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深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2975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深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五金薄板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拉深模具。



背景技术:

五金薄板这类五金薄板在打凸包的工序中,因受到压头向下冷冲压的作用而向下拉深,五金薄板表面被拉深的位置形成一定深度的凸包,在拉深过程中,五金薄板表面被拉深的位置的材料会流动,从而产生张力,在凸包与五金薄板表面的交界处,这种张力尤为明显,五金薄板中的凸包被拉深的深度一般为3mm-1m,凸包的深度越深,产生的张力越大,例如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的背壳,其凸包需要拉深至1m,因而产生的张力尤为明显,该张力导致五金薄板在该交界处翘翘扭曲或凹凸起拱不平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拉深模具,使得制备出的五金薄板表面较为平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深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上模座设置有用于冲压五金薄板的压头,下模座设置有用于承放五金薄板的下模板,压头的下端具有凸部,下模板的上端具有与凸部的形状相适应的凹槽,压头对五金薄板冲压时在五金薄板表面形成凸包,压头外侧对应凸包与五金薄板表面的交界处的位置设有用于对交界处进行平整处理的平整结构。

其中,所述平整结构包括平整块和用于对交界处进行平整处理的台阶,台阶设于平整块的底部。

其中,所述台阶高度设置为0.2-0.5mm。

其中,所述台阶高度设置为0.3mm。

其中,平整结构包括平整块和用于对交界处进行平整处理的楔形块,楔形块设于平整块的底部。

其中,拉深模具还包括用于固定五金薄板的固定块,固定块固定连接于上模座的下端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拉深模具,五金薄板输送至下模板上,在外界向下的动力下,上模座带动压头和平整结构向下移动,压头的凸部将五金薄板压入下模板的凹槽中,从而在五金薄板表面形成一个凸包,同时或者随后,平整结构对凸包与五金薄板表面的交界处进行剪切挤压,从而消除交界处由于拉深时材料的流动而产生的张力,有效避免了该交界处产生扭曲或凹凸不平整,使得加工后的五金薄板表面较为平整。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拉深模具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平整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平整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上模座;2—压头;3—下模板;4—下模座;5—平整块;51—台阶;52—楔形块;6—固定块;7—五金薄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拉深模具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4,上模座1设置有用于冲压五金薄板7的压头2,下模座4设置有用于承放五金薄板7的下模板3,压头2的下端具有凸部(图未标),下模板3的上端具有与凸部的形状相适应的凹槽(图未标),压头2对五金薄板7冲压时在五金薄板7表面形成凸包,压头2外侧对应凸包与五金薄板7表面的交界处的位置设有用于对交界处进行平整处理的平整结构。

使用时:五金薄板7输送至下模板3上,在外界向下的动力下,上模座1带动压头2和平整结构向下移动,压头2的凸部将五金薄板7压入下模板3的凹槽中,从而在五金薄板7表面形成一个凸包,同时或者随后,平整结构对凸包与五金薄板7表面的交界处进行剪切挤压,从而消除交界处由于拉深时材料的流动而产生的张力,有效避免了该交界处产生扭曲或凹凸不平整,使得加工后的五金薄板7表面较为平整。

具体地,如图2所示,平整结构包括平整块5和用于对交界处进行平整处理的台阶51,台阶51设于平整块5的底部。

为了适应不同厚度的五金薄板7,将台阶51的高度设置为0.2-0.5mm。采用该高度的台阶51进行剪切挤压处理时,能够使位于交界处的五金薄板7表面被挤压0.2-0.5mm的厚度,从而能够更好地消除该交界处的张力,避免了五金薄板7产生扭曲或凹凸不平整。

优选地,台阶51的高度设置为0.3mm。

如图3所示,平整结构的另一实施方式,包括平整块5和用于对交界处进行平整处理的楔形块52,楔形块52设于平整块5的底部。

为了防止五金薄板7两端翘起来,还包括用于固定五金薄板7的固定块6,固定块6固定连接于上模座1的下端。

为了降低成本,平整块5固定连接于上模座1的下端面或压头2的侧面。

为了降低成本,上模座1的下端与压头2固定连接,下模座4的上端与下模板3固定连接。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