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100拨叉成形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00533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C100拨叉成形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C100拨叉坯件成形的模具,模具由上模、下模两部分组成。坯件金属材料被高温加热后,塑性变得更好,置于模具的模腔中通过合模压力作用变形,得到所需的工件轮廓形状。



背景技术:

模具工作时,上模通过模架固定在压力机的上滑块,下模通过模架固定在压力机工作台上,压力机带动上模产生合模运动和合模压力,将置于模腔内的经高温加热的金属材料挤压变形而成为与模腔形状一致的坯件,此时,多余的金属材料在上模、下模的合模面位置被挤入设置的飞边槽内,得到的坯件与多余的飞边是连为一体的,需要再经过切边工序才能得到可加工成工件的坯件。C100拨叉坯件就是通过这一途径生产的。生产过程中,压力机施加给模具的合模压力和冲击都较大,上下模块的尺寸常常较大,但裂纹和破裂仍然是普遍现象,因金属流动摩擦剧烈造成的上下模块模腔磨损同样十分严重,而且,在连续生产过程中,由于高温加热的金属材料不断把热量传递给上下模块造成温度上升,需要高效的降温措施使模块保持正常的工作温度,但现实生产中常常因降温效果不良,成形模只能间歇性工作而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满足背景技术的要求,克服背景技术的缺点与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C100拨叉成形模,本模具的上下模块均采用压入式预应力组合结构,克服模块破裂的产生,也实现更小的上下模块尺寸以减少模具材料的使用,同时,在上下模的外圈内侧设置循环通道与外部循环油系统接通,实现上下模块的连续降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C100拨叉成形模,包括下模外圈(1)、下模应力圈(2)、下模芯块(3)、下模芯轴(4)、上模外圈(5)、上模应力圈(6)、上模芯块(7),所述下模芯块(3)通过大的过盈量压入下模应力圈(2),然后,作为一个整体再用大的过盈量压入下模外圈(1),所述下模芯轴(4)置于下模芯块(3)内孔可自由滑动并共同构成工件下模的成形模腔,该部分组成为下模,所述上模芯块(7)通过大的过盈量压入上模应力圈(6),然后,作为一个整体再用大的过盈量压入上模外圈(5)后组成为上模,上模、下模分别安装固定在模架上,合模后共同构成工件的成形模腔,其特征是:由下模外圈(1)、下模应力圈(2)、下模芯块(3)采用大过盈量压入构成的组合结构,可以承受大的成形冲击力而不易破裂,且作为易损件的下模芯块(3)尺寸较小,寿命到期后顶出更换容易,节约模具材料,同样,由上模外圈(5)、上模应力圈(6)、上模芯块(7)采用大过盈量压入构成的组合结构也具有相同的功能特征,所述下模外圈(1)、上模外圈(5)设有内侧循环通道和外部进出接口,并通过进出接口与循环油系统接通实现模具的预热和工作过程中的自动冷却。

所述下模外圈(1)、下模应力圈(2)、下模芯块(3)、上模外圈(5)、上模应力圈(6)、上模芯块(7)的配合面均为小角度锥面。

所述下模外圈(1)、上模外圈(5)内侧循环通道均为单向连通的双槽结构。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成形模的上下模块均采用压入式预应力组合结构,克服模块破裂的产生,也实现更小的上下模块尺寸以减少模具材料的使用,同时,在上下模的外圈内侧设置循环通道与外部循环油系统接通,实现上下模块的连续降温。

附图说明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开模状态的结构图。

附图2为本发明闭模状态的结构图。

附图3为本发明上下模的分解图。

图中,下模外圈(1)、下模应力圈(2)、下模芯块(3)、下模芯轴(4)、上模外圈(5)、上模应力圈(6)、上模芯块(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所示,一种C100拨叉成形模,包括下模外圈(1)、下模应力圈(2)、下模芯块(3)、下模芯轴(4)、上模外圈(5)、上模应力圈(6)、上模芯块(7),所述下模芯块(3)通过大的过盈量压入下模应力圈(2),然后,作为一个整体再用大的过盈量压入下模外圈(1),所述下模芯轴(4)置于下模芯块(3)内孔可自由滑动并共同构成工件下模的成形模腔,该部分组成为下模,所述上模芯块(7)通过大的过盈量压入上模应力圈(6),然后,作为一个整体再用大的过盈量压入上模外圈(5)后组成为上模,上模、下模分别安装固定在模架上,合模后共同构成工件的成形模腔,其特征是:由下模外圈(1)、下模应力圈(2)、下模芯块(3)采用大过盈量压入构成的组合结构,可以承受大的成形冲击力而不易破裂,且作为易损件的下模芯块(3)尺寸较小,寿命到期后顶出更换容易,节约模具材料,同样,由上模外圈(5)、上模应力圈(6)、上模芯块(7)采用大过盈量压入构成的组合结构也具有相同的功能特征,所述下模外圈(1)、上模外圈(5)设有内侧循环通道和外部进出接口,并通过进出接口与循环油系统接通实现模具的预热和工作过程中的自动冷却。

所述下模外圈(1)、下模应力圈(2)、下模芯块(3)、上模外圈(5)、上模应力圈(6)、上模芯块(7)的配合面均为小角度锥面。

所述下模外圈(1)、上模外圈(5)内侧循环通道均为单向连通的双槽结构。

实施例不应视为对发明的限制,但任何基于本发明的精神所作的改进,都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