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退火炉及退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1762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退火炉及退火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退火炉装置领域,具体而言,一种退火炉及退火系统。



背景技术:

退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指的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深加工性能;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不锈钢带冷轧后必须经过退火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组织结构和机械性能。

现有技术中的退火炉,往往只具有一个连接进料口与出料口的传送装置(传送辊),将需要退火处理的工件传送有进料口传送到出料口,并在此过程中对工件进行退火处理。其缺陷在于,此种退火炉不能将需要不同退火温度的工件同时进行退火处理,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退火炉,其能够对两种所需退火温度不同的物料同时进行退火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包括上述的退火炉。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退火炉,其包括退火炉体、设置于退火炉内部的加热装置以及第一传送装置和第二传送装置;炉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通过侧面连接;第一端面设置有进料口;第二端面设置有第一出料口,侧面设置有第二出料口;第一传送装置连接进料口与第一出料口;第二传送装置连接进料口与第二出料口;退火炉体内部通过隔热部分隔为相对独立的第一温区以及第二温区;第一传送装置由第一温区穿过隔热部延伸至第二温区;第二传送装置位于第一温区。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传送装置线性延伸,并且第二传送装置包括直线部和折线部,折线部连接至直线部;直线部平行于第一传送装置,折线部与第一传送装置呈倾斜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折线部与第一传送装置的夹角为15-45度。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传送装置与第二传送装置的直线部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传送装置的直线部连接至第一传送装置形成连接部,连接部设置有隔板以隔离第一传送装置与第二传送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隔热部包括两层隔热板,两层隔热板分别连接至退火炉体的内壁形成腔,空腔为真空层;隔热部还包括贯穿两层隔热板的通孔,第一传送装置穿过通过延伸至第一出料口。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退火炉还包括通风系统,通风系统包括设置于退火炉体的通风口、连接通风口与鼓风机的进气管,鼓风机设置于退火炉的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通风系统还包括排气风扇和出气管,排气风扇设置于通风口,出气管的一端连接至通风口,出气管的另一端连接至外部蓄热设备以实现余热利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退火炉还包括加料装置,加料装置设置于退火炉体的外部,并且加料装置连接至进料口。

一种退火系统,其包括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以及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的退火炉,第一冷却装置连接至第一出料口,第二冷却装置连接至第二出料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退火炉,通过设置隔热部将退火炉体的内部空腔分隔为第一温区以及第二温区,并在第一温区以及第二温区分别设置第一出料口以及第二出料口,设置第一传送装置连接进料口与第一出料口,设置第二传送装置连接进料口与第二出料口,实现对所需不同退火温度的两种物料同时进行退火处理,提高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退火系统实现对所需不同加热温度的两种物料同时进行加热后,进行淬火处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退火炉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退火炉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退火炉的第一传送装置与第二传送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退火系统的示意图。

图标:800-退火炉;100-退火炉体;200-第一传送装置;300-第二传送装置;400-隔热部;500-加热装置;600-加料装置;700-通风系统;110-内部空腔;111-第一端面;112-第二端面;113-侧面;114-进料口;115-第一出料口;116-第二出料口;117-第一温区;118-第二温区;310-直线部;330-折线部;350-连接部;370-隔板;410-通孔;510-第一加热装置;520-第二加热装置;530-第一感应器;540-第二感应器;550-第一温控装置;560-第二温控装置;610-第一加料装置;620-第二加料装置;710-通风口;720-进气管;730-鼓风机;740-排风扇;750-出气管;760-蓄热设备;900-退火系统;910-第一冷却装置;920-第二冷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以及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退火炉800,其包括退火炉体100、第一传送装置200、第二传送装置300、隔热部400、加热装置500、加料装置600以及通风系统700。加热装置500、第一传送装置200、第二传送装置300分别设置与退火炉体100内部。通风设备连接退火炉体100内部与退火炉体100外部。

退火炉体100整体为具有内部空腔110的长方体结构。退火炉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第一端面111与第二端面112通过侧面113连接。第一端面111设置有进料口114,第二端面112设置有第一出料口115,进料口114与第一出料口115的连线平行退火炉体100的长度方向的中轴线。侧面113设置有第二出料口116。

进料口114与第一出料口115之间通过第一传送装置200连接,第一传送装置200由进料口114向第一出料口115运动。进料口114与第二出料口116之间通过第二传送装置300连接,第二传送装置300由进料口114向第二出料口116运动。

第二传送装置300包括直线部310和折线部330,折线部330一端连接直线部310,折线部330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出料口116。直线部310平行于第一传送装置200,折线部330与第一传送装置200倾斜设置。折线部330与第一传送装置200之间的夹角α的大小为15-45度,以便于物料容易由直线部310传送至折线部330。

本实施例中,第一传送装置200与第二传送装置300间隔设置,之间留有空隙。第一传送装置200与第二传送装置300相互独立的传送物料,不受对方影响。

如图3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传送装置300的直线部310连接至第一传送装置200,并且形成连接部350,连接部350上设置有隔板370,隔板370用于阻止第一传送装置200上的物料与第二传送装置300上的物料相互串行。

隔热部400将退火炉体100的内部空腔110分隔为第一温区117和第二温区118。隔热部400连接至退火炉体100的内壁。隔热部400由两层隔热板组成,两层隔热板之间为真空层。隔热板有隔热性强的材料制成,如陶瓷或者碳化硅。

隔热部400阻碍了第一温区117与第二温区118之间的热交换,使第一温区117与第二温区118的温度不同。

隔热还包括贯穿两层隔热板的通孔410。第一传送装置200传送物料经过第一温区117穿过通孔410向第二温区118运动,并最终到达第一出料口115。第二传送装置300的直线部310以及折线部330均设置于第一温区117。

加热装置500包括第一加热装置510和第二加热装置520,第一加热装置510设置于第一温区117,对第一温区117进行加热。第二加热装置520设置于第二温区118,对第二温区118进行加热。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装置51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520均为沿退火炉体100内壁设置的多个加热管,多个加热管之间均匀设置,以对物料进行均匀加热。

进料口114处设置有第一感应器530。第一出料口115出设置有第二感应器540。第一感应器530、第二感应器540均为压力感应器,并且通过PC端控制。第一感应器530感应到压力后,启动第一加热装置510对第一温区117进行加热,第二感应器540感应到压力后,启动第一加热装置510,对第二感应器540进行加热。

第一温区117设置有第一温控装置550,第一温控装置550用于调节第一温区117的温度。第二温区118设置有第二温控装置560,第二温控装置560用于调节第二温区118的温度。

加料装置600设置于退火炉体100外部。加料装置600包括第一加料装置610和第二加料装置620。第一加料装置610连接至第一传送装置200,第二加料装置620连接至第二传送装置300。第一加料装置610与第二加料装置620之间的设置方式与第一传送装置200与第二传送装置300的直线部310之间的设置方式相同,即间隔设置或者直接相连。加料装置600用于对退火退火炉体100内部实现连续加料。

由于第一温区117与第二温区118之间的温度分别由第一温控装置550以及第二温控装置560调节,所以第一温区117与第二温区118的温度可设置为不同温度(通常第二温区118的温度高于第一温度)。并且隔热部400阻碍了第一温区117与第二温区118之间的热交换,使第一温区117与第二温区118之间保持温度差。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退火炉800可以将所需退火温度不同的两种物料同时进行退火。

通风系统700包括通风口710、进气管720以及鼓风机730。通风口710设置于退火炉体100。进气管720的一端连接至进气口,进气管720的另一端连接至鼓风机730以向退火炉体100内部空腔110通气,鼓风机730设置于退火炉体100的外部。

通风系统700还包括排风扇740和出气管750。排风扇740设置于通风口710,出气管750的一端连接至通风口710,出气管750的另一端连接至设置于退火炉体100的外部的蓄热设备760。出气管750外壁包裹有保温海绵。

本实施例中,通风设备设置于第二温区118,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通风系统700可以设置在第一温区117或者第一温区117与第二温区118分别设置有通风系统700。

本实施例中的通风系统700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通过调节进气量和进气速度调节物料在随炉冷却过程中的冷却速率。第二,将随炉冷却过程中的余热通过出气管750输送至外部蓄热设备760,实现越热的利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退火炉800可以实现对所需退火温度不同的两种物料同时进行退火处理,其使用过程如下:

当物料需要较低的退火温度时,将该物料放置于第二加料装置620,物料通过进料口114到达第二传送装置300,在退火炉体100内部的第一温区117完成加热(或以及随炉冷却)后,由第二传送装置300传送至第二出料口116离开退火炉体100,完成退火过程。当物料需要较高的退火温度时,将该物料放置于第一加料装置610,物料通过进料口114到达第一传送装置200,在第一温区117完成预热后,由第一传送装置200继续传送,经过隔热部400的通孔410传送至第二温区118,在第二温区118完成加热(或以及随炉冷却)后,经第一出料口115离开退火炉体100,完成退火过程。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退火系统900,其包括第一冷却装置910、第二冷却装置920以及上述的退火炉800。第一冷却装置910连接至第一出料口115,第二冷却装置920连接至第二出料口116。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装置910以及第二冷却装置920均为装有淬火溶剂的凹槽。应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冷却装置910以及第二冷却装置920也可以为输送淬火溶剂的输液管。本实施例提供的退火系统900,可以将经退火炉800加热后的物料进行淬火。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退火炉800,通过设置隔热部400将退火炉体100的内部空腔110分隔为第一温区117以及第二温区118,并在第一温区117以及第二温区118分别设置第一出料口115以及第二出料口116,设置第一传送装置200连接进料口114与第一出料口115,设置第二传送装置300连接进料口114与第二出料口116,实现对所需不同退火温度的两种物料同时进行退火处理,提高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退火系统900实现对所需不同加热温度的两种物料同时进行加热后,进行淬火处理。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