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885619阅读:来源:国知局
置101的移动机构5如图1所示那样,构成为,具有4个磁铁
15、及设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线圈55,该移动机构5与壳体4协作运动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移动。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中,壳体4具有作为磁轭的功能,并构成移动机构5的一部分。
[0079]移动机构5的磁铁15使用例如钐钴磁铁,并如图1所示在俯视时,形成为呈梯形形状的柱状。此外,磁铁15在与短边侧的面和长边侧的面正交的直线方向上被着磁。该磁铁15通过粘接剂固定在壳体4的外壁部4A的内面。
[0080]移动机构5的线圈55由外周被施行了绝缘覆盖(涂层)的金属线材构成,如图1所示卷成大致八边形的环状,并被捆扎而形成。其中,虽未图示,但形成线圈55的金属线材的两端部能够电导通,如前所述,线圈端部分别与两个下侧板簧(6C、6E)电连接。
[0081]接下来,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施力部件6进行说明。图9A及图9B是对施力部件6进行说明的图,图9A是从Zl侧观察图1所示的上侧板簧6A的俯视图,图9B是从Zl侧观察图1所示的下侧板簧(6C、6E)的俯视图。图1OA及图1OB是对施力部件6及基底部件8进行说明的图,图1OA是基底部件8的上方立体图,图1OB是对在图1OA的基底部件8载置有下侧板簧^C、6E)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上方立体图。
[0082]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施力部件6由以铜合金为主要材质的金属板制作,该施力部件6如图4A及图4B所示那样,具有直径比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部12的内周面大的开口,并如图6A及图6B所示那样,由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隔板部件S9之间配置的上侧板簧6A和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底部件8之间配置的两个下侧板簧6C及下侧板簧6E构成。并且,透镜保持部件2与施力部件6的各部件(上侧板簧6A、下侧板簧6C、下侧板簧6E)卡合,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沿光轴方向(图2所示的Z方向)移动的方式在空中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此外,下侧板簧6C及下侧板簧6E (两个板簧)与线圈55电连接,所以被用作对线圈55的馈电部件。
[0083]施力部件6的上侧板簧6A如图9A所示,呈大致矩形状,并构成为,具有: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2个位置的第I部分16、由磁铁15和隔板部件S9夹持并固定的4个位置的第2部分26、位于第I部分16与第2部分26之间的4个位置的弹性臂部66a、及将4个位置的第2部分26彼此相连的栈部(对应日语:桟部)76。
[0084]另外,在上侧板簧6A被装入到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4B所示,第I部分16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台座部12d,用粘接剂将第I部分16和台座部12d固定,由此上侧板簧6A的一方侧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另外,如图4B所示,第2部分26与磁铁15的上表面抵接,并隔着隔板部件S9被壳体4压接,上侧板簧6A的另一方侧被固定。此外,俯视时,上侧板簧6A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2抵接部62构成为不重合。
[0085]另外,上侧板簧6A如图9A所示,构成为大致线对称的形状,该上侧板簧6A在第I部分16这2个位置的均匀的位置与透镜保持部件2连接,并且在第2部分26这4个位置的均匀的位置与同基底部件8 —体化后的壳体4连接。由此,能够平衡良好地在空中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0086]施力部件6的下侧板簧(6C、6E)如图9B所示,各自的内侧形状呈半圆形状,并构成为,具有:与透镜保持部件2卡合的4个位置的第3部分36、与基底部件8卡合的4个位置的第4部分46、位于第3部分36与第4部分46之间的4个位置的弹性臂部(66c、66e)、将2个位置的第3部分36相连的第I连结部86、及将2个位置的第4部分46相连的第2连结部96。
[0087]另外,在该下侧板簧6C及下侧板簧6E被装入到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5B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的两个凸设部12tl (12t)被插通并嵌合到在图9B所示的下侧板簧6C的第3部分36所设置的贯通孔36k,并且透镜保持部件2的两个凸设部12t2 (12t)被插通并嵌合到在图9B所示的下侧板簧6E的第3部分36所设置的贯通孔36k。由此,下侧板簧6C及下侧板簧6E的一方侧定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并且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此外,此时,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凸设部12t(12tl,12t2)施行热铆接,更可靠地将下侧板簧6C及下侧板簧6E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2。
[0088]另一方面,在下侧板簧6C及下侧板簧6E的第4部分46所设置的贯通孔46m(参照图9B)如图1OB所示,被后述的基底部件8的上表面所设置的突设部18t(18tl,18t2)插通并嵌合。由此,下侧板簧6C及下侧板簧6E的另一方侧定位于基底部件8,并且固定于基底部件8。
[0089]另外,下侧板簧6C和下侧板簧6E如图9B所示,构成为大致线对称的形状,该下侧板簧6C和下侧板簧6E在第3部分36这4个位置的均匀的位置连接到透镜保持部件2,并且在第4部分46这4个位置的均匀的位置连接到基底部件8。由此,能够平衡良好地在空中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因此,通过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施力部件6,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透镜保持部件2。
[0090]最后,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基底部件8进彳丁说明。图11是对基底部件8进彳丁说明的图,是图1OA所示的基底部件8的分解立体图。图12A及图12B是对基底部件8进行说明的图,图12A是图1OA所示的T部分的放大图,是图12B是图1OA所示的U部分的放大图。
[0091]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基底部件8如图1OA所示,外形呈矩形的板状形状,并形成为在其中央部分具有圆形状的开口部8k的环状形状。另外,基底部件8如图11所示,构成为,具备:由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同的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等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主体部18、及由比主体部18的合成树脂材料更柔软的材料例如合成橡胶类材料形成的弹性体28。并且,主体部18与弹性体28,通过二色成型形成并一体化。此时,如图1OA所示,弹性体28设置成一部分在主体部18的上表面露出。
[0092]另外,在基底部件8上,如图1OA所示,嵌件成型并埋入有由使用了铜、铁或者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质的金属板构成的两个端子T7(端子T7C及端子Τ7Ε)。该电绝缘的两个端子Τ7分别与安装了未图示的摄像元件的基板的电极焊盘(land)电连接,以能够从该基板的电极焊盘供给电力。并且,端子T7的一方的端子T7C在图1OB所示的下侧板簧6C的贯通孔46s的部分与图1OA所示的连接部T7d电连接,并且端子T7的另一方的端子T7E在图1OB所示的下侧板簧6E的贯通孔46t的部分与图1OA所示的连接部T7f电连接。由此,电流能够从该端子T7C及端子T7E经由下侧板簧6C及下侧板簧6E流到线圈55。此夕卜,下侧板簧(6C、6E)与端子T7(T7C、T7E)的连接能够通过锡焊等容易地连接。
[0093]基底部件8的主体部18由形成下方的下体部18b、及外形尺寸比下体部18b小一圈的上体部18d构成,该上体部18d收纳于壳体4,上体部18d的外周侧面与壳体4的内侧面抵接。由此,进行壳体4与基底部件8的定位。另外,在主体部18的上体部18d的上表面,如图11所示,在四角设置有朝向上方突出的4个突设部18t(18tl,18t2),如前所述,该4个突设部18t(18tl,18t2)与下侧板簧6C及下侧板簧6E的贯通孔46m(参照图9B)卡合。
[0094]基底部件8的弹性体28如图11所示,形成为环形状,并以如图1OA所示那样弹性体28的上表面在主体部18的上表面侧露出的方式与主体部18 —体化。
[0095]另外,在基底部件8的弹性体28,如图11所示,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凸状的承受部58设置在三个位置。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该承受部58如图6A及图6B所示那样,对置地配置在能够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I抵接部52抵接的位置。此外,虽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承受部58的各个抵接面配置为成为与Zl - Z2方向轴正交的同一平面。另外,承受部58由与弹性体28相同的材料形成。
[0096]另外,在一个承受部58如图12A所示那样凹状且线状地形成有多个第I槽部58r,并且在两个承受部58如图12B所示那样形成有凹状且十字形状的第I槽部58r。由此,即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反复,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I抵接部52与基底部件8的承受部58的接触反复而相互的接触面磨损,第I槽部58r也残存。因此,相互的接触面间在抵接时不易成为真空状态,因此能够抑制相互的接触面彼此的真空吸附的产生。因此,能够根据对线圈55的通电量,恰当地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移动,还无需为了解除吸附而增大在线圈55中流动的电流量。
[0097]另外,由柔软的材料形成的承受部58形成在基底部件8的弹性体28,所以即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I抵接部52由于振动等而反复与承受部58抵接,也能够降低抵接时的抵接声。另一方面,即使是容易真空吸附的弹性体28,也能够通过第I抵接部52的第I槽部52r或承受部58的第I槽部58r来防止真空吸附。
[0098]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中,承受部58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在俯视时大致正三角形的位置设置有三个,所以平衡良好地进行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底部件8的抵接,均匀地进行相互的接触面的磨损。因此,相互的接触面间在抵接时更不易成为真空状态,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底部件8吸附。
[0099]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第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