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1856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毂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提供稳固轴承位置,并兼具减轻花毂重量的设计,特别涉及一种轮毂结构。
背景技术
自行车具有能远行又兼顾环保的特性,而在注重休闲生活的今日,于户外从事休闲活动,体验大自然的舒畅,最合适亦最能达到运动健康的即是骑自行车,自行车兜风不但能锻炼体魄,还可怡情养性,是最适合现代人的运动,且在施行周休二日的情况下,以及自行车专用道的设立,人们更增加了许多休闲时间与运动空间,因此在生活水平提升的今日, 自行车市场更被人们所重视。现有的自行车花毂结构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案号第13085 号,『自行车花毂棘轮』,其是一种自行车花毂棘轮,其花毂外侧边处利用容置槽配合设置一卡结环套,卡结环套的内部环槽设有若干齿状的卡结齿,相对卡结环套位置另配合设有一齿盘结合座,齿盘结合座上结合有一以上的卡契块、一以上的弹性组件及一弹性圈,其中齿盘结合座具有一延伸入卡结环套的配合段,该配合段的周缘预设位置处并切设有一端封闭的滑槽,滑槽的封闭端并设有一限位槽,另配合段的外周缘圈设有一弹性槽,卡契块配合齿盘结合座的滑槽形状设置,而小于滑槽,一边外侧缘配合配合段的外周缘弧形状,该处并设置有若干个卡结齿及凹设有一弹性槽,卡契块的外切边另设有一限位槽;借由上述结构,达卡结连动的时间短,使自行车的踩踏起步快及使用的功能性较佳。然而,该种现有的自行车花毂结构虽可提供心轴穿设花毂、轴承及齿盘结合座的功效,让齿盘结合座上设置的齿盘受链条带动,以由齿盘结合座带动花毂使轮子旋转,但事实上,其心轴必须额外套设一管件,才能让轴承侧面受到管件的抵接定位,使轴承不会轻易位移,但此造成花毂整体重量的增加,且必须额外设计如何让管件相对心轴稳固设置,才不会因为管件的晃动移位而影响到轴承应有的位置,故其实用性相当有限,有必要加以研发可提供稳固轴承位置,并兼具减轻花毂重量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轮毂结构,其提供减轻重量的功效,使轴承得以稳固定位不摇动脱位。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轮毂结构包括一花毂、一心轴及一棘轮座,其中该花毂两端分别开设相互贯通的一第一容孔及一第二容孔,而该心轴穿设第一容孔及第二容孔,且心轴于对应第一容孔处环设有一第一凸缘,而一第一轴承套设心轴并抵于第一凸缘侧端,并以一第一封盖与第一容孔组设,使第一轴承两侧受到第一封盖与第一凸缘的限位固定;该棘轮座两端分别开设相互贯通的一第三容孔及一第四容孔,而该心轴穿设第三容孔及第四容孔,以及心轴于对应第二容孔处环设有一第二凸缘,而一第二轴承套设心轴并抵于第二凸缘侧端,并以该棘轮座设有第三容孔处与第二容孔组设,该心轴于对应第三容孔处套设一螺件,而一第三轴承套设于心轴上并抵于该螺件侧端,且心轴上套设一抵环, 第二轴承及第三轴承分别抵于抵环两侧,让第二轴承受到第二凸缘及抵环的限位固定,而第三轴承受到螺件及抵环的限位固定;该心轴于对应第四容孔处环设有一第三凸缘,而一第四轴承套设心轴并抵于第三凸缘侧端,并以一第二封盖与第四容孔组设,使第四轴承两侧受到第二封盖与第三凸缘的限位固定;借此,该第一、二、三、四轴承两侧各受到抵顶限位而不会摇动脱位,且不用在第三、四轴承间额外增设定位用管件,故可提供减轻重量的功效。本实用新型的花毂于第一容孔内壁环设一道与第一凸缘齐平的第一阶缘,该第一阶缘供第一轴承侧端上部抵接,花毂于第二容孔内壁环设一道与第二凸缘齐平的第二阶缘,该第二阶缘供第二轴承侧端上部抵接,该棘轮座于第三容孔内壁环设一道与螺件侧端齐平的第三阶缘,该第三阶缘供第三轴承侧端上部抵接,该棘轮座于第四容孔内壁环设一道与第三凸缘齐平的第四阶缘,该第四阶缘供第四轴承侧端上部抵接,借此使第一、二、三、 四轴承侧端上下部位皆受到抵顶限位,而不轻易摇动脱位。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提供减轻重量的功效,使轴承得以稳固定位不摇动脱位。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各组件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剖视图。图中标号说明1花毂11第一容孔 12第二容孔 13第一轴承14第一阶缘 15第二轴承 16第三轴承 17第二阶缘18第四轴承 2心轴21第一凸缘 22第二凸缘23螺件24抵环25第三凸缘 3棘轮座31第三容孔 32第四容孔 33第三阶缘 34第四阶缘4第一封盖 5第二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轮毂结构,请参阅
图1至图3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实施例,包括一花毂1、一心轴2及一棘轮座3,其中该花毂1两端分别开设相互贯通的一第一容孔11及一第二容孔12,而该心轴2穿设第一容孔11及第二容孔12,且心轴2于对应第一容孔11处环设有一第一凸缘21,而一第一轴承13套设心轴2并抵于第一凸缘21侧端,并以一第一封盖4与第一容孔11组设, 使第一轴承13两侧受到第一封盖4与第一凸缘21的限位固定,如
图1、图3所示,该心轴2
4穿入花毂1后,其两端透出第一容孔11及第二容孔12外,且该花毂1于第一容孔11内壁环设一道与第一凸缘21齐平的第一阶缘14,该第一阶缘14供第一轴承13侧端上部抵接, 使第一轴承13侧端上下部分各受到第一阶缘14及第一凸缘21的抵接,第一轴承13另一侧端受到第一封盖4的抵接,使第一轴承13被稳固限位不轻易摇脱;该棘轮座3两端分别开设相互贯通的一第三容孔31及一第四容孔32,而该心轴2 穿设第三容孔31及第四容孔32,以及心轴2于对应第二容孔12处环设有一第二凸缘22, 而一第二轴承15套设心轴2并抵于第二凸缘22侧端,并以该棘轮座3设有第三容孔31处与第二容孔12组设,该心轴2于对应第三容孔31处套设一螺件23,而一第三轴承16套设于心轴2上并抵于该螺件23侧端,且心轴2上套设一抵环对,第二轴承15及第三轴承16 分别抵于抵环M两侧,让第二轴承15受到第二凸缘22及抵环M的限位固定,而第三轴承 16受到螺件23及抵环M的限位固定;如
图1、图3所示,该棘轮座3与花毂1组设,而第二容孔12与第三容孔31相对, 心轴2穿设该棘轮座3,其一端透出第四容孔32外,以及花毂1于第二容孔12内壁环设一道与第二凸缘22齐平的第二阶缘17,该第二阶缘17供第二轴承15侧端上部抵接,该棘轮座3于第三容孔31内壁环设一道与螺件23侧端齐平的第三阶缘33,该第三阶缘33供第三轴承16侧端上部抵接,形成第二轴承15 —侧端上下部位受到第二阶缘17及第二凸缘22 的抵接,另一侧端受到抵环M的抵接,第三轴承16 —侧端上下部位受到第三阶缘33及螺件23的抵接,另一侧受到抵环M的抵接,即第二轴承15与第三轴承16以该抵环M相隔的型态;该心轴2于对应第四容孔32处环设有一第三凸缘25,而一第四轴承18套设心轴 2并抵于第三凸缘25侧端,并以一第二封盖5与第四容孔32组设,使第四轴承18两侧受到第二封盖5与第三凸缘25的限位固定,如
图1、图3所示,该棘轮座3于第四容孔32内壁环设一道与第三凸缘25齐平的第四阶缘34,该第四阶缘34供第四轴承18侧端上部抵接,形成第四轴承18 —侧端上下部位受到第四阶缘34及第三凸缘25的抵接,另一侧端受到第二封盖5的抵接,借此该第一、二、三、四轴承13、15、16、18两侧各受到抵顶限位而不会摇动脱位,且不用在第三、四轴承16、18间额外增设定位用管件,故可提供减轻重量的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花毂、一心轴及一棘轮座,其中该花毂两端分别开设相互贯通的一第一容孔及一第二容孔,而该心轴穿设第一容孔及第二容孔,且心轴于对应第一容孔处环设有一第一凸缘,而一第一轴承套设心轴并抵于第一凸缘侧端,并以一第一封盖与第一容孔组设,使第一轴承两侧受到第一封盖与第一凸缘的限位固定;该棘轮座两端分别开设相互贯通的一第三容孔及一第四容孔,而该心轴穿设第三容孔及第四容孔,以及心轴于对应第二容孔处环设有一第二凸缘,而一第二轴承套设心轴并抵于第二凸缘侧端,并以该棘轮座设有第三容孔处与第二容孔组设,该心轴于对应第三容孔处套设一螺件,而一第三轴承套设于心轴上并抵于该螺件侧端,且心轴上套设一抵环,第二轴承及第三轴承分别抵于抵环两侧,让第二轴承受到第二凸缘及抵环的限位固定,而第三轴承受到螺件及抵环的限位固定;该心轴于对应第四容孔处环设有一第三凸缘,而一第四轴承套设心轴并抵于第三凸缘侧端,并以一第二封盖与第四容孔组设,使第四轴承两侧受到第二封盖与第三凸缘的限位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花毂于第一容孔内壁环设一道与第一凸缘齐平的第一阶缘,该第一阶缘供第一轴承侧端上部抵接,花毂于第二容孔内壁环设一道与第二凸缘齐平的第二阶缘,该第二阶缘供第二轴承侧端上部抵接,该棘轮座于第三容孔内壁环设一道与螺件侧端齐平的第三阶缘,该第三阶缘供第三轴承侧端上部抵接,该棘轮座于第四容孔内壁环设一道与第三凸缘齐平的第四阶缘,该第四阶缘供第四轴承侧端上部抵接。
专利摘要一种轮毂结构,包括花毂、心轴及棘轮座,花毂两端分别开设相互贯通的第一及第二容孔,该心轴穿设第一及第二容孔,心轴于对应第一容孔处环设有第一凸缘,第一轴承套设心轴抵于第一凸缘侧端;棘轮座两端分别开设相互贯通的第三及一第四容孔,该心轴穿设第三及第四容孔,以及心轴于对应第二容孔处环设有第二凸缘,而第二轴承套设心轴并抵于第二凸缘侧端,棘轮座设有第三容孔处与第二容孔组设,该心轴于对应第三容孔处套设一螺件,而第三轴承套设于心轴上并抵于螺件侧端;该心轴于对应第四容孔处环设有第三凸缘,而第四轴承套设心轴并抵于第三凸缘侧端,并以第二封盖与第四容孔组设。本实用新型提供减轻重量的功效,使轴承得以稳固定位不摇脱。
文档编号B60B37/10GK202294084SQ20112039078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8日
发明者陈富胜 申请人:陈富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