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悬架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8897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衡悬架和汽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衡悬架和汽车。



背景技术: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挑剔。

平衡式悬架一般使用在载重汽车上,特别是重型载重汽车的后轴,主要是为了解决多轴汽车行驶在不平坦的路面上时,确保各车轮和两轴汽车一样,保持与地面有良好的接触。

如果三轴汽车的中、后轴也像前车轴一样,各车轴都采用单独的悬架,则很可能发生车轮悬空的现象。即使不悬空,各个车轮所分配到得垂直载荷也会有很大差别,将会造成车轮的垂直负荷有的很小,甚至在某种极端情况下,由于轴荷分配不均会导致负荷过大的车轴还有超载的危险。多轴汽车通常采用平衡悬架的结构来解决这一问题。在两个车轴(如三轴汽车中的中、后轴之间)中间处的车架上铰接一个平衡机构,这样,当一个车轮抬高时,由于平衡机构的转动,将会使另一个车轮降低,如果平衡机构的两臂等长,就能够保证两个车轴上的垂直载荷在任何情况下都相等,就不会发生车轮悬空和两车轴垂直载荷不等的现象。

另外,目前一般采用的平衡式悬架均为带有整体桥的非独立悬架结构,在一些小型特种车辆或工程机械中,使用这种结构时严重影响车辆车身或车架布置空间,限制车辆设计布局,同时,由于有连接两端车轮的车轴,可能会增加车身或动力传动系统的高度,将其提高至新的高度。

某些多轴车辆由于设计空间受限,但是要求车辆既要拥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又要求良好的通过性和平顺性能,采用普通的连接轴结构和普通轮胎减震型式的非独立悬架方式,均难以满足需方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多轴汽车采用普通车轴悬架或者采用减震轮胎无法满足承载能力、通过性和平顺性要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衡悬架和汽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衡悬架,包括:

平衡支架总成,沿车身纵向设置,车轮设置于平衡支架总成的两端;

前纵拉杆总成,一端与车身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连接;

后纵拉杆总成,一端与车身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连接;

前横拉杆总成,一端与车身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连接;

后横拉杆总成,一端与车身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连接。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平衡悬架中,还包括:

弹性橡胶总成,设置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上;

橡胶连接支架总成,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连接,另一端与车身连接。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平衡悬架中,所述前横拉杆总成和所述后横拉杆总成分别沿车身横向设置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的两端。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平衡悬架中,还包括:

前减震器总成,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连接,另一端与车身连接;

后减震器总成,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连接,另一端与车身连接。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平衡悬架中,所述前减震器总成和所述后减震器总成分别设置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两端的顶部。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平衡悬架中,所述弹性橡胶总成包括:

外套,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固定连接;

内套,设置于所述外套内,与所述橡胶连接支架总成连接;

弹性橡胶,设置于所述外套和所述内套之间,并连接所述外套和所述内套。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平衡悬架中,所述弹性橡胶总成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橡胶总成设置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的中间部分的侧面。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平衡悬架中,所述前纵拉杆总成和所述后纵拉杆总成分别沿所述平衡支架总成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的顶部。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平衡悬架中,所述平衡支架总成为拱形。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平衡悬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平衡悬架可以缓冲车身的冲击力,并且横拉杆总成和纵拉杆总成与平衡支架总成之间布置空间小、空间设计灵活,避免对于车身的空间占用,有利于车辆布置设计,并提高设计自由度。同时,该设计有利于降低整车设计质心高度,提高车辆稳定性和车辆通过性。从而使得车辆将获得更好的动力学性能,如通过性、平顺性和行驶稳定性等。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平衡悬架的侧视图;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平衡悬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衡悬架,包括:平衡支架总成7、前纵拉杆总成1、后纵拉杆总成2、前横拉杆总成5和后横拉杆总成6。平衡支架总成7沿车身纵向设置,车轮设置于平衡支架总成7的两端;前纵拉杆总成1一端与车身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7连接。后纵拉杆总成2一端与车身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7连接。前横拉杆总成5一端与车身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7连接。后横拉杆总成6一端与车身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7连接。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平衡悬架中,平衡支架总成7与前纵拉杆总成1、后纵拉杆总成2、前横拉杆总成5和后横拉杆总成6配合,具有很强的承载能力。前纵拉杆总成1和后纵拉杆总成2分别连接在平衡支架总成7和车身之间,用于传递车身纵向力,控制平衡悬架纵向跳动和导向作用,使得车轮经由平衡支架总成7传递到车身纵向的冲击力减少。前横拉杆总成5和后横拉杆总成6分别连接在平衡支架总成7和车身之间,用于传递车身横向力,控制悬架横向跳动和导向作用,使得车轮经由平衡支架总成7传递到车身横向的冲击力减少。其中,横拉杆总成和纵拉杆总成可以控制平衡支架总成7的运动趋势。并且横拉杆总成和纵拉杆总成与平衡支架总成7之间布置空间小、空间设计灵活,避免对于车身的空间占用,有利于车辆布置设计,并提高设计自由度。同时,该设计有利于降低整车设计质心高度,提高车辆稳定性和车辆通过性。从而使得车辆将获得更好的动力学性能,如通过性、平顺性和行驶稳定性等。

进一步来说,前纵拉杆总成1和后纵拉杆总成2分别沿所述平衡支架总成7长度方向设置于平衡支架总成7的顶部,可以缓冲平衡支架总成7传递车身的纵向力。平衡支架总成7为拱形,可以对车身提供很好的支撑。

进一步来说,本发明的平衡悬架还包括:弹性橡胶总成8和橡胶连接支架总成9。弹性橡胶总成8设置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7上;橡胶连接支架总成9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7连接,另一端与车身连接。橡胶连接支架总成9通过弹性橡胶总成8安装在平衡支架总成7上,弹性橡胶总成8通过自身橡胶的弹性变形,缓冲平衡支架总成7经过橡胶连接支架总成9对车身载荷冲击。橡胶连接支架总成9则保证了平衡支架总成7与车身之间安装稳定性。

其中,弹性橡胶总成8包括:外套、内套和弹性橡胶。外套与平衡支架总成7固定连接;内套设置于所述外套内,与橡胶连接支架总成9连接;弹性橡胶设置于所述外套和所述内套之间,并连接所述外套和所述内套。采用弹性橡胶总成8的内套采用悬浮设计,并与橡胶连接支架总成9连接,弹性橡胶可以支撑橡胶连接支架总成9,使其在外套中保证稳定的状态。可以根据车辆动力学特征,对弹性橡胶总成8进行六方向的刚度调节,以获得更好的运动特性。采用弹性橡胶总成8较使用螺旋弹簧或钢板弹簧等传统弹性元件,布置方式和设计空间更加自由。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弹性橡胶总成8为两个,两个弹性橡胶总成8设置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7的中间部分的侧面。两个弹性橡胶总成8和两个支撑橡胶连接支架总成9设置于平衡支架总成7的中间部分,使得支撑橡胶连接支架总成9对平衡支架总成7的固定更加稳定,保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进一步来说,前横拉杆总成5和后横拉杆总成6分别沿车身横向设置于平衡支架总成7的两端。前横拉杆总成5和后横拉杆总成6可以对整个平衡支架总成7的纵向得到很好控制和导向。

进一步来说,本发明的平衡悬架还包括:前减震器总成3和后减震器总成4。前减震器总成3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7连接,另一端与车身连接;后减震器总成4一端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7连接,另一端与车身连接。前减震器总成3和后减震器总成4主要作用是衰减车轮带来的冲击,使得平衡支架总成7在竖直方向的冲击减缓,有利于车辆的稳定性和平顺性。

进一步来说,前减震器总成3和后减震器总成4分别设置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7两端的顶部。平衡支架总成7两端设置有车轮,所以平衡支架总成7两端受到的冲击载荷较大,将前减震器总成3和所述后减震器总成4分别设置于所述平衡支架总成7两端,有效衰减了车轮带来的冲击。

本发明的平衡悬架可以缓冲车身的冲击力,并且横拉杆总成和纵拉杆总成与平衡支架总成之间布置空间小、空间设计灵活,避免对于车身的空间占用,有利于车辆布置设计,并提高设计自由度。同时,该设计有利于降低整车设计质心高度,提高车辆稳定性和车辆通过性。从而使得车辆将获得更好的动力学性能,如通过性、平顺性和行驶稳定性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平衡悬架。

需要说明的是,该汽车是包括上述平衡悬架的汽车,上述平衡悬架实施例的实现方式同样适用于该汽车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