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12572阅读:943来源:国知局
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成型加工,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0002]冲压模具,是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冲压模具的形式有很多,依产品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将模具分成冲剪模具、弯曲模具、抽制模具、成型模具和压缩模具等五大类,其中,冲剪模具是以剪切作用完成的,常用的形式有剪断冲模、下料冲模、冲孔冲模、修边冲模、整缘冲模、拉孔冲模和冲切模具,在钣金件冲压行业中,细小冲孔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在小孔冲压过程中,还是无法杜绝堵废料问题,小孔堵料经常发生,影响生产效率和品质。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专利申请号为“201320447711.4”的一篇中国专利文件中,记载了一种防堵料冲压模具,包括上夹板、止档板、脱料板、下模板、下垫板和冲头,在下模板上设置有下模入子,下模入子上端开设有冲孔,下端开设有落料孔,冲孔与落料孔相贯通,落料孔为圆柱形孔,上下端的孔径都一致,均大于冲空格孔径,同时冲孔直身只为
0.5mm,裁切出的废料即可落入落料孔中,不会产生堵废料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品质。
[0004]但是,这种防堵料冲压模具的不足之处是,冲压成型的厚度要求比较高,由于冲压件的厚度不同,实际在冲压的过程中,较薄的冲压件冲压成型的深度不能太深,以免冲压件因冲压成型过深导致冲压件受损,对于较厚的冲压件冲压成型的深度不能太浅,否则冲压成型的效果不佳,因此,需要一种能调整冲压成型面深度的冲压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节下模具上成型部与上模具之间的间隙,使模具对工件成型的深度达到标准,具有较好成型效果的冲压模具。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具、下模具,所述下模具上设置有下模板、下垫板,所述下模板包括用于工件冲孔的冲孔部和用于工件冲压成型的成型部,所述下模具在冲孔部和成型部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驱动成型部升降的啮合组件。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啮合组件带动成型部上下移动,成型部的高度上升时,成型部与上模具之间的距离减小,对于厚度较厚的工件来说,上模具上的型腔与成型部上的型腔之间的间隙更小,模具成型的深度比较深,达到的成型效果比较好,对于厚度较薄的工件来说,将成型部的高度向下调,使上模具与成型部之间的间隙增大,模具成型的深度比较浅,避免成型深度过深导致工件损坏的情况出现。
[0008]进一步的,所述啮合组件包括设置在冲孔部侧壁上的齿轮和设置在成型部侧壁上与齿轮相互啮合的齿条,所述齿轮转动,驱动齿条升降。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齿轮与齿条的啮合,驱动齿条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成型部的上下升降,啮合方式比较牢固且稳定。
[0010]进一步的,所述冲孔部上设置有驱动齿轮转动的驱动件。
[0011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为驱动马达。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马达驱动齿轮转动,从而驱动成型部自动升降,不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调节,提高加工效率。
[0013]进一步的,所述成型部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止废料进入到成型部与冲孔部之间间隙的挡料件。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料部将间隙封住,防止废料进入到间隙内,保持下磨具的干净。
[0015]进一步的,所述挡料件为水平设置的挡料板,所述挡料板的一侧与成型部的侧壁贴合,所述挡料板的另一侧与冲孔部的侧壁固定连接。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料板的一侧与冲孔部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侧与成型部的侧壁贴合,通过挡料板将废料挡在间隙外,保持下磨具的干净。
[0017]进一步的,所述挡料件为开口向上的盒体,所述盒体的一侧与成型部的侧壁贴合,所述盒体的另一侧与冲孔部固定连接。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盒体方便将废料收集起来,避免废料在下磨具上到处飞散。
[0019]进一步的,所述盒体的两端设置有将盒体内废料清除出去的开口。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料在盒体内堆满后可以通过开口向外排出,使盒体得到长期的使用,实现废料的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2]图2为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3]图3为图2中A部放大示意图;
[0024]图4为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三;
[0025]图5为图4中B部放大示意图。
[0026]图中:1、上模具;2、下模具;3、下垫板;4、下模板;41、冲孔部;42、成型部;5、盒体;
6、驱动马达;7、齿轮;8、齿条;9、冲头机构;10、挡料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具I和下模具2,上模具I上设置有冲头机构9,冲头机构9用于冲压下模具2上的工件,下模具2上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下垫板3和下模板4,下模板4包括用于工件冲孔的冲孔部41和用于工件冲压成型的成型部42,在本实用新型中,冲孔部41的数量为两个,成型部42的数量为一个,两个冲孔部41分别位于成型部42的两侧,将工件放置在冲孔部41上,冲头机构9对工件进行冲孔,冲孔完后的工件放置在成型部42上,模具对工件进行冲压成型,成型部42放置在两个冲孔部41之间,在本实用新型中,冲孔部41和成型部42的形状都为长方体,下模具2上设置有啮合组件,啮合组件分别设置在冲孔部41和成型部42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啮合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齿条8和齿轮7,齿轮7设置在冲孔部41侧壁上,齿条8固定在成型部42的侧壁上,并且齿条8沿下磨具的竖直方向上延伸形成,齿轮7转动,通过齿轮7与齿条8的啮合,驱动齿条8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成型部42的上下升降,成型部42的高度上升时,成型部42与上模具I之间的距离减小,对于厚度较厚的工件来说,上模具I上的型腔与成型部42上的型腔之间的间隙更小,模具成型的深度比较深,达到的成型效果比较好,对于厚度较薄的工件来说,将成型部42的高度向下调,使上模具I与成型部42之间的间隙增大,模具成型的深度比较浅,避免成型深度过深导致工件损坏的情况出现。
[0029]如图2和图3所示,冲孔部41上设置有驱动齿轮7转动的驱动件,驱动件为驱动马达6,驱动马达6的输出轴与齿轮7的中心固定连接,驱动马达6驱动齿轮7进行转动,齿轮7转动,与齿条8进行啮合,驱动成型部42上下移动,通过驱动马达6实现成型部42的自动升降,不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调节,提高加工效率,下模具2上设置有刻度线,刻度线沿成型部42升降方向上延伸形成,通过刻度线可以精确得出成型部42升降的高度,提高该模具成型的精确度。
[0030]成型部42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止废料进入到成型部42与冲孔部41之间间隙的挡料件,成型部42与冲孔部4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在实施例一中:如图4所示,挡料件为挡料板10,挡料板10水平设置在成型部42与冲孔部41之间的间隙内,挡料板10的一侧与冲孔部41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侧与成型部42的侧壁贴合,由于冲孔部41在对工件冲孔后会产生废料,这些废料容易飞起,落入成型部42与冲孔部41之间的间隙内,落入到间隙内的废料很难清理出来,因此,通过挡料板10将间隙封住,防止废料进入到间隙内,保持下磨具的干净。
[0031]在实施例二中:
[0032]如图3所示,挡料件为设置有开口的盒体5,盒体5的开口向上,盒体5的一侧壁与成型部42的侧壁贴合,相对的另一侧壁与冲孔部41的侧壁固定连接,盒体5的开口与冲孔部41的上端面等高,冲孔后飞起的废料落入到盒体5内,通过盒体5将废料收集起来,盒体5的两端设置有将盒体5内废料清除出去的开口,废料在盒体5内堆满后可以通过开口向外排出,使盒体5得到长期的使用,实现废料的回收利用。
[003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具、下模具,所述下模具上设置有下模板、下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包括用于工件冲孔的冲孔部和用于工件冲压成型的成型部,所述下模具在冲孔部和成型部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驱动成型部升降的啮合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组件包括设置在冲孔部侧壁上的齿轮和设置在成型部侧壁上与齿轮相互啮合的齿条,所述齿轮转动,驱动齿条升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孔部上设置有驱动齿轮转动的驱动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驱动马达。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部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止废料进入到成型部与冲孔部之间间隙的挡料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料件为水平设置的挡料板,所述挡料板的一侧与成型部的侧壁贴合,所述挡料板的另一侧与冲孔部的侧壁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料件为开口向上的盒体,所述盒体的一侧与成型部的侧壁贴合,所述盒体的另一侧与冲孔部固定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两端设置有将盒体内废料清除出去的开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具、下模具,所述下模具上设置有下模板、下垫板,所述下模板包括用于工件冲孔的冲孔部和用于工件冲压成型的成型部,所述下模具在冲孔部和成型部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驱动成型部升降的啮合组件,通过啮合组件调节下模具上成型部与上模具之间的间隙,使模具对工件成型的深度达到标准,具有较好成型效果。
【IPC分类】B21D43/20, B21D28/34, B21D37/10
【公开号】CN205324486
【申请号】CN201620049718
【发明人】唐金国
【申请人】苏州市岩金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2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