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4696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装在汽车底部的液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带停放汽车,由于汽车只能向前、向后以及向侧行进或后退,汽车要进入前后均排成一排的停车处停车时,汽车之间要留有相当长的距离,以便某辆车要离开停车处时,能够侧移之后离开,这对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如果汽车能够向左或向右以90°左右横移,留出的汽车进行的距离就可大大减少,从而增加停车的使用面积,提高了地面的利用效率。授权公告号为CN1182021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横移装置,汽车底部装有多个竖直的液压支架,液压支架底部装有滚轮,控制液压支架将汽车支撑起来后,利用装在汽车底盘的斜液压撑杆斜向伸长,推动汽车横向移动,斜液压支架必须设置在底盘中部,虽然斜液压支架在不用的时候能收回底盘,但对于底盘有限的空间来说,收回去的斜液压支架也极易在行车过程中发生刮擦地面的情况,且不适用于倾斜的路面,同时斜液压支架在伸长的同时还会绕底盘发生转动,所以该结构复杂,操作繁琐。授权公告号为CN201276149Y的专利也公开了一种汽车横移装置,在汽车底部装有多个竖直的液压支架,液压支架底部装有滚轮,该滚轮由电机驱动,控制液压支架将汽车支撑起来后,用电机驱动滚轮转动,使汽车实现横移,但由于汽车自身重量大,所需驱动电机功率大,电机体积相应也较大,不适合安装在底盘有限的空间内,并且不适用于倾斜的路面。现实生活中,驾驶员很多时候需要在路边停车,然而往往路边停车空间不足或汽车不能完全停进去,驾驶员有时直接将汽车斜着停进去,但汽车的小半个车身还露在外面,一来汽车容易被过往车辆刮蹭,再一个这样的停车很容易引起交通拥堵,因而如何将汽车横移停进有限空间的停车位,并不受路面平整影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体积轻巧、不易刮蹭地面的车辆左右移动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包括对应设置在汽车两个前轮减震器底部的第一 U型钢架和第二 U形钢架,所述第一 U型钢架和第二 U形钢架的顶部两侧均对应设置有第一伸出钢架和第二伸出钢架,第一 U型钢架的第一伸出钢架上设置有第一直撑轮,且第一直撑轮竖直固定在第一伸出钢架上,第一 U型钢架的第二伸出钢架上铰接有第一斜撑杆,且第一斜撑杆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一直撑轮和第一斜撑杆均紧靠所述第一 U型钢架设置;第二 U型钢架的第一伸出钢架上设置有第二直撑轮,且第二直撑轮竖直固定在第一伸出钢架上,第二 U型钢架的第二伸出钢架上铰接有第二斜撑杆,且第二斜撑杆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二直撑轮和第二斜撑杆均紧靠所述第二 U型钢架设置;所述第一 U型钢架和第二 U形钢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直撑轮和第二直撑轮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第一斜撑杆和第二斜撑杆结构完全相同,第一直撑轮与第二斜撑杆对应设置,第二直撑轮与第一斜撑杆对应设置;第一直撑轮的结构为:包括第一液压千斤顶,第一液压千斤顶底部通过滚轮架设置有滚轮;第一斜撑杆的结构为:包括第二液压千斤顶,第二液压千斤顶铰接部的铰接轴上套装有复位弹簧,第二液压千斤顶底部设置有支撑板。包括对应设置在汽车两个后轮减震器底部的第三U形钢架和第四U形钢架,所述第三U形钢架和第四U形钢架的顶部两侧均对应设置有第三伸出钢架和第四伸出钢架,第三U形钢架的第三伸出钢架上设置有第三直撑轮,且第三直撑轮竖直固定在第三伸出钢架上,第三U形钢架的第四伸出钢架上铰接有第三斜撑杆,且第三斜撑杆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三直撑轮和第三斜撑杆均紧靠所述第三U形钢架设置;第四U形钢架的第三伸出钢架上设置有第四直撑轮,且第四直撑轮竖直固定在第三伸出钢架上,第四U形钢架的第四伸出钢架上铰接有第四斜撑杆,且第四斜撑杆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四直撑轮和第四斜撑杆均紧靠所述第四U型钢架设置;第三U形钢架和第四U形钢架与第一 U形钢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三直撑轮和第四直撑轮与所述第一直撑轮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第三斜撑杆和第四斜撑杆与所述第一斜撑杆的结构完全相同,第三直撑轮与第四斜撑杆对应设置,第四直撑轮与第三斜撑杆对应设置。所述支撑板的下端设置有多个凸起。所述汽车的驾驶室里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汽车上设置有遥控面板。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在汽车四个车轮的减震器底部均对应设置第一 U形钢架、第二 U形钢架、第三U形钢架和第四U形钢架,每个U形钢架顶部两侧的伸出钢架上都对应设置有直撑轮和斜撑杆,其中直撑轮均竖直设置,斜撑杆均倾斜设置,具体为第一直撑轮和第一斜撑杆装在第一 U形钢架的第一伸出钢架和第二伸出钢架上,第二直撑轮和第二斜撑杆装在第二 U形钢架的第一伸出钢架和第二伸出钢架上,第三直撑轮和第三斜撑杆装在第三U形钢架的第三伸出钢架和第四伸出钢架上,第四直撑轮和第四斜撑杆装在第四U形钢架的第三伸出钢架和第四伸出钢架上,将第一直撑轮或第二直撑轮伸长,可将车头一侧顶起,然后控制第二斜撑杆或第一斜撑杆伸长将车头另一侧顶起至合适位置后,再让第二斜撑杆或第一斜撑杆在汽车重力下自由回落收缩,由于第一斜撑杆和第二斜撑杆均活动铰接在伸出钢架上,因而第二斜撑杆或第一斜撑杆在受汽车重力作用自由回落收缩过程中,第二斜撑杆或第一斜撑杆均会绕各自的铰接轴转动,推动第一直撑轮或第二直撑轮底部的滚轮转动,实现汽车车头的向左或向右的横移,同理汽车车尾也可向左或向右横移,或汽车整体向左或向右横移,与现有的横移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体积轻巧。2、本实用新型在每个斜撑杆与伸出支架铰接部的铰接轴上均设置有复位弹簧,可实现汽车重复横移,如移动前斜撑杆与地面的最大夹角为80°,移动过程中斜撑杆与地面的最小角为65°,在移动过程中复位弹簧受压扭曲,当汽车完成一次横移后,斜撑杆缩短,复位弹簧在复位过程中将斜撑杆推至与地面呈80°的夹角,实现斜撑杆的复位,从而可连续多次的横向移动汽车。3、本实用新型在每个支撑板的下端均设置有多个凸起,增大了支撑板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避免了在汽车横移过程中出现打滑而引起的事故。4、本实用新型在横移过程中一侧依靠直撑轮支撑,另一称依靠倾斜的斜撑杆顶起,将汽车横移进不能直接开进的停车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在平地横移,也可以在斜坡上进行横移,适用场地更广。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向左横移前的状态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向左横移直撑轮撑起时的状态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向左横移斜撑杆撑起时的状态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向左横移斜撑杆收缩后的状态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向左横移后四轮着地时的状态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向右横移前的状态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向右横移直撑轮撑起时的状态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向右横移斜撑杆撑起时的状态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向右横移斜撑杆收缩后的状态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向右横移后四轮着地时的状态图。图中,I为第一 U形钢架、2为第二 U形钢架、3为第一直撑轮、4为第一斜撑杆、5为第二直撑轮、6为第二斜撑杆、7为第一液压千斤顶、8为滚轮架、9为滚轮、10为第二液压千斤顶、11为复位弹簧、12为支撑板、13为第三U形钢架、14为第四U形钢架、15为第三直撑轮、16为第三斜撑杆、17为第四直撑轮、18为第四斜撑杆、19为凸起、20为地面、A为第一伸出钢架、B为第二伸出钢架、C为第三伸出钢架、D为第四伸出钢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
图1一
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包括对应设置在汽车两个前轮减震器底部的第一 U型钢架I和第二 U形钢架2,所述第一 U型钢架I和第二 U形钢架2的顶部两侧均对应设置有第一伸出钢架A和第二伸出钢架B,第一 U型钢架I的第一伸出钢架A上设置有第一直撑轮3,且第一直撑轮3竖直固定在第一伸出钢架A上,第一 U型钢架I的第二伸出钢架B上铰接有第一斜撑杆4,且第一斜撑杆4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一直撑轮3和第一斜撑杆4均紧靠所述第一 U型钢架I设置;第二 U型钢架2的第一伸出钢架A上设置有第二直撑轮5,且第二直撑轮5竖直固定在第一伸出钢架A上,第二 U型钢架2的第二伸出钢架B上铰接有第二斜撑杆6,且第二斜撑杆6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二直撑轮5和第二斜撑杆6均紧靠所述第二 U型钢架2设置;所述第一 U型钢架I和第二 U形钢架2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直撑轮3和第二直撑轮5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第一斜撑杆4和第二斜撑杆6结构完全相同,第一直撑轮3与第二斜撑杆6对应设置,第二直撑轮5与第一斜撑杆4对应设置;第一直撑轮3的结构为:包括第一液压千斤顶7,第一液压千斤顶7底部通过滚轮架8设置有滚轮9 ;第一斜撑杆4的结构为:包括第二液压千斤顶10,第二液压千斤顶10铰接部的铰接轴上套装有复位弹簧11,第二液压千斤顶10底部设置有支撑板12。所述支撑板12的下端设置有多个凸起19。所述汽车的驾驶室里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汽车上设置有遥控面板。设置在汽车上的液压油泵与各个直撑轮和斜撑杆分别通过各自的液压油管连接,通过控制液压油管上的液压阀门实现控制各个直撑轮和斜撑杆动作。实施例1的工作过程:当汽车驾驶员需要将汽车的车头向左横移时,控制第一直撑轮3伸长顶住地面20,将汽车车头的右侧顶起,控制第二斜撑杆6伸长将汽车车头的左侧顶起,此时第二斜撑杆6与地面20的最大夹角为80°,待第二斜撑杆6将汽车车头左侧顶起至合适的位置后,撤去对第二斜撑杆6的主动控制,第二斜撑杆6在汽车自重的影响下收缩,且第二斜撑杆6绕其铰接轴转动直至汽车左前轮着地,在这个过程中第二斜撑杆6与地面20的最小夹角为65°,然后控制第二斜撑杆6继续收缩并在其复位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至与地面的初始夹角80°,实现了汽车车头的向左横移。根据实际需要,多次控制第二斜撑杆6伸缩可实现多次横移,待横移结束后,控制第一直撑轮3收缩即可。当汽车驾驶员需要将汽车的车头向右横移时,控制第二直撑轮5伸长顶住地面20,将汽车车头的左侧顶起,控制第一斜撑杆4伸长将汽车车头的右侧顶起,此时第一斜撑杆4与地面20的最大夹角为80°,待第一斜撑杆4将汽车车头右侧顶起至合适的位置后,撤去对第一斜撑杆4的主动控制,第一斜撑杆4在汽车自重的影响下收缩,且第一斜撑杆4绕其铰接轴转动直至汽车右前轮着地,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斜撑杆4与地面20的最小夹角为65°,然后控制第一斜撑杆4继续收缩并在其复位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至与地面的初始夹角80°,实现了汽车车头的向右横移。根据实际需要,多次控制第一斜撑杆4伸缩可实现多次横移,待横移结束后,控制第二直撑轮5收缩即可。实施例2如
图1一
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包括对应设置在汽车两个后轮减震器底部的第三U形钢架13和第四U形钢架14,所述第三U形钢架13和第四U形钢架14的顶部两侧均对应设置有第三伸出钢架C和第四伸出钢架D,第三U形钢架13的第三伸出钢架C上设置有第三直撑轮15,且第三直撑轮15竖直固定在第三伸出钢架C上,第三U形钢架13的第四伸出钢架D上铰接有第三斜撑杆16,且第三斜撑杆16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三直撑轮15和第三斜撑杆16均紧靠所述第三U形钢架13设置;第四U形钢架14的第三伸出钢架C上设置有第四直撑轮17,且第四直撑轮17竖直固定在第三伸出钢架C上,第四U形钢架14的第四伸出钢架D上铰接有第四斜撑杆18,且第四斜撑杆18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四直撑轮17和第四斜撑杆18均紧靠所述第四U型钢架14设置;第三U形钢架13和第四U形钢架14与第一 U形钢架I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三直撑轮15和第四直撑轮17与所述第一直撑轮3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第三斜撑杆16和第四斜撑杆18与所述第一斜撑杆4的结构完全相同,第三直撑轮15与第四斜撑杆18对应设置,第四直撑轮17与第三斜撑杆16对应设置。所述支撑板12的下端设置有多个凸起19。所述汽车的驾驶室里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汽车上设置有遥控面板。设置在汽车上的液压油泵与各个直撑轮和斜撑杆分别通过各自的液压油管连接,通过控制液压油管上的液压阀门实现控制各个直撑轮和斜撑杆动作。实施例2的工作过程:当汽车驾驶员需要将汽车的车尾向左横移时,控制第三直撑轮15伸长顶住地面20,将汽车车尾的右侧顶起,控制第四斜撑杆18伸长将汽车车尾的左侧顶起,此时第四斜撑杆18与地面20的最大夹角为80°,待第四斜撑杆18将汽车车尾左侧顶起至合适的位置后,撤去对第四斜撑杆18的主动控制,第四斜撑杆18在汽车自重的影响下收缩,且第四斜撑杆18绕其铰接轴转动直至汽车左后轮着地,在这个过程中第四斜撑杆18与地面20的最小夹角为65°,然后控制第四斜撑杆18继续收缩并在其复位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至与地面的初始夹角80°,实现了汽车车尾的向左横移。根据实际需要,多次控制第四斜撑杆18伸缩可实现多次横移,待横移结束后,控制第三直撑轮15收缩即可。当汽车驾驶员需要将汽车的车尾向右横移时,控制第四直撑轮17伸长顶住地面20,将汽车车尾的左侧顶起,控制第三斜撑杆16伸长将汽车车尾的右侧顶起,此时第三斜撑杆16与地面20的最大夹角为80°,待第三斜撑杆16将汽车车尾右侧顶起至合适的位置后,撤去对第三斜撑杆16的主动控制,第三斜撑杆16在汽车自重的影响下收缩,且第三斜撑杆16绕其铰接轴转动直至汽车右后轮着地,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斜撑杆16与地面20的最小夹角为65°,然后控制第三斜撑杆16继续收缩并在其复位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至与地面的初始夹角80°,实现了汽车车尾的向右横移。根据实际需要,多次控制第三斜撑杆16伸缩可实现多次横移,待横移结束后,控制第四直撑轮17收缩即可。实施例3如
图1一
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包括对应设置在汽车两个前轮减震器底部的第一 U型钢架I和第二 U形钢架2,所述第一 U型钢架I和第二 U形钢架2的顶部两侧均对应设置有第一伸出钢架A和第二伸出钢架B,第一 U型钢架I的第一伸出钢架A上设置有第一直撑轮3,且第一直撑轮3竖直固定在第一伸出钢架A上,第一 U型钢架I的第二伸出钢架B上铰接有第一斜撑杆4,且第一斜撑杆4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一直撑轮3和第一斜撑杆4均紧靠所述第一 U型钢架I设置;第二 U型钢架2的第一伸出钢架A上设置有第二直撑轮5,且第二直撑轮5竖直固定在第一伸出钢架A上,第二 U型钢架2的第二伸出钢架B上铰接有第二斜撑杆6,且第二斜撑杆6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二直撑轮5和第二斜撑杆6均紧靠所述第二 U型钢架2设置;[0061]所述第一 U型钢架I和第二 U形钢架2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直撑轮3和第二直撑轮5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第一斜撑杆4和第二斜撑杆6结构完全相同,第一直撑轮3与第二斜撑杆6对应设置,第二直撑轮5与第一斜撑杆4对应设置;第一直撑轮3的结构为:包括第一液压千斤顶7,第一液压千斤顶7底部通过滚轮架8设置有滚轮9 ;第一斜撑杆4的结构为:包括第二液压千斤顶10,第二液压千斤顶10铰接部的铰接轴上套装有复位弹簧11,第二液压千斤顶10底部设置有支撑板12。包括对应设置在汽车两个后轮减震器底部的第三U形钢架13和第四U形钢架14,所述第三U形钢架13和第四U形钢架14的顶部两侧均对应设置有第三伸出钢架C和第四伸出钢架D,第三U形钢架13的第三伸出钢架C上设置有第三直撑轮15,且第三直撑轮15竖直固定在第三伸出钢架C上,第三U形钢架13的第四伸出钢架D上铰接有第三斜撑杆16,且第三斜撑杆16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三直撑轮15和第三斜撑杆16均紧靠所述第三U形钢架13设置;第四U形钢架14的第三伸出钢架C上设置有第四直撑轮17,且第四直撑轮17竖直固定在第三伸出钢架C上,第四U形钢架14的第四伸出钢架D上铰接有第四斜撑杆18,且第四斜撑杆18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四直撑轮17和第四斜撑杆18均紧靠所述第四U型钢架14设置;第三U形钢架13和第四U形钢架14与第一 U形钢架I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三直撑轮15和第四直撑轮17与所述第一直撑轮3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第三斜撑杆16和第四斜撑杆18与所述第一斜撑杆4的结构完全相同,第三直撑轮15与第四斜撑杆18对应设置,第四直撑轮17与第三斜撑杆16对应设置。所述支撑板12的下端设置有多个凸起19。所述汽车的驾驶室里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汽车上设置有遥控面板。设置在汽车上的液压油泵与各个直撑轮和斜撑杆分别通过各自的液压油管连接,通过控制液压油管上的液压阀门实现控制各个直撑轮和斜撑杆动作。实施例3的工作过程:当汽车驾驶员需要将汽车的车头向左横移时,控制第一直撑轮3伸长顶住地面20,将汽车车头的右侧顶起,控制第二斜撑杆6伸长将汽车车头的左侧顶起,此时第二斜撑杆6与地面20的最大夹角为80°,待第二斜撑杆6将汽车车头左侧顶起至合适的位置后,撤去对第二斜撑杆6的主动控制,第二斜撑杆6在汽车自重的影响下收缩,且第二斜撑杆6绕其铰接轴转动直至汽车左前轮着地,在这个过程中第二斜撑杆6与地面20的最小夹角为65°,然后控制第二斜撑杆6继续收缩并在其复位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至与地面的初始夹角80°,实现了汽车车头的向左横移。根据实际需要,多次控制第二斜撑杆6伸缩可实现多次横移,待横移结束后,控制第一直撑轮3收缩即可。当汽车驾驶员需要将汽车的车头向右横移时,控制第二直撑轮5伸长顶住地面20,将汽车车头的左侧顶起,控制第一斜撑杆4伸长将汽车车头的右侧顶起,此时第一斜撑杆4与地面20的最大夹角为80°,待第一斜撑杆4将汽车车头右侧顶起至合适的位置后,撤去对第一斜撑杆4的主动控制,第一斜撑杆4在汽车自重的影响下收缩,且第一斜撑杆4绕其铰接轴转动直至汽车右前轮着地,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斜撑杆4与地面20的最小夹角为65°,然后控制第一斜撑杆4继续收缩并在其复位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至与地面的初始夹角80°,实现了汽车车头的向右横移。根据实际需要,多次控制第一斜撑杆4伸缩可实现多次横移,待横移结束后,控制第二直撑轮5收缩即可。当汽车驾驶员需要将汽车的车尾向左横移时,控制第三直撑轮15伸长顶住地面20,将汽车车尾的右侧顶起,控制第四斜撑杆18伸长将汽车车尾的左侧顶起,此时第四斜撑杆18与地面20的最大夹角为80°,待第四斜撑杆18将汽车车尾左侧顶起至合适的位置后,撤去对第四斜撑杆18的主动控制,第四斜撑杆18在汽车自重的影响下收缩,且第四斜撑杆18绕其铰接轴转动直至汽车左后轮着地,在这个过程中第四斜撑杆18与地面20的最小夹角为65°,然后控制第四斜撑杆18继续收缩并在其复位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至与地面的初始夹角80°,实现了汽车车尾的向左横移。根据实际需要,多次控制第四斜撑杆18伸缩可实现多次横移,待横移结束后,控制第三直撑轮15收缩即可。当汽车驾驶员需要将汽车的车尾向右横移时,控制第四直撑轮17伸长顶住地面20,将汽车车尾的左侧顶起,控制第三斜撑杆16伸长将汽车车尾的右侧顶起,此时第三斜撑杆16与地面20的最大夹角为80°,待第三斜撑杆16将汽车车尾右侧顶起至合适的位置后,撤去对第三斜撑杆16的主动控制,第三斜撑杆16在汽车自重的影响下收缩,且第三斜撑杆16绕其铰接轴转动直至汽车右后轮着地,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斜撑杆16与地面20的最小夹角为65°,然后控制第三斜撑杆16继续收缩并在其复位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至与地面的初始夹角80°,实现了汽车车尾的向右横移。根据实际需要,多次控制第三斜撑杆16伸缩可实现多次横移,待横移结束后,控制第四直撑轮17收缩即可。当汽车驾驶员需要将汽车整体向左横移时,同步控制第一直撑轮3和第三直撑轮15伸长顶住地面20,将汽车的右侧顶起,同步控制第二斜撑杆6和第四斜撑杆18伸长将汽车的左侧顶起,此时第二斜撑杆6和第四斜撑杆18与地面20的最大夹角均为80°,待第二斜撑杆6和第四斜撑杆18将汽车左侧顶起至合适的位置后,撤去对第二斜撑杆6和第四斜撑杆18的主动控制,第二斜撑杆6和第四斜撑杆18在汽车自重的影响下收缩,且第二斜撑杆6和第四斜撑杆18分别绕各自的铰接轴转动直至汽车左侧前后轮均着地,在这个过程中第二斜撑杆6和第四斜撑杆18与地面20的最小夹角均为65°,然后控制第二斜撑杆6和第四斜撑杆18继续收缩并在各自的复位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至与地面的初始夹角80°,实现了汽车整体向左横移。根据实际需要,多次控制第二斜撑杆6和第四斜撑杆18伸缩可实现多次横移,待横移结束后,控制第一直撑轮3和第三直撑轮15收缩即可。当汽车驾驶员需要将汽车整体向右横移时,同步控制第二直撑轮5和第四直撑轮17伸长顶住地面20,将汽车的左侧顶起,同步控制第一斜撑杆4和第三斜撑杆16伸长将汽车的右侧顶起,此时第一斜撑杆4和第三斜撑杆16与地面20的最大夹角均为80°,待第一斜撑杆4和第三斜撑杆16将汽车右侧顶起至合适的位置后,撤去对第一斜撑杆4和第三斜撑杆16的主动控制,第一斜撑杆4和第三斜撑杆16汽车自重的影响下收缩,且第一斜撑杆4和第三斜撑杆16分别绕各自的铰接轴转动直至汽车右侧前后轮均着地,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斜撑杆4和第三斜撑杆16与地面20的最小夹角均为65 °,然后控制第一斜撑杆4和第三斜撑杆16继续收缩并在各自的复位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至与地面的初始夹角80°,实现了汽车整体向右横移。根据实际需要,多次控制第一斜撑杆4和第三斜撑杆16伸缩可实现多次横移,待横移结束后,控制第二直撑轮5和第四直撑轮17缩即可。[0077]当汽车驾驶员需要将汽车整体原地向左转动时,同步控制第一直撑轮3和第四直撑轮17伸长顶住地面20,将汽车顶起,同步控制第二斜撑杆6和第三斜撑杆16伸长至地面20,此时第二斜撑杆6和第三斜撑杆16与地面20的最大夹角均为80°,继续控制第二斜撑杆6和第三斜撑杆16伸长将汽车顶起至合适的位置后,撤去对第二斜撑杆6和第三斜撑杆16的主动控制,第二斜撑杆6和第三斜撑杆16在汽车自重的影响下收缩,且第二斜撑杆6和第三斜撑杆16分别绕各自的铰接轴转动直至汽车摆正,在这个过程中第二斜撑杆6和第三斜撑杆16与地面20的最小夹角均为65°,然后控制第二斜撑杆6和第三斜撑杆16继续收缩并在各自的复位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至与地面的初始夹角80°,实现了汽车整体向左转动。根据实际需要,多次控制第二斜撑杆6和第三斜撑杆16伸缩可实现多次转动,待转动结束后,控制第一直撑轮3和第四直撑轮17收缩即可。当汽车驾驶员需要将汽车整体原地向右转动时,同步控制第二直撑轮5和第三直撑轮15伸长顶住地面20,将汽车顶起,同步控制第一斜撑杆4和第四斜撑杆18伸长至地面20,此时第一斜撑杆4和第四斜撑杆18与地面20的最大夹角均为80°,继续控制第一斜撑杆4和第四斜撑杆18伸长将汽车顶起至合适的位置后,撤去对第一斜撑杆4和第四斜撑杆18的主动控制,第一斜撑杆4和第四斜撑杆18在汽车自重的影响下收缩,且第一斜撑杆4和第四斜撑杆18分别绕各自的铰接轴转动直至汽车摆正,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斜撑杆4和第四斜撑杆18与地面20的最小夹角均为65°,然后控制第一斜撑杆4和第四斜撑杆18继续收缩并在各自的复位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至与地面的初始夹角80°,实现了汽车整体向左转动。根据实际需要,多次控制第一斜撑杆4和第四斜撑杆18伸缩可实现多次转动,待转动结束后,控制第二直撑轮5和第三直撑轮15收缩即可。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千斤顶均为3节,为了保证强度,也可设置成2节。待所有斜撑杆收缩并依靠复位弹簧11复位后,斜撑杆与地面均呈80°且所有直撑轮与斜撑杆均靠近U形钢架设置,所以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会发生斜撑杆碰到地面的情况。本实用新型中四个直撑轮均竖直设置,控制其中的任意一个直撑轮伸长,均可将对应的车轮撑起,方便更换车轮。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直撑轮和斜撑杆,均可通过设置在驾驶室里的控制面板控制其动作,也可通过遥控面板控制其动作,或二者结合控制动作,遥控面板可使驾驶者下车后遥控操作,保证汽车在移动过程中安全可靠。上述设置在驾驶室的控制面板和遥控面板,可设置多个功能键,既可以控制每个所述直撑轮或斜撑杆单独动作,也可使多个所述直撑轮和斜撑杆组合动作,使汽车根据不同的路况做出各种动作,例如,通过不同的按键控制汽车车头左右移动、车尾左右移动、汽车原地掉头以及抬起任意一个车轮换轮胎。本实用新型主要适用在普通车辆无法拐弯或掉头的狭窄路段,尤其对增大繁华路段停车场的容纳量有显著的效果,对现在城市停车位一位难求的状况无一是一个天大的福音,势必引起汽车行业的革新。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应设置在汽车两个前轮减震器底部的第一 U型钢架(I)和第二 U形钢架(2),所述第一 U型钢架(I)和第二 U形钢架(2)的顶部两侧均对应设置有第一伸出钢架A和第二伸出钢架B,第一 U型钢架(I)的第一伸出钢架A上设置有第一直撑轮(3),且第一直撑轮(3)竖直固定在第一伸出钢架A上,第一 U型钢架(O的第二伸出钢架B上铰接有第一斜撑杆(4),且第一斜撑杆(4)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一直撑轮(3)和第一斜撑杆(4)均紧靠所述第一 U型钢架(I)设置; 第二 U型钢架(2)的第一伸出钢架A上设置有第二直撑轮(5),且第二直撑轮(5)竖直固定在第一伸出钢架A上,第二 U型钢架(2)的第二伸出钢架B上铰接有第二斜撑杆(6),且第二斜撑杆(6)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二直撑轮(5)和第二斜撑杆(6)均紧靠所述第二 U型钢架(2)设置; 所述第一 U型钢架(I)和第二 U形钢架(2)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直撑轮(3)和第二直撑轮(5)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第一斜撑杆(4)和第二斜撑杆(6)结构完全相同,第一直撑轮(3)与第二斜撑杆(6)对应设置,第二直撑轮(5)与第一斜撑杆(4)对应设置; 第一直撑轮(3)的结构为:包括第一液压千斤顶(7),第一液压千斤顶(7)底部通过滚轮架(8)设置有滚轮(9); 第一斜撑杆(4)的结构为:包括第二液压千斤顶(10),第二液压千斤顶(10)铰接部的铰接轴上套装有复位弹簧(11 ),第二液压千斤顶(10)底部设置有支撑板(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应设置在汽车两个后轮减震器底部的第三U形钢架(13)和第四U形钢架(14),所述第三U形钢架(13)和第四U形钢架(14)的顶部两侧均对应设置有第三伸出钢架C和第四伸出钢架D,第三U形钢架(13)的第三伸出钢架C上设置有第三直撑轮(15),且第三直撑轮(15)竖直固定在第三伸出钢架C上,第三U形钢架(13)的第四伸出钢架D上铰接有第三斜撑杆(16),且第三斜撑杆(16)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三直撑轮(15)和第三斜撑杆(16)均紧靠所述第三U形钢架(13)设置; 第四U形钢架(14)的第三伸出钢架C上设置有第四直撑轮(17),且第四直撑轮(17)竖直固定在第三伸出钢架C上,第四U形钢架(14)的第四伸出钢架D上铰接有第四斜撑杆(18),且第四斜撑杆(18)的转动角度为65° 80°,所述第四直撑轮(17)和第四斜撑杆(18)均紧靠所述第四U型钢架(14)设置; 第三U形钢架(13)和第四U形钢架(14)与第一 U形钢架(I)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三直撑轮(15)和第四直撑轮(17)与所述第一直撑轮(3)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第三斜撑杆(16)和第四斜撑杆(18)与所述第一斜撑杆(4)的结构完全相同,第三直撑轮(15)与第四斜撑杆(18)对应设置,第四直撑轮(17)与第三斜撑杆(16)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2)的下端设置有多个凸起(1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的驾驶室里设置有控制面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上设置有遥控面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体积轻巧、不易刮蹭地面的车辆左右移动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左右移动装置,包括对应设置在汽车两个前轮减震器底部的第一U型钢架和第二U形钢架,所述第一U型钢架和第二U形钢架的顶部两侧均对应设置有第一伸出钢架和第二伸出钢架,第一U型钢架的第一伸出钢架上设置有第一直撑轮,且第一直撑轮竖直固定在第一伸出钢架上,第一U型钢架的第二伸出钢架上铰接有第一斜撑杆,且第一斜撑杆的转动角度为65°~80°,所述第一直撑轮和第一斜撑杆均紧靠所述第一U型钢架设置;本实用新型主要用在汽车上。
文档编号B60S9/22GK203047222SQ20132001722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4日
发明者苏卫明, 苏慧琳 申请人:苏卫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