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5408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角度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



背景技术:

请参考图1,图1为一种典型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常见的座椅包括椅背10和椅座20;座椅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需求,可以对椅背10与椅座20的角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针对汽车座椅,通常通过座椅调角器30实现此功能。

请一并参考图2,图2为一种常见座椅调角器的爆炸示意图。

座椅调角器30包括棘轮32、解锁凸轮33、滑块34、锁止凸轮35、中心轴36、复位弹簧37和滑槽板38。

通常,座椅调角器30的棘轮32与椅背10固定为一体,滑槽板38与椅座20固定为一体。棘轮32可相对滑槽板38转动,从而调节椅背10与椅座20的角度。

其中,解锁凸轮33、锁止凸轮35和复位弹簧37均具有供中心轴36贯穿的中心孔,并可以在中心轴36的带动下转动,锁止凸轮35与滑块34位于同一平面,锁止凸轮35位于滑槽板38的中部凹槽内,滑块34位于滑槽板38外端的滑槽内,且滑块34仅可以在该滑槽内沿径向滑动。

锁止时,锁止凸轮35的自锁面与滑块34的自锁面抵触,滑块34外端的滑块棘齿与棘轮32的棘轮棘齿啮合,此时棘轮32无法相对于滑槽板38转动,从而,座椅的椅背10和椅座20的相对位置固定;锁止状态由复位弹簧37保持。

解锁时,在中心轴36施加与复位弹簧37相反的外加扭矩时,解锁凸轮33转动,带动滑块34在滑槽内向中心轴36的方向平动,则滑块棘齿与棘轮棘齿完全脱开,此时,棘轮32可相对于滑槽板38的中心自由旋转,从而,可根据需要调整椅背10和椅座20的角度。

为了将座椅调角器30的所有零部件包容为整体,还设置有护套31。该护套31的内圆与棘轮32的外圆间隙配合,且,该护套31与滑槽板38固定,从而棘轮32可相对护套31转动。

实际应用中,由于汽车频繁的启动、刹车产生的惯性力,乘客不断的向后靠等原因,座椅的椅背10会受到频繁的向前或向后的负载。上述座椅调角器30的设计,在向前负载过大、反复加载时会出现滑齿的现象,降低了座椅调角器30的锁定可靠性。

因此,如何改进现有座椅调角器的结构,以避免滑齿现象的发生,提高座椅调角器的可靠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该座椅调角器的结构设计能够避免滑齿现象的发生,提高座椅调角器的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调角器,包括棘轮、滑块和锁止凸轮;锁止状态下,所述锁止凸轮的锁止面与所述滑块的锁止面抵触,以使所述滑块的外棘齿与所述棘轮的内棘齿啮合;所述锁止凸轮的锁止面与所述滑块的锁止面设有相互配合的凹槽和凸部,并配置成:所述锁止凸轮从锁止状态位置沿解锁方向转动时,所述凸部能够卡置于所述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调角器,在锁止凸轮的锁止面与滑块的锁止面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凹槽和凸部,并将两者配置成:锁止凸轮从锁止状态位置沿解锁方向转动时,凸部能够卡置于凹槽内;这样设置后,当椅背受到频繁的向前或者向后的负载,使滑块不断的摆动,当滑块因摆动而拨动着锁止状态下的锁止凸轮向解锁方向旋转时,所述凸部能够卡置于所述凹槽内,凸部与凹槽的卡合阻碍了锁止凸轮向解锁方向旋转,从而避免了锁止凸轮进一步向解锁方向旋转,进而能够防止锁止状态下锁止凸轮滑齿,提高了座椅调角器的可靠性。

可选的,所述凹槽设于所述锁止凸轮的锁止面,所述凸部设于所述滑块,并锁止状态下,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凸部的后侧。

可选的,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滑块的锁止面的后边界处。

可选的,所述凹槽设于所述滑块的锁止面,所述凸部设于所述锁止凸轮,并锁止状态下,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凸部的前侧。

可选的,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锁止凸轮的锁止面的后边界处。

可选的,所述凹槽靠近所述滑块的锁止面的后边界处设置。

可选的,相互配合的所述凹槽和所述凸部具体为两组,所述锁止凸轮的锁止面具有第一凹槽,所述滑块的锁止面的后边界处形成与所述第一凹槽配合的第一凸部,所述滑块的锁止面具有第二凹槽,所述锁止凸轮的锁止面的后边界处形成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的第二凸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座椅,包括铰接的椅座和椅背以及置于椅座与椅背之间的座椅调角器,所述座椅调角器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调角器。

由于前述座椅调角器具有前述技术效果,具有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典型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常见座椅调角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3示出了椅背受到向前加载时棘轮向滑槽板方向的视角的滑块受力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滑块与锁止凸轮接触部位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一实施例中座椅调角器的滑块与锁止凸轮在锁止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7示出了图5中锁止凸轮沿解锁方向转动后凹槽与凸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二实施例中座椅调角器的滑块与锁止凸轮在锁止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锁止凸轮沿解锁方向转动后凹槽与凸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三实施例中座椅调角器的滑块与锁止凸轮在锁止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椅背10,椅座20,座椅调角器30;

护套31,棘轮32,解锁凸轮33,滑块34,锁止凸轮35,中心轴36,复位弹簧37,滑槽板38;

凹槽40、40’,第一凹槽40a,第二凹槽40b,凸部50、50’,第一凸部50a,第二凸部50b。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现有技术中座椅调角器滑齿的现象,本文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请参考图2并结合图3、4理解,其中,图3示出了椅背受到向前加载时棘轮向滑槽板方向的视角的滑块受力示意图,图4为图3中滑块与锁止凸轮接触部位的放大图,图中的实心箭头表示各部件的受力方向。

由于椅背10与棘轮32固定,当椅背10受到向前加载的外力时,外力会加载到棘轮32上,棘轮32通过齿传递将外力传递滑块34,使滑块34有不断的旋转趋势。而客观上,滑块34的侧壁与滑槽板38的凹槽侧壁之间存在间隙,所以滑块34会不断的摆动。滑块34的摆动拨动着锁止凸轮35向解锁方向旋转,每次受外力加载就会产生微小的波动,尽管有复位弹簧37使锁止凸轮35向锁止方向旋转,但还是抵抗不了微小的拨动效应造成的向解锁方向的旋转,长期累计后就会出现锁止凸轮35向解锁方向旋转的滑齿现象。

在上述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文提供的座椅调角器包括通常与椅背固接的棘轮、滑块和锁止凸轮;锁止状态下,锁止凸轮的锁止面与滑块的锁止面抵触,以使滑块的外棘齿与棘轮的内棘齿啮合;锁止凸轮的锁止面与滑块的锁止面设有相互配合的凹槽和凸部,并配置成:锁止凸轮从锁止状态位置沿解锁方向转动时,凸部能够卡置于凹槽内。

如上,该座椅调角器在锁止凸轮的锁止面与滑块的锁止面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凹槽和凸部,并将两者配置成:锁止凸轮从锁止状态位置沿解锁方向转动时,凸部能够卡置于凹槽内;这样设置后,当椅背受到频繁的向前或者向后的负载,使滑块不断的摆动,当滑块因摆动而拨动着锁止状态下的锁止凸轮向解锁方向旋转时,所述凸部能够卡置于所述凹槽内,凸部与凹槽的卡合阻碍了锁止凸轮向解锁方向旋转,从而避免了锁止凸轮进一步向解锁方向旋转,进而能够防止锁止状态下锁止凸轮滑齿,提高了座椅调角器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针对座椅调角器的滑块和锁止凸轮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座椅调角器的主要功能部件如滑槽板、棘轮、解锁凸轮等不是本申请的实用新型点所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现有技术弯曲可以实现,故本文不再针对前述主要功能部件进行详细阐述。

下面就滑块和锁止凸轮的相互配合的凹槽和凸部的具体实现方式做详细说明。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涉及的前、后均是以解锁方向为基准定义的,应当理解,前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当局限本专利申请要求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5和图6,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一实施例中座椅调角器的滑块与锁止凸轮在锁止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该实施例中,在锁止凸轮35的锁止面上设有凹槽40,在滑块34的锁止面上设有凸部50,其中,该凸部50形成于滑块34的锁止面的后边界处,即图6中滑块34锁止面的左边界处,图6中锁止凸轮35处的箭头表明了在滑块34拨动下锁止凸轮35沿解锁方向转动的趋势。

显然,为了使锁止凸轮35在沿解锁方向转动时,凸部50能够卡置于凹槽40内,在锁止状态下,凹槽40位于凸部50的后侧,以图6所示方位,即凹槽40位于凸部50的左侧;也就是说,滑块34与锁止凸轮35处于锁止状态时,滑块34锁止面的后边界位于锁止凸轮35锁止面的后边界的前侧。

请一并参考图7,图7示出了图5中锁止凸轮沿解锁方向转动后凹槽与凸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当实际应用中,棘轮通过齿传递将椅背受到的外力传递给滑块34,滑块34不断摆动而拨动锁止凸轮35向解锁方向旋转时,当锁止凸轮35向解锁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后,滑块34上的凸部50会落入锁止凸轮35的凹槽40内,当凸部50卡置在凹槽40后,滑块34的轮廓会阻碍锁止凸轮35的退让,避免了锁止凸轮35进一步向解锁方向旋转,并且通过滑块34与锁止凸轮35之间的挤压力,能够确保凸部50与凹槽40之间的卡止,从而能够防止座椅调角器解锁滑齿,提高了座椅调角器的可靠性。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凹槽40和凸部50的具体位置设置,使得锁止凸轮35在向解锁方向旋转较小角度后,凸部50就能与凹槽40配合以阻止锁止凸轮35进一步向解锁方向旋转,这样能够很好地确保座椅调角器锁止状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用户体验。

具体应用中,设于滑块34的凸部50可通过滑块34的锁止面后边界和与其相邻的滑块34轮廓面呈一定角度来形成,既简单又方便。

请参考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二实施例中座椅调角器的滑块与锁止凸轮在锁止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凹槽40’设置于滑块34的锁止面,凸部50’设置于锁止凸轮35上,具体地,该凸部50’形成于锁止凸轮35锁止面的后边界处,即图8中锁止凸轮35锁止面的左边界处。

显然,为了使锁止凸轮35在沿解锁方向转动时,凸部50’能够卡置于凹槽40’内,在锁止状态下,凹槽40’位于凸部50’的前侧,以图8所示方位,即凹槽40’位于凸部50’的右侧;也就是说,滑块34与锁止凸轮35处于锁止状态时,滑块34锁止面的后边界位于锁止凸轮35锁止面的后边界的前侧。

请一并参考图9,图9示出了图8中锁止凸轮沿解锁方向转动后凹槽与凸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当实际应用中,棘轮通过齿传递将椅背受到的外力传递给滑块34,滑块34不断摆动而拨动锁止凸轮35向解锁方向旋转时,当锁止凸轮35向解锁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后,锁止凸轮35上设置的凸部50’会落入滑块34上述设置的凹槽40’内,当凸部50’卡置在凹槽40’后,凸部50’受凹槽40’的阻挡会阻碍锁止凸轮35的退让,避免了锁止凸轮35进一步向解锁方向旋转,并且通过滑块34与锁止凸轮35之间的挤压力,能够确保凸部50’与凹槽40’之间的卡止,从而能够防止座椅调角器解锁滑齿,提高了座椅调角器的可靠性。

优选的方案中,凹槽40’靠近滑块34锁止面的后边界处设置,这样,处于锁止状态下,滑块34的凹槽40’更靠近锁止凸轮35的凸部50’,使得锁止凸轮35在向解锁方向旋转较小角度后,其凸部50’就可卡置于滑块34的凹槽40’内,以阻止锁止凸轮35进一步向解锁方向旋转,这样能够很好地确保座椅调角器锁止状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用户体验。

当然,实际设置时,锁止状态下,凹槽40’与凸部50’之间的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设置。

具体应用中,设于锁止凸轮35的凸部50’可通过锁止凸轮35的锁止面后边界和与其相邻的锁止凸轮35轮廓面呈一定角度来形成,既简单又方便。

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三实施例中座椅调角器的滑块与锁止凸轮在锁止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在锁止凸轮35和滑块34上设有两组相互配合的凹槽和凸部。

其中,锁止凸轮35的锁止面具有第一凹槽40a,滑块34上设有与第一凹槽40a配合的第一凸部50a,具体地,第一凸部50a形成于滑块34的锁止面的后边界处,即图10中滑块34锁止面的左边界处;滑块34的锁止面具有第二凹槽40b,锁止凸轮上设有与第二凹槽40b配合的第二凸部50b,具体地,第二凸部50b形成于锁止凸轮35锁止面的后边界处,即图10中锁止凸轮35锁止面的左边界处。

需要指出的是,该第三实施例可理解为前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结合。

显然,为了使锁止凸轮35在沿解锁方向转动时,第一凸部50a能够卡置于第一凹槽50b内,在锁止状态下,第一凹槽50b位于第一凸部50a的后侧,而第一凸部50a形成于滑块34锁止面的后边界处,这样,锁止状态下,滑块34锁止面的后边界明显位于锁止凸轮35锁止面后边界的前侧。

当实际应用中,棘轮通过齿传递将椅背受到的外力传递给滑块34,滑块34不断摆动而拨动锁止凸轮35向解锁方向旋转时,当锁止凸轮35向解锁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后,滑块34上的第一凸部50a先落入锁止凸轮35上的第一凹槽40a内,通过第一凸部50a与第一凹槽40a的卡止配合阻碍锁止凸轮35的退让。

在此过程中,若因外力过大或其他意外情况致使第一凸部50a脱离第一凹槽40a,两者配合失效时,锁止凸轮35继续想解锁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后,锁止凸轮35上的第二凸部50b会落入滑块34上的第二凹槽40b内,通过第二凸部50b与第二凹槽40b的卡止配合来阻碍锁止凸轮35的退让。

如上,两组凸部与凹槽的配合设计相当于给锁止凸轮35的退让提供了双保险,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调角器锁止状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增强用户体验。

优选的方案中,设于滑块34上的第二凹槽40b靠近滑块34锁止面的后边界处设置,以防止锁止凸轮35向解锁方向旋转较大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座椅,包括椅背、椅座以及座椅调角器,该座椅调角器为上文所述的座椅调角器。

由于上述座椅调角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括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