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钢结构叠合密肋楼板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6571阅读:601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钢结构叠合密肋楼板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叠合楼板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叠合密肋楼板模具。



背景技术:

在装配式钢结构工程中,为了解决楼板安装在钢梁上翼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刷防锈防火漆,为了美观室内顶部吊一层顶的问题,实用新型了叠合密肋楼板,叠合密肋楼板是在楼板内填充轻质材料,填充体四周留有120mm宽的肋梁,填充体的上面和下面均为60mm厚混凝土层,下层60mm厚混凝土为预制板,需在厂房内预制,因此,叠合密肋楼板的下层混凝土钢筋、肋梁的下部纵筋和箍筋均预制在楼板的预制板内,荷载通过楼板传递到肋梁,肋梁将荷载传递到钢梁上。

传统的叠合楼板内仅配置纵横向底部钢筋和桁架钢筋,叠合楼板生产制作用模具一般采用角钢或者槽钢,由于叠合密肋楼板中有肋梁,肋梁的箍筋随构件预制,叠合密肋楼板的预制板中包含有纵横两个方向肋梁的箍筋,整个楼层板中由多块叠合密肋楼板组成,板与板之间的肋梁需要对齐,肋梁负弯矩钢筋需要同时穿过两个以上肋梁,所以叠合密肋楼板的肋梁箍筋布置精度要求高,传统仅靠角钢或者槽钢作为模具来生产制作叠合密肋楼板,用钢筋固定肋梁箍筋的方式满足不了肋梁箍筋布置精度要求,肋梁箍筋间距不规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能够保证肋梁箍筋间距在预制板生产时的精度的装配式钢结构叠合密肋楼板模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叠合密肋楼板模具,包括楼板侧模,还包括对应楼板的纵、横两个方向上的肋梁设置的固定架,固定架的两端通过钢支座固定在楼板侧模上,每个固定架上间隔设置有与肋梁箍筋对应的长条孔,钢支座焊接在侧模上,钢支座上焊接有螺栓杆,固定架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杆和螺母固定安装在钢支座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通过固定架上的与肋梁箍筋一一对应的长条孔来固定肋梁箍筋,箍筋间距能够满足规范要求,保证了肋梁箍筋间距在预制板生产时的精度,构件安装完以后,肋梁负弯矩钢筋穿箍筋时简便易操作。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 是图2的侧视图;

图4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 是图4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叠合密肋楼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 是图6中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叠合密肋楼板的肋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叠合密肋楼板的钢筋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楼板侧模1;固定架2;箍筋3;螺栓杆4;钢支座5;螺母6;螺栓孔7;长条孔8;肋梁9;轻质材料10;后浇筑混凝土层11;预制板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目的仅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所举之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叠合密肋楼板模具,包括楼板侧模1、钢支座5、固定架2,固定架2采用槽钢制作,并且分别对应楼板的纵、横两个方向上的肋梁9设置在楼板侧模1上,固定架2的两端分别通过钢支座5固定在楼板侧模1上,根据肋梁9在楼板中的位置,在楼板侧模1上焊接钢支座5,钢支座5上焊接有螺栓杆4,固定架2的两端分别加工有螺栓孔7并通过螺栓杆4和螺母6固定安装在钢支座5上,钢支座5的高度可根据纵、横两个方向上肋梁9的箍筋3确定,固定架2上根据与之对应的肋梁9的箍筋3间距间隔开有与肋梁9的箍筋3一一对应的长条孔8,以便将肋梁9的箍筋3从固定架2上穿过去,使肋梁9的箍筋3位置固定,保证肋梁9的箍筋3间距在楼板的底层预制板12生产时的精度。

叠合密肋楼板整体结构包括底层的预制板12、填充在楼板内的轻质材料10、肋梁9以及后浇筑混凝土层11,预制板12需要在厂房内预制,预制板12制作时,首先支设楼板模具,然后将纵横向底部钢筋、桁架钢筋、纵横向肋梁9的箍筋3布置好,最后浇筑混凝土。

在预制板12制作中使用本模具的方法:首先支设楼板侧模1,根据肋梁9在楼板中的位置,在楼板侧模1上焊接钢支座5,钢支座5的高度根据纵横两个方向上的箍筋3确定,将固定架2安装在钢支座5上,用螺母6紧固,肋梁9的箍筋3对应固定架2上的长条孔8并一一传过去,然后开始绑扎楼板底部钢筋,绑扎完成后浇筑混凝土,楼板的预制板12制作完成。

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架2上的根据肋梁9的箍筋3间距间隔设置的长条孔8来固定肋梁9的箍筋3,箍筋3间距能够满足规范要求,保证了肋梁9的箍筋3间距在预制板12生产时的精度,构件安装完以后,肋梁负弯矩钢筋穿箍筋3时简便易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