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骑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862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械骑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骑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机械骑行装置。



背景技术:

玩具马使用时,骑乘者坐在玩具马上骑行,现有的玩具马行进速度单一,骑行者被动参与,不能与骑行者互动;且现有的玩具马通过滑行前进,具有安全隐患。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对于以上问题提供一种通过起伏和单向轮控制的机械骑行装置,实现单向骑行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机械骑行装置,包括主框架、左右相对称设置的前腿和后腿,前腿、后腿分别设置在主框架前、后端,其中:前腿通过前腿横连杆相连接,后腿通过后腿横连杆相连接,前腿横连杆上方设有手把,前腿横连杆连接有前腿摆杆,后腿横连杆连接有后腿摆杆,前腿摆杆和后腿摆杆分别向中部延伸、其自由端通过桥短连杆相铰接,主框架中部设有弹簧支架,弹簧支架上设有弹簧和脚蹬,弹簧上端连接有主支撑杆,前腿摆杆中部与连杆机构铰接,后腿摆杆中部与主支撑杆铰接,脚蹬连接后腿摆杆带动后腿摆杆、前腿摆杆摆动,主支撑杆下压带动后腿摆杆、前腿摆杆反向摆动,前腿、后腿分别连接有单向转动的前轮、后轮。

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和脚蹬设置在弹簧支架上,主支撑杆设置在弹簧上端,后腿摆杆中部与主支撑杆铰接,前腿摆杆中部与连杆机构铰接。骑者骑行时,手握住手把,屁股坐在主支撑杆上端。本发明是不用任何电力的纯机械装置,脚蹬下蹬时,重心在脚蹬上,骑者借助脚蹬下蹬的反作用力和弹簧弹起的反作用力提供助推力抬起屁股,脚蹬带动后腿摆杆顺时针摆动,后腿摆杆后端通过后腿横连杆连接后腿与后腿联动,使后腿收拢动作,后腿拖动单向转动的后轮转动前进,后腿摆杆前端通过桥短连杆连接前腿摆杆后端,通过连杆机构的运动转换,使前腿摆杆同时逆时针摆动,前腿摆杆前端通过前腿横连杆连接前腿与前腿联动,使前腿收拢动作,单向转动的前轮不动,实现后轮前进的目的;脚蹬下蹬完成后,动力势竭屁股顺势下坐,重心后移至主支撑杆上,主支撑杆下端的弹簧收缩为屁股下坐提供弹力缓冲,主支撑杆下压带动后腿摆杆逆时针摆动,后腿与后腿摆杆联动逆时针摆动,使后腿张开动作,单向转动的后轮自锁不动,前腿摆杆顺时针摆动,前腿与前腿联动顺时针摆动,使前腿张开动作,单向转动的前轮在前腿驱动下滚动前行,实现前轮前进的目的;然后脚蹬再次下蹬,重心再次前移至脚蹬上,装置上下起伏周而复始,一节一节向前运动。前轮、后轮单向转动,实现装置前行的目的,若前轮、后轮可前后转动,则装置只能在原地上下起伏,不能向前运动,前轮通过前腿张开前抬带动其滚动,后轮通过后腿收拢带动其向前滚动,不会自行滑行前进,安全可靠。弹簧支架中的弹簧一方面为屁股下坐提供弹力缓冲,平稳过渡,使骑乘震动小,舒适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把下坐的动能一部分转化为弹簧的势能,当借助脚蹬下蹬的反作用力抬起屁股时,弹簧的反作用力提供助推,令骑乘者轻松不累。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

上述的一种机械骑行装置,前腿摆杆前端设有连接前腿横连杆的前腿摆动臂,前腿摆动臂通过前腿转动柱与主框架连接,连杆机构包括水平连杆和桥长连杆,水平连杆一端连接主支撑杆、另一端与桥长连杆一端铰接,桥长连杆另一端与前腿摆杆中部铰接。水平连杆定位在主支撑杆上,前腿摆杆中部铰接与桥长连杆铰接、通过桥长连杆连接水平连杆与主支撑杆定位,后腿摆杆连接前腿摆杆后端,后腿摆杆摆动时,带动前腿摆杆绕桥长连杆端部摆动,实现前腿摆杆摆动的目的;前腿摆杆前端通过前腿摆动臂连接前腿横连杆,前腿摆动臂通过前腿转动柱与主框架连接、定位在前腿转动柱上,前腿摆杆摆动时,前腿摆动臂绕前腿转动柱转动,通过前腿横连杆带动前腿摆动,实现前腿摆杆与前腿联动的目的。

上述的一种机械骑行装置,主支撑杆上端设有座位支架,后腿摆杆后端设有连接后腿横连杆的后腿摆动臂,后腿摆动臂通过后腿转动柱与主框架连接,前腿摆杆前后端和后腿摆杆前端分别铰接桥短连杆两端。后腿摆杆中部与主支撑杆铰接、绕主支撑杆摆动,后腿摆杆通过后腿摆动臂连接后腿横连杆,后腿摆动臂通过后腿转动柱与主框架连接、定位在后腿转动柱上,后腿摆杆摆动时,后腿摆动臂绕后腿转动柱转动,通过后腿横连杆带动后腿摆动,实现后腿摆杆与后腿联动的目的;桥短连杆两端分别铰接前腿摆杆前后端和后腿摆杆前端,后腿摆杆摆动时带动前腿摆杆摆动;主支撑杆上端设有座位支架,骑行者坐在座位支架上,实现主支撑杆下压的目的,主支撑杆下压时弹簧受压收缩。

上述的一种机械骑行装置,脚蹬包括脚蹬架和脚踏板,脚蹬架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脚蹬连杆,脚蹬连杆呈反向“7”字形,一端为纵向设置的横杆、另一端竖向设置连接脚踏板,横杆定位在弹簧支架上。脚踏板分别连接左右相对设置的脚蹬连杆,骑行者两脚踏在脚踏板上,交替下踩脚踏板,骑行者下踩脚踏板时,屁股上抬,重心前移至脚踏板,弹簧复位。

上述的一种机械骑行装置,主框架还连接有脚蹬支架,弹簧支架设置在脚蹬支架前侧,横杆分别设置在弹簧两侧、端部通过转动柱连接脚蹬支架,横杆端部通过转动柱相连接,转动柱上设有拨动块,后腿摆杆铰接点与后腿摆动臂之间设有摆动传力铆钉,拨动块与摆动传力铆钉抵接。横杆端部通过转动柱定位在脚蹬支架上,脚踏板下蹬时,横杆在弹簧支架上着力,带动转动柱转动,转动柱带动拨动块转动,拨动块与后腿摆杆上的摆动传力铆钉抵接,推动摆动传力铆钉带动后腿摆杆顺时针摆动;主支撑杆下压时,重心从脚踏板上后移至主支撑杆,横杆带动拨动块复位,后腿摆杆逆时针转动。横杆和后腿摆杆转轴之间的角度以90度最佳,这样能有最大力矩,从而让后腿摆杆轻松转动。

上述的一种机械骑行装置,前腿、后腿下端设有分别轮支架连接前轮、后轮,轮支架上设有控制前轮顺时针转动、后轮逆时针转动的c型圈,c型圈轻伏在前轮前端上方、后轮后端上方。c型圈依靠重力的作用,轻伏在前轮和后轮上,当前轮顺时针转动、后轮逆时针转动时,轮子会将c型圈抬起,轻松转动,前轮逆时针转动、后轮顺时针转动时,轮子会将c型圈越带越紧,形成自锁,实现前轮和后轮单向转动的目的;c型圈还兼具刹车作用:无论是前行或者是后退,都被单向轮限制了,往前滑被前轮卡住,往后滑被后轮卡住,只要身子不起伏,便不会自行滑行,他的运动只能是一节一节“蠕动”前行,给骑行者提供了最可靠的保护。

上述的一种机械骑行装置,前腿轴向设有前腿内柱,前腿内柱上端通过前腿横连杆相连接、下端连接前轮的轮支架。

上述的一种机械骑行装置,手把设有转向装置,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架和转向柱,转向架通过支撑板连接主框架,转向架套设在前腿摆动臂中、通过铆钉连接前腿摆动臂,转向架中设有连接块,转向柱设置在连接块上方,转向柱下端穿设转向架通过上转向支架与连接块连接,前腿横连杆设置在连接块下方、通过下转向支架与连接块连接。转向柱通过上转向支架连接连接块,前腿横连杆通过下转向支架连接连接块,需改变前进方向时,扭动转向柱,转向柱通过连接块带动前腿横连杆转动,前腿横连杆通过前腿内柱带动前轮的轮支架转动,实现转向的目的。

上述的一种机械骑行装置,后腿摆杆铰接点与后端的距离大于后腿摆杆铰接点与前端的距离,前腿摆杆通过桥连杆连接前腿摆动臂,前腿摆杆铰接点与前端的距离大于前腿摆杆铰接点与后端的距离。

上述的一种机械骑行装置,前轮、后轮由带弹性的材料制成。弹性轮的使用,既是结构的需要,同样也过滤了小颗粒砂石引起的颠簸,提高了骑乘的舒适性。考虑到不同地面的需要,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大小的轮子来适宜各种地面,如室内光滑地用软小轮,野外地质较软、沙多,用大轮。

该装置为不需要任何电力的纯机械装置,骑乘者骑行时上下起伏,从而带动装置前进,从速度上看,骑行者上下颠动的频次越高,骑行装置跑得就越快。该装置让骑行者因人而异,可以和骑行者互动,越有激情,便跑得就越快,锻炼性更强,趣味性更多。该装置可以通过加装不同的头部和尾巴,兼容多样性,包括但不限于马,鹿,虎,狮,麒麟,羊,猪,狗,龙,豹子,大象,恐龙,牛等。不仅仅是马,也可衍生为一切动物坐骑。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右视图;

图4是图2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弹簧支架和后腿摆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的俯视图;

图9是前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前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后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包括主框架1,前腿2,前轮21,前腿横连杆22,前腿内柱23,后腿3,后轮31,后腿横连杆32,桥短连杆41,水平连杆42,桥长连杆43,前腿摆杆5,前腿摆动臂51,前腿转动柱52,桥连杆53,后腿摆杆6,后腿摆动臂61,后腿转动柱62,弹簧支架7,弹簧71,脚蹬72,脚踏板72a,脚蹬连杆72b,横杆72c,脚蹬支架72d,转动柱72e,拨动块72f,主支撑杆73,座位支架74,轮支架8,c型圈81,转向装置9,转向架91,转向柱92,撑板93,连接块94,上转向支架95,下转向支架96。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1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机械骑行装置,包括主框架1、左右相对称设置的前腿2和后腿3,前腿2、后腿3分别设置在主框架1前、后端,其中:前腿2通过前腿横连杆22相连接,后腿3通过后腿横连杆32相连接,前腿横连杆22上方设有手把,前腿横连杆22连接有前腿摆杆5,后腿横连杆32连接有后腿摆杆6,前腿摆杆5和后腿摆杆6分别向中部延伸、其自由端通过桥短连杆41相铰接,主框架1中部设有弹簧支架7,弹簧支架7上设有弹簧71和脚蹬72,弹簧71上端连接有主支撑杆73,前腿摆杆5中部与连杆机构铰接,后腿摆杆6中部与主支撑杆73铰接,脚蹬72连接后腿摆杆6带动后腿摆杆6、前腿摆杆5摆动,主支撑杆73下压带动后腿摆杆6、前腿摆杆5反向摆动,前腿2、后腿3分别连接有单向转动的前轮21、后轮31。

前腿摆杆5前端设有连接前腿横连杆22的前腿摆动臂51,前腿摆动臂51通过前腿转动柱52与主框架1连接,连杆机构包括水平连杆42和桥长连杆43,水平连杆42一端连接主支撑杆73、另一端与桥长连杆43一端铰接,桥长连杆43另一端与前腿摆杆5中部铰接。

主支撑杆73上端设有座位支架74,后腿摆杆6后端设有连接后腿横连杆32的后腿摆动臂61,后腿摆动臂61通过后腿转动柱62与主框架1连接,前腿摆杆5前后端和后腿摆杆6前端分别铰接桥短连杆41两端。

脚蹬72包括脚蹬架和脚踏板72a,脚蹬架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脚蹬连杆72b,脚蹬连杆72b呈反向“7”字形,一端为纵向设置的横杆72c、另一端竖向设置连接脚踏板72a,横杆72c定位在弹簧支架7上。

主框架1还连接有脚蹬支架72d,弹簧支架7设置在脚蹬支架72d前侧,横杆72c分别设置在弹簧71两侧、端部通过转动柱72e连接脚蹬支架72d,横杆72c端部通过转动柱72e相连接,转动柱72e上设有拨动块72f,后腿摆杆6铰接点与后腿摆动臂61之间设有摆动传力铆钉63,拨动块72f与摆动传力铆钉63抵接。

前腿2、后腿3下端设有分别轮支架8连接前轮21、后轮31,轮支架8上设有控制前轮21顺时针转动、后轮31逆时针转动的c型圈81,c型圈81轻伏在前轮21前端上方、后轮31后端上方。

前腿2轴向设有前腿内柱23,前腿内柱23上端通过前腿横连杆22相连接、下端连接前轮21的轮支架8。

手把设有转向装置9,转向装置9包括转向架91和转向柱92,转向架91通过支撑板93连接主框架1,转向架91套设在前腿摆动臂51中、通过铆钉连接前腿摆动臂51,转向架91中设有连接块94,转向柱92设置在连接块94上方、通过上转向支架95与连接块94连接,前腿横连杆22设置在连接块94下方、通过下转向支架96与连接块94连接。

后腿摆杆6铰接点与后端的距离大于后腿摆杆6铰接点与前端的距离,前腿摆杆5通过桥连杆53连接前腿摆动臂51,前腿摆杆5铰接点与前端的距离大于前腿摆杆5铰接点与后端的距离。

前轮21、后轮31由带弹性的材料制成。

本发明具体使用时,骑行者坐在座位支架74上,手握手把,双脚踏在脚蹬72的脚踏板72a上,两脚交替下踩脚踏板72a。骑行者下踩脚踏板72a时,重心在踩脚踏板72a上,骑者借助脚蹬72下蹬的反作用力和弹簧71弹起的反作用力提供助推力抬起屁股,横杆72c在弹簧支架7上着力,带动转动柱72e转动,转动柱72e带动拨动块72f转动,拨动块72f与后腿摆杆6上的摆动传力铆钉63抵接,推动摆动传力铆钉63带动后腿摆杆6顺时针摆动,后腿摆杆6后端通过后腿摆动臂61连接后腿横连杆32,后腿摆动臂61通过后腿转动柱62与主框架1连接、定位在后腿转动柱62上,后腿摆动臂61绕后腿转动柱62转动,通过后腿横连杆32带动后腿3顺时针摆动,使后腿3收拢动作,后腿3拖动单向转动的后轮31转动前进,后腿摆杆6前端通过桥短连杆41连接前腿摆杆5后端,通过连杆机构的运动转换,使前腿摆杆5同时逆时针摆动,前腿摆杆5前端通过前腿摆动臂51连接前腿横连杆22,前腿摆动臂51通过前腿转动柱52与主框架1连接、定位在前腿转动柱52上,前腿摆动臂51绕前腿转动柱52转动,通过前腿横连杆22带动前腿2逆时针摆动,使前腿2收拢动作,单向转动的前轮21不动,实现后轮前进的目的;下踩脚踏板72a完成后,动力势竭屁股顺势下坐在座位支架74上,重心从脚踏板72a上后移至主支撑杆73,主支撑杆73下端的弹簧71收缩为屁股下坐提供弹力缓冲,脚蹬72横杆72c带动拨动块72f复位,后腿摆杆6逆时针摆动,后腿摆动臂61绕后腿转动柱62转动,通过后腿横连杆32带动后腿3逆时针摆动,使后腿3张开动作,单向转动的后轮31自锁不动,后腿摆杆6前端通过桥短连杆41连接前腿摆杆5后端,通过连杆机构的运动转换,使前腿摆杆5同时顺时针摆动,前腿摆动臂51绕前腿转动柱52转动,通过前腿横连杆22带动前腿2顺时针摆动,使前腿2张开动作,单向转动的前轮21在前腿2驱动下滚动前行,实现前轮21前进的目的;然后脚蹬再次下蹬,重心再次前移至脚蹬72上,周而复始,一节一节向前运动。

需改变前进方向时,扭动转向装置9的转向柱92,转向柱92通过连接块94带动前腿横连杆22转动,前腿横连杆22通过前腿内柱23带动前轮21的轮支架8转动转向。

综上所述,本发明已如说明书及图示内容,制成实际样品且经多次使用测试,从使用测试的效果看,可证明本发明能达到其所预期之目的,实用性价值乃毋庸置疑。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来方便举例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