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手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57155发布日期:2020-11-19 20:55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中频手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频手术装置。



背景技术:

皮下脂肪由脂肪团包围的脂肪颗粒层组成。但是,由脂肪团包围的脂肪不易通过运动分解。这是因为脂肪团层不传递脂肪酶。

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研究,确认到声压、超声波、中频、低频、远红外线在去除皮下脂肪和防止皮肤老化等方面具有效果。

其中,中频、低频是指低频电磁波,通过电流刺激人体皮肤来产生预期的皮肤美容效果。即,若使具有恒定节奏的弱电流流过皮肤,则可缓解肌肉并有助于改善疲劳,还对改善肌肉的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方面产生效果,更加具体地,据报道,通过施加于皮肤的低频,重复肌肉的收缩作用,因而通过促进血液和按摩效果,使称之为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弹性纤维的代谢提高,从而具有塑造弹性皮肤的功能。

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作为一种纤维,起到掌管皮肤弹性的橡皮筋一样的作用,众所周知,这些像网一样连接良好的皮肤可以看作是无皱纹且无皮肤下垂现象的皮肤,但若破裂,则发生皱纹。即,低频刺激通过消除人体皮肤的皱纹来具有将身体曲线塑造成具有弹性且美体的效果。

在电刺激方式的情况下,通常将1000hz以下的频率分为低频,将1000~4500hz之间分为中频,其以上的频率分为高频。

通常,用于医疗的低频类似于人体中流动的生物电的电流,通过刺激肌肉和神经来起到缓解肌肉的麻痹、疼痛、疲劳等症状的效果和功能。在普通的低频相关产品的情况下,通常使用10~200hz左右,可通过这种频率拉紧并刺激肌肉,但很难进行去除腹部脂肪的运动。

为了去除腹部脂肪,人体也需要通过电刺激向肌肉施力才能通过肌肉运动来发生能量消耗,但在普通的低频产品的情况下,通过电刺激,仅发生肌肉的收缩,而不一定发生能量消耗。

通常,随着频率的上升,施加于皮肤的电刺激的深度不同。在低频的情况下,向皮肤表面施加刺激,在中频的情况下,穿透至皮肤内2cm~3cm,在高频的情况下,穿透深度更深,但是因人体的电阻而会产生热量。利用这种发热效果的高频深层热产品也已上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授权实用新型公报第20-0377701号(2005年03月11日公告)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可通过至少三对电极向手术对象的手术部位施加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来更加有效地管理手术对象的体型的中频手术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中频手术装置,中频手术装置包括:本体部,具有与手术对象的手术部位相向的底面;中频发生部,内置于本体部来发生中频电流;一对第一电极,配置于本体部的底面,用于向手术部位传递从中频发生部发生的第一中频电流;一对第二电极,以与一对第一电极隔开的方式配置于本体部的底面,用于向手术部位传递以与第一中频电流不同的频率从中频发生部发生的第二中频电流;一对第三电极,以与一对第一电极及一对第二电极隔开的方式配置于本体部的底面,用于向手术部位传递以与第一中频电流及第二中频电流不同的频率从中频发生部发生的第三中频电流;以及控制部,通过控制中频发生部来调节中频电流的频率。

第一中频电流、第二中频电流及第三中频电流分别在第一手术区间、第二手术区间及第三手术区间的各个区间具有不同的频率,第一手术区间、第二手术区间及第三手术区间可依次重复。

第一中频电流可在第一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一频率、在第二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二频率、在第三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三频率,第二中频电流可在第一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二频率、在第二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三频率、在第三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一频率,第三中频电流可在第一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三频率、在第二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一频率、在第三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二频率,第一手术区间、第二手术区间及第三手术区间可依次重复,第一频率、第二频率及第三频率可以均不同。

第一中频电流可在第一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一频率、在第二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二频率、在第三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三频率,第二中频电流可在第一手术区间内具有第四频率、在第二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五频率、在第三手术区间内具有第六频率,第三中频电流可在第一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七频率、在第二手术区间内具有第八频率、在第三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九频率,第一手术区间、第二手术区间及第三手术区间可依次重复。

控制部可通过控制中频发生部来在第一手术区间与第二手术区间之间以及第二手术区间与第三手术区间之间的中止区间内中断中频电流的发生。

本体部的底面呈圆形,一对第一电极能够以本体部的底面的中心为基准来相互对称地配置,一对第二电极能够以本体部的底面的中心为基准来相互对称地配置,且配置于从一对第一电极旋转移动的位置,一对第三电极能够以本体部的底面的中心为基准来相互对称地配置,且配置于从一对第二电极旋转移动的位置。

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第三电极可相互隔开相同距离。

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第三电极可沿着本体部的底面的边缘配置。

中频手术装置还可包括光照射部,上述光照射部配置于本体部的底面来向手术部位照射光。

光照射部可设置有多个,光照射部可分别配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以及第三电极与第一电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中频手术装置,上述中频手术装置包括:本体部,具有与手术对象的手术部位相向的底面;中频发生部,内置于本体部来发生中频电流;至少三对电极,配置于本体部的底面,用于向手术部位分别传递从中频发生部发生的中频电流;以及控制部,通过控制中频发生部来调节中频电流的频率,至少三对电极中的各对电极向手术部位分别传递具有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中频发生部经由多个手术区间发生中频电流,控制部调节中频电流在多个手术区间的每个区间具有不同的频率。

三对电极可包括一对第一电极、一对第二电极及一对第三电极,一对第一电极向手术部位传递在第一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一频率、在第二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二频率、在第三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三频率的第一中频电流,一对第二电极向手术部位传递在第一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二频率、在第二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三频率、在第三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一频率的第二中频电流,一对第三电极向手术部位传递在第一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三频率、在第二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一频率、在第三手术区间内具有第二频率的第三中频电流,第一手术区间、第二手术区间及第三手术区间依次重复,第一频率、第二频率及第三频率可以均不同。

控制部可通过控制中频发生部来在第一手术区间与第二手术区间之间以及第二手术区间与第三手术区间之间的中止区间内中断中频电流的发生。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中频手术装置具有如下效果。

第一,通过至少三对电极向手术对象的手术部位施加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从而可更加有效地管理手术对象的体型。

第二,可在利用中频电流的中频电刺激的同时通过发光二极管(led)光进行光照射手术,从而可分解、减少、去除手术对象的体内脂肪,并可对皮肤表面进行综合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频手术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频手术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频手术装置的仰视图。

图4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频手术装置的简图。

图5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频手术装置的各个电极对中所发生的中频电流的频率模式的图。

图6至图8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频手术装置的中频手术效果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中频手术装置

110:本体部

120:中频发生部

130:第一电极

140:第二电极

150:第三电极

160:光照射部

170:控制部

t1:第一手术区间

t2:第二手术区间

t3:第三手术区间

r:中止区间

a:第一频率

b:第二频率

c:第三频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可实施多种变更,可具有多种实施例,将在附图中例示特定实施例并进行详细说明。但是,这并非表示所要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于特定实施方式,而应当理解为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及技术范围内的所有变更、等同技术方案及代替技术方案。在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当判断对相关的公知功能或结构的具体说明有可能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主旨的情况下,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第一”、“第二”等术语可用于说明多种结构要素,但结构要素不受术语限制。上述术语仅用于从其他结构要素中区分一个结构要素。

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说明特定实施例,而并非所要限定本实用新型。除非在文脉上明确表示不同的含义,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在本申请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所要指定说明书中所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或这些组合的存在,而不得理解为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或这些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中频手术装置的实施例。在参照附图来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对于相同或对应的结构要素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提出包括本体部110、中频发生部120、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第三电极150、光照射部160及控制部170的中频手术装置100。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在本体部110的底面配置至少三对电极,即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第三电极150,通过这种电极对(即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第三电极150)分别向手术对象的手术部位施加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手术对象的体型。

即,通过向手术部位传递中频电流,从而通过中频电流向手术部位施加电刺激,由此引导肌肉的收缩及放松运动来消耗能量,并且可通过燃烧脂肪或刺激并分解脂肪细胞,可在非手术、非侵入的情况下从身体中有效地减少及去除不必要的脂肪。

并且,通过多个电极对(即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第三电极150)分别向手术部位传递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从而可向手术部位施加旋转型刺激等立体且动态的刺激,进而可更加有效地进行减少及去除脂肪的手术。

以下,参照图1至图8来对本实施例的中频手术装置100的各个结构进行更加具体的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体部110为形成本中频手术装置100的外壳的结构,在上部设置有用于手术人员手术的把手部,与手术对象的手术部位相向的底面可具有平坦面,在这种本体部110的底面可设置有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及第三电极150,在每个上述电极之间设置有光照射部160。

并且,如图1所示,在本体部110的前方可设置有用于中频手术装置100的开启/关闭(on/off)操作的电源开关,在本体部110上部的把手部可配置有用于显示手术模式、手术时间、电池状态等信息的显示器以及用于控制中频电流的频率、光照射部160的开启/关闭工作等的操作按钮。这种显示器和操作按钮可通过触摸屏综合实现。

如图4所示,中频发生部120可内置于本体部110来发生中频电流。并且,控制部170可通过控制这种中频发生部120来调节中频电流的频率。

作为中频发生部120,可利用发生中频电流的中频振荡器等,更加具体地,可将可调节频率的变频振荡器(variable-frequentcyoscillator)用作中频发生器。

另一方面,像本实施例,在通过多个电极对(即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第三电极150)发生具有不同频率模式的不同的中频电流的情况下,可通过与各个电极对相对应的多个中频振荡器构成中频发生部120来通过控制部170控制各个中频振荡器。

如图3及图4所示,电极在本体部110的底面至少配置有三对,可向手术部位分别传递从中频发生部120发生的中频电流。

像这样,通过构成至少三对用于传递中频电流的电极,即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第三电极150,从而可在相同面积内设置更多的电极,因而向手术对象的手术部位传递更加细密的电刺激/肌肉刺激,最终,显著增加中频手术效果。

在此情况下,如图3所示,本体部110的底面可以呈圆形,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及第三电极150能够沿着这种本体部110的底面的边缘以放射状对称的方式配置。

更加具体地,如图3所示,一对第一电极130能够以本体部110的底面的中心(圆的中心)为基准来相互对称地配置。并且,一对第二电极140能够以本体部110的底面的中心为基准来相互对称地配置,可配置于从一对第一电极130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移动规定角度,例如旋转移动60度的位置。并且,剩余一对第三电极150能够以本体部110的底面的中心为基准来相互对称地配置,可配置于从一对第二电极14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移动规定角度,例如旋转移动60度的位置。

通过如上所述的旋转移动配置或以放射状对称配置,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及第三电极150能够以朝向圆周(圆弧)方向相互隔开相同距离的方式配置。由此,可向手术部位更加均匀地传递中频电流,从而可更加安全且有效地管理体型。

如图3及图4所示,这些三对电极可由一对第一电极130、一对第二电极140及一对第三电极150构成,如图5所示,这些一对第一电极130、一对第二电极140及一对第三电极150可向手术部位分别传递具有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

更加具体地,一对第一电极130配置于本体部110的底面来可向手术部位传递从中频发生部120发生的第一中频电流。一对第二电极140以与一对第一电极130相隔开的方式配置于本体部110的底面来可向手术部位传递以与第一中频电流不同的频率从中频发生部120发生的第二中频电流,一对第二电极140以与一对第一电极130及一对第二电极140相隔开的方式配置于本体部110的底面来可向手术部位传递以与第一中频电流及第二中频电流不同的频率从中频发生部120发生的第三中频电流。

即,如图5所示,控制部170可通过控制中频发生部120来分别发生具有不同频率模式的中频电流,像这样,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流分别传递到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及第三电极150,从而可传递到手术对象的手术部位。根据控制部170的频率调节,可向手术部位施加三种通道的中频电流。

并且,如图5所示,中频发生部120可经由多个手术区间来发生中频电流,控制部170可调节中频电流在多个手术区间的每个区间具有不同的频率。由此,按各电极对以及各手术区间以不同方式调节来发生中频电流,可分别通过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及第三电极150传递到手术部位。

如图5所示,多个手术区间可由第一手术区间t1、第二手术区间t2及第三手术区间t3形成,这些第一手术区间t1、第二手术区间t2及第三手术区间t3可以依次重复。并且,这些第一手术区间t1、第二手术区间t2及第三手术区间t3的每个相互之间,即在第一手术区间t1与第二手术区间t2之间以及第二手术区间t2与第三手术区间t3之间设置中止区间r。控制部170通过控制中频发生部120在第一手术区间t1、第二手术区间t2及第三手术区间t3的每个相互之间设置用于中断中频电流的发生的中止区间r。

第一中频电流、第二中频电流及第三中频电流分别根据通过这些第一手术区间t1、第二手术区间t2及第三手术区间t3的每个区间控制部170的中频发生部120的控制,以具有互不相同的第一频率a、第二频率b及第三频率c的方式发生。

如图5所示,第一中频电流可在第一手术区间t1内具有第一频率a、在第二手术区间t2内具有第二频率b、在第三手术区间t3内具有第三频率c。第二中频电流可在第一手术区间t1内具有第二频率b、在第二手术区间t2内具有第三频率c、在第三手术区间t3内具有第一频率a。并且,第三中频电流可在第一手术区间t1内具有第三频率c、在第二手术区间t2内具有第一频率a、在第三手术区间t3内具有第二频率b。

即,如图5所示,通过一对第一电极130向手术部位传递的第一通道ch1的第一中频电流可经由第一手术区间t1、第二手术区间t2及第三手术区间t3以第一频率a-第二频率b-第三频率c的方式发生频率模式的变化。通过一对第二电极140的第二通道ch2的第二中频电流可经由第一手术区间t1、第二手术区间t2及第三手术区间t3以第二频率b-第三频率c-第一频率a的方式发生频率模式的变化。并且,通过一对第三电极150的第三通道ch3的第三中频电流可经由第一手术区间t1、第二手术区间t2及第三手术区间t3以第三频率c-第一频率a-第二频率b的方式发生频率模式的变化。

其中,例如,第一频率a、第二频率b、第三频率c可分别为1.01khz、1khz、0.99khz,除此之外,为了手术对象的体型管理,具体地,为了减少及去除腹部等的脂肪,可利用各种大小的频率。

如上所述的按电极对(即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第三电极150)以及手术区间(即第一手术区间t1、第二手术区间t2、第三手术区间t3)的频率进行控制,可在手术对象的手术部位形成如图6至图8所示的旋转型肌肉刺激。

首先,图6示出在第一手术区间t1内通过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及第三电极150发生的中频电流。第一电极130向手术部位传递第一频率a的中频电流,第二电极140向手术部位传递第二频率b的中频电流,第三电极150向手术部位传递第三频率c的中频电流。

接着,图7示出在第二手术区间t2内通过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及第三电极150发生的中频电流。第一电极130向手术部位传递第二频率b的中频电流,第二电极140向手术部位传递第三频率c的中频电流,第三电极150向手术部位传递第一频率a的中频电流。

并且,图8示出在第三手术区间t3内通过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及第三电极150发生的中频电流。第一电极130向手术部位传递第三频率c的中频电流,第二电极140向手术部位传递第一频率a的中频电流,第三电极150向手术部位传递第二频率b的中频电流。

其中,以用箭头显示的第一频率a的中频电流的传递为基准说明如下:如图6至图8所示,具有第一频率a大小的中频电流可通过第一电极130、第三电极150、第二电极140沿着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向依次发生并传递到手术部位。具有第二频率b及第三频率c的中频电流也可沿着这种顺时针方向旋转并通过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及第三电极150向手术部位传递。

像这样,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具有相同大小频率的中频电流随着手术区间的进行而沿着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及第三电极150旋转并发生,从而可向手术对象的手术部位施加朝向旋转方向拧挤的肌肉刺激,从而可更加有效地进行减少及去除脂肪的手术。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提出了按第一通道ch1、第二通道ch2、第三通道ch3将中频电流分别调节成第一频率a-第二频率b-第三频率c、第二频率b-第三频率c-第一频率a、第三频率c-第一频率a-第二频率b来向手术部位传递的一例,但除此之外,也可按电极对(即第一电极130、第二电极140、第三电极150)以及手术区间(即第一手术区间t1、第二手术区间t2、第三手术区间t3)将频率设定成均不同,从而实现与旋转方式不同的立体且动态的刺激。

具体地,控制部170通过控制中频发生部120,可使第一中频电流在第一手术区间t1内具有第一频率、在第二手术区间t2内具有第二频率、在第三手术区间t3内具有第三频率,可使第二中频电流在第一手术区间t1内具有第四频率、在第二手术区间t2内具有第五频率、在第三手术区间t3内具有第六频率,可使第三中频电流在第一手术区间t1内具有第七频率、在第二手术区间t2内具有第八频率、在第三手术区间t3内具有第九频率。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光照射部160可配置于本体部110的底面来向手术部位照射光。这种光照射部160设置有多个,可分别配置在第一电极130与第二电极140之间、第二电极140与第三电极150之间、第三电极150与第一电极130之间。并且,光照射部160可包括发光二极管,在本体部110的底面可设置有用于放出发光二极管光的呈三角形的窗口。

光照射部160可由具有不同波长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形成,例如,可由呈现出供应水分及杀菌作用的蓝色发光二极管(468nm)、呈现出改善皮肤弹性及皮肤透明度的效果的黄色发光二极管(592nm)、具有真皮、表皮层穿透作用的红色发光二极管(638nm)形成。

像这样,还具有由发光二极管灯构成的光照射部160,从而可与利用中频电流的中频电刺激一同进行利用发光二极管光的光照射手术,进而可以分解、减少、去除手术对象的体内脂肪的同时对皮肤表面进行综合管理。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在不脱离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中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思想的范围内,可通过附加、变更、删除或追加结构要素等来以多种方式修改及变更本实用新型。这也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