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0063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带扣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能够利用驱动部的驱动力进行带扣的移动的带扣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利用丝绳等连结部件将马达等驱动部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带扣连结、并利用驱动部的驱动力使带扣移动的带扣装置(作为一个例子,参照日本特开2010-208497号公报)。在这种带扣装置中,存在带扣转动而在连结部件的带扣侧部分产生扭转等、带扣朝向与基于驱动部的驱动力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的可能性,因这种移动而使得舌片难以与带扣卡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限制带扣朝向与基于驱动部的驱动力的带扣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的带扣装置。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具备:带扣,其供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舌片卡合;连结部件,其与上述带扣连结;驱动部,其连结着上述连结部件,并利用驱动力经由上述连结部件使上述带扣向规定方向移动;以及限制部,其限制上述带扣朝向与上述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中,由于带扣朝向与基于驱动部的驱动力的带扣移动方向亦即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部限制,所以能够容易地使舌片与带扣卡合。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构成为,在第2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的基础上,上述限制部限制上述带扣朝向以上述规定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的转动。

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中,由于带扣朝向以基于驱动部的驱动力的带扣移动方向亦即规定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的转动被限制部限制,所以能够容易地使舌片与带扣卡合。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构成为,在第2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的基础上,上述限制部的沿与上述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切开而成的剖面形状为非圆形,上述限制部具备导向面,该导向面直接或者间接地供上述带扣卡合来朝向上述规定方向引导上述带扣,并且限制上述带扣朝向与上述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带扣直接或者间接地与限制部的导向面卡合,从而带扣被限制部的导向面引导并朝向规定方向移动。另外,导向面的沿与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切开而成的剖面形状为非圆形,通过使带扣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导向面卡合,从而能够限制带扣朝向与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构成为,在第1~第3任一个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的基础上,上述限制部具备刚性辅助部件,该刚性辅助部件设置在上述驱动部与上述带扣之间,并补偿上述驱动部与上述带扣之间的以上述规定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限制部具备刚性辅助部件,该刚性辅助部件设置在驱动部与带扣之间。由此,以基于驱动部的驱动力的带扣移动方向亦即规定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的刚性在驱动部与带扣之间得到补偿。因此,能够限制以规定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上的带扣的转动,能够容易地使舌片与带扣卡合。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构成为,在第4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中,上述刚性辅助部件具备:筒状部件,其长边方向基端部与上述驱动部侧连结并且长边方向前端部与上述带扣侧连结,其利用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而移动,并能够在上述长边方向基端部与上述长边方向前端部之间变形;以及多个单块,其在上述筒状部件的内侧沿上述筒状部件的长边方向并列地设置,并对上述筒状部件施加以上述筒状部件的长边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在刚性辅助部件的筒状部件的内侧沿筒状部件的长边方向并列地设置有多个单块。由此,对筒状部件施加以长边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的刚性,从而在带扣侧提高以基于驱动部的驱动力的带扣移动方向亦即规定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的刚性。

本发明的第6的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构成为,在第5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的基础上,上述筒状部件设定为刚性比上述连结部件低,并且在上述驱动部与上述带扣之间的上述筒状部件以及上述连结部件的双方的弯曲部位,上述筒状部件设置于比上述连结部件更靠弯曲的曲率径向内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6的技术方案的带扣装置,在驱动部与带扣之间的筒状部件以及连结部件的双方的弯曲部位,刚性比连结部件低的筒状部件设置于比连结部件更靠弯曲的曲率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与连结部件设置于比筒状部件更靠弯曲的曲率径向内侧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连结部件弯曲时的阻力。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带扣装置中,能够限制带扣朝向与基于驱动部的驱动力的带扣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扣装置的正面剖视图。

图2是表示带扣利用驱动部的驱动力而移动的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主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扣装置的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图5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箭头FR表示应用了本带扣装置10、70的车辆前侧,箭头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侧。

<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扣装置10具备框架12。框架12设置于车辆的座椅(省略图示)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通过螺栓等紧固部固定于车辆的地板部或者座椅的构架部件等的车体侧。框架12具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引导壁20、22,在引导壁20、22之间设置有驱动螺纹件24。

驱动螺纹件24的轴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驱动螺纹件24的车辆前侧端部与在框架12的车辆前侧设置的作为驱动部的马达促动器26连结,驱动螺纹件24利用马达促动器26的驱动力而旋转。马达促动器26与马达驱动器、ECU等控制部(省略图示)电连接。该控制部与设置于座椅的坐垫的载荷传感器等乘员检测部、设置于后述的带扣50并对舌片与带扣50卡合的情况进行检测的带扣开关等(均省略图示)电连接,基于从乘员检测部、带扣开关等输出的电信号来控制马达促动器26。

另外,在框架12的车辆后侧设置有丝绳导向件28。丝绳导向件28具备插入部30。插入部30形成为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引导壁20、22的间隔大致相等的块状,并从框架12的车辆后侧端部插入于引导壁20、22之间。由此,丝绳导向件28与框架12连结。并且,在丝绳导向件28的插入部30形成有向车辆前侧开口的轴承孔32。在轴承孔32插入有从驱动螺纹件24的车辆后侧端部相对于驱动螺纹件24同轴地突出的轴部34,轴部3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

另一方面,在引导壁20、22之间设置有滑块36。滑块36形成为块状,滑块36的车辆宽度方向侧的面与引导壁20、22抵接。另外,在滑块36形成有供驱动螺纹件24贯通的螺纹孔,通过使驱动螺纹件24旋转,从而滑块36被引导壁20、22引导而向车辆前后方向滑动。

另外,如图1以及图3所示,带扣装置10具备作为连结部件的一对钢丝绳38。上述钢丝绳38形成为长条状,并如图3所示地沿车辆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如图1所示,在钢丝绳38的比长边方向中间部更靠基端侧的位置,钢丝绳38的长边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并且钢丝绳38的长边方向基端部在比驱动螺纹件24更靠车辆下侧的位置与滑块36连结。因此,若滑块36朝向车辆前后方向滑动,则钢丝绳38向其长边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在丝绳导向件28形成有丝绳导向槽40。丝绳导向槽40在丝绳导向件2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开口,并被设置于丝绳导向件2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板状的盖部件(省略图示)关闭。另外,丝绳导向槽40的长边方向一端在丝绳导向件28的插入部30的车辆前侧端面开口。并且,丝绳导向槽40在长边方向中间部沿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弯曲,丝绳导向槽40的长边方向另一端在丝绳导向件28的车辆上侧面开口。在丝绳导向槽40贯通有钢丝绳38,钢丝绳38的比长边方向中间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从丝绳导向槽40的长边方向另一端向车辆前上侧(图1的箭头A方向)延伸。

另外,在丝绳导向件28的车辆上侧设置有作为限制部的带扣导向件42。带扣导向件42的长边方向成为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朝车辆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向(图1的箭头A方向以及与它相反的箭头B方向)。带扣导向件42的车辆后下侧的端部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间接地固定于丝绳导向件28,由此,带扣导向件42经由丝绳导向件28以及框架12固定于车体侧。如图4所示,将带扣导向件42沿与其长边方向正交的朝向切开而成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外侧面以及内侧面呈矩形的筒状,带扣导向件42的外侧面形成为导向面42A。在带扣导向件42的内侧,伸入有从丝绳导向件28的丝绳导向槽40的长边方向另一端延伸的钢丝绳38。

另外,带扣装置10具备带扣50。带扣50具备带扣主体52。带扣主体52形成为从底板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突出有纵壁的U字形状,其中,上述底板的长边方向成为与带扣导向件42的长边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在带扣主体52的内侧设置有闩锁。若从带扣主体52的车辆前上侧向带扣主体52的两纵壁之间插入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舌片(省略图示),则闩锁进入形成于舌片的孔部,由此,舌片与带扣50卡合。

另一方面,从带扣主体52的车辆后下侧端部朝向车辆后下侧(图1的箭头B方向)延伸突出有丝绳固定部54,钢丝绳38的长边方向前端部固定于丝绳固定部54。因此,若钢丝绳38向其长边方向前端侧移动,则带扣主体52向车辆前上侧(图1的箭头A方向)移动,若钢丝绳38向其长边方向基端侧移动,则带扣主体52向车辆后下侧(图1的箭头B方向)移动。

另外,带扣50具备带扣罩56。带扣罩56的长边方向沿着带扣导向件42的长边方向,如图4所示,将带扣罩56沿与其长边方向正交的朝向切开而成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外侧面以及内侧面呈矩形的筒状。在带扣罩56的比长边方向中间部更靠车辆前上侧的位置,在带扣罩56的内侧配置有带扣主体52,带扣罩56与带扣主体52一体连结。

另一方面,从带扣罩56的车辆后下侧端部插入有带扣导向件42。并且在带扣罩56设置有多个导向肋58。如图4所示,导向肋58从剖面形成为矩形的带扣罩56的内侧的四个面向带扣罩56的内侧突出,上述导向肋58的前端向带扣导向件42的导向面(外侧面)42A抵接。由此,带扣罩56能够被带扣导向件42引导而向带扣导向件42的长边方向(即,图1的箭头A方向以及箭头B方向)滑动。

<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本带扣装置10中,若乘员落座于座椅,则从设置于座椅的坐垫等的载荷传感器等乘员检测部向控制部输出的电信号的电平发生切换。由此,若马达促动器26被驱动而使驱动螺纹件24旋转,则滑块36被框架12的引导壁20、22引导而向车辆后侧滑动。由此,若钢丝绳38向长边方向前端侧移动,则带扣主体52被钢丝绳38按压。由此,如图2所示,与带扣主体52一体的带扣罩56被带扣导向件42引导而向车辆前上侧滑动。这样,带扣50上升,从而乘员能够容易地使舌片向带扣50卡合,能够容易地佩戴安全带。

另一方面,若舌片与带扣50卡合,则从带扣50的带扣开关向控制部输出的电信号的电平发生切换。由此,若马达促动器26被驱动而使驱动螺纹件24旋转,则滑块36被框架12的引导壁20、22引导而向车辆前侧滑动。由此,若钢丝绳38向长边方向基端侧移动,则带扣罩56经由带扣主体52被钢丝绳38拉拽。由此,带扣50向车辆后下侧滑动。

这里,带扣导向件42的剖面形状形成为矩形(即,非圆形),从带扣罩56的内侧面突出的各导向肋58向带扣导向件42的矩形的导向面(外侧面)42A抵接。并且,带扣导向件42经由丝绳导向件28以及框架12而向车体侧固定。

因此,限制带扣罩56相对于带扣导向件42的以带扣导向件42的长边方向(图1的箭头A方向以及箭头B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的转动(朝向图4的箭头C或者箭头D方向的移动)。并且,由于各导向肋58向带扣导向件42的矩形的导向面(外侧面)42A抵接,从而限制带扣罩56相对于带扣导向件42的车辆前后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的移动。由此,在带扣50的上升状态下,乘员能够容易地使舌片与带扣50卡合。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时,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5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扣装置70中,框架12的一对引导壁20、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在框架12的车辆宽度方向室内侧设置有马达促动器26(图5中省略图示),设置在引导壁20、22之间的驱动螺纹件24的轴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因此,若利用马达促动器26的驱动力使驱动螺纹件24旋转,则设置在引导壁20、22之间的滑块36向车辆宽度方向滑动。

另外,对于长边方向基端部与滑块36连结的钢丝绳38而言,在比长边方向中间部更靠基端侧的位置,其长边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并且,在与框架12的马达促动器26相反的一侧设置的丝绳导向件28的丝绳导向槽40沿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弯曲,钢丝绳38的比丝绳导向槽40更靠长边方向前端侧的部分向车辆上侧延伸。

并且,本带扣装置70具备代替带扣50的带扣72。带扣72基本上是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带扣50相同的结构,带扣72具备代替带扣罩56的带扣罩74。在带扣罩74未形成有导向肋58,带扣罩74的内侧面与带扣导向件42的导向面(外侧面)42A抵接。由此,带扣罩74能够被带扣导向件42引导而移动。

另外,本带扣装置70具备与带扣导向件42一起构成限制部的刚性辅助部件80。刚性辅助部件80具备作为筒状部件的筒体82。筒体82由刚性比钢丝绳38低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长尺寸的筒形状,将筒体82沿与其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切开而成的剖面形状形成为长边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矩形状。筒体82的长边方向基端部在驱动螺纹件24的车辆上侧与滑块36连结。

与筒体82对应地在丝绳导向件28形成有筒体引导槽84。筒体引导槽84在丝绳导向件28的车辆前侧面开口,并通过设置于丝绳导向件28的车辆前侧的板状的盖部件(省略图示)而与丝绳导向槽40一起被关闭。另外,筒体引导槽84的长边方向一端在丝绳导向件28的插入部30的车辆前侧端面开口。并且,筒体引导槽84在丝绳导向槽40的弯曲的曲率径向内侧沿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弯曲,筒体引导槽84的长边方向另一端在丝绳导向件28的车辆上侧面开口。

在筒体引导槽84贯通有筒体82,筒体82的比长边方向中间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从筒体引导槽84的长边方向另一端向车辆上侧延伸,筒体82的长边方向前端部与带扣50的带扣主体52(图5中省略图示)连结。因此,若带扣罩74被带扣导向件42引导而移动,则筒体82与带扣50一起移动。

另外,在筒体82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单块86。单块86形成为轴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圆柱形状或者圆筒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柱形状),各单块86在筒体82的长边方向两端间沿筒体82的长边方向并列地设置。由此,对于筒体82而言,与车辆宽度方向的刚性相比,以长边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较高。

因此,在本带扣装置70中,更加有效地限制带扣罩74相对于带扣导向件42的以带扣导向件42的长边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的转动、以及带扣罩74相对于带扣导向件4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由此,乘员能够容易地使舌片与带扣50卡合。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利用刚性辅助部件80来限制带扣罩56的转动,因此即使将带扣罩74以及带扣导向件42的刚性设定得较低,也能够限制带扣罩56的转动。这里,刚性辅助部件80的单块86由于是轴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圆柱形状或者圆筒形状,所以筒体82的在长边方向前端侧上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刚性不比以筒体82的长边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高。因此,通过将带扣罩74以及带扣导向件42的刚性设定得较低而能够使带扣罩74向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由此,在乘员的身体佩戴有安全带的状态下,利用安全带的张力等使带扣罩74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即乘员的身体侧移动,其结果是,能够使安全带与乘员的身体更加配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丝绳导向件28的筒体引导槽84在丝绳导向槽40的弯曲的曲率径向内侧沿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弯曲。因此,在丝绳导向件28内,筒体82配置于比钢丝绳38更靠弯曲的曲率径向内侧的位置。这里,筒体82的刚性比钢丝绳38的刚性低。因此,与筒体82配置于比钢丝绳38更靠弯曲的曲率径向外侧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钢丝绳38的变形(弯曲)的阻力,能够使钢丝绳38顺利地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筒体82与多个单块86构成刚性辅助部件80。然而,例如,也可以将金属平板作为刚性辅助部件,其中,上述金属平板的长边方向基端部与滑块36连结且长边方向前端部与带扣主体52连结,宽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并能够沿以宽度方向为轴向的绕轴方向变形,刚性辅助部件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于上述结构,能够广泛地进行应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筒体82配置于比钢丝绳38更靠弯曲的曲率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结构,但筒体82可以配置于比钢丝绳38更靠弯曲的曲率径向外侧的位置,还可以沿弯曲的曲率的轴向与钢丝绳38并列地配置。即,筒体82相对于钢丝绳38的配置位置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广泛地进行应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利用带扣导向件42以及刚性辅助部件80的双方来限制带扣罩74的转动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仅通过刚性辅助部件80的刚性辅助来限制带扣的转动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带扣导向件42的剖面形状形成为矩形状,将带扣导向件42的外侧面形成为导向面42A。然而,限制部的导向面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导向面的形状只要是六边形、三角形等多边形、椭圆形等非圆形即可,另外,也可以使形成于筒状的限制部的内周形状为非圆形,并将带扣罩的车辆下侧部分插入于限制部的内侧来限制带扣罩的转动。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带扣罩56、74的转动被带扣导向件42直接限制的结构。然而,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相对于带扣罩56、74另外设置被带扣导向件42引导的滑动部件,在该滑动部件固定带扣罩56、74或者带扣主体52。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具备2根作为连结部件的钢丝绳38的结构,但钢丝绳38可以是1根,也可以是3根以上。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驱动螺纹件24的车辆下侧,沿车辆宽度方向或者车辆前后方向并列设置有2根钢丝绳38的结构。然而,例如可以是沿车辆上下方向并列设置有2根钢丝绳38的结构,也可以是在滑块36中以夹持驱动螺纹件24的方式设置有2根钢丝绳38的结构。

通过参照,将在2014年9月10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84535号的公开的全体内容并入本说明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