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荧光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886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荧光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纳米球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在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该荧光纳米探针由间氨基苯硼酸在水溶液中经催化剂催化自聚合而得,通过超滤处理,得到粒径分布均一的荧光纳米球。该荧光纳米探针可与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组合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在该体系中加入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后,由于硼亲和相互作用的竞争,荧光纳米球脱离单磷酸腺苷修饰氧化石墨烯而与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结合,荧光纳米球荧光得以恢复,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本发明所述的荧光纳米探针的荧光性质稳定、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该荧光纳米探针具有制备简单、识别选择性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专利说明】一种荧光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功能化材料领域和荧光纳米探针领域,也涉及到分子识别与化学传感。【
背景技术
】[0002]荧光探针是一类具有灵敏度高、反应时间快等优点的生物分子传感器,是应用最多的荧光光谱技术之一。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荧光探针已有上千种。其大致可分为内源性荧光探针和外源性荧光探针两大类:内源性荧光探针主要是一些本身具有荧光性质的氨基酸、蛋白质及核酸等,这类荧光探针通常包含色氨酸、酪氨酸及苯丙氨酸等具有芳环结构的氨基酸或具有荧光性质的碱基;外源性荧光探针主要是指通过荧光基团标记或衍生具有强荧光活性基团的一类物质,这类荧光探针的荧光强度、激发和发射波长往往与标记基团有关。目前常用的荧光探针主要有荧光素类探针[Urano,Y.;Kamiya,M.;Kanda,Κ.;Ueno,T.;Hirose,K.;Nagano,Τ.Evolutionoffluoresceinasaplatformforfinelytunablefluorescenceprobes.J.Am.Chem.Soc.2005,127,4888](《美国化学会志》2005年第127卷第4888页《荧光素作为可调控荧光探针平台的进展》)、无机离子荧光探针[Zhao,Y.;Zhang,X.B.;Han,Z.X.HighlySensitiveandSelectiveColorimetricandOff-OnFluorescentChemosensorforCu2+inAqueousSolutionandLivingCells.Anal.Chem.2009,81,7022(《分析化学》2009年第81卷第7022页《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比色和荧光化学传感器开关用于水溶液中和活细胞中Cu2+检测》);Song,C.X.;Zhang,X.L.;Jia,C.Y.HighlysensitiveandselectivefluorescencesensorbasedonfunctionalSBA-15fordetectionofHg2+inAqueousMedia.Talanta,2010,81,643](《塔兰塔》2010年第81卷第643页《基于功能化SBA-15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荧光传感器用于水介质中的Hg2+的检测》)、膜探针[Loew,L.Μ.;Scully,S.;Simpson,L.;Waggoner,A.S.Evidenceforacharge-shiftelectrochromicmechanisminaprobeofmembranepotential.Nature,1979,281,497](《自然》1979年第281卷第497页《探索膜电势电荷转移电化学发光机理的证据》)、分子信标[Fang,X.H.;Li,J.ff.J.;Perlette1J.;Tan,ff.H.;ffang,Κ.M.Molecularbeacons-NoveIfluorescentprobes.Anal.Chem.2000,72,747A](《分析化学》2000年第72卷第747A页《分子信标-新型荧光探针》)等。荧光探针除应用于核酸和蛋白质的定量分析外,在染色、成像、核酸分子杂交、定量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以及DNA测序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0003]传统的荧光探针主要是一些有机小分子的均相体系(如:萘、蒽、菲、苯并呋喃、杂环荧光团、金属有机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等)利用荧光团与目标分析物之间的氢键作用以及疏水作用结合进行分析,这类体系在质子溶剂中由于溶剂氢键的竞争作用而存在干扰,因此只适用于质子惰性的溶剂。显然,这样的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水溶性和生物兼容性差、荧光稳定性及识别的选择性差等,因此,该类荧光探针的应用范围窄。随着荧光技术的发展,近些年出现了多种新型荧光探针,如:无机发光量子点[Lu,C.H.;Yang,H.H.;ZhujC.L.;Chen,X.;Chen,G.N.AGraphenePlatformforSensingBiomolecules.Angew.Chem.1nt.Ed.2009,48,4785](《德国应用化学》2009年第48卷第4785页《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石墨烯平台》)、金属纳米粒子[Li,H.;QiangjW.B.;VukijM.;Xu,D.K.;ChenjH.Y.FluorescenceEnhancementofSilverNanoparticleHybridProbesandUltrasensitiveDetectionofIgE.Anal.Chem.2011,83,8945](《分析化学》2011年第83卷第8945页《银纳米粒子杂化探针的荧光增强与免疫球蛋白E的超灵敏检测》)、可持续发光纳米粒子[He,Y.;SujY.Y.;Yang,X.B.;Kang,Z.H.;XujΤ.T.;Zhang,R.Q.;Fan,C.H.;Lee,S.T.PhotoandpHStable,Highly-LuminescentSiliconNanospheresandTheirBioconjugatesforImmunofluorescentCellImaging.J.AM.CHEM.SOC.2009,131,4434](《美国化学会志》2009年第131卷第4434页《光和pH稳定的、高发光强度的纳米微球和它们的生物共轭体用于免疫荧光细胞成像》)、荧光聚合物纳米球[Zhang,X.Y.;Wang,S.Q.;XujL.X.;Feng,L.;JijY.;TaojL.;Li,S.X.;Wei,Y.Biocompatiblepolydopaminefluorescentorganicnanoparticles:faciIepreparationandcellimaging.Nanoscale,2012,4,5581](《纳米尺度》第2012年第4卷第5581页,《生物兼容的聚多巴胺突光有机纳米粒子:制备和细胞成像》)、复合突光二氧化娃纳米粒子[Jr,M.B.;Moronne,M.;Gin,P.;Weiss,S.;Alivisatos,A.P.Semiconductornanocrystalsasfluorescentbiologicallabels.Science,1998,281,2013](《科学》1998年第281卷第2013页《半导体纳米晶作为生物荧光标记》)等,这些新型荧光探针具有更高的发光亮度/荧光强度以及更好的光稳定性,同时也因为纳米微球的尺寸和功能化能够被精确地控制,其水溶性和生物兼容性大大增强,因此,因此这类新型荧光探针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化学传感器、生物成像分析等方面的要求。[0004]硼酸功能化的荧光探针是一类基于硼亲和作用的新型荧光探针,具有选择性识别顺式二羟基化合物的能力,已被广泛用于各种顺式二羟基化合物的识别与检测,如:糖类、糖蛋白、某些RNA、DNA、核苷酸及小分子药物等。早期的硼酸功能化的荧光探针主要是通过在小分子多环芳烃荧光团上修饰硼酸基团,利用硼酸与糖之间的硼亲和作用产生的突光信号或颜色变化来检测糖。James和Arimori等人[Arimori,S.;Consiglio,G.A.;Phi11ips,M.D.;James,T.D.Tuningsaccharideselectivityinmodularfluorescentsensors.TetrahehronLetters,2003,44,4789(《四面体快报》2003年第44卷第4789页《调整模块化荧光传感器对糖的选择性》);Arimori,S.;Phillips,Μ.D.;James,T.D.Probingdisaccharideselectivitywithmodularfluorescentsensors.TetrahedronLetters,2004,45,1539](《四面体快报》2004年第45卷第1539页《探索模块化荧光传感器对二糖的选择性》)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荧光团以及硼酸基团与荧光团之间间隔臂的长度和位置在糖类的专一性识别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荧光团的种类直接影响荧光探针的荧光强度,且荧光团上不同种类的取代基团对荧光探针的水溶性、生物兼容性、荧光稳定性及灵敏度等有着很大的影响。经过20多年的发展,硼酸功能化的小分子荧光探针虽然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改善了选择性、增加了荧光强度、提高了灵敏度等,但由于荧光团本身都是多环芳烃,因此没办法克服固有的水溶性和生物兼容性差的缺点,此外,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荧光稳定性差,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极大地限制了硼酸功能化荧光探针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硼酸功能化的高分子聚合物探针[Patterson,S.;Smith,B.D.;Taylor,R.E.FluorescencesensingofaribonucleosideS'-triphosphate.TetrahedronLetters,1997,38,6323](《四面体快报》1997年第38卷第6323页《核糖核苷5’-三磷酸的突光响应》)、膜探针[Suri,J.T.;Cordes,D.B.;Cappuccio,F.E.;ffessling,R.A.;Singaram,B.Continuousglucosesensingwithafluorescentthin-filmhydrogel.Angew.Chem.1nt.Ed.2003,42,5857](《德国应用化学》2003年第42卷第5857页《荧光薄膜水凝胶用于葡萄糖的持续监测》)、量子点[Cordes,D.B.;Gamsey,S.;Singaram,B.Fluorescentquantumdotswithboronicacidsubstitutedviologenstosenseglucoseinaqueoussolution.Angew.Chem.1nt.Ed.2006,45,3829](《德国应用化学》2006年第45卷第3829页《硼酸取代紫罗碱荧光量子点用于水溶液中葡萄糖响应》)、水凝胶突光传感器[Ma,ff.M.J.;Morais,M.P.P.;Hooge,F.D.;Elsen,J.M.H.;Cox,J.P.L.;James,T.D.;Fossey,J.S.Dyedisplacementassayforsaccharidedetectionwithboronatehydrogels.Chem.Commun.2009,532](《化学通讯》2009年第532页《硼酸水凝胶染料取代试验用于糖类检测》)以及半合成生物传感器[Nakata,E.;Nagase,T.;Shinkai,S.;Hamachi,1.Couplinganaturalreceptorproteinwithanartificialreceptortoaffordasemisyntheticfluorescentbiosensor.J.Am.Chem.Soc.2004,126,490](《美国化学会志》2004年第126卷第490页《结合天然受体蛋白与人工受体来制备半合成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等被相继制备出来,这些探针有着更好的水溶性、生物兼容性及荧光强度和灵敏度。[0005]硼酸功能化的荧光探针从小分子荧光团到高分子聚合物及纳米材料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与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硼酸功能化的荧光探针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大的进展,如:高的荧光强度、灵敏度及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兼容性等。然而,所有这些荧光探针都有着各自的缺陷,如:制备过程繁琐耗时、需要功能化及后修饰等步骤,而且所得材料的荧光性质稳定性差,容易受环境因素(如pH、荧光淬灭剂、增强剂等)的影响。【
发明内容】[0006]为了克服现有荧光探针制备繁琐、荧光稳定性差等缺点,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简单、选择性好、荧光性质稳定、不易受环境因素(如荧光淬灭剂、增强剂和PH等)影响的荧光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在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荧光纳米探针,它是间氨基苯硼酸在水相中自聚合形成的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0008]上述荧光纳米探针的直径为5~10nm,其粒径分布均一,其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350nm和455nm;所述荧光纳米探针的表面含有能与顺式二羟基化合物选择性结合的硼酸官能团。[0009]本发明中上述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0010](I)间氨基苯硼酸单体的自聚合:将间氨基苯硼酸溶解在碱性磷酸盐缓冲液中,制备成混合溶液,然后加入双氧水,其中双氧水的加入量为所述混合溶液体积的1.5倍,25°C~30°C下搅拌聚合约5小时即得到所述间氨基苯硼酸聚合物;[0011](2)粒径均一的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的制备:将步骤(1)得到的间氨基苯硼酸聚合物先用截取分子量为50000Da的超滤管超滤,再将滤出液转移至截取分子量为3000Da的超滤管超滤,收集保留在超滤管内的部分,然后将保留在超滤管内的部分冻干后即可得到粒径均一的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0012]本发明中所述荧光纳米探针在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传感方面的应用。[0013]对于上述应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荧光纳米探针可与化学修饰的氧化石墨烯组合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体系,在该FRET体系中加入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后,由于硼亲和相互作用的竞争,荧光纳米探针脱离化学修饰的氧化石墨烯而与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结合,荧光纳米探针荧光得以恢复,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荧光恢复程度与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利用该荧光纳米探针可实现对顺式二羟生物分子如糖蛋白和糖等的选择性传感。该荧光纳米探针具有制备简单、识别选择性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0014]本发明中,所述化学修饰的氧化石墨烯中所用的修饰物包括单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或葡萄糖等顺式二羟基化合物,能与荧光纳米探针形成较弱的硼亲和作用。其中所述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为超强淬灭剂。[0015]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荧光纳米探针具有荧光性质稳定性强、不易受环境因素(如荧光淬灭剂、增强剂和PH等)影响、线性范围宽的优点。而且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简单;在荧光纳米探针的应用方面也具有识别选择性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0016]图1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的制备路线;[0017]图2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在不同放大倍数的透射电镜图;[0018]图3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的动态光散射粒径表征(A)及紫外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图(B);[0019]图4不同化合物(A:果糖;B:葡萄糖;C:溶菌酶;D:苯胺;E:腺苷;F:氯化钠;G:双氧水)和pH(H)对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及其他荧光取代硼酸的荧光强度的影响;[0020]图5氧化石墨烯(A)及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B)的透射电镜图;[0021]图6氧化石墨烯及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的紫外(A)及红外(B)光谱图;[0022]图7基于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及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及用于顺式二羟基化合物的选择性识别的原理图;[0023]图8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荧光淬灭与AMP-GO浓度的关系(A和B)及淬灭后荧光恢复与转铁蛋白的浓度的关系(C和D);[0024]图9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对顺式二羟基化合物识别的选择性。F0表示最初的荧光强度疋表示加入不同化合物后的荧光强度。A,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0.25mg/mL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0.lmg/mL单磷酸腺苷修饰氧化石墨烯);B,间氨基苯硼酸(0.25mg/mL)体系;[0025]图10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的荧光恢复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A是以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作为淬灭剂发生荧光淬灭后的纳米球的荧光恢复,B是以氧化石墨烯作为淬灭剂发生荧光淬灭后的纳米球的荧光恢复。【具体实施方式】[002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0027]本发明中所用的超纯水是指经过美国密理博公司MiII1-QAdvantageAlO超纯水净化系统得到的水。[0028]实施例1: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的制备[0029]反应路线如图1所示。首先配制含1-lOmg/mL间氨基苯硼酸的0.1M磷酸盐缓冲液(ρΗΙΟ.5),得到无色透明混合溶液;然后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质量浓度为30%的双氧水,其中双氧水的加入量为混合溶液体积的1.5倍,25°C~30°C下搅拌反应约5小时,得到亮黄色溶液。该亮黄色溶液用截留分子量为50000Da的超滤管超滤,将滤出液转移到截留分子量为3000Da的超滤管继续超滤至体积200微升以下,收集所得分子量为3000Da~50000Da的部分,经冷冻干燥后即得到聚间氨基苯硼酸合物纳米球粉末。所得聚间氨基苯硼酸合物纳米球的形貌见透射电镜(TEM)照片(如图2)。[0030]实施例2: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的粒径、紫外吸收及荧光性质表征[0031](I)动态光散射表征粒径分布[0032]将实施例1中制得的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溶解在超纯水中,制备成浓度为5mg/mL的溶液,超声I小时后用动态光散射仪表征其粒径分布,结果如图3A。由图可知,制备得到的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有着均一的粒径分布,粒径约5~IOnm,该结果与TEM表征相吻八口ο[0033](2)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0034]将实施例1中制得的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溶解在超纯水中,制备成浓度为0.25mg/mL的溶液,然后测荧光及紫外吸收光谱,结果如图3B。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的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50nm和455nm,最大紫外吸收波长在214nm处,而在200nm~350nm均有不同程度的紫外吸收。[0035]实施例3: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及荧光取代硼酸的荧光稳定性考察[0036]取适量的间氨基苯硼酸、对乙烯基苯硼酸、吡啶硼酸、嘧啶硼酸及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分别溶解在0.1M的磷酸盐缓冲液(ρΗΙΟ.5)中,分别配成浓度为0.25mg/mL的溶液,每种溶液分成8份,分别考察不同浓度的果糖、葡萄糖、溶菌酶、苯胺、腺苷、氯化钠及双氧水;和pH对各溶液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如图4。由图可知,和荧光取代硼酸比较,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荧光稳定好,不易受各种条件的影响。[0037]实施例4: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AMP-GO)的制备[0038]首先制备富含活性基团(如羧基、环氧和羟基等)的氧化石墨烯(G0),制备方法参见[HummersJr,ff.S.;Offeman,R.E.PreparationofGraphiticOxide.J.Am.Chem.Soc.1958,80,1339](《美国化学会志》1958年第80卷第1339页《氧化石墨烯的制备》);[Kovtyukhova.N.1.;Ollivier.P.J.;Martin.B.R.;Mallouk.Τ.Ε.;Chizhik.S.A.;Buzaneva.Ε.V.;Gorchinskiy.A.D.Layer-by-layerassemblyofultrathincompositefilmsfrommicron-sizedgraphiteoxidesheetsandpolycations.Chem.Mater.1999,11,771](《化学材料》1999年第11卷第771页《微米级的氧化石墨烯片和聚阳离子形成的超薄复合物膜的层-层自组装》)。所得氧化石墨烯的TEM形貌见图5A。[0039]称取1111^上述氧化石墨烯溶解于201^0.1M磷酸盐缓冲液(pH7.4)中,然后分别加入Ilmg(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和Ilmg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25°C~30°C下反应2小时,然后再加入Ilmg单磷酸腺苷并在25°C~30°C下振汤反应约10小时。反应完成后,将溶液在15000rpm的转速下尚心I小时,收集沉淀并用水清洗后再次在相同条件下离心,反复清洗离心3-5次,最后收集沉淀并称重后用0.1M磷酸盐缓冲液(PH10.5)配制成2mg/mL浓度的溶液,4°C冷藏备用,即得到所述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所述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的TEM形貌见图5B。[0040]实施例5:氧化石墨烯及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的紫外和红外光谱表征[0041]将实施例4中制得的氧化石墨烯及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分别配制成浓度为0.3mg/mL的水溶液,然后分别测量他们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如图6A。由图可知,修饰过单磷酸腺苷的氧化石墨烯的最大吸收波长与氧化石墨烯的最大吸收波长相同(都在230nm处),证明修饰过单磷酸腺苷的氧化石墨烯仍然维持着氧化石墨烯的骨架结构。[0042]将实施例4中制得的氧化石墨烯及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烃常温真空干燥后制备成粉末,然后进行红外表征,结果如图6B。由图可知,修饰过单磷酸腺苷的氧化石墨烯在1739.78nm(C=N峰)、1224.89nm、1168.89nm(P=O峰)处出现了三个新的峰,同时3186.44nm(-OH峰)处红外吸收有所增强,证明了单磷酸腺苷成功地修饰到氧化石墨烯上。[0043]实施例6:氧化石墨烯及单磷酸腺苷修饰氧化石墨烯中C、O、N相对含量测定[0044]将实施例4中制得的氧化石墨烯及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用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测试其中C、O、N的相对含量,结果如表1。氧化石墨烯中氮元素含量为0,经过单磷酸腺苷修饰之后,氮元素的含量为3.98%(Wt%),证明了氧化石墨烯表面成功地修饰上了单磷酸腺苷。[0045]表1.氧化石墨烯和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的元素组成的EDX分析结果[0046]【权利要求】1.一种荧光纳米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纳米探针是间氨基苯硼酸在水相中自聚合形成的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纳米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纳米探针的直径为.5"10nm,其粒径分布均一,其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350nm和455nm;所述荧光纳米探针的表面含有能与顺式二羟基化合物选择性结合的硼酸官能团。3.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间氨基苯硼酸单体的自聚合:将间氨基苯硼酸溶解在碱性磷酸盐缓冲液中,制备成混合溶液,然后加入双氧水,其中双氧水的加入量为所述混合溶液体积的1.5倍,.250C~30°C下搅拌聚合5小时即得到所述间氨基苯硼酸聚合物;(2)粒径均一的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的制备:将步骤(1)得到的间氨基苯硼酸聚合物先用截取分子量为50000Da的超滤管超滤,再将滤出液转移至截取分子量为3000Da的超滤管超滤,收集保留在超滤管内的部分,然后将保留在超滤管内的部分冻干后即可得到粒径均一的聚间氨基苯硼酸纳米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混合溶液中含有间氨基苯硼酸1-lOmg/mL。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双氧水的质量浓度为30%。6.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纳米探针在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传感方面的应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首先将所述荧光纳米探针与化学修饰的氧化石墨烯组合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在所述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中加入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后,所述荧光纳米探针脱离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而与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结合,所述荧光纳米探针荧光得以恢复,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的浓度呈线性关系。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修饰的氧化石墨烯中所用的修饰物包括单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或葡萄糖等与硼酸有着较弱的硼亲和作用的顺式二羟基化合物。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包括糖蛋白和糖类。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的浓度范围为.0.05mg/mL~L2mg/mL。【文档编号】C08G79/08GK103937486SQ201410036886【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申请日期:2014年1月26日优先权日:2014年1月26日【发明者】刘震,王双寿申请人:南京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