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树状升降立体车库的防坠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1465发布日期:2020-09-25 18:2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树状升降立体车库的防坠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体车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树状升降立体车库的防坠落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数量迅速增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庞大的汽车数量同时也造成了交通拥挤,更主要的是停车位的数量面对汽车的增长趋势日益捉襟见肘,因此,占地面积小,单位面积使用率高的立体车库就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

立体车库主要包括一个立体空间内阵列布置的多个停车位,车辆入库后先停放在转移机构上,再经由转移机构将车辆逐个的转移到停车位上,现有的转移机构都是通过曳引传动方式在立体空间内进行提升和下降,在车辆的入库和出库过程中,可能发生链条的突然断裂,导致转移机构坠落而造成事故,因此需要一个防坠落装置进行保护。现有的立体车库中虽然设计了防坠落装置,但是结构复杂,生产制造和组成成本都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状升降立体车库的防坠落装置,避免链条的突然断裂所造成的转移机构发生坠落事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树状升降立体车库的防坠落装置,用于防止设置在两框架卡槽之间的升降转台发生坠落,所述的防坠落装置包括:

卡齿轨道,设置在两框架卡槽之间并沿所述框架卡槽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的卡齿轨道上设有均匀间隔布置的齿块;

闭锁块,其通过连接销轴可转动的布置在所述升降转台上,所述闭锁块的上端与链条固定连接;

扭簧,设置在升降转台上,所述扭簧的一端抵靠在位于升降转台上的扭力弹簧固定凸块上,另一端抵靠在闭锁块的远离卡齿轨道的一侧下端;

其中,所述的链条牵拉绷紧时,闭锁块与卡齿轨道临近间隔,且在链条断裂松弛后,所述扭簧提供弹力驱使所述的闭锁块转动并卡在相邻的齿块之间。

优选的,位于立体车库侧部的第三侧框外侧设有沿高度方向平行间隔布置的两根角型钢,两根角型钢分别与第三侧框围合形成开口指向相向的两个框架卡槽;

所述升降转台的两侧均设有横向导向轮和纵向导向轮,位于升降转台两侧的横向导向轮分别贴靠在两根角型钢上,位于升降转台两侧的纵向导向轮分别贴靠在角型钢和第三侧框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树状升降立体车库的防坠落装置,通过在链条与升降转台之间设置闭锁块,且该闭锁块可转动的布置在升降转台上。在正常的牵拉提升和下降的过程中,链条拉紧闭锁块使其下端压紧设置在升降转台上的扭簧,扭簧受压,闭锁块与卡齿轨道处于相对平行且互不接触的位置。当链条突然发生断裂时,闭锁块的上方失去拉力,下端的扭簧的弹力驱使闭锁块发生转动并恰好卡在相邻的齿块之间,如此,升降转台停止下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该防坠落装置为纯机械结构,简单可靠,可确保链条发生断裂时,升降转台能及时卡住,避免发生坠落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树状升降立体车库防坠落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树状升降立体车库防坠落装置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树状升降立体车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树状升降立体车库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树状升降立体车库的支撑框架及其顶部驱动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树状升降立体车库的支撑框架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树状升降立体车库的停车架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树状升降立体车库的升降转台的升降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0-支撑框架,101-第一侧框,102-第二侧框,103-第三侧框,104-第四侧框,105-框架卡槽,106-圆杆,11-第一立柱,12-第二立柱,13-横梁,14-斜拉杆,15-水平拉杆,16-角型钢,17-卡齿轨道,171-齿块,20-停车架,21-载车盘,211-托撑槽,22-横杆,221-限位柱,23-连接杆,24-拉杆,30-第一驱动源,31-驱动链轮,32-第一过渡链轮,33-第二过渡链轮,34-链条,35-配重块,351-内凹滑轮,40-升降转台,41-导向轮,411-横向导向轮,412-纵向导向轮,42-扭力弹簧固定凸块,50-第二驱动源,51-托臂,60-闭锁块,61-连接销轴,70-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附图,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升降转台40由驱动机构提供动力在竖直方向上往复移动,将位于地面上待入库的车辆提升至空的停车架上,或将停车架上的车辆提起并转运至地面,以完成车辆的入库和出库作业,为了确保该升降转台40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稳定、可靠,所述的升降转台40设置在竖向布置的框架卡槽105内,为了防止该升降转台40的突发坠落,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坠落装置,如图1、2所示,所述的防坠落装置包括卡齿轨道17、闭锁块60和扭簧70,其中,所述的卡齿轨道17设置在两框架卡槽105之间并沿所述框架卡槽105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的卡齿轨道17上设有均匀间隔布置的齿块171;所述的闭锁块60通过连接销轴61可转动的布置在所述升降转台40上,所述闭锁块60的上端与链条34固定连接;所述的扭簧70设置在升降转台40上,其一端抵靠在位于升降转台40上的扭力弹簧固定凸块42上,另一端抵靠在闭锁块60远离卡齿轨道17的一侧下端。其中,所述的链条34牵拉绷紧时,闭锁块60与卡齿轨道17临近间隔,且在链条34断裂松弛后,所述扭簧70提供弹力驱使所述的闭锁块60转动并卡在相邻的齿块171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动力单元通过链条34带动升降转台40在竖直方向进行移动,通过在链条34与升降转台40之间设置闭锁块60,且该闭锁块60可转动的布置在升降转台40上。在正常的牵拉提升和下降的过程中,链条34拉紧闭锁块60使其下端压紧设置在升降转台40上的扭簧70,扭簧70受压,闭锁块60与卡齿轨道17处于相对平行且互不接触的位置。当链条34突然发生断裂时,闭锁块60的上方失去拉力,下端的扭簧70的弹力驱使闭锁块60发生转动并恰好卡在相邻的齿块171之间,如此,升降转台40停止下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该防坠落装置为纯机械结构,简单可靠,可确保链条34发生断裂时,升降转台40能及时卡住,避免发生坠落事故。

根据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中,作为框架卡槽105的一种具体的布置方式,位于立体车库侧部的第三侧框103外侧设有沿高度方向平行间隔布置的两根角型钢16,两根角型钢16分别与第三侧框103围合形成开口指向相向的两个框架卡槽105;所述升降转台40的两侧均设有导向轮41,具体为横向导向轮411和纵向导向轮412,位于升降转台40两侧的横向导向轮411分别贴靠在两根角型钢16上,位于升降转台40两侧的纵向导向轮412分别贴靠在角型钢16和第三侧框103上。通过两根角型钢16配合侧部的第三侧框103即可构建得到两个开口指向相向的框架卡槽105用于布设升降转台40,简单方便,易于实现;并且,通过在升降转台40的横向和纵向上均设置导向轮,确保了升降转台40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的稳定可靠。

具体的,结合图3-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树状升降立体车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该树状升降立体车库包括支撑框架10、停车架20、第一驱动源30、升降转台40、第二驱动源50和托臂51。

所述的支撑框架10主要起支撑作用,用于支撑停车架20、第一驱动源30、升降转台40、第二驱动源50和托臂51等零部件。所述的支撑框架10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侧框101和第二侧框102,以及位于第一侧框101和第二侧框102邻侧的第三侧框103和第四侧框104。所述的停车架20布置在所述的第一侧框101和第二侧框102上,且沿所述支撑框架1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多个,所述的停车架20上设有载车盘21;所述的第一驱动源30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10上,用于提供动力;所述的升降转台40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三侧框103上,所述第一驱动源30可驱动所述升降转台40沿第三侧框103上升或下降;所述的第二驱动源50设置在所述升降转台40上;所述的托臂51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升降转台40上,所述的第二驱动源50可驱动托臂51转动至与所述载车盘21的端部平行,且在第一驱动源30驱动升降转台40上升时,托臂51插置于所述载车盘21端部的托撑槽211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该树状升降旋转式立体车库,所述的停车架20与载车盘21是一一对应的,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通过设置在升降转台40上的托臂51插置到载车盘21端部的托撑槽211中实现将其托起,当需要停车时,第一驱动源30驱动升降转台40带动空的载车盘21移动至地面,待停车的小车开动至载车盘21上并驻车;第一驱动源30带动载有小车的载车盘21向上移动至空的停车架20所在平面,接着第二驱动源50驱动托臂51转动,使载有小车的载车盘21转动至空停车架20的上方,缓慢落下使载车盘21完全落在停车架20上,接着升降转台40继续下降使托臂51脱离托撑槽211的槽腔范围,然后第二驱动源50再次驱动转臂51使其转出即可完成车辆入库。

当需要取车时,第一驱动源30驱动升降转台40移动至需要取出的小车所在停车架20的下方,第二驱动源50驱动托臂51转动至与待取出小车所在载车盘21的端部平行的位置,接着第一驱动源30驱动升降转台40继续上移使托臂51插置到待取出小车所在载车盘21端部的托撑槽211中,继续上移将载有小车的载车盘21托起至一定高度,然后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托臂51将载有小车的载车盘21转动至所述托臂51与停车架20的端部相垂直的位置,接着第一驱动电机驱动升降转台40下降至地面即完成取车步骤,需要指出的是,在完成取车后,托臂51及其所托起的空载车盘21可放在地面供下一辆待停车的小车使用,而不是要重新送回空的停车架20上,如此,避免了无用的转运。

所述的支撑框架10的一种具体的布置方式,所述的支撑框架10包括两平行间隔布置的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所述的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沿纵深方向间隔布置有两组,两组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的上端之间设有横梁13,相邻的第一立柱11之间、第二立柱12之间,以及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之间均设有斜拉杆14和/或水平拉杆15。

所述的第一驱动源30为升降驱动电机,其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10的上端,所述升降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设有驱动链轮31,位于驱动链轮31的上方两侧分别设置第一过渡链轮32和第二过渡链轮33,链条34的一端固定在升降转台40上,且在依次啮合第一过渡链轮32、驱动链轮31和第二过渡链轮33后,另一端固定有配重块35。所述的第一过渡链轮32、驱动链轮31和第二过渡链轮33整体呈v字形排布,如此,各个链轮与链条34的有效啮合包角大于120°,确保了啮合的可靠性。

所述第四侧框104的外侧设有竖向平行间隔布置的两根圆杆106,所述的配重块35位于两根圆杆106之间,且在配重块35的两侧分别设置内凹滑轮351,所述内凹滑轮351的内缘贴靠在所述圆杆106的杆身上。如此,配重块35沿着两根圆杆106限定的方向稳定的移动。

所述的停车架20包括自第一侧框101或第二侧框102水平向外延伸的至少两根横杆22,所述横杆22的悬伸端部经由连接杆23连接固定,所述的连接杆23向一侧延伸且其悬伸端部与相邻横杆22的另一端之间设有拉杆24;所述的横杆22上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限位柱221,所述的限位柱221与所述载车盘21的底部框架挡靠限位。

所述的第二驱动源50为旋转电机,所述的托臂51为方形杆状,其一端固定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且在旋转电机的驱动下摆动至与所述载车盘21的端部平行。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