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0165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胎面部具有多个花纹块列的充气轮胎,具体涉及一种不使雪上行驶性能降低且可提高抗不均匀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适于在冰雪路面上行驶的例如无防滑钉轮胎等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上形成有多个花纹块列,并且,在各个花纹块列中的花纹块上,分别形成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多条刀槽花纹(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及2)。并且,在该种充气轮胎中,通过刀槽花纹的边缘效应及擦拭效应去除冰路面上的薄水膜,从而确保驱动及制动所需的抓地力。
JP特开2003-63211号公报[专利文献2]JP特开2005-47397号公报然而,设有刀槽花纹的花纹块,在干燥沥青路面这样能够充分获得抓地力的路面上行驶时,在驱动或制动时,花纹块在轮胎周向端部上的变形量以及相对路面的滑动量较大。因此,容易产生不均匀磨损,即,如磨损集中于花纹块的上述端部上的踵趾(heel and toe)磨损。特别是,在胎面部采用了柔软的橡胶配合的无防滑钉轮胎的场合,如上所述的不均匀磨损更为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课题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隔着纵沟而相邻的花纹块列的横沟上,设置有抑制花纹块的轮胎周向变形的变形抑制部,并且将该变形抑制部在各个花纹块列上沿轮胎周向间隔地设置,且将其相位在轮胎周向错开,由此配置为跨越上述纵沟的锯齿状,基于上述构成,不使雪上行驶性能降低且可抑制不均匀磨损的发生。
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且沿轮胎周向连续并延伸的一条纵沟的两侧,配置有由横沟划分的花纹块沿轮胎周向排列的第一花纹块列及第二花纹块列,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及第二花纹块列的各个花纹块中,形成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多条刀槽花纹,上述第一花纹块列的横沟与上述第二花纹块列的横沟,实质上在隔着上述纵沟而对置的位置上开有口,并且,在上述第一花纹块列及第二花纹块列的横沟中,设置有抑制与该横沟面对的花纹块在轮胎周向的变形的变形抑制部,且该变形抑制部在各个花纹块列中沿轮胎周向被间隔地配置,并使其相位在轮胎周向错开,由此被配置为跨越上述纵沟的锯齿状。
并且,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即上述变形抑制部是通过使沟底隆起来减小了横沟沟深的拉筋及/或局部地减小了横沟的沟宽的窄幅部。
并且,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充气轮胎,即上述第一花纹块列的横沟的上述变形抑制部由上述拉筋构成,并且,上述第二花纹块列的上述变形抑制部由窄幅部构成。
并且,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充气轮胎,即上述第一花纹块列被配置在最接近轮胎赤道的位置上,上述第二花纹块列被配置于该轮胎轴向外侧。
并且,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4所述的充气轮胎,即在轮胎赤道侧设置有上述拉筋,由此上述第一花纹块列的横沟在上述第二花纹块列侧的深度较大。
并且,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技术方案1~5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即上述胎面部在上述第二花纹块列的轮胎轴向外侧,具有由横沟划分且设有多条刀槽花纹的花纹块在轮胎周向排列的第三花纹块列,该第三花纹块列的横沟被配置在不与第二花纹块列的横沟相对置的位置上,并且,在第三花纹块列的花纹块上设置的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的间距,大于在第二花纹块列的花纹块上设置的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的间距。
在本发明中,在胎面部设置有隔着纵沟相邻的第一、第二花纹块列,并且,在该各个花纹块中形成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多条刀槽花纹。由此,得以发挥雪上性能及冰上性能。并且,在第一、第二花纹块列的横沟中,设置有抑制轮胎周向变形的变形抑制部。从而,提高了花纹块的抗磨损性能。并且,变形抑制部在各个花纹块列中,沿轮胎周向被间隔地设置,且使其相位在轮胎周向错开,由此被分散地配置为跨越上述纵沟的锯齿状,因此不会使雪上性能大幅降低且可提高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2(A)是其局部放大图,(B)是表示投影在投影面VP上的横沟的开口部的投影图。
图3(A)是其局部放大图,(B)是其A-A放大剖视图。
图4(A)、(B)是图3(B)中的B-B放大剖视图。
图5是说明窄幅部的胎面花纹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7是实施例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8是实施例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9是比较例1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10是比较例2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附图符号说明如下1充气轮胎;2胎面部;3纵沟;3a中央纵沟;3b中间纵沟;3c外侧纵沟;4横沟;4a中央横沟;4b中间横沟;4c外侧横沟;5a中央花纹块;5b中间花纹块;5c胎肩花纹块;6变形抑制部;7拉筋;8窄幅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在该胎面部2上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条纵沟3;朝向与该纵沟相交方向延伸的多条横沟4。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作为轿车用的无防滑钉轮胎而构成。
上述纵沟3包括在轮胎赤道C上延伸的一条中央纵沟3a;配置于其两侧、且在最靠近接地端E侧上延伸的一对外侧纵沟3c、3c;在该外侧纵沟3c和中央纵沟3a之间延伸的一对中间纵沟3b、3b。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纵沟3b、3c实质上被设置在关于轮胎赤道C线对称的位置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纵沟3a沿轮胎周向直线状延伸。另外,中间及外侧的各纵沟3b及3c,以较小的间距及振幅锯齿状地形成沟缘,但基本沿着轮胎周向延伸。此种沟在增加边缘长度,从而提高冰上抓地力等方面较为理想。但是,纵沟3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种形态,也可以包括波浪形及清晰的锯齿状等各种形状。
各纵沟3在轮胎轴向上的宽度及深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充分发挥出其在冰雪路面上的行使性能,纵沟3的轮胎轴向沟宽优选为4mm以上,更优选为5mm以上,并且关于其上限,优选为8mm以下,更优选为7mm以下。并且,纵沟3的沟深优选为8mm以上,更优选为9mm以上,并且优选为12mm以下,更优选为11mm以下。
上述横沟4包括横穿中央纵沟3a和中间纵沟3b之间并延伸的中央横沟4a;横穿中间纵沟3b和外侧纵沟3b之间并延伸的中间横沟4b;横穿外侧纵沟3c和接地端E之间并延伸的外侧横沟4c。
由此,在中央纵沟3a和中间纵沟3b之间,形成有中间花纹块5a沿轮胎周向排列的第一花纹块列R1,在中间纵沟3b和外侧纵沟3c之间,形成有中间花纹块5b沿轮胎周向排列的第二花纹块列R2,而且在外侧纵沟3c和接地端E之间形成有胎肩花纹块5c沿轮胎周向排列的第三花纹块列R3。
在各花纹块5a至5c上,均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且被基本平行地间隔设置的多条刀槽花纹S。各刀槽花纹S形成为宽度较窄的狭缝状的切槽,从而在行驶时壁面互相接触。虽然未作特别限定,刀槽花纹S的厚度优选为例如0.3~1.0mm。并且,刀槽花纹S的深度也未作特别限定,但优选为横沟4的最大深度的50~100%,更优选为60~85%左右。
并且,“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刀槽花纹”是指,连接刀槽花纹S两端的直线,相对轮胎轴向以45度以下的角度倾斜的情况,但更优选以0~35度的小角度倾斜。并且,刀槽花纹S可通过将直线状、波浪状及/或锯齿状等各种形状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而形成。作为特别优选的刀槽花纹S,是如图1所示的,中央部形成为锯齿状且其两端部与直线部连接的形状,特别优选为两端朝向纵沟3开有口的全开型或半开型。此种刀槽花纹S对于各种方向均可使其边缘发挥作用,从而可以发挥出在冰面上的较高的抓地性能。
并非特别限定,但为了发挥出在积雪路面上较高的雪柱剪切能力,上述各横沟4的沟宽优选为3mm以上,更优选为5mm以上,并且优选为9mm以下,更优选包括7mm以下的部分。并且,横沟4的沟深也未作特别限定,但优选为包括纵沟3的沟深的90~100%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中央横沟4a相对轮胎轴向以较小的角度,例如以5~30度左右倾斜并延伸。由此,中央花纹块5a几乎被划分为平行四边形。并且,中央横沟4a几乎以固定的间隔被配置于轮胎周向。并且,由于是“几乎以固定的间隔”,因此,中央横沟4a可以具有基于可变间距(variable pitch)方法等的变化的间距。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中间横沟4b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为具有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凸出的部分的大致V字状。此种中间横沟4b可以提高积雪路上对路面的咬合性。并且,在结冰路面上,通过增大边缘长度及对于各种方向均使边缘发挥出功能,由此可以获得较高的抓地力。并且,中间横沟4b相对轮胎轴向的倾斜,优选为小于中央纵沟4a的倾斜。由此,可以提高中间花纹块5b在轮胎周向的两端部的刚性,并可抑制其踵趾磨损。
并且,在由中间横沟4b划分的中间花纹块5上,设有在其几乎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小沟9。该小沟9形成为例如沟宽为纵沟3的20~50%,且沟深为纵沟3的沟深的20~50%。并且,小沟9优选为非直线状。本实施方式的小沟9通过包括弯曲部并在轮胎周向延伸,来增大了其沟边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冰上性能。
并且,设于第二花纹块列R2的中间横沟4b,隔着中间纵沟3b,在与第一花纹块列R1的中央横沟4a实质上相对置的位置上开有口。这里,“实质上相对置”是指,如图2(A)所示,投影开口部是指在与包含轮胎赤道C的平面平行的平面VP上,投影了各个横沟4a、4b的上述中间纵沟3b侧的开口部,该投影开口部4ao及4bi(如图2(B)所示),具有至少局部重合的重合部X。
这样,隔着中间纵沟3b使中央横沟4a和中间横沟4b相对置并开有口,由此如图2(A)所示,可以形成几乎呈十字状的沟交叉部G。该沟交叉部G在积雪路面上行驶时,可以在接地面上形成刚性较高的十字状的较大雪柱,并且可以将其剪切,因此可以发挥出较大的驱动力及制动力。从而,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可以大幅度提高积雪路面行驶性能。
另外,在沟交叉部G,中央花纹块5a和中间花纹块5b的各拐角部5ae、5be相接近,在该部分容易发生踵趾磨损。其理由大致被推定为,在一个的花纹块5a的拐角部5ae发生滑动时,其隔着纵沟3b被传递到另一个花纹块5b的拐角部5be,从而产生滑动。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央横沟4a和中间横沟4b上设有变形抑制部6,该变形抑制部可抑制面对该横沟的花纹块在轮胎周向的变形,例如倒塌变形。
关于上述变形抑制部6,作为一个实施方式,例如,如图3(A)及其A-A剖视图即图3(B)所示,其包含拉筋7,该拉筋通过使横沟4的沟底隆起,来将该横沟4的沟深d2局部减小为本例中的d1。本实施方式的拉筋7被表示为局部减少横沟4的沟深d2的部分。此种拉筋7可以抑制配置于其两侧的花纹块5a、5a在轮胎周向的变形,因此可以抑制该花纹块5a在轮胎周向两端部上的滑动,从而可以抑制向该部分的不均匀磨损的发生。
虽然未作特别限定,横沟4中设有拉筋7的部分的深度d1,如果过小的话,在雪上的排雪性能等有可能降低,相反如果过大的话,则有可能降低上述花纹块的变形抑制效果。根据此种观点,上述横沟4的上述深度d1优选为横沟4的最大深度d2的1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并且关于上限,优选在80%以下,更优选在50%以下。但是,在横跨横沟4的全长范围来设置拉筋7的场合下,上述最大深度d2采用相同花纹块列中且没有设置拉筋7的横沟(后述)的最大深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拉筋7包括以一定高度在横沟内延伸的基部7a;与该基部7a连接且高度逐渐减小的副部7b。在本实施方式中,拉筋7由一个基部7a和一个副部7b构成。但是,拉筋7的构成并不局限于图中的形态,可以包括在基部7a的两侧分别具有副部7b的形态、及反复进行高度增减等各种形态。
对拉筋7的沿横沟4的长度TL也未作特别限定,但如果过小的话,容易降低上述花纹块5的变形抑制效果,相反如果过大的话,则有可能降低排水性能及雪上性能等。根据此种观点,拉筋7的沿横沟4的长度TL优选为横沟4的全长GL的2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并且关于上限,优选为80%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下。
图4表示图3(B)的B-B剖视图。如图4(A)所示,拉筋7可以与横沟4的沟壁4w、4w形成为一体。此时,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抑制花纹块5a在轮胎周向的变形。并且,如图4(B)所示,拉筋7也可以是通过宽度较窄的切缝7e、7e而与上述沟壁4w、4w分离的形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沟的容积被控制在最小,因此在抑制排水性能等的降低这一点上较为优选。
并且,关于变形抑制部6,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其可以包括将横沟4的沟宽W1局部减小为W2的窄幅部8。当轮胎周向的剪切力作用于花纹块5b时,宽度较窄的窄幅部8容易使其沟壁彼此之间接触,使隔着该窄幅部8相邻的花纹块5b、5b一体化,从而提高了花纹块的刚性,并能够抑制轮胎周向的变形。从而,窄幅部8也可以抑制花纹块5a在轮胎周向的两端部上的滑动,并可以提高其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虽然未作特别限定,但窄幅部8的沟宽W2如果过大的话,则降低上述花纹块的变形抑制效果。根据此种观点,窄幅部8的沟宽W2优选为1.8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
关于窄幅部8的长度SL,虽然也未作特别限定,但如果过小的话,则有可能降低上述花纹块的变形抑制效果,如果过大的话,则有使排雪性能显著降低的倾向。根据此种观点,窄幅部8的长度SL优选为横沟4的全长GL的2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并且关于上限,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
这里,拉筋7的长度TL及窄幅部8的长度,以及横沟4的全长,均为沿横沟4的沟中心线GC(图5所示)的路线长度。
并且,虽然未图示,但变形抑制部6当然包括使窄幅部8的沟底隆起的形态。
如图1所示,就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而言,上述变形抑制部6在第一、第二花纹块列R1、R2上分别被间隔地配置于轮胎周向,并且使其相位在轮胎周向错开,由此变形抑制部6跨越中间纵沟3b并被配置为锯齿状。换言之,如果交替地连接设置于中间纵沟3b两侧的变形抑制部6,则描绘出锯齿状曲线。
变形抑制部6在抑制花纹块的不均匀磨损的同时,可以局部地降低横沟4的沟容积,因此有使排雪性能降低的倾向。特别是在各个花纹块R1、R2的所有各横沟4a、4b上设有变形抑制部6时,雪上性能显著降低。但是,在第一花纹块列R1和第二花纹块列R2中,在轮胎周向错开了变形抑制部6的发生周期的相位,由此,在所有的沟交叉部G处,仅出现一个在各花纹块列R1、R2中分别每隔一个横沟周期性地设置的变形抑制部6。即,通过将变形抑制部6均衡地分散地配置在第一及第二花纹块列R1、R2中,可将雪上性能的降低控制在最小范围,并抑制不均匀磨损的发生。
这里,根据发明人的试验,可以确认到,即当在各花纹块列R1、R2中每隔两个设置一个变形抑制部6时,各个花纹块列R1、R2的不均匀磨损抑制效果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并且,如上所述,在十字状的沟交叉部G,变形抑制部6被设于对置的横沟4a、4b中的任意一个上。由此,在设有该变形抑制部6的一侧的花纹块5a的拐角部5ae处,如果能抑制相对路面的滑动的话,则也可将上述的向另一侧花纹块5b的拐角部5be的滑动传递控制在较小范围。由此,对于与没有设置变形抑制部6的横沟4面对的花纹块而言,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拐角部的不均匀磨损。
这里,由于与轮胎赤道C最近的第一花纹块列R1所包含的中央花纹块5a承受最大的接地压,因此与第二花纹块列R2所包含的中间花纹块5b相比,相对路面的滑动相对较小。由此,就中央花纹块5a而言,与提高抗不均匀磨损性能相比,抑制雪上性能的降低较为有效。另一方面,配置于中央花纹块5a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中间花纹块5b,与中央花纹块5a相比,基于接地压的相对降低,而相对路面的滑动增大,因此与雪上性能相比,相对地提高抗不均匀磨损性能较为有效。
并且,由于雪上性能受到横沟4的沟宽的很大影响,所以在变形抑制部6中,横沟4的沟宽没有实质性减小的拉筋7,与窄幅部8相比,可以将雪上性能的降低抑制在较小范围。
鉴于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花纹块列R1中延伸的中央横沟4a中,作为变形抑制部6采用了雪上性能的降低较小的拉筋7,并且,在第二花纹块列R2中延伸的中间横沟4b中,作为对抗不均匀磨损性较为有效的变形抑制部6采用窄幅部8。由此,在两个花纹块列R1、R2中,分别可以平衡地提高雪上性能和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并且,如图3所示,第一花纹块列R1的中央横沟4a在轮胎赤道侧局部地设有拉筋7。由此,中央横沟4a可以确保在第二花纹块列R2侧(即,上述沟交叉部G侧)的较大深度。在此种实施方式中,当在积雪路面上行驶时,被中央横沟4a踩实的雪柱欲向沟深较大侧移动,并在上述沟交叉部G形成密度较大和刚性较高的十字状雪柱。从而,在将其剪切时,可以获得较大的驱动力及制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雪上性能。为了能够可靠地起到上述作用,拉筋7优选至少在第二花纹块列R2侧具有隆起高度圆滑地减少的上述副部7b。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横穿第三花纹块列R3的外侧横沟4c,相对轮胎轴向以5~30度左右的小角度倾斜。并且,外侧横沟4c沿与中央横沟4a相反的方向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横沟4c隔着外侧纵沟3b被设置在不与中间横沟4b相对置的位置上。对置的定义如上所述。因此,在外侧纵沟3c开有口的外侧横沟4c及中间横沟4b的各个开口部,被投影到与轮胎赤道平行的平面上时,不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胎肩花纹块5c本来容易发生不均匀磨损,因此通过如上构成,可以防止外侧纵沟3c两侧的花纹块拐角的直线对准,从而提高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并且,如图1所示,设置于胎肩花纹块5c的刀槽花纹S在轮胎周向的间距Pc,形成为大于设置于中间花纹块5b的刀槽花纹S在轮胎周向的间距Pb。由此,可以防止与中间花纹块5b相比,对于路面相对更容易产生滑动的胎肩花纹块5b的刚性降低,从而抑制不均匀磨损的发生。并且,中间花纹块5b及胎肩花纹块5c的轮胎周向刚性被均匀化,从而可以防止不均匀磨损集中于胎肩花纹块5c。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中,可提高胎面花纹的花纹块整体的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这里,对于胎肩花纹块5c中的上述刀槽花纹S的间距Pc,与上述中间花纹块5b中的刀槽花纹S的间距Pb的比(Pc/Pb),未特别限定,但如果过小的话,则不均匀磨损有可能集中于胎肩花纹块5c,相反如果过大的话,则不均匀磨损有可能集中于中间花纹块5b。根据此种观点,上述比(Pc/Pb)优选为1.1以上,更优选为1.2以上,并且关于上限,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3以下。上述各间距Pb、Pc均为平均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花纹块5a的刀槽花纹S在轮胎周向的间距Pa,被设定为与中间花纹块5b的间距实质上相同。
对于上述胎肩花纹块5c的刀槽花纹S在轮胎周向的间距Pc未作特别限定,但如果过小的话,不均匀磨损容易集中于该胎肩花纹块5c,相反如果过大的话,则有降低刀槽花纹S在冰上的水膜去除效果的倾向。根据此种观点,上述间距Ps优选为2.5mm以上,更优选为3.0mm以上,并且关于上限,优选为6.0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
并且,设置于各花纹块5a至5c中的刀槽花纹S的条数,可根据各个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和上述刀槽花纹S的间距等适宜决定。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除轿车用轮胎外,还适用于各种类别的充气轮胎。并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如上述具体的胎面花纹,当然可以适用于各种具体的胎面花纹。例如,变形抑制部6既可以全部为拉筋7,也可以全部由窄幅部8构成。并且,变形抑制部6可以在各花纹块列中包含拉筋7和窄幅部8。
(胎面花纹A)试制具有图6~9所示花纹的尺寸为195/65R15的充气子午线轮胎(无防滑钉轮胎),并对下述性能做了测试。各部分的通用规格如下。
胎面宽度TW160mm纵沟3a~3c的沟宽6.8mm纵沟3a~3c的沟深10.0mm横沟4a~4c的沟宽W15.8mm横沟4a~4c的沟深d210.0mm中央横沟4a相对轮胎周向的角度90度中间横沟4b相对轮胎周向的角度90度外侧横沟4c相对轮胎周向的角度80度刀槽花纹的厚度0.5mm刀槽花纹相对轮胎轴向的角度0度并且,测试方法如下。
<冰上性能>
将各供试验用轮胎安装于排气量为2000cc的国产四轮驱动车上,在0℃气温环境下的结冰路面上,且在速度15km/h下实施完全锁定(fulllock)的紧急制动,并测定其制动距离。结果关于各制动距离的倒数,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冰上性能越优越。
<雪上性能>
使上述测试车辆行驶在积雪路面轮胎测试跑道上,并通过专业驾驶员的感官来评价有关方向盘操控感、刚性感、抓地感等的特性。结果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雪上性能越好。
<抗磨损性能>
使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沥青路面上行驶3000km,并测定花纹块的轮胎周向两端部的磨损量(平均值)与花纹块的中央部的磨损量的差。测定对轮胎周向3处花纹块进行,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关于各个平均值的倒数,以比较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抗不均匀磨损性能越好。
测试结果等如表1所示。
(见下一页)
表1

从测试结果可知,实施例的轮胎不会使在雪上及冰上的行驶性能降低且可提高抗磨损性能。
(胎面花纹B)基于表2的规格,试制具有图1及图10的实质上点对称的花纹且尺寸为195/65R15的充气子午线轮胎(无防滑钉轮胎),并对与上述相同的性能做了测试。各部分的通用规格如下。
胎面宽度TW160mm纵沟3a~3c的沟宽5.0mm(平均)纵沟3a~3c的沟深10.0mm横沟4a~4c的沟宽W15.0mm(平均)横沟4a~4c的沟深d210.0mm中央横沟4a相对轮胎周向的角度70度中间横沟4b相对轮胎周向的角度75度、85度的V字状外侧横沟4c相对轮胎周向的角度80度测试结果等如表2所示。
(见下一页)从测试结果可知,实施例的轮胎不会使在雪上及冰上的行驶性能降低且可提高抗磨损性能。
表2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部且沿轮胎周向连续并延伸的一条纵沟的两侧,配置有由横沟划分的花纹块沿轮胎周向排列的第一花纹块列及第二花纹块列,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及第二花纹块列的各个花纹块中,形成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多条刀槽花纹,上述第一花纹块列的横沟与上述第二花纹块列的横沟,实质上在隔着上述纵沟而对置的位置上开有口,并且,在上述第一花纹块列及第二花纹块列的横沟中,设置有抑制与该横沟面对的花纹块在轮胎周向的变形的变形抑制部,该变形抑制部在各个花纹块列中沿轮胎周向被间隔地配置,并且使其相位在轮胎周向错开,由此配置为跨越上述纵沟的锯齿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变形抑制部是通过使沟底隆起来减小了横沟沟深的拉筋及/或局部地减小了横沟的沟宽的窄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花纹块列的横沟的上述变形抑制部由上述拉筋构成,并且,上述第二花纹块列的上述变形抑制部由窄幅部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花纹块列被配置在最接近轮胎赤道的位置上,上述第二花纹块列被配置于该轮胎轴向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赤道侧设置上述拉筋,由此上述第一花纹块列的横沟在上述第二花纹块列侧的深度较大。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胎面部在上述第二花纹块列的轮胎轴向外侧,具有由横沟划分且设有多条刀槽花纹的花纹块在轮胎周向排列的第三花纹块列,该第三花纹块列的横沟被配置在不与第二花纹块列的横沟相对置的位置上,并且,在第三花纹块列的花纹块上设置的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的间距,大于在第二花纹块列的花纹块上设置的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的间距。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降低雪上行驶性能且提高抗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部(2)且沿周向延伸的一条纵沟(3b)的两侧,配置有由横沟(4)划分的花纹块沿周向排列的第一及第二花纹块列(R1、R2)。在第一及第二花纹块列的各个花纹块(5a、5b)中,形成有多条刀槽花纹(S)。横沟(4a、4b)在隔着纵沟(3a)实质上对置的位置上开有口,并且,在第一及第二花纹块列(R1、R2)的横沟(4a、4b)中,设置有抑制与该横沟面对的花纹块在轮胎周向的变形的变形抑制部(6)。该变形抑制部(6)在各个花纹块列(R1、R2)中沿周向间隔地配置,并使其相位在轮胎周向错开,由此配置为跨越纵沟(3a)的锯齿状。
文档编号B60C11/03GK1990280SQ20061016225
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7日
发明者日野秀彦 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