊瑚状裂褶菌子实体。

本发明方法采用的各培养基如下:

母种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5g,琼脂18g,水1l。

原种培养基:原种培养基按照重量百分比计,包括麦粒48~52%、木屑28~32%、麦麸16~20%、轻质碳酸钙0.5~1.5%、石膏0.5~1.5%。

栽培培养基:栽培培养基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棉籽壳68~72%,麦麸13~17%,木屑8~12%,菜籽饼1~3%,轻质碳酸钙0.5~1.5%、石膏0.5~1.5%。

实施例1

本发明所述珊瑚状裂褶菌子实体的栽培方法,步骤如下:

1)母种准备:将保存在冰箱中的裂褶菌lzj-1母种活化,接入到pda培养,25℃避光培养7d。期间,淘汰污染母种;

2)原种制备:按照质量百分比将麦粒50%、木屑30%、麦麸18%、轻质碳酸钙1%、石膏1%混合配制原种培养基,搅拌均匀,控制含水量58%左右,装瓶(规格:7cm×10cm),121℃灭菌2h,冷却到常温备用。选取菌丝洁白、长势好的母种转接到原种培养基中,接种块大小为1×1cm,在25℃条件下避光培养11~13d,至菌丝满瓶;

3)栽培种制作:按照质量百分比将棉籽壳70%,麦麸15%,木屑10%,菜籽饼3%,轻质碳酸钙1%、石膏1%。混合配制栽培培养基,搅拌均匀,控制含水量58%左右,然后装袋、袋子规格:15cm×55cm,每袋可装湿重为2.6kg的培养料,123℃灭菌1.5h,冷却备用。菌袋打孔,选取菌丝强壮、洁白的原种转接到栽培袋中;

4)菌丝培养:接种原种后采用胶带封袋口,放进培养室,菌丝在温度24℃±1℃、湿度65%的条件下避光培养8d;菌丝生长特点为:接种块萌发时间为24h,菌丝洁白粗壮,菌落边缘整齐,菌丝前期生长速度慢,中期快,后期速度有所降低,呈现出慢-快-慢的趋势;

5)出菇管理:菌丝培养8d营养积累足够后,将菌包移进出菇房,撕开封口胶带,挑出污染包,计算污染率,将菌包整齐摆放在出菇架上,接种面向上;出菇管理包括诱导原基发生和菇蕾生长期以及成熟期,每个阶段方法及性状如下:

a.原基发生阶段为第1~2天,设置室温21℃±1℃,空气相对湿度89%、散射光刺激,光照强度350lx30min/h、二氧化碳浓度600ppm,通风换气;期间,挑出污染菌包;

b.菇蕾生长期为第2~9天,设置室温22℃±1℃,空气相对湿度91%、散射光刺激,光照强度350lx10min/h,二氧化碳浓度500ppm、勤通风,此阶段裂褶菌已有少量孢子弹射,工作人员进出出菇房应佩戴口罩。此阶段呈管状的单个原基集成珊瑚状菇蕾,每个原基尖端有小孔分化,随着生长,小孔逐渐沿管状向地面开裂,子实体叶片由外向内展开,随着子实体叶片展开,逐渐可见菌褶形成,如图2所示,菇蕾呈珊瑚状,颜色偏暗黄,单个原基成短管状,顶端有小孔分化,为即将子实体叶片开展的起始端;

c.成熟期为第9-12天,保持室温21℃±1℃,空气相对湿度90%,不需光照,通风条件同菇蕾生长期,此阶段子实体叶片完全展开已成熟,如图3所示,子实体叶片薄,平均为0.864mm,颜色灰色偏黄,形状类似菊花和珊瑚结合体,且菌子野味浓厚,接近野生品种香味。子实体需及时采收。按照鲜销采收标准,子实体七~八分成熟、孢子尚未弹射时采收,鲜菇以朵型、颜色、重量进行分级销售。

实施例2

本发明所述珊瑚状裂褶菌子实体的栽培方法,步骤如下:

1)母种准备:将保存在冰箱中的裂褶菌lzj-1母种活化,接入到pda培养,25℃避光培养7d。期间,淘汰污染母种;

2)原种制备:按照质量百分比将麦粒48%、木屑32%、麦麸18%、轻质碳酸钙1.5%、石膏0.5%混合配制原种培养基,搅拌均匀,控制含水量58%左右,装瓶、灭菌,冷却到常温备用。选取菌丝洁白、长势好的母种转接到原种培养基中,在25℃条件下避光培养12d,至菌丝满瓶;

3)栽培种制作:按照质量百分比将棉籽壳68%,麦麸17%,木屑11%,菜籽饼2%,轻质碳酸钙1.5%、石膏0.5%。混合配制栽培培养基,搅拌均匀,控制含水量58%左右,然后装袋、灭菌、冷却备用。菌袋打孔,选取菌丝强壮、洁白的原种转接到栽培袋中;

4)菌丝培养:接种原种后采用胶带封袋口,放进培养室,菌丝在温度24℃±1℃、湿度70%的条件下避光培养8d;

5)出菇管理:菌丝培养8d营养积累足够后,将菌包移进出菇房,撕开封口胶带,将菌包整齐摆放在出菇架上,接种面向上;出菇管理包括诱导原基发生和菇蕾生长期以及成熟期,每个阶段方法及性状如下:

a.原基发生阶段为第1~2天,设置室温21℃±1℃,空气相对湿度88%、散射光刺激,光照强度350lx30min/h、二氧化碳浓度550ppm,通风换气;期间,挑出污染菌包;

b.菇蕾生长期为第2~9天,设置室温22℃±1℃,空气相对湿度90%、散射光刺激,光照强度350lx10min/h,二氧化碳浓度550ppm、勤通风;

c.成熟期为第9-12天,保持室温21℃±1℃,空气相对湿度89%,不需光照,通风条件同菇蕾生长期,此阶段子实体叶片完全展开已成熟,需及时采收。

实施例3

本发明所述珊瑚状裂褶菌子实体的栽培方法,步骤如下:

1)母种准备:将保存在冰箱中的裂褶菌lzj-1母种活化,接入到pda培养,25℃避光培养7d。期间,淘汰污染母种;

2)原种制备:按照质量百分比将麦粒52%、木屑30%、麦麸16%、轻质碳酸钙0.5%、石膏1.5%混合配制原种培养基,搅拌均匀,控制含水量58%左右,装瓶、灭菌,冷却到常温备用。选取菌丝洁白、长势好的母种转接到原种培养基中,在25℃条件下避光培养约12d,至菌丝满瓶;

3)栽培种制作:按照质量百分比将棉籽壳72%,麦麸16%,木屑8%,菜籽饼1%,轻质碳酸钙1.5%、石膏1.5%。混合配制栽培培养基,搅拌均匀,控制含水量58%左右,然后装袋、灭菌、冷却备用。菌袋打孔,选取菌丝强壮、洁白的原种转接到栽培袋中;

4)菌丝培养:接种原种后采用胶带封袋口,放进培养室,菌丝在温度24℃±1℃、湿度60%的条件下避光培养8d;

5)出菇管理:菌丝培养8d营养积累足够后,将菌包移进出菇房,撕开封口胶带,将菌包整齐摆放在出菇架上,接种面向上;出菇管理包括诱导原基发生和菇蕾生长期以及成熟期,每个阶段方法及性状如下:

a.原基发生阶段为第1~2天,设置室温21℃±1℃,空气相对湿度90%、散射光刺激,光照强度350lx30min/h、二氧化碳浓度650ppm,通风换气;期间,挑出污染菌包;

b.菇蕾生长期为第2~9天,设置室温22℃±1℃,空气相对湿度92%、散射光刺激,光照强度350lx10min/h,二氧化碳浓度450ppm、勤通风;

c.成熟期为第9-12天,保持室温21℃±1℃,空气相对湿度91%,不需光照,通风条件同菇蕾生长期,此阶段子实体叶片完全展开已成熟,需及时采收。

实施例4

本发明所述珊瑚状裂褶菌子实体的栽培方法,步骤如下:

1)母种准备:将保存在冰箱中的裂褶菌lzj-1母种活化,接入到pda培养,25℃避光培养7d。期间,淘汰污染母种;

2)原种制备:按照质量百分比将麦粒50%、木屑28%、麦麸20%、轻质碳酸钙1%、石膏1%混合配制原种培养基,搅拌均匀,控制含水量58%左右,装瓶、灭菌,冷却到常温备用。选取菌丝洁白、长势好的母种转接到原种培养基中,在25℃条件下避光培养12d,至菌丝满瓶;

3)栽培种制作:按照质量百分比将棉籽壳71%,麦麸13%,木屑12%,菜籽饼2%,轻质碳酸钙1%、石膏1%。混合配制栽培培养基,搅拌均匀,控制含水量58%左右,然后装袋、灭菌、冷却备用。菌袋打孔,选取菌丝强壮、洁白的原种转接到栽培袋中;

4)菌丝培养:接种原种后采用胶带封袋口,放进培养室,菌丝在温度24℃±1℃、湿度70%的条件下避光培养8d;

5)出菇管理:菌丝培养8d营养积累足够后,将菌包移进出菇房,撕开封口胶带,将菌包整齐摆放在出菇架上,接种面向上;出菇管理包括诱导原基发生和菇蕾生长期以及成熟期,每个阶段方法及性状如下:

a.原基发生阶段为第1~2天,设置室温21℃±1℃,空气相对湿度88%、散射光刺激,光照强度350lx30min/h、二氧化碳浓度600ppm,通风换气;期间,挑出污染菌包;

b.菇蕾生长期为第2~9天,设置室温22℃±1℃,空气相对湿度90%、散射光刺激,光照强度350lx10min/h,二氧化碳浓度500ppm、勤通风;

c.成熟期为第9~12天,保持室温21℃±1℃,空气相对湿度89%,不需光照,通风条件同菇蕾生长期,此阶段子实体叶片完全展开已成熟,需及时采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