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IL1RAP特异性CAR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9603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IL1RAP特异性CAR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嵌合受体,尤其涉及一种人IL1RAP特异性CAR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约占白血病的20%,以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t(9;22)(q34;q11)形成的费城染色体(Ph)为特征。该易位形成一种新的融合基因BCR-ABL,此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p210或p190具有激活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髓系造血的异常克隆性增殖,是CML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治疗CML的重要靶点。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通过抑制BCR-ABL自身磷酸化和底物磷酸化而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现已成为CML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尽管该药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其对静息状态的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LSC)无效,使患者易产生耐药性及停药后复发,且存在部分患者原发耐药及可继发骨病等重大缺陷,导致其临床应用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有效清除LSC可能在根本上改变CML的治疗现况,是当前治疗CML亟待解决的问题。

LSC自从被发现后就成为研究的热点,人们试图寻找到区分LSC和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表面标志。IL-1受体辅助蛋白(IL-1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IL1RAP)是Toll-like受体超家族的一名成员,是IL-1RⅠ的共受体。IL1RAP基因位于人3号染色体q28,位于小鼠的16号染色体,编码570个氨基酸。RNA不同的剪切形式可形成膜型IL1RAP和可溶型IL1RAP两种形式,膜型IL1RAP是IL-1受体复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研究表明,IL1RAP蛋白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病人的LSC表面过表达,且IL1RAP表达水平和AML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沉默IL1RAP可降低AML细胞克隆集落形成,促进细胞凋亡。2010年Jaras等研究发现,IL1RAP在CML病人的LSC上表达显著升高,但在CD34+CD38-的正常HSC上无表达或仅低表达。而在几乎所有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和成熟的各个细胞亚群上,IL1RAP的表达均为阴性或弱阳性。此外,研究表明胚胎期过度的IL-1/IL-1R1/IL1RAP信号限制HSC向髓系细胞正常分化,阻断IL1RAP则切断白血病细胞对外源和自分泌IL-1的利用,使白血病细胞增殖率、克隆形成率、克隆刺激活性明显下降。综上可见,在CML中IL1RAP是区分LSC和HSC特异的细胞表面标志,能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针对IL1RAP设计药物或者疫苗,可避免正常组织损伤或自身免疫病。

在白血病的治疗上,应用抗体已很普遍。直接作用于CD20单抗的使用,是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杀伤白血病B淋巴细胞。最新研究表明,用IL1RAP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IL1RAP+的白血病细胞,并能杀伤IL1RAP+的白血病细胞系及CML患者体内的LSC。然而,体液中存在的可溶性IL1RAP与IL1RAP抗体结合,导致IL1RAP抗体浓度降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应用IL1RAP抗体需要不间断注射治疗,病人依从性较差。此外,抗IL1RAP抗体对机体肿瘤细胞无免疫监视功能,不能及时发现、有效杀伤新产生的LSC。鉴于此,寻求一种以IL1RAP为靶点治疗CML的新策略势在必行。

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及抗原特异性细胞疫苗的应用,为肿瘤治疗点亮了新的希望。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的出现,是人类在与肿瘤斗争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CAR是将抗体对肿瘤抗原的高度亲和性与T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相结合,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嵌合型人工T细胞受体。CAR-T细胞包含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单链抗体、共刺激分子和T细胞的活化CD3ζ链,可通过非MHC限制性途径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目前,针对乳腺癌抗原ERBB2、结直肠癌抗原CEA和卵巢癌抗原FBP的CAR-T细胞疫苗的功能已分别在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人CAR-T细胞疫苗作用的发挥,首次在含有人CD19抗原的Burkitt淋巴瘤模型中得到证实。2011年N Engl J Med杂志报道,采用包含B细胞特异性抗原CD19、共刺激受体CD137和CD3ζ信号区域的CAR,过继输入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已获得持续缓解长达一年以上的良好疗效。

另有研究发现,CAR-T细胞输入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不但可以发挥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而且可在体内形成长寿的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从而及时清除新生的白血病细胞。因此,IL1RAP特异性CAR-T细胞疫苗不但能避免IL1RAP抗体的应用缺陷,而且具有形成记忆性细胞的特有优势,在CML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技术采用CD28分子作为CAR共刺激分子,该方法制得的IL1RAP特异性CAR病毒转染T细胞后T细胞活化率不高,因而降低了其在体内的抗肿瘤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获得一种能够提高IL1RAP特异性CAR病毒转染T细胞后T细胞活化率,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的受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IL1RAP特异性CAR及其应用。

技术方案:一种人IL1RAP特异性CAR,所述CAR由IL1RAP特异性单链抗体scFV、共刺激分子和T细胞的活化CD3ζ链组成,其中scFV包含IL1RAP单克隆抗体McAb重链、轻链的可变区基因片段,共刺激分子为CD137。

所述IL1RAP的全称为IL1受体辅助蛋白(IL-1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IL1RAP);CAR的全称为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

优选的,所述scFV的重链、轻链可变区片段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2,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3~4。

优选的,所述IL1RAP特异性CAR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5。

优选的,所述IL1RAP特异性CAR的载体为LV-Lac。

优选的,所述IL1RAP特异性CAR的宿主菌为分泌鼠抗人IL1RAP 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10D8A7。

优选的,所述IL1RAP特异性CAR的靶细胞为KU812。

上述人IL1RAP特异性CAR在制备IL1RAP特异性CAR-T细胞疫苗中的应用。

有益效果:(1)本发明所述人IL1RAP特异性CAR引入CD137协同共刺激分子,提高了IL1RAP特异性CAR病毒转染T细胞后T细胞活化率,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2)本发明所述IL1RAP特异性CAR-T细胞疫苗不仅可以发挥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而且可在体内形成长寿的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从而及时清除新生的白血病细胞。

附图说明

图1.杂交瘤细胞总RNA及抗人IL1RAP单抗VH、VL片段PCR电泳图

A:DNA marker MarkerⅢ;B:M,DNA marker MarkerⅢ;lane R1,10D8A7细胞的总RNA;C:M,DNA marker MarkerⅢ;lane 1,10D8A7分泌抗体的VH片段;lane 2,10D8A7分泌抗体的VL片段。

图2.CAR及表达载体模式图

其中,A:CAR包括抗人IL1RAP单抗的VH和VL片段(由(G4S)3linker连接)、ICD(CD8α跨膜段-CD137胞内段-TCRζ链)、hCD8αSignal peptide、Stop codon、BamHI、SalI双酶切位点;B:LV-10D8A7scFv–ICD模式图。

图3.重组质粒BamHI/SalI双酶切电泳图

其中,lane 1-3:LV-10D8A7scFv-ICD重组质粒的BamHI/SalI双酶切产物(6670bp和1347bp);lane 7:1kb Marker。

图4.三质粒包装系统转染293FT细胞的明场(A)和荧光(B)照片(×100)

图5.慢病毒感染CD3+T细胞的明场(A)和荧光(B)照片(×100)

图6.白血病细胞系细胞表面IL1RAP蛋白的表达图

其中,方框中所标数值为IL1RAP+细胞的百分比。

图7.CAR-T细胞对KU812细胞凋亡的影响图

包括*P<0.05vs BC组和LV-Gene组。

图8.流式细胞术检测CAR-T细胞对KU812细胞凋亡的影响

其中,A:CAR-T细胞群(R2)和KU812细胞群(R1)的设门示例图;B:BC组;C:LV-Ctrl组;D:LV-Gene组;图中所标数值为KU812晚期凋亡和早期凋亡细胞的百分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发明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和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如Sambrook等人所著《分子克隆:实验室手册》(New York: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1989)中的条件进行操作,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进行。

实施例1 VH和VL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VH基因是指抗体重链的可变区基因,VL基因是指抗体轻链的可变区基因,VH基因与VL基因通过Linker连接后,形成scFv。VH和VL基因编码的抗体VH和VL片段是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与之结合的关键部位,因此克隆并鉴定特异性识别人IL1RAP蛋白的抗体VH和VL基因是首要步骤。

采用Trizol(购自Invitrogen)试剂法提取10D8A7杂交瘤细胞总RNA,对提取的总R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如图1中B所示。

用逆转录酶SuperScriptTMⅢ(购自Invitrogen)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保存于-20℃备用。

以杂交瘤细胞cDNA为模板,按GenScript公司RACE标准操作指南扩增抗体VH和VL基因片段。特异性引物(由GenScript公司合成):P42(10D8A7)重链上游引物SEQ ID NO:6:5'-AAGCAGTGGTATCAACGCAGAGT-3',下游引物SEQ ID NO:75'-CAGGGGCCAGTGGATAGACAGATGG-3',轻链上游引物SEQ ID NO:85'-AAGCAGTGGTATCAACGCAGAGT-3',下游引物SEQ ID NO:95'-GGATACAGTTGGTGCAGCATC-3'。

反应条件:94℃变性1rnin,58℃退火1rnin,72℃延伸1.5min,共30个循环,最后72℃保温10min。取5μL PCR产物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如图1中C所示,

采用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Omega公司)纯化回收PCR扩增产物,双酶切后克隆至载体pMD18T上(购自GenScript公司),命名为pMD18-10D8A7 VH及pMD18-10D8A7 VL重组质粒。上述质粒分别转染大肠杆菌DH5α,用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并对VH和VL片段进行测序鉴定,测序结果与序列完全相符。

实施例2抗人IL1RAP scFv的构建

分别以pMD18-10D8A7VH和pMD18-10D8A7VL序列为模板,扩增VH和VL基因,通过overlap extension PCR扩增并连接为抗人IL1RAP scFv,命名为10D8A7scFv。引物序列为SEQ ID NO:6~9。

反应条件:94℃变性1rnin,58℃退火1rnin,72℃延伸1.5min,共30个循环,最后72℃保温10min。

分别提取抗人ILlRAP杂交瘤细胞的总RNA,并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上面2个条带明亮、清晰、条带锐利,且第1个条带(28S)亮度约为第2个条(18S)亮度的2倍,最下面1个条带(5S)最淡,符合总RNA的特征。由杂交瘤细胞系总RNA扩增得到2种抗人ILlRAP抗体的VH和VL基因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如图1C,由图1C可见获得的VH和VL基因片段长度均在400bp左右.进一步对目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由10D8A7细胞系获得的VH基因全长423bp,可编码141个氨基酸,VL基因全长381bp,可编码127个氨基酸。电泳结果见图lB,由上至下可见3个条带,分别为28S、18S和5S rRNA由10D8A7细胞系获得的VH基因全长423bp,可编码141个氨基酸,VL基因全长381bp,可编码127个氨基酸。将扩增获得的包含识别IL1RAP的VH和VL片段的scFv进行基因测序,结果表明IL1RAP scFv测序结果准确,连接并构建抗人IL1RAP scFv成功。

实施例3抗人IL1RAP CAR稳定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参考Uherek C等人的研究设计CAR的基因序列,合成ICD,包括CD8α跨膜段-CD137胞内段-TCRζ链,如图2中A所示,CAR由抗人IL1RAP抗体scFv、CD8α跨膜段、CD137胞内段及TCRζ链连接而成,在序列的两端分别引入BamHI和SalI限制性酶切位点,在BamHI位点后引入hCD8αSignal peptide,在SalI位点前引入Stop codon。

将CAR连入LV-Lac载体,连接产物模式如图2中B所示。将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涂布LB同体培养基(含150μg/mL氨苄青霉素)平板于37℃培养16h,挑取单克隆菌落于LB培养基(含150μg/mL氨苄青霉素),37℃摇床剧烈摇菌培养16-18h,小量提取质粒,命名为LV-10D8A7scFv-ICD,BamHI和SalI双酶切,在0.8%琼脂糖凝胶上电泳鉴定目的片段是否插入,结果如图3所示。取PCR鉴定正确的质粒送GenScript公司测序。

实施例4重组慢病毒的包装和浓缩

(1)转染前1天,用胰酶消化对数生长期的293FT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1.2×106/mL,接种于多聚赖氨酸(Sigma公司)处理后的100mm细胞培养皿,37℃、5%CO2培养箱内培养,待细胞密度达70%~80%时进行转染。

(2)将转移质粒12μg、psPAX2 8μg,pMD2.G 4μg以1.5mL Opti-MEM培养基稀释;50μL Lipofectamine 2000以1.5mL Opti-MEM培养基稀释;孵育5min后将稀释后的质粒与Lipofectamine 2000充分混匀,室温孵育25min。

(3)将孵育后的质粒与Lipofectamine2000混和物加入细胞,轻轻混匀;37℃、5%CO2培养6h后以含2%FBS的H-DMEM全量换液,继续培养42h;

(4)分别观察培养24h、48h和72h后的GFP表达情况,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GFP表达情况,GFP+细胞率>85%,如图4所示。分别收集转染后48h和72h(转染即可为0小时计起)的293FT细胞上清液;以0.45μm滤器过滤上清液于40mL超速离心管中;以DMEM培养基配平后4℃70000g离心2h;弃上清,4℃静置4h,以总量为0.5mL的Opti-MEM培养基重悬病毒颗粒;-80℃保存备用。

实施例5慢病毒滴度测定

(1)测定前1天,293FT细胞铺板,96孔板,每孔加4×104个细胞,体积为100μL。

(2)取8个无菌EP管,每管中加入90μL的无血清培养基。取待测病毒原液10μL加入第一管中,混匀后,取10μL加入第二管中。继续相同的操作直到最后一管。

(3)96孔板中每孔吸去90μL培养基,丢弃。加入90μL稀释好的病毒溶液。放入培养箱培养24h,加入完全培养基100μL。

(4)4天后,观察荧光表达情况:荧光细胞数随稀释倍数的增加而减少。病毒滴度公式为:病毒滴度=(GFP阳性细胞个数×稀释倍数)/mL。两种病毒滴度分别为LV-10D8A7:(2.06±0.67)×108TU/mL;空载体LV-Ctrl:(8.03±0.18)×108TU/mL。

实施例6 IL1RAP特异性CAR-T细胞疫苗的制备

(1)人原代CD3+T细胞分离

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15mL,用等量Ficoll-Hypaque(购自GE Healthcare公司)离心(400g,30min),吸取中间层,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悬液,PBS洗两遍(800g,10min);弃上清,按每107个细胞加入100μL PBS,10μL Ab-PE(human CD19antibodies、PE-Mouse Anti-Human CD56、PE-Mouse Anti-Human CD33)(购自BD Biosciences公司)混匀,4℃避光孵育10min;按每107个细胞加入PBS 1-2mL,300g离心10min 4℃;弃上清,按每107个细胞加入80μL PBS重悬,加20μL Anti-PE磁珠(德国美天旎公司),混匀,4℃避光孵育15min;PBS洗细胞;细胞悬液由分选柱分选。

(2)CD3+T细胞的活化

以1×106/mL的密度将CD3+T细胞接种于固相包被抗CD3和CD28抗体(OKT3、CD28.2),终浓度为5μg/mL(购自eBioscience公司)的RPMI1640培养液(购自美国GIBCO公司)中,培养48~72h。

(3)慢病毒感染CD3+T细胞

以感染复数(MOI)为20的病毒液(LV-Gene及LV-Ctrl)感染活化后的CD3+T细胞,并加入终浓度为8μg/mL的Polybrene(德国Fluke公司)促进病毒吸附,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再次加入等量病毒液。重复感染24h后更换新鲜10%FBS的RPMI 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如图5所示,荧光镜下可见绿色荧光,且随着时间推移,48h、72h、96h荧光逐渐增强,GFP阳性率达30%-70%。

上述实验分3组:空白对照组BC(正常CD3+T细胞)、空载体对照组LV-Ctrl(CAR--T细胞)、实验组LV-Gene(CAR+-T细胞)。

实施例7IL1RAP特异性CAR-T细胞疫苗的功能鉴定

1.白血病细胞系细胞表面表达IL1RAP蛋白的检测

(1)收集KU812、K562、SUP-B15细胞各1×106个,1×PBS洗2次。

(2)用100μL 1×PBS重悬细胞,加2μL anti-hIL-1RAcP-PE(美国R&D公司),室温避光孵育15min,2mL PBS洗1次。

(3)200μL 1×PBS重悬后流式细胞术检测。

流式检测结果显示,SUP-B15细胞表面基本检测不到IL1RAP表达量,K562细胞表达低水平的IL1RAP,而KU812细胞表面高表达IL1RAP蛋白,如图6所示。因此,在后续IL1RAP特异性CAR-T细胞疫苗杀伤实验中,我们选择KU812细胞作为靶细胞。

2.CCK-8法检测CAR-T细胞对KU812细胞增殖的影响

(1)取上述3组活化后的CD3+T细胞(正常CD3+T细胞、CAR--T细胞、CAR+-T细胞)及KU812细胞(各1×104个),加入96孔板中,每孔加入100μL培养基。

(2)效靶细胞共培养24h后,向各孔中加入10μL CCK-8溶液(购自日本同仁化学研究所),每组设3个复孔;同时设仅加培养基及CCK-8的空白对照孔。

(3)37℃,5%CO2细胞培养箱内孵育4h后酶标仪450nm处测OD值。

如图7,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LV-Gene组OD值(0.23±0.06)显著低于BC组(0.54±0.16)和LV-Ctrl组(0.48±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Ctrl组OD值虽低于B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AR+-T细胞对KU812细胞有杀伤作用。

3.流式细胞术检测KU812细胞凋亡

(1)取上述3组活化后的CD3+T细胞(正常CD3+T细胞、CAR--T细胞、CAR+-T细胞)及KU812细胞(1:1),将细胞悬液调整密度为2×106/mL,加入24孔板中共培养24h后,1×PBS洗一次(800g离心3min),弃上清后,加入1mL 1×缓冲液洗一次。

(2)上机管中分别加入各组细胞悬液100μL,加入5μL Annexin V(购自eBioscience公司),轻轻混匀,避光孵育15min。

(3)1×缓冲液洗一次,弃上清,加入200μL 1×缓冲液重悬,加入7-AAD(eBioscience公司)5μL,避光孵育10min,上机检测。在双变量流式细胞仪的散点图上,左下象限为正常细胞(AnnexinV-/7-AAD-);右下象限为早期凋亡细胞(AnnexinV+/7-AAD-);右上象限为晚期凋亡细胞(AnnexinV+/7-AAD+)。

如图8,AnnexinV/7-AAD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BC组((9.26±1.30)%)相比,LV-Ctrl组早期凋亡细胞比例((11.16±1.27)%)无明显变化;LV-Gene组早期凋亡细胞比例((36.56±3.17)%)显著增高,与BC组及LV-Ctrl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三组间晚期凋亡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CAR+-T细胞可表达识别IL1RAP蛋白的抗体,且能够有效结合靶细胞表面的IL1RAP蛋白,进而对IL1RAP阳性的细胞起到杀伤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