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519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座椅。详细而言,涉及在座椅主体的侧部配置有手动式的操作杆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用座椅中,存在对座椅靠背的靠背角度的固定状态进行解除操作的杆设置于座椅座垫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位置的车辆用座椅(日本特开2011-83349)。上述杆形成提拉操作式的结构,以就座者从车辆外侧将手放在上述杆上进行操作的方式构成。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一人乘坐的车辆等中座椅座垫与车辆侧壁之间的间隙狭窄的情况下,存在难以将手放在上述杆上进行提拉操作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而作出,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为,SP使从横向将手放在操作杆上的空间狭窄,也能够简便地对操作杆进行操作。第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在座椅主体的侧部配置有手动式的操作杆的车辆用座椅。车辆用座椅如下形成:在操作杆上安装有可挠性的带件,能够通过把持带件进行的拉伸操作来对操作杆进行操作。根据该第一技术 方案,通过在操作杆上安装可挠性的带件,即使从横向将手放在操作杆上的空间狭窄,也能够简便地使手到达并把持形状比操作杆薄的具有可挠性的带件。因此,通过把持带件进行的操作,能够简便地对操作杆进行操作。第二技术方案以上述第一技术方案为基础,操作杆具有:与座椅主体连接的金属制的杆主体;及安装于杆主体上的树脂制的端框;带件安装于端框上。在上述端框上设置有用于把持操作的平坦的手指放置面。根据该第二技术方案,使用者除了能够进行把持带件的拉伸操作,还能够进行直接把持操作杆(端框)的操作,当座椅主体滑动或倾斜而发生了状态变化时,能够适当选择并使用易于把持操作的方法,能够更简便地对操作杆进行操作。第三技术方案以上述第二技术方案为基础,操作杆形成就座者向拉近方向进行操作的旋转操作式结构,带件以向旋转操作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于操作杆的前端部。根据该第三技术方案,能够减轻带件的拉伸操作力,并且,带件朝向就座者易于把持的位置延伸,因此能够更简便地进行操作杆的操作。带件是可挠性结构,因此即使与就座者相干扰也难以感到异物感,不会使就座舒适度变差。第四技术方案以上述第三技术方案为基础,带件挂在形成于端框背面的平坦面上,并构成为,对该带件进行拉伸操作而产生的力笔直地作用在端框的平坦面上。而且,构成为,端框以面来承受对带件进行操作的力。根据该第四技术方案,由于端框以面来承受对带件进行操作的力,因而能够减轻因带件的拉伸操作而产生的作用于端框上的载荷。而且,由于带件的拉伸操作力笔直地作用在端框的平坦面上,因而能够有效地传递操作力,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上的显著性,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座椅靠背和座椅座垫之间的连接部的侧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1-1II线的剖视图。图4是倾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座椅靠背骨架和倾斜装置之间的连接构造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座椅座垫骨架和倾斜装置之间的连接构造的立体图。图7是沿着图2的YD - YD线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倾斜装置的锁定状态的沿着图7的VD1- VDI线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倾斜装置的非锁定状态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座椅座垫骨架的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广图10对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I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I如图1所示形成为以下结构:作为其座席部的座椅主体具有作为靠背的座椅靠背2和作为就座部的座椅座垫3。座椅座垫3设置于车辆的地板上,座椅靠背2形成为以下结构:其两侧的下端部相对于座椅座垫3分别经由介于它们之间的倾斜装置4进行连接,其中,上述倾斜装置4作为能够停止旋转的旋转轴装置而发挥作用。详细而言,各倾斜装置4分别设置于形成座椅靠背2的骨架的座椅靠背骨架2f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部和形成座椅座垫3的骨架的座椅座垫骨架3f的左右两侧的后端部之间,并将座椅靠背骨架2f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部相对于座椅座垫骨架3f的左右两侧的后端部分别以能够绕同轴彼此相对旋转的状态进行连接。由此,座椅靠背2被连接成能够相对于座椅座垫3向座椅前后方向调节靠背角度的状态。上述各倾斜装置4通过它们内部具备的停止旋转构造(锁定构造),能够在使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发生变化的状态(非锁定状态)和进行锁定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详细而言,操作轴4c分别与各倾斜装置4的中心部相通。上述各倾斜装置4随着各操作轴4c的轴旋转操作而在锁定/非锁定的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各操作轴4c通过连杆4r彼此一体地连接,从而能够使各倾斜装置4的锁定/非锁定的切换操作左右同步地一齐进行。上述各倾斜装置4通常被后述的弹簧的施力构造保持为锁定的状态。换言之,倾斜装置4被保持成处于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被固定的状态。通过提拉操作杆5的操作,各操作轴4c被一齐地进行轴旋转操作,从而解除上述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的固定状态,其中,上述操作杆5设置于座椅座垫3的车宽方向外侧(图1的纸面右侧)的侧部。通过该解除操作,座椅靠背2处于能够自由调节其靠背角度的状态。而且,通过停止上述解除操作,各倾斜装置4再次通过这些弹簧施力构造而返回到锁定状态,座椅靠背2返回到其靠背角度被固定的状态。在上述操作杆5上安装富有可挠性的带状的带件5C,通过就座者(使用者)直接把持操作杆5而进行提拉操作或者把持带件5C而进行拉伸操作,都能够对操作杆5进行提拉操作。对于该操作杆5的结构,在后文中进行详细说明。此处,在上述座椅靠背骨架2f的左右两侧部和座椅座垫骨架3f的左右两侧部之间分别挂装有螺旋弹簧6,该螺旋弹簧6始终朝向座椅前方侧对座椅靠背2进行旋转施力。如图2所示,螺旋弹簧6的内侧的端部(内端6a)被挂装固定于切折板3d (参照图10)的各上缘部,螺旋弹簧6的外侧的端部(外端6b)分别被挂装固定于向L字板2d的两外侧伸出的板部的后缘部,其中,上述切折板3d是在座椅座垫骨架3f的左右两外侧的侧部裁切并翻起而形成的。L字板2d分别与座椅靠背骨架2f的左右两外侧的侧部结合。通过这些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座椅靠背2在其靠背角度的固定状态被解除时竖起至与就座者的背部接触的位置,并能够追随就座者的背部前后倾动的动作而自由地改变其靠背角度位置。此处,上述的座椅靠背2在其靠背角度位置处于从朝向上方侧笔直地立起的位置向座椅后方侧倾倒的后倾姿势的角度范围内时,通过停止上述的操作杆5的操作,其靠背角度返回到被固定的状态(锁定状态),但当靠背角度位置进入了从上述立起位置向座椅前方侧倾倒的前倾姿势的角度范围内的状态时,即使停止操作杆5的操作,靠背角度也不会被固定。前者的靠背角度返回到固定状态的角度范围由后述的设定于各倾斜装置4的锁定区的旋转范围形成,后者的靠背角度不返回到固定状态的角度范围由后述的设定于各倾斜装置4的自由区的旋转范围形成。通过上述自由区的范围设定,在人未就座于车辆用座椅I的状态下,对操作杆5进行操作,通过上述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使座椅靠背2向座椅前方侧倾倒时,若座椅靠背2倾倒至超过上述立起位置的位置,则即使之后手离开对操作杆5的操作,座椅靠背2也能够大幅度向前倾倒至叠于座椅座垫3的上表面部的位置。此处,上述座椅靠背2的可旋转范围如图2所示被设定为,结合于上述座椅靠背骨架2f的L字板2d的前缘部和后缘部分别与前倒止动件3el和后倒止动件3e2抵接的位置之间的范围,其中,前倒止动件3el和后倒止动件3e2分别突出地形成于座椅座垫骨架3f的左右两侧部的前部和后部。接着,使用图f图3对上述的操作杆5的结构进行说明。操作杆5由杆主体5A、树脂制的端框5B及带状的带件5C构成。杆主体5A由与插通于倾斜装置4的中心部的操作轴4c 一体连接的金属板形成。端框5B —体地安装于杆主体5A的向座椅前方侧延伸的前端部。带件5C安装于 端框5B的前端部。杆主体5A是以操作轴4c作为旋转的中心轴的结构,通常将倾斜装置4处于锁定状态下的操作轴4c的旋转位置作为初始位置而被保持(参照图f图2)。将该杆主体5A保持在初始位置的力由将操作轴4c通常时保持在锁定状态的旋转位置的、后述的倾斜装置4的螺旋弹簧(参照图7)的作用力来施加。另外,取代上述保持构造,也可以将用于使杆主体5A保持在初始位置的压缩弹簧等其它弹簧设定在杆主体5A和座椅座垫骨架3f之间。通过克服上述弹簧作用力以操作轴4c为中心对上述杆主体5A进行提拉操作,操作轴4c 一体地进行旋转操作,从而解除倾斜装置4的锁定状态。而且,通过解除该提拉操作,杆主体5A与操作轴4c 一同通过上述弹簧作用力而返回,返回到提拉操作前的初始位置。[0035]端框5B插入到上述的杆主体5A的前端部而被一体地安装。而且,端框5B以形成与安装于座椅座垫3的侧部的树脂制的护罩3s具有整体感的外形的方式构成与形成于护罩3s的一部分的凹部3sl的内侧形状一致的形状,并以收纳于凹部3sl内的状态进行配置。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端框5B安装于从上述护罩3s内向凹部3sl内突出的上述杆主体5A的前端部,在端框5B的下部,在上述凹部3sl的底面和端框5B的下部之间形成有就座者能够将手指从外侧放入的入指空间5B1。在暴露于该入指空间5B1的端框5B的底面形成有能够使放入的手指从下侧以较大的面进行接触的平坦的手指放置面5B2。以就座者从外侧将手指放入到上述端框5B的手指放置面5B2并提拉端框5B的方式进行操作,由此能够对上述操作杆5进行操作以使杆主体5A以操作轴4c为中心进行旋转。此时,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I在搭载于一人乘坐的车辆等的座椅座垫3和车辆侧壁之间的间隙狭窄的车辆上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将手放入上述操作杆5来进行提拉操作。因此,为了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简便地进行操作杆5的提拉操作,在操作杆5上,带状的带件5C向上方侧延伸地安装于端框5B的前端部。详细而言,如图3 所示,上述带件5C通过对一根带体将其两端缝合而形成环状,通过扣合件5C1将该缝合的端部部位与相对的带部捆束,由该扣合件5C1划分的下侧的环部分形成为放入并安装端框5B的部位,而且,上侧的环部分形成为可由就座者把持的捆束成细长状的部位。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上述带件5C的下侧的环部分处于向该环中放入了端框5B的前端部的状态,将该被放入的环的下端部分挂入到形成于端框5B的底面的凹状的挂入口 5B3内。通过从挂入口 5B3的前后的开口部伸出的挂片5B4,使带件5C的下侧的环部分处于防止向下侧脱落的状态而挂装于端框5B上。上述带件5C通过由上述扣合件5C1捆束而得到的下侧的环部分的刚性对上述端框5B施加一定的紧固力(结合力)(以一定的力紧固端框5B)。在自由状态(带件5C未被拉伸的状态)下,带件5C的上侧的环部分设成具备保持在从端框5B垂直地立起的状态的自立性的结构。因此,即使在就座者难以直接将手放入到上述端框5B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把持从上述端框5B向上方侧突出的带件5C并向上方侧进行拉伸操作而与直接把持端框5B进行操作的情况相同地简便地对操作杆5进行提拉操作。如图广图2所示,上述带件5C始终处于比座椅座垫3的就座面更向上方侧突出的状态。但是,虽然带件5C具备上述的自立性,但由于其自身是由富有可挠性的柔软的带部件形成,因此,当就座者坐于车辆用座椅I上或从车辆用座椅I上起身时等,即使臀部或大腿部接触到带件5C,就座者感到带件5C产生的异物感的情况也较少,不会使就座舒适度变差。但是,在对上述带件5C进行了拉伸操作时,构成为,带件5C的挂装于端框5B的环的下端部分挂于端框5B的挂入口 5B3的上表面即平坦面5B5,对带件5C进行拉伸操作而产生的力笔直地作用于端框5B的平坦面5B5。而且,构成为,端框5B以面来承受对带件5C进行操作的力。因此,能够减轻因带件5C的拉伸操作而引起的作用于端框5B的载荷。而且,由于带件5C的拉伸操作力笔直地作用于端框5B的平坦面5B5,因此能够有效地向端框5B传递操作力,从而提高操作性。以下,对上述的各倾斜装置4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另外,由于各倾斜装置4形成为彼此左右对称的相同结构,因此,以下仅对代表它们的、面向图1的纸面示于右侧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的倾斜装置4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倾斜装置4具有圆盘形状的棘轮10和导向件20、两个棘爪30、滑动凸轮40、铰接凸轮50、螺旋弹簧60及外周环70,这些部件彼此在轴向上被安装成一个而构成倾斜装置4。上述棘轮10在其圆盘部11的外周部形成有圆筒部12,该圆筒部12朝向作为向导向件20安装方向的板厚方向(轴方)圆筒状地突出。通过对圆盘部11的外周部在板厚方向上进行半冲压加工而挤压形成该圆筒部12。在该圆筒部12的内周面,沿圆周方向排列地形成有内周齿面12a和搁置面12b,其中,上述内周齿面12a具有能够分别与后述的各棘爪30的外周齿面30a啮合的内齿,上述搁置面12b突出成无内齿的光滑的圆弧面状。上述搁置面12b形成于圆筒部12的内周面上的圆周方向上的一处位置,搁置面12b的内周面形成为比内周齿面12a的齿顶更向半径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圆弧面。上述棘轮10如图5所示,其圆盘部11的外侧的盘面与座椅靠背骨架2f的外侧的板面接合而一体地结合。详细而言,在上述棘轮10的圆盘部11上形成有从该外侧的盘面圆筒状地突出的五个定位销13a...(…表示多个。)和一个D形定位销13b。这些定位销13a…和D形定位销13b彼此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排列配置而形成于圆盘部11的比较靠近外周缘侧的位置。其中,D形定位销13b被形成为其突出的圆筒形状的一部分被切缺成剖面为D字形而得到的形状,从而形状能够与圆筒状突出的各定位销13a…相区别。另一方面,能够使上述各定位销13a…和D形定位销13b分别沿轴向嵌合的定位销孔2a…和D形定位销孔2b在板厚方向上贯通地形成于座椅靠背骨架2f。由此,使上述定位销13a…和D形定位销13 b分别与形成于座椅靠背骨架2f的各定位销孔2a…和D形定位销孔2b嵌合,并将各嵌合部分别熔敷并接合,由此使上述棘轮10处于与座椅靠背骨架2f坚固地一体结合的状态。因此,如图4所示,在上述棘轮10的圆盘部11的中心部形成有用于插通操作轴4c (参照图7)的贯通孔14,该操作轴4c进行上述的倾斜装置4的锁定/非锁定的切换操作。而且,如图5所示,在座椅靠背骨架2f上在与上述贯通孔14同轴线上的位置也贯通地形成有相同目的的贯通孔2c。接着,参照图4,对导向件20的结构进行说明。导向件20形成为具有比上述棘轮10大一圈的外径的圆盘形状,在该圆盘部21的外周部形成有圆筒部22,该圆筒部22朝向作为向棘轮10安装方向的板厚方向(轴向)圆筒状地突出。通过对圆盘部21的外周部在板厚方向上进行半冲压加工而挤压形成该圆筒部22。上述圆筒部22其内径略微大于棘轮10的圆筒部12的外径,如图7所示,通过向其圆筒内部沿轴向嵌入地安装棘轮10的圆筒部12,两圆筒部12处于彼此内外松弛地嵌合的状态,棘轮10和导向件20安装成为能够彼此相对旋转地内外互相支撑的状态。在上述导向件20的圆盘部21上的圆周方向上的4处位置形成有朝向作为向棘轮10安装方向的板厚方向突出的导向壁21a、21b、21c、21d(以下记为导向壁21a 21d。)。通过对圆盘部21的一部分在板厚方向上进行半冲压加工而挤压形成这些导向壁21a 21d。如图8 图9所示,这些导向壁21a 21d的结构如下:在圆周方向上支撑后述的设置于圆盘部21上的2处位置的各棘爪30以使得各棘爪30分别仅能够向半径方向的内外侧移动,并且,同样在圆周方向上支撑设置于圆盘部21上的中心部的滑动凸轮40以使得滑动凸轮40仅能够在与上述各棘爪30的滑动方向垂直的半径方向上移动。如图6所示,上述的导向件20其圆盘部21的外侧的盘面与座椅座垫骨架3f的内侧的盘面接合而一体地结合。详细而言,在上述导向件20的圆盘部21形成有从其外侧的盘面上圆筒状突出的三个定位销24a…和一个D形定位销24b。这些定位销24a…和D形定位销24b逐一地形成于导向槽23的外侧的盘面上,并形成为彼此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排列的状态,其中,上述导向槽23形成为在后述的圆盘部21的外侧的盘面上以“十”字形突出的形状。其中,D形定位销24b形成为其突出的圆筒形状的一部分被切缺成剖面为D字形而得到的形状,从而形状能够区别于以圆筒形状突出的各定位销24a...。而且,在导向件20的外侧的盘面上形成两个弹簧挂设部24c,该弹簧挂设部24c以销形状突出用于挂装后述的螺旋弹簧60的外端62。弹簧挂设部24c形成两个,这是为了也能够以相同的结构来应对逆向挂设有螺旋弹簧60的另一侧的倾斜装置4。另一方面,能够分别与上述各定位销24a...和D形定位销24b沿轴向嵌合的定位销孔3a…和D形定位销孔3b在板厚方向上贯通地形成于座椅座垫骨架3f上。由此,使上述各定位销24a…和D形定位销24b分别与形成于座椅座垫骨架3f上的各定位销孔3a…和D形定位销孔3b嵌合,并将各嵌合部分别熔敷并接合,由此使上述导向件20处于与座椅座垫骨架3f坚固地一体结合的状态。因此,如图4所示,在上述的导向件20的圆盘部21的中心部形成用于插通操作轴4c (参照图7)的贯通孔25,其中,上述操作轴4c进行上述倾斜装置4的锁定/非锁定的切换操作。而且,在座椅座垫骨架3f上在与该贯通孔25同轴线上的位置也贯通地形成有相同目的的通孔3c。该通孔3c形成为随着上述切折板3d的裁切翻起而开口成后述的螺旋弹簧60也可从该孔内通过的大小。在上述通孔3c的外侧的板面部设置有盖部件3g,该盖部件3g处于从外部覆盖通孔3c的状态。参照图4,在上述的导向件20的圆盘部21在其内侧的盘面上形成导向槽23,该导向槽23为在板厚方向上“十”字形地凹陷而成的形状。通过对圆盘部21在板厚方向上以“十”字形进行半冲压加工而形成 该导向槽23,在其槽形状交叉的部位的四个角即沿半径方向伸出的各槽之间的区域部形成有上述各导向壁21a 21d,上述各导向壁21a 21d处于在板厚方向上呈立壁状突出的状态。上述导向槽23其以“十”字形凹陷而得到的槽形状中,从导向件20的中心部向图示上侧和下侧延伸的两个槽部分别形成为棘爪槽23a,其中,该棘爪槽23a能够使上述两个棘爪30以分别向半径方向的内外侧移动的方式收容于内部。而且,同样,导向槽23的以“十”字形凹陷而得到的槽形状中,导向件20的中心部和向图示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槽部连通而形成的槽部作为凸轮槽23b形成,其中,该凸轮槽23b能够使后述的滑动凸轮40以能够沿图示的左右方向(半径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于内部。上述各导向壁21a 21d的结构如下:分别抵靠收容于上述各棘爪槽23a内的各棘爪30的侧面和收容于凸轮槽23b内的滑动凸轮40的侧面,并对这些棘爪30和滑动凸轮40进行导向,使得这些棘爪30和滑动凸轮40分别仅能够向特定的半径方向移动。接着,参照图4,对上述各棘爪30的结构进行说明。各棘爪30设置于在上述导向件20上形成的各棘爪槽23a内,由此配置成在圆周方向上被支撑的状态以使得各棘爪30仅能够沿各棘爪槽23a内的形状向半径方向的内外侧移动。这些棘爪30它们的外周面被分别弯曲并形成为具有外齿的外周齿面30a以能够与上述的棘轮10的圆筒部12的内周齿面12a啮合。如图8所示,通过后述的滑动凸轮40的滑动动作,上述各棘爪30向半径方向的外侧被推出,从而处于它们的外周齿面30a与棘轮10的圆筒部12的内周齿面12a啮合的状态。由此,各棘爪30通过滑动凸轮40的推压力,作为被推压成与棘轮10的内周齿面12a啮合的状态而得到的状态,处于在旋转方向(圆周方向)上与棘轮10形成一体的状态而被保持。在上述各棘爪30与导向件20之间的关系中,通过上述各导向壁21a 21d产生的圆周方向上的支撑,使得上述各棘爪30仅能够在半径方向上滑动。因此,棘轮10处于与上述各棘爪30啮合的状态,从而经由这些棘爪30使棘轮10保持为在旋转方向上与导向件20形成一体的状态即相对于导向件20的旋转被锁定的状态。由此,倾斜装置4处于旋转被锁定的状态。此处,使上述各棘爪30与棘轮10啮合而将旋转锁定的结构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机构”。该倾斜装置4的旋转锁定状态如图9所示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解除:向图示的右方滑动操作凸轮40,各棘爪30被拉入到半径方向的内侧而从与棘轮10的啮合状态中脱离。此处,如图4所示,通过滑动凸轮40的滑动动作将上述各棘爪30向半径方向的外侧推出或向半径方向的内侧拉入的操作是通过形成于滑动凸轮40的上下侧的周缘部的各肩部43及钩44来进行的。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通过滑动凸轮40向图示的左方滑动移动(从图9的状态向图8的状态的滑动移动),使各棘爪30的两脚部32分别置于上述各肩部42上的方式从半径方向的内侧向外侧推出,使各棘爪30与棘轮10的内周齿面12a啮合。而且,钩44形成为以从滑动凸轮40的上下侧的各外周部上向图示的右方弯折的方式臂状延伸的形状,并通过滑动凸轮40向图示的右方滑动移动(从图8的状态向图9的状态的滑动移动)而被形成于各棘爪30的内周部的各钩挂部31钩挂,将各棘爪30向半径方向的内侧拉入,使各棘爪30从与棘轮10的内周齿面12a的啮合状态中脱离。此处,由于是各棘爪30的脚部32进入到在滑动凸轮40的上下侧的周缘部凹陷形成的各槽部43内的结构,因此容许上述各棘爪30向半径方向的内侧的移动。上述滑动凸轮40如 图8所示,通常处于经由安装于其中心部的贯通孔41内的铰接凸轮50被施力而移动至图示的左方的状态,从而被保持为从半径方向的内侧推压各棘爪30而将各棘爪30压靠并啮合于棘轮10的内周齿面12a上的状态。而且,如图9所示,通过抵抗上述作用力而沿着图示的顺时针方向对铰接凸轮50进行旋转操作,滑动凸轮40被推动至图示的右方侧,将各棘爪30拉入至半径方向的内侧而从与棘轮10的啮合状态中脱离。但是,当棘轮10相对于导向件20的旋转位置处于搁置面12b位于任一棘爪30的移动目的地的位置的状态时,该锁定移动由于上述各棘爪30置于搁置面12b上而被阻止,因而不能进行锁定工作。具体而言,由于上述任一棘爪30置于搁置面12b上,向各棘爪30施加推出方向的推压力的滑动凸轮40的移动处于被制止的状态。由此,其它棘爪30的锁定工作也停止,倾斜装置4停留在非锁定状态。这样一来,在上述搁置面12b与任一棘爪30相干扰的旋转角度范围中,倾斜装置4的锁定工作被阻止,倾斜装置4保持为非锁定状态不变,该旋转角度范围被设定为构成上述的自由区的旋转角度范围。而且,上述搁置面12b与任一棘爪30都不相干扰而各棘爪30能够与棘轮10的内周齿面12a啮合的旋转角度范围被设定为倾斜装置4返回到锁定状态的锁定区。接着,参照图4,对旋转操作上述滑动凸轮40的铰接凸轮50的结构进行说明。铰接凸轮50设成嵌入到形成于上述导向件20的中心部的贯通孔25内而被可旋转地轴支撑的状态,被设成将在其轴向上突出的轴部位及向该轴部位的外周部突出形成的操作突起52嵌入到贯通形成于滑动凸轮40的中心部的贯通孔41内的状态。详细而言,上述铰接凸轮50设成使该操作突起52进入到在滑动凸轮40的贯通孔41内的周缘部的一部分凹陷形成的操作孔部41a内的状态。通过挂装于上述铰接凸轮50和导向件20之间的螺旋弹簧60的作用力,上述铰接凸轮50始终处于相对于导向件20面向图1的纸面顺时针方向旋转而被施力的状态。由此,铰接凸轮50始终经由上述操作突起52对滑动凸轮40作用朝向相同方向(面向图1的纸面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作用力。如图6所示,上述螺旋弹簧60处于预先被螺旋卷绕的状态,其内端61挂装于铰接凸轮50的形成为方筒状的弹簧挂设部51,外端62挂装于导向件20的弹簧挂设部24c。已在图4中记述的操作轴4c在轴向上插通并沿旋转方向一体地安装于上述铰接凸轮50。由此,随着对已在图1中记述的操作杆5进行提拉操作,铰接凸轮50沿着克服了与图4所示的螺旋弹簧60的作用力的图示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操作。接着,参照图1,对外周环70的结构进行说明。通过将薄钢板冲切成环状并且将该冲切得到的圆板部还在板厚方向(轴线方向)上半冲压加工成阶梯状,由此,外周环70被形成为面向轴向的环状的第一接触面部71和第二接触面部72沿轴向以阶梯状内外排列地形成的带座的圆筒型形 状。在上述外周环70的外周部形成有沿着轴向圆筒状突出的圆筒部73。上述外周环70在其圆筒内部分别依次安装棘轮10和导向件20。设为通过上述第一接触面部71从轴向的外侧抵靠棘轮10的圆筒部12并且通过第二接触面部72从轴向的内侧抵靠导向件20的圆筒部22的状态,成为通过该圆筒部73从外周侧覆盖导向件20的圆筒部22的状态。而且,在上述安装之后,将上述外周环70的从导向件20的圆筒部22向轴向外侧突出的圆筒部73的前端(铆接部73a)向半径方向的内侧弯折,以在与第二接触面部72之间沿轴向夹入导向件20的圆筒部22的方式进行铆接,由此,安装成外周环70与导向件20的圆筒部22 —体地结合的状态。通过这样安装,外周环70处于通过其第一接触面部71保持成棘轮10在轴方向上不会脱离导向件20的状态,并保持为在轴方向上组装棘轮10和导向件20后的状态。这样一来,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1,通过在操作杆5上安装形状比操作杆5薄的可挠性的带件5C,即使将手从横向放于操作杆5的空间狭窄,也能够比较简单地使手到达并把持形状比操作杆5薄的具有可挠性的带件5C。因此,通过把持带件5C的操作,能够简便地对操作杆5进行操作。而且,对于操作杆5,除了就座者把持带件5C进行的拉伸操作之外,还能够进行直接把持操作杆5 (端框5B)的操作,因此,当座椅主体滑动或倾斜等而发生状态变化时,能够适当选择使用易于把持操作的方式,能够更简便地对操作杆5进行操作。而且,通过形成为将带件5C安装于树脂制的端框5B的结构,由于端框5B为树脂制成的,因此能够比较简便地对挂装带件5C的形状部位进行成形。而且,操作杆5形成为就座者向拉近方向进行操作的旋转操作式结构,带件5C以沿着旋转操作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于操作杆5的前端部,由此,可减轻由带件5C的拉伸操作力,并且带件5C朝向就座者易于把持的位置延伸,因此能够更简便地对操作杆5进行操作。以上,使用一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除了上述实施例之外,还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配置操作杆5的“座椅主体的侧部”的部位,例示了座椅座垫3的车辆外侧的侧部。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配置操作杆的“座椅主体的侧部”的部位也可以是座椅靠背的侧部。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操作杆5的操作类型,例示了旋转操作式的操作类型,但也可以是滑动操作式的操作类型。而且,带件也可以是不一定以沿着操作杆的操作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于操作杆(端框)上。例如,在以上述实施例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时,带件5C也可以以从操作杆5 (端框5B)向前方侧或者前斜上方侧延伸的方式进行安装。而且,在操作杆的前后方向的配置为靠前配置的情况下,带件也可以以向后方侧延伸的方式安装。这是因为,在任意情况下,在把持带件之后,都能够通过向上方侧拉伸带件来向提拉的方向对操作杆5进行操作。同样地,在操作杆安装于座椅靠背的情况下,带件也可以以向上方侧、下方侧或斜前方向延伸的方式进 行安装。而且,即使在操作杆为滑动操作式的情况下也同样,带件的延伸方向可以是不一定与对操作杆进行操作的方向一致。而且,也不是一定需要带件的自立性,在自由状态时,也可以设置为下垂的方式。但是,当带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操作杆相比向使用者的手容易到达的方向延伸时,使用者易于使手到达带件,因此优选。而且,带件也可以不形成为如上述实施例所示那样的环状,也可以是一根带件带状延伸的方式。但是,形成为如上述实施例所示那样形成环状并用扣合件捆束的结构这一方案易于提高带件的自立性。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操作杆的操作对象,例示了倾斜装置,但操作对象也可以是解除滑动装置的滑动锁定的机构等与车辆用座椅相关而搭载的其它机构。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用座椅,在座椅主体的侧部配置有手动式的操作杆(5),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杆上安装有可挠性的带件(5C),能够通过把持所述带件进行的拉伸操作来对所述操作杆进行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杆具有:与所述座椅主体连接的金属制的杆主体(5A);及安装于所述杆主体上的树脂制的端框(5B); 在所述端框上设置有用于进行把持操作的平坦的手指放置面(5B2 ), 所述带件安装于所述端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杆形成就座者向拉近方向进行操作的旋转操作式结构,所述带件以沿旋转操作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操作杆的前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件挂在形成于所述端框背面的平坦面(5B5)上,并如下构成:对所述带件进行拉伸操作而产生的力笔直地作用在所述端框的所述平坦面上,且所述端框以面来承受对所述带件进行操作的 力。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在车辆用座椅(1)上,在座椅座垫(3)的侧部配置有手动式操作杆(5)。车辆用座椅(1)中,在操作杆(5)上安装有形状比操作杆(5)薄的可挠性的带件(5C),通过把持带件(5C)进行的拉伸操作来对操作杆(5)进行操作。
文档编号B60N2/22GK203093791SQ20132004008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4日
发明者高木雅司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