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壳侧壁卡口的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1926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用于机壳侧壁卡口的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机壳侧壁卡口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用于成型机壳侧壁卡口的模具结构复杂,适用于尺寸较大的机壳侧壁卡口的成型,对于直径小的机壳,采用原先的模具对其侧壁的卡口进行成型,非常困难,模具的零部件必须做的小,增加了模具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机壳侧壁卡口的成型模具,它能够很好地对机壳的侧壁上的卡口进行成型,尤其是用于尺寸比较小的机壳,特别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机壳侧壁卡口的成型模具,它包括:

上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基体部分以及活动设置在上模基体部分内的撑杆和凹模;

下模组件,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内设置有卡口成型组件,所述卡口成型组件包括两个凸模,两个凸模均铰接在定位柱上,凸模具有成型头部,所述上模组件在向下模组件移动的过程中具有用于将机壳完全定位在定位柱上的定位过程和用于成型机壳侧壁上的卡口的成型过程,并且在定位过程中,所述凹模作用于机壳侧壁的外面,并最终将机壳完全套在定位柱上;在成型过程中,所述撑杆的头部伸入两个凸模之间,同时所述撑杆的头部分别作用于两个凸模,使两个凸模绕着各自的铰接部位背向运动,使凸模的成型头部伸出定位柱外,并与凹模配合作用于完全定位在定位柱上的机壳的相应侧壁,从而形成卡口。

进一步为了方便凸模的移动,并防止凸模卡死在定位柱内的现象,所述撑杆的头部为子弹头状结构,所述凸模上与所述撑杆作用的面为斜面。

进一步为了更好地对机壳进行定位,并成型卡口,所述上模组件还包括活动设置的顶杆,所述顶杆的头部设置在凹模内,在定位过程中,所述顶杆作用于所述机壳的顶壁,并和所述凹模一起将机壳完全套在定位柱上。

进一步为了在上模组件的上行过程中,使机壳脱离出定位柱,所述上模组件包括活动设置的反推杆,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弹性卸料组件,所述弹性卸料组件包括卸料杆、卸料弹性元件和在定位过程前放置所述机壳的卸料板,卸料杆的上端与卸料板相连,卸料杆的下端与卸料弹性元件相抵,所述卸料板可移动地与所述定位柱穿插在一起,在上模组件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反推杆作用于所述卸料板,使所述卸料板向下移动;在上模组件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卸料板作用于所述机壳,使所述机壳脱离定位柱。

进一步为了方便凸模回退复位,所述凸模上设置有凸模回退曲面部,在卸料板作用于所述机壳,使所述机壳脱离定位柱的过程中,所述机壳通过其与所述凸模回退曲面部的作用,带动所述凸模回退复位。

进一步,上模组件还包括反推杆弹性元件,所述反推杆滑配在上模基体部分内,所述反推杆的上端与所述反推杆弹性元件相抵。

进一步,所述凹模上设置有和卡口一一对应的卡口成型槽,所述卡口成型槽和相应凸模的成型头部相配合。

进一步,所述凹模活动滑配在上模基体部分内。

进一步,所述上模组件包括凹模顶杆和凹模弹性元件,所述凹模顶杆的下端与所述凹模相抵,所述凹模顶杆的上端与所述凹模弹性元件相抵,所述凹模顶杆滑配在上模基体部分内。

进一步,所述上模组件包括撑杆弹性元件,所述撑杆滑配在上模基体部分内,并且所述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撑杆弹性元件相抵。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工作状态下送料机构将机壳送至初始位置后,反推杆推动卸料板向下运动,随后顶杆推动机壳向下直至完全固定在定位柱上,同时,凹模下降到指定位置,上模组件下压,撑杆头部的两侧同时接触两个凸模的斜面,下压使凸模以铰接中心向两侧旋转,凸模的成型头部与凹模的卡口成型槽设置合理的冲裁间隙,上模组件下压,凸模撕裂机壳后进入凹模,模具闭合完成卡口的成型过程,上模组件回退,反推杆对卸料板的推力释放,卸料杆在卸料弹性元件的驱动下带动卸料板向上回升,同时带动机壳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撑杆与凸模斜面脱离,凸模的头部设置有凸模回退曲面部,通过凸模回退曲面部,使机壳上升时带动凸模回退,机壳完全脱离定位柱回到初始位置,等待送料机构将其送到下道工序加工,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对机壳的侧壁上的卡口的成型过程,尤其适用于尺寸比较小的机壳,特别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机壳侧壁卡口的成型模具的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机壳侧壁卡口的成型模具的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凸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凹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机壳侧壁卡口的成型模具,它包括:

上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基体部分以及活动设置在上模基体部分内的撑杆11和凹模10;

下模组件,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定位柱16,所述定位柱16内设置有卡口成型组件,所述卡口成型组件包括两个凸模14,两个凸模14均通过转动销15铰接在定位柱16上,凸模14具有成型头部,所述上模组件在向下模组件移动的过程中具有用于将机壳12完全定位在定位柱16上的定位过程和用于成型机壳12侧壁上的卡口的成型过程,并且在定位过程中,所述凹模10作用于机壳侧壁的外面,并最终将机壳12完全套在定位柱16上;在成型过程中,所述撑杆11的头部伸入两个凸模14之间,同时所述撑杆11的头部分别作用于两个凸模14,使两个凸模14绕着各自的铰接部位背向运动,以便凸模14的成型头部伸出定位柱16外,并与凹模10配合作用于完全定位在定位柱16上的机壳12的相应侧壁,从而形成卡口。

如图1、2所示,具体地,所述撑杆11的头部可以为子弹头状结构,所述凸模14上与所述撑杆11作用的面为斜面,该结构的好处是能够方便撑杆11作用于两个凸模14,使两个凸模14绕着各自的铰接部位沿着预定的轨道背向运动,和凹模10配合对机壳的侧壁进行剪切,达到很好的卡口成型效果。

如图1、2所示,所述上模组件还包括活动设置的顶杆8,所述顶杆8的头部设置在凹模10内,在定位过程中,所述顶杆8作用于所述机壳12的顶壁,并和所述凹模10一起将机壳12完全套在定位柱16上。

如图1、2所示,所述上模组件包括活动设置的反推杆9,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弹性卸料组件,所述弹性卸料组件包括卸料杆19、卸料弹性元件21和在定位过程前放置所述机壳12的卸料板13,卸料杆19的上端与卸料板13相连,卸料杆19的下端与卸料弹性元件21相抵,所述卸料板13可移动地与所述定位柱16穿插在一起,在上模组件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反推杆9作用于所述卸料板13,使所述卸料板13向下移动;在上模组件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卸料板13作用于所述机壳12,使所述机壳12脱离定位柱16。

如图1所示,具体地,所述下模组件还包括下模基体部分,所述下模基体部分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下固定板17、下垫板18和下模座20,定位柱16安装在下固定板17上。

如图1所示,所述上模基体部分具体包括撑杆固定块7以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模座1、上垫板2、上固定板3和凹模固定板5,撑杆固定块7设置在上固定板3中,所述撑杆固定块7用于安装所述撑杆11。

如图1、2、3所示,所述凸模14上设置有凸模回退曲面部141,在卸料板13作用于所述机壳12,使所述机壳12脱离定位柱16的过程中,所述机壳12通过其与所述凸模回退曲面部141的作用,带动所述凸模14回退复位。

如图1、2所示,上模组件还包括反推杆弹性元件61,所述反推杆9滑配在上模基体部分内,所述反推杆9的上端与所述反推杆弹性元件61相抵。

如图3、4所示,所述凹模10上设置有和卡口一一对应的卡口成型槽101,所述卡口成型槽101和相应凸模14的成型头部相配合。

如图1、2所示,所述凹模10活动滑配在上模基体部分内。

如图1、2所示,所述上模组件包括凹模顶杆4和凹模弹性元件62,所述凹模顶杆4的下端与所述凹模10相抵,所述凹模顶杆4的上端与所述凹模弹性元件62相抵,所述凹模顶杆4滑配在上模基体部分内。

如图1、2所示,所述上模组件包括撑杆弹性元件63,所述撑杆11滑配在上模基体部分内,并且所述撑杆11的上端与所述撑杆弹性元件63相抵。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工作状态下送料机构将机壳送至初始位置后,反推杆9推动卸料板13向下运动,随后顶杆8推动机壳12向下直至完全固定在定位柱16上,同时,凹模10下降到指定位置,上模组件下压,撑杆11头部的两侧同时接触两个凸模14的斜面,下压使凸模14以铰接中心向两侧旋转,凸模14的成型头部与凹模10的卡口成型槽设置合理的冲裁间隙,上模组件下压,凸模14撕裂机壳12后进入凹模10,模具闭合完成卡口的成型过程,上模组件回退,反推杆9对卸料板13的推力释放,卸料杆19在卸料弹性元件21的驱动下带动卸料板13向上回升,同时带动机壳12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撑杆11与凸模14斜面脱离,凸模14的头部设置有凸模回退曲面部,通过凸模回退曲面部,使机壳12上升时带动凸模14回退,机壳12完全脱离定位柱16回到初始位置,等待送料机构将其送到下道工序加工,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对机壳的侧壁上的卡口的成型过程,尤其适用于尺寸比较小的机壳,特别方便。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