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7228阅读:7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旋伞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伞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旋伞。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伞是由伞面、中间撑杆和筋骨组成,伞的筋骨放射排列用于连接伞面和中间撑杆。筋骨其实就是由细杆铰接而成,就像人体上的“关节”一样能转动,从而能收拢或打开。千百年来国内外无论伞的制造工艺有多少变化,所采用的材质有多么好,伞的核心结构没有变化。现有技术中的伞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很容易坏。家庭用伞往往用不到一年就坏了,坏掉的伞如果去维修很费事,维修费也不低,还不如买一把新伞划算,所以伞一旦坏了就丢弃造成很大的浪费。那么现有技术的伞为啥容易坏呢,这就由伞的结构带来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伞,容易坏的地方有两处:1.筋骨。筋骨由细杆铰接而成,筋骨比较细且存在很多活动的铰接点,一旦遇到大的阻力,比如在风中,筋骨容易折断。2.伞面和筋骨的连接处。伞面的内表面上固定了很多插套,筋骨插在插套里来连接伞面,遇到风或长时间使用的磨损,会使插套容易从筋骨中脱落,并且这个插套都是用塑料做成,受力一大就会破裂。插套破裂后筋骨掉出来便不能再二次使用,只能是导致伞被废弃。

现有技术中伞的这两个缺陷,是很难解决的。为了增加坚固性让伞不容易坏,那就得考虑采用结实的材质,增加筋骨的直径继而增大其强度,但这样一来成本会加大很多。一把伞上有许多根筋骨许多个插套,而伞又是价格低廉的普通生活用品,靠采用好的材质和增加制造成本的方式来解决伞易坏的问题,显然不是正确的思路。

因而,现有技术中,伞的这种放射状带多个铰接点的筋骨结构,是伞容易坏的最主要原因,也使伞的制作工艺变的格外复杂,比较琐碎。要想解决伞容易坏的问题,必须彻底解决这个结构带来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螺旋伞,能使伞不易坏,大大简化制作工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发明一种螺旋伞,包括伞面、中间支撑杆,其特征在于:中间支撑杆中设置固定杆、收伞套和储能套,收伞套和储能套能绕固定杆转动;伞面上固定螺旋形的弹性伞架,弹性伞架的一端固定在收伞套上、另一端固定在伞面上;在收伞套的下端设置外齿轮,储能套的上端设置内齿轮,所述的外齿轮和内齿轮相啮合;储能套和固定杆之间设置涡卷弹簧,所述的涡卷弹簧的一端连接固定杆、另一端连接储能套;当弹性伞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涡卷弹簧恰处于收拢状态;在固定杆上设置止动装置,所述的止动装置能阻挡储能套的转动;在固定杆上设置收伞结构,所述的收伞结构能将伞面固定在固定杆上。

优选的,转动套伸出伞外,弹性伞架固定在伞面的外壁面上,弹性伞架与转动套相连接的位置位于伞外。所述的止动装置中设置止动按钮、扭簧,在储能套上开设止动口,止动按钮与固定杆铰接,扭簧的一端连接在止动按钮上、另一端连接在固定杆上;止动按钮的一端恰好能伸进储能套上的止动口内。所述的收伞结构采用子母扣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采用了螺旋的弹性伞架,弹性伞架的最内端固定在收伞套上、最外端固定在伞面上,收伞套能绕固定杆转动;当收伞套旋转时,弹性伞架就会涡卷收拢从而带动伞面的收拢。与现有技术相比,去掉了复杂易坏的筋骨结构 ,伞面不会与弹性伞架相分离,极大地提高了伞的使用寿命。

2.由于采用了储能套和收伞套齿轮啮合传动的结构设计,在储能套和固定杆之间设置了涡卷弹簧,当涡卷弹簧弹性复位时就会带动储能套转动,储能套通过齿轮啮合带动收伞套转动,收伞套的转动就会带动弹性伞架收拢继而带动伞面收拢,完成了收伞的过程。收伞后储能套内的涡卷弹簧处于松弛状态,而弹性伞架处于压缩状态。当需要打开伞时,将伞面与固定杆解开,弹性伞架在自身弹力下迅速释放打开伞面,此过程中储能套内的涡卷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储存了弹性势能,利用这个涡卷弹簧的弹性势能实现收伞。

3.本发明结构非常简单,是对现有伞的革命性变革,彻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伞容易坏的老大难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弹性伞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的局部I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间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伞面;2、护套;3、弹性伞架;4、收伞套;5、固定杆;6、外齿轮;7、内齿轮;8、储能套;9、涡卷弹簧;10、止动口;11、铰链轴;12、扭簧;13、止动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中,如图1、图2所示,一种伞的支撑结构,包括伞面1、中间支撑杆,中间支撑杆中设置固定杆5、收伞套4和储能套8,收伞套4和储能套8能绕固定杆5转动;伞面1上固定螺旋形的弹性伞架3,弹性伞架3自上至下,其外径逐渐增大,呈圆台形。弹性伞架3的最内端固定在收伞套4上、最外端固定在伞面1上;在收伞套4的下端设置外齿轮6,储能套8的上端设置内齿轮7,所述的外齿轮和内齿轮相啮合;储能套8和固定杆5之间设置涡卷弹簧9,所述的涡卷弹簧9的一端连接固定杆5、另一端连接储能套8;当弹性伞架3处于打开状态时涡卷弹簧9恰处于收拢状态;在固定杆5上固定铰链轴11,止动按钮13与固定杆5上的铰链轴11铰接,止动按钮13能绕铰链轴11摆动,扭簧12的一端连接在止动按钮13上、另一端连接在固定杆5上;止动按钮13的一端恰好能伸进储能套8上的止动口10内。在固定杆上设置收伞结构,所述的收伞结构采用子母扣结构,能将伞面固定在固定杆上。

以下阐述本发明的原理和使用过程:

正常作为雨伞使用时,弹性伞架3是展开的螺旋形,伞面展开,此时弹性伞架没有弹性势能属于松弛状态。需要收伞时,按下止动按钮13,止动按钮13的上端从储能套8上的止动口10内退出,涡卷弹簧在自身弹性势能的推动下复位带动储能套8转动,储能套8通过齿轮啮合带动收伞套4转动。手按着伞面,弹性伞架3就会向内涡卷收拢从而带动伞面1的收拢,收拢后将伞面1通过子母扣固定在固定杆5上,然后松开止动按钮13,止动按钮在扭簧12的弹力下其上端卡入储能套8上的止动口10内,储能套8不再转动,完成收伞的过程,如图3所示。收伞后储能套8内的涡卷弹簧9处于松弛状态,而弹性伞架3处于压缩状态。当需要打开伞时,松开子母扣将伞面1与固定杆5解开,按下止动按钮13,止动按钮13的上端从储能套8上的止动口10内退出,弹性伞架3在自身弹力下迅速释放打开伞面,此过程中储能套8内的涡卷弹簧9处于不断收拢的压缩状态,储存了弹性势能,利用这个涡卷弹簧的弹性势能实现收伞。

弹性伞架实际上就是一种上下呈圆台形的涡卷弹簧。涡卷弹簧,又名发条弹簧,是一种一端固定而另一端作用有扭矩的弹簧;在扭矩作用下弹簧材料产生弯曲弹性变形。使弹簧在平面内产生扭转,收缩时储存弹性势能。

如图4所示,弹性伞架自上至下,其外径逐渐增大。弹性伞架的上端最内端的那个端部插入收伞套上,弹性伞架的下端最外端的那个端部被固定在伞面上。如此,弹性伞架的最大外径被固定在伞面上的最大直径处,可以很好的支撑伞面。

弹性伞架和涡卷弹簧的匹配非常重要,实际应用时应计算好两者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弹性系数。收伞时当伞面变小后可能会需要用手按着伞面再施加旋转力将伞面完全收拢。

制作时,储能套8上的内齿轮7与收伞套4上的外齿轮6,其传动比要尽可能地大,如此能提高收伞套的旋转速度,从而加速收伞。齿轮啮合也可以采用:储能套8上设置外齿轮,收伞套4上设置内齿轮6。

收伞后,控制储能套8不让其继续转动的结构有很多种,除采用止动按钮外,还可以采用卡扣结构、销子结构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惯用的手段替换,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将转动套4设置在伞外,如图7所示,弹性伞架3环绕在伞面1的外壁面上,弹性伞架与转动套相连接的位置位于伞外。

本实施例中,收伞时弹性伞架3收拢,将伞面收拢后,弹性伞架3在外侧而将伞面裹在固定杆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组合、变更或改型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