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802375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具备上翻(tip-up)机构以及搁脚部(ottoman)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5-74051号公报中公开有能够将座椅座垫朝座椅靠背掀起(上翻)的汽车用上翻式座椅。在日本特开2003-237450号公报中公开有能够将座椅座垫的前座部作为搁脚部式的踏脚板使用的汽车用座椅。但是在具备上翻机构以及搁脚部双方的车辆用座椅中,在座椅座垫被朝座椅靠背掀起的上翻状态下,考虑到搁脚部成为妨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抑制在座椅座垫上翻状态下搁脚部成为妨碍的车辆用座椅。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具备:基座部,该基座部支承于车体地板部;座椅座垫,该座椅座垫的后端侧与所述基座部连结,能够以所述后端侧为中心上翻;搁脚部,该搁脚部的上端侧与所述座椅座垫的前端侧连结,能够以所述上端侧为中心前后旋转;联动机构,该联动机构具有挂设在所述基座部与所述搁脚部之间的连杆部件,使所述搁脚部与所述座椅座垫的上翻联动地向所述座椅座垫的后端侧旋转。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在支承座椅座垫的基座部与搁脚部之间挂设有联动机构的连杆部件,若座椅座垫被上翻,则上端侧与座椅座垫的前端侧连结的搁脚部向座椅座垫的后端侧(下表面侧)旋转。由此,能够抑制座椅座垫上翻状态下搁脚部成为妨碍。并且,由于座椅座垫的上翻与搁脚部的旋转联动,由此操作性良好。关于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搁脚部具有:搁脚部支架,该搁脚部支架从用于支承乘客的小腿部的搁脚部主体延伸,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座椅座垫所具备的座椅座垫框架的前端部连结,并且被所述联动机构所具备的施力部件向所述座椅座垫的后端侧施力;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在所述搁脚部主体向所述座椅座垫的前方侧延伸的状态下保持所述搁脚部支架;以及搁脚部侧连杆部件,该搁脚部侧连杆部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搁脚部支架在规定范围内旋转,并且与所述连杆部件连结,在所述座椅座垫上翻时旋转,从而与所述锁定机构卡合而解除所述保持。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在经由搁脚部支架而与座椅座垫框架的前端部连结的搁脚部主体向座椅座垫的前方侧延伸的状态下,锁定机构保持搁脚部支架。由此,能够使用搁脚部。在该状态下,若座椅座垫上翻,则联动机构的连杆部件所连结的搁脚部侧连杆部件旋转。由此,搁脚部侧连杆部件与锁定机构卡合,锁定机构对搁脚部支架的保持被解除。其结果,搁脚部支架即搁脚部主体由于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向座椅座垫的后端侧(下表面侧)旋转。这样,在本发明中,即使在搁脚部位于能够使用的位置的状态下,由于使搁脚部与座椅座垫的上翻联动而向座椅座垫的后端侧旋转,由此能够使操作性进一步变好。关于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锁定机构具备安装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的前端部并且与形成于所述搁脚部支架的齿啮合的卡锁,通过变更所述齿相对于所述卡锁的啮合位置,能够多级调整所述搁脚部支架相对于所述座椅座垫框架的保持位置,在所述搁脚部侧连杆部件设置有在所述座椅座垫上翻时与所述卡锁卡合并解除所述啮合的卡合部。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安装于座椅座垫框架的前端部的卡锁与形成于搁脚部的搁脚部支架的齿啮合。由此,在搁脚部主体向座椅座垫前方侧延伸的状态下,搁脚部支架被保持。上述的卡锁与搁脚部支架的齿的啮合位置能够变更,由此,能够多级调整搁脚部支架相对于座椅座垫框架的保持位置、即搁脚部主体相对于座椅座垫的调整位置。因此,能够提高使用搁脚部时乘客的舒适性。另一方面,若座椅座垫被上翻,则与联动机构的连杆部件连结的搁脚部侧连杆部件旋转,设置于搁脚部侧连杆部件的卡合部与卡锁卡合。由此,由于卡锁相对于搁脚部支架的齿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成解除卡锁对搁脚部支架的保持。关于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在所述卡锁设置有所述搁脚部侧连杆部件的卡合部能够抵接的凸部,当所述座椅座垫被上翻时,所述搁脚部侧连杆部件的卡合部与所述卡锁的凸部抵接,由此所述搁脚部支架的齿与卡锁的啮合被解除。由此,由于卡锁相对于搁脚部支架的啮合状态被解除,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成解除卡锁对搁脚部支架的保持。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能够抑制座椅上翻状态下搁脚部成为妨碍。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搁脚部已展开的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座椅座垫上翻并且搁脚部被收纳的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构成部件即座椅座垫框架以及搁脚部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立体图。图5是将图4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从不同角度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图6是将图4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以分解的状态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表示该车辆用座椅的搁脚部支架被卡锁锁定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卡锁对搁脚部支架的锁定被解除时的状况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锁定被解除的搁脚部支架返回到通常收纳位置时的状况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座椅座垫框架上翻并且搁脚部支架向容纳位置旋转的状态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图11是用于说明搁脚部支架从容纳位置返回通常使用位置时的状况的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图12是用于说明被卡锁锁定的搁脚部支架由于搁脚部侧连杆部件的旋转而被解除锁定时的状况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图1~图12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10进行说明。另外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箭头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结构>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10是能够将座椅座垫12(座部)向座椅靠背14(靠背部)掀起的上翻式的车辆用座椅,具备支承于未图示的车体地板部的基座部16、和与座椅座垫12的前端侧连结的搁脚部18。基座部16具有:下框架20(参照图1);在下框架20的左右两侧设置的侧盖22;设置于下框架20的前侧的前盖24。下框架20的下端部经由构成前后滑动机构的左右一对滑动导轨与车体地板部(均省略图示)连结,下框架20相对于车体地板部能够前后滑动。在该下框架20,经由周知的放倒(reclining)机构26与构成座椅靠背14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省略图示)的下端部连结。另外,在该下框架20,经由周知的上翻机构30与构成座椅座垫12的骨架的座椅座垫框架28(参照图3~图6)的后端侧连结。如图4所示,座椅座垫框架28具备由被弯曲加工为大致U字状的管材构成的框架主体32。框架主体32具备左右的侧部32A和沿座椅宽度方向将左右的侧部32A的前端部间连结的前部32B。在前部32B接合有用于连结搁脚部18的左右一对连结部34。上述连结部34由金属板材料形成,以板厚方向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状态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并且从前部32B朝座椅座垫12的前方侧突出。另外,在上述框架主体32接合有由多个钢丝形成为格子状的钢丝框架36(参照图5以及图6,在图4中省略图示),并且如图3所示,安装有被表皮38覆盖的未图示的衬垫。框架主体32的左右侧部32A的后端侧经由上翻机构30所具备的未图示的铰接部与下框架20连结。由此,座椅座垫框架28以能够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轴线S1(参照图4)旋转的方式与下框架20连结,座椅座垫12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16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通常位置与图3所示的上翻位置之间旋转。另外,如图1所示,上述的上翻机构30具备将座椅座垫12限制于通常位置的锁定机构42、和经由线缆46与该锁定机构42连结的上翻杆48。构成为,若操作该上翻杆48,则基于锁定机构42的上述限制被解除,座椅座垫12由于未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而向图3所示的上翻位置掀起。另一方面,搁脚部18是采用了棘轮机构的手动式的搁脚部,具备用于支承就座乘客的小腿部的搁脚部主体50。搁脚部主体50具有由金属板材料等形成为长条的方盆状(浅底箱状)的框架52(参照图6)。该框架52以长度方向沿座椅宽度的状态配置,并且在该框架52的表面侧安装有被表皮54(参照图1~图3)覆盖的未图示的衬垫。在框架52的内面侧配置有左右一对搁脚部支架56(参照图4~图6)。左右一对搁脚部支架56是由金属板材料等形成的,并具备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臂部56A、和从臂部56A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下端部)朝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固定部56B。在框架52的长度方向两端侧的内面,与左右搁脚部支架56的固定部56B对应地固定有上下一对螺栓58(参照图6)。上述螺栓58插通在形成于固定部56B的上下一对贯通孔60中并且与螺母62螺合。由此,各搁脚部支架56以各搁脚部支架56的臂部56A朝搁脚部主体50的上方侧延伸的状态固定于框架52的内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搁脚部支架56固定于分体形成的框架52,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搁脚部支架56与框架52一体形成。如图6所示,在臂部56A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设置有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形成为圆形状的轴承部56C。在该轴承部56C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64,在该贯通孔64内插通有阶梯螺栓66。该阶梯螺栓66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插通于在座椅座垫框架28的连结部34形成的圆形的贯通孔68,与配置于连结部34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螺母70(参照图4以及图5)螺合。由此,搁脚部支架56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以能够绕阶梯螺栓66(绕沿座椅宽度方向的轴线)旋转的方式与连结部34连结,搁脚部18能够以与座椅座垫12的前端侧连结的上端侧为中心前后旋转。另外,在连结部34,设置有从贯通孔68的孔缘部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套环72,该套环72的前端与臂部56A抵接。在上述套环72的上方且在连结部34,设置有构成锁定机构75的一部分的支轴部74。该支轴部74形成为带阶梯的圆柱状,并且从连结部34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在该支轴部74安装有锁定机构75的构成部件即卡锁76。卡锁76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弯曲为圆弧状,在形成于弯曲方向中央部的圆形的贯通孔78插入有支轴部74的小径部74A。由此,卡锁76经由支轴部74被连结部34支承。另外,在小径部74A的前端侧形成有外螺纹,通过该外螺纹与螺母80螺合来防止卡锁76从支轴部74脱落。在该卡锁76的弯曲方向一端侧的上表面形成有凸部76A以及凹部76B,在卡锁76的弯曲方向一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凸部76C。另外,在卡锁76的弯曲方向另一端侧的下表面形成有棘爪齿76D以及阶梯部76E。上述卡锁76能够在棘爪齿76D与搁脚部支架56的轴承部56C的外周面抵接的锁定位置、与棘爪齿76D从轴承部56C的外周面离开的非锁定位置之间,绕支轴部74旋转。在该卡锁76与连结部34之间架设有卡锁弹簧82。该卡锁弹簧82构成为,在卡锁76相对于锁定位置与非锁定位置之间的中央位置靠近锁定位置侧的状态下对卡锁76向锁定位置施力,在卡锁76相对于上述中央位置靠近非锁定位置侧的状态下对卡锁76向非锁定位置施力。在轴承部56C的外周面与上述的棘爪齿76D对应地形成有能够与棘爪齿76D啮合的棘爪齿56D。该棘爪齿56D形成为:当搁脚部支架56相对于连结部34位于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图7中实线所表示的位置与图8中双点划线所表示的位置之间)时,与棘爪齿76D对置。因此,在卡锁76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若搁脚部支架56旋转到上述角度范围内,则卡锁76的棘爪齿76D与搁脚部支架56的棘爪齿56D啮合。并且,棘爪齿76D、56D的形状被设定为:在该啮合状态下,搁脚部支架56向下方侧的旋转被限制,另一方面,允许搁脚部支架56向上方侧的旋转。另外,在上述角度范围内,能够使棘爪齿56D相对于棘爪齿76D的啮合位置多级变化。在上述啮合状态下,如图2所示,在搁脚部18向座椅座垫12的前方侧延伸的状态(以下称为展开状态)下,搁脚部支架56被卡锁76保持。由此,就座于座椅座垫12的乘客的小腿部能够被搁脚部18支承。另外,由于能够如上所述使棘爪齿56D相对于棘爪齿76D的啮合位置多级变化,因此能够多级调整搁脚部18相对于座椅座垫12的调整位置(倾斜角度)(参照图2的箭头A)。另外,如图6所示,在搁脚部支架56的轴承部56C,在棘爪齿56D的一侧形成有凸部56E。在卡锁76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该凸部56E在搁脚部支架56从图8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向图8中实线所示的位置转动时与卡锁76的阶梯部76E抵接。由此,卡锁76从锁定位置向非锁定位置掀起,卡锁76对搁脚部支架56的上述旋转限制被解除。另外,在卡锁76位于非锁定位置的情况下,该凸部56E在搁脚部支架56从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向图9中实线所示的位置转动时与卡锁76的凸部76C抵接。由此,卡锁76从非锁定位置向锁定位置转动。另外,在此时,搁脚部支架56旋转到轴承部56C的棘爪齿56D不与卡锁76的棘爪齿76D对置的位置,搁脚部支架56的旋转不被卡锁76限制。另一方面,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左右的搁脚部支架56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分别设置有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由金属板材料形成为长条状,在长度方向一端部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88(参照图6)。在该贯通孔88嵌合有环状的衬套90,在该衬套90的内侧插通有上述的阶梯螺栓66。由此,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以能够绕阶梯螺栓66即搁脚部支架56的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式被连结部34支承。另外,在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设置有从贯通孔88的孔缘部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套环92,该套环92的前端与搁脚部支架56抵接。在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固定有向搁脚部支架56侧突出的圆柱状的销94(卡合部)。该销94在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相对于连结部34相对旋转时,绕阶梯螺栓66转动。在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位于从连结部34大致向下方侧延伸的位置(图7~图9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该销94与卡锁76的凹部76B对置配置。在该状态下,卡锁76从非锁定位置向锁定位置的旋转被允许,在卡锁76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销94进入凹部76B内(参照图7)。在卡锁76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该销94在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从图10所示的位置向图11中实线所示的位置旋转时与卡锁76的凸部76A抵接。由此,卡锁76从锁定位置向非锁定位置旋转。但是,在其之后由于搁脚部侧支架56的凸部56E与卡锁76的凸部76C抵接,由此卡锁76从非锁定位置再次向锁定位置旋转。另外,对于该卡锁76而言,在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位于图11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并且卡锁76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若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向座椅座垫框架28的后端侧旋转,则如图12所示那样,卡锁76的凸部76A被销94按压,卡锁76向非锁定位置旋转。另外,在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与贯通孔88同心状地形成有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弯曲成圆弧状的长孔96。与该长孔96对应,在臂部56A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固定有圆柱状的销98(参照图6)。该销98从臂部56A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在该销9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圆筒状的衬套90,该衬套90插入于长孔96。由此,搁脚部支架56相对于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的旋转范围被限制在长孔96的范围内(搁脚部支架56与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能够在长孔96的范围内相对旋转)。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搁脚部支架56与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之间,设置有联动机构100的构成部件即受扭螺旋弹簧102。该受扭螺旋弹簧102绕上述套环92卷绕,卷绕方向一端部卡止于搁脚部支架56,卷绕方向另一端部卡止于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由此,搁脚部支架56对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向衬套90与长孔96的弯曲方向一端部96A抵接的方向施力。在上述构成的搁脚部18与上述的基座部16之间,挂设有联动机构100的构成部件即左右一对连杆部件104。上述连杆部件104由金属板材料等形成为长条状,长度方向一端部104A经由未图示的铰接部与上述下框架20连结。因此,各连杆部件104相对于基座部16能够绕沿座椅宽度方向的轴线S2(参照图4)旋转。该轴线S2设定为比座椅座垫12相对于基座部16的旋转轴线S1靠座椅前方侧。左右连杆部件10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104B与左右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连结。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106,在该贯通孔106嵌合有圆筒状的衬套108。在该衬套108的内侧插入有安装有垫圈110的阶梯螺栓112。该阶梯螺栓112插通于在连杆部件10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形成的贯通孔,并且与螺母114(参照图5)螺合。由此,连杆部件10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以能够绕阶梯螺栓112(绕沿座椅宽度方向的轴线)旋转的方式与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连结。在座椅座垫12(座椅座垫框架28)位于通常位置的状态下,左右连杆部件104如图4中实线所示,在座椅座垫框架28的下方侧大致沿座椅前后方向配置。在该状态下,左右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成为从连杆部件10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前端部)向座椅上方侧延伸的大致立起的姿势(参照图7~图9)。若座椅座垫12从该状态向上翻位置旋转,则左右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被左右连杆部件104拉起,左右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向座椅座垫框架28的后端侧(下表面侧)旋转(参照图4的双点划线以及图10)。另一方面,若座椅座垫12从上翻位置向通常位置旋转,则左右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被左右连杆部件104按压而向座椅座垫框架28的前方侧旋转(参照图11)。<作用以及效果>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在上述构成的车辆用座椅10中,当就座于座椅座垫12的乘客使用搁脚部18时,乘客只要克服受扭螺旋弹簧102的作用力使搁脚部18从图2所示的通常收纳位置向座椅前方侧旋转即可。由此,若搁脚部支架56从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旋转到图7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则卡锁76的棘爪齿76D与轴承部56C的棘爪齿56D啮合。由此,搁脚部支架56向座椅座垫12的后端侧的旋转被限制,搁脚部18成为展开状态。但是,搁脚部支架56向与图7中实线所示的位置相比靠座椅前方侧的位置的旋转被允许,能够变更轴承部56C的棘爪齿56D相对于卡锁76的棘爪齿76D的啮合位置。因此,乘客能够在图2(图7)中实线所示的位置与图2(图8)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之间多级调整搁脚部18(搁脚部支架56)相对于座椅座垫12的调整位置。由此,能够提高使用搁脚部18的乘客的舒适性。另一方面,在乘客停止使用搁脚部18而要将搁脚部18收纳于通常收纳位置时,乘客通过使搁脚部18向上方侧旋转,使搁脚部支架56旋转到图8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即可。由此,通过搁脚部支架56的凸部56E与卡锁76的阶梯部76E抵接,使得卡锁76向非锁定位置上翻,被卡锁弹簧82保持于非锁定位置。因此,搁脚部支架56由于受扭螺旋弹簧102的作用力而向座椅后方侧(座椅下方侧)旋转。在旋转时,如图9所示,通过搁脚部支架56的凸部56E与卡锁76的凸部76C抵接,从而卡锁76向锁定位置旋转,被卡锁弹簧82保持于锁定位置。并且,若搁脚部支架56旋转到图9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则支承于搁脚部支架56的衬套90与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的长孔96的弯曲方向一端部96A抵接,搁脚部支架56向座椅后方侧的旋转被限制。在该状态下,搁脚部18被受扭螺旋弹簧102作用于搁脚部支架56的作用力保持在通常收纳位置。另一方面,若由于乘客操作上翻杆48从而座椅座垫12从通常位置向上翻位置旋转,则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被连杆部件104拉动而向座椅座垫12的下表面侧旋转。因此,衬套90与长孔96的弯曲方向一端部96A抵接后的搁脚部支架56,维持该抵接状态不变而利用受扭螺旋弹簧102的作用力向座椅座垫12的下表面侧旋转(参照图10)。并且,在座椅座垫12上翻的状态(图3图示的状态)下,搁脚部18被保持于靠近座椅座垫12的下表面的收纳位置。因此,与保持搁脚部18位于通常收纳位置的状态(图1图示状态)不变而座椅座垫12上翻的情况相比,由于搁脚部18从座椅座垫12的突出量减小,因此能够抑制搁脚部18造成妨碍,并且能够扩大座椅座垫12的车辆前方侧的空间。另外,搁脚部18如上述那样与座椅座垫12的上翻联动而收纳于座椅座垫12的下表面侧,因此乘客只需要进行操作上翻杆48这一个动作即可,操作性非常好。并且,上述联动即使在搁脚部18为展开状态(图2图示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同样实施。即,在搁脚部18的展开状态下,如图12所示那样,搁脚部支架56在向座椅座垫框架28的前方侧延伸的位置被卡锁76保持。在该状态下,若座椅座垫12被上翻,则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被连杆部件104拉动而向座椅座垫框架28的后端侧旋转。这时,由于设置于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的销94与卡锁76的凸部76A抵接,从而卡锁76向非锁定位置旋转,卡锁76对搁脚部支架56的保持被解除。由此,搁脚部支架56由于受扭螺旋弹簧102的作用力而向座椅座垫12的后端侧旋转。在该旋转时,由于搁脚部支架56的凸部56E与卡锁76的凸部76C抵接,因此卡锁76向锁定位置旋转。并且,由于搁脚部支架56的衬套90与搁脚部侧连杆86的长孔96的弯曲方向一端部96A抵接,从而搁脚部支架56相对于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的旋转被限制,成为图10所示的状态。而且,上述销94与卡锁76的棘爪齿76D和轴承部56C的棘爪齿56D的啮合位置无关地,与卡锁76的凸部76A卡合。因此,由于能够与搁脚部18的调整位置无关而与座椅座垫12的上翻联动地向收纳位置收纳搁脚部18,因此能够省去乘客在上翻前将搁脚部18收回至通常收纳位置的操作。由此能够使操作性更好。另一方面,若座椅座垫12从上翻位置向通常位置旋转,则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被连杆部件104按压而向座椅座垫框架28的前方侧旋转。由此,衬套90与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的长孔96的弯曲方向一端部96A抵接后的搁脚部支架56,与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一起向座椅座垫框架28的前方侧旋转(参照图11)。其结果是搁脚部18从容纳位置向通常收纳位置旋转。在该旋转时,由于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的销94与卡锁76的凸部76A抵接,从而卡锁76虽然暂时向非锁定位置掀起,但是之后由于搁脚部支架56的凸部56E与卡锁76的凸部76C抵接,所以卡锁76再次向锁定位置旋转。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搁脚部18与座椅座垫12向通常位置的旋转联动地从容纳位置向通常收纳位置旋转,因此能够省去乘客将搁脚部18向通常收纳位置旋转的操作。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够使操作性良好。<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采用了棘爪式的锁定机构4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技术方案1以及技术方案2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地变更锁定机构的构成。例如,采用卡锁弹簧式的锁定机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147791号公报)的构成也可以。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能够多级调整搁脚部支架56相对于座椅座垫框架28的保持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搁脚部支架的保持位置仅为1级。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搁脚部18具备搁脚部侧连杆部件86、受扭螺旋弹簧102(施力部件),但是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省略搁脚部侧连杆部件、施力部件,并且联动机构的连杆部件直接与搁脚部的搁脚部支架连结。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能够与座椅座垫的上翻联动地使搁脚部旋转。但是在这样的构成中,为了使搁脚部向座椅座垫的前方侧展开,需要将连杆部件构成为能够伸缩。另外,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另外,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