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988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改善干燥路面、湿润路面、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目的在于直行时以及转弯时的排水效率一同提高。该充气轮胎通过在轮胎周向延伸的三条主槽,在轮胎宽度方向邻接地形成有两条环岸部,在该环岸部设有两端连通于主槽的副槽并形成为花纹块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5-12440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通过将环岸部形成花纹块状,利用边缘效果,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提高。此外,通过连通于主槽的副槽,排水性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提高。此外,相反,当通过副槽将环岸部形成花纹块状时,则存在花纹块刚性降低、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降低的倾向。因此,期望改善干燥路面、湿润路面、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内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改善干燥路面、湿滑路面、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胎面部的胎面表面具备:三条周向槽,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两条环岸部,由各所述周向槽划分形成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主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延伸,在轮胎周向上并列设有多个,两端连通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邻接的各所述周向槽并将各所述环岸部划分形成花纹块状;副横纹槽,在轮胎周向上排列的所述主横纹槽之间,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延伸,一端连通于中央的所述周向槽,另一端在各所述环岸部内终止;以及周向细槽,在各所述环岸部,沿轮胎周向延伸,一端连通于所述主横纹槽,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副横纹槽,所述充气轮胎具有:中环岸部,通过各所述周向槽以及所述主横纹槽在轮胎周向上分割各所述环岸部而形成;长条小环岸,通过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各所述周向槽、所述主横纹槽以及所述周向细槽分割所述中环岸部而形成,在轮胎周向上设为长条;以及两个短条小环岸部,通过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所述主横纹槽、所述副横纹槽以及所述周向细槽分割所述中环岸部而形成,在轮胎周向上设为短条。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的三条周向槽、将各环岸部在轮胎周向上分割为中环岸部的主横纹槽、对中环岸部进行分割的副横纹槽以及周向细槽,排水性能以及排雪性能提高,因此,能改善湿润路面以及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通过在靠近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周向槽的短条小环岸部降低环岸部的刚性并且在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各周向槽的长条小环岸部确保环岸部的刚性,牵引性能提高,因此,能改善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所述周向细槽由以下构成:第一周向细槽,一端连通于所述主横纹槽的中途,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副横纹槽的中途;以及第二周向细槽,一端连通于所述主横纹槽的中途,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副横纹槽的终端,所述第一周向细槽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周向细槽的一端在所述主横纹槽对置地连通配置,所述第一周向细槽以及所述第二周向细槽包含所述副横纹槽的一部分,沿轮胎周向形成为锯齿状。

根据该充气轮胎,周向细槽沿轮胎周向形成为锯齿状,由此防止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倾倒,因此,能改善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而且,能通过锯齿状来提高边缘效果,并能有助于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各所述中环岸部,在所述长条小环岸部的胎面表面具有细槽。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细槽来抑制长条小环岸部与短条小环岸部的极端的刚性差,由此,能维持牵引性能并进一步改善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各所述中环岸部,将所述长条小环岸部的胎面表面面积设为α,将各所述短条小环岸部的胎面表面面积设为β1、β2,并满足α≤β1+β2的关系。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将各短条小环岸部的胎面表面面积β1、β2之和设为长条小环岸部的胎面表面面积α以上,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周向槽周边的刚性降低得到抑制并且牵引性能提高,因此,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车辆装接时的旋转方向被指定,在各所述中环岸部,将各所述短条小环岸部的胎面表面面积β1侧设为踏入侧,将胎面表面面积β2侧设为踢出侧,并满足β1≤β2的关系。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将踏入侧的短条小环岸部的胎面表面面积β1设为踢出侧的短条小环岸部的胎面表面面积β2以下,牵引性能提高,因此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所述主横纹槽之间,在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的开口边缘具备使该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变化的倒角部。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倒角部使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周向槽的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变化,由此,边缘效果提高,并能改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各所述环岸部的一方配置于轮胎赤道面上。

根据该充气轮胎,在非对称图案的情况下,使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周向槽偏离轮胎赤道面,将环岸部的一方配置于轮胎赤道面上,并在其轮胎宽度方向邻接地配置环岸部的另一方,由此,能得到干燥路面、湿润路面、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主横纹槽形成为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槽宽递减。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槽宽的变化,排雪性能提高,因此,能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副横纹槽形成为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槽宽递减。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槽宽的变化,排雪性能提高,因此,能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所述主横纹槽的连通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的端部在轮胎周向上错位设置。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所述副横纹槽的连通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的端部在轮胎周向上错位设置。

此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各所述细槽的槽宽形成于0.4mm以上且1.2mm以下的范围。

根据该充气轮胎,各细槽构成为所谓的刀槽花纹,因此,边缘效果提高,并能有助于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改善干燥路面、湿润路面、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置换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多个改进例可以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周向是指以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未图示)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径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轮胎径向上朝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轮胎径向上远离旋转轴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所述旋转轴正交并且从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通过的平面。轮胎赤道线是指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并沿充气轮胎1的轮胎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轮胎赤道线赋予与轮胎赤道面相同的符号“cl”。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如图1所示,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由橡胶材料形成,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露出,其表面作为胎面表面2a而成为充气轮胎1的轮廓。

胎面部2在胎面表面2a沿轮胎宽度方向并列设有多条(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条)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槽3。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图1的右方)的周向槽3设为第一周向槽3a,从第一周向槽3a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图1的左方)依次设为第二周向槽3b、第三周向槽3c、第四周向槽3d。此外,第一周向槽3a以及第二周向槽3b隔着轮胎赤道面cl配置于一方(图1的右方)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第三周向槽3c以及第四周向槽3d隔着轮胎赤道面cl配置于另一方(图1的左方)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需要说明的是,周向槽3是指例如槽宽为5mm以上且15mm以下、槽深度(从胎面表面2a的开口位置至槽底的尺寸)为5mm以上且15mm以下的槽。

在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通过周向槽3而在轮胎宽度方向划分形成有多条(本实施方式中为五条)环岸部4。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位于第二周向槽3b与第三周向槽3c之间且轮胎赤道面cl上的环岸部4设为中央环岸部4a。此外,将位于第一周向槽3a与第二周向槽3b之间且邻接于中央环岸部4a的一方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环岸部4称为第一中间环岸部4b。此外,将位于第三周向槽3c与第四周向槽3d之间且邻接于中央环岸部4a的另一方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环岸部4称为第二中间环岸部4c。此外,将位于第一周向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于第一中间环岸部4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环岸部4设为第一胎肩环岸部4d。此外,将位于第四周向槽3d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且邻接于第二中间环岸部4c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环岸部4称为第二胎肩环岸部4e。

此外,胎面部2在作为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环岸部4的第一胎肩环岸部4d以及第二胎肩环岸部4e存在接地端t。此外,在胎面部2,将作为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环岸部4的第一胎肩环岸部4d以及第二胎肩环岸部4e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设为设计末端de。

在此,接地端t是指接地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个最外端,在图1中在轮胎周向连续地示出接地端t。接地区域是在将充气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填充正规内压的同时施加正规载荷的70%时,该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与干燥的平坦路面接地的区域。正规轮辋是指,由jatma规定的“标准轮辋”、由tra规定的“designrim(设计轮辋)”、或者由etrto规定的“measuringrim(测量轮辋)”。此外,正规内压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高空气压”、由tra规定的“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所记载的最大值、或者由etrto规定的“inflationpressures”。此外,正规载荷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大负荷能力”、由tra规定的“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所记载的最大值、或者由etrto规定的“loadcapacity”。此外,设计末端de是指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且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是在胎面部2形成有槽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端,在图1中在轮胎周向连续地示出设计末端de。即,在干燥的平坦路面上,胎面部2的比接地端t靠近设计末端de侧的区域为通常不与路面接地的区域。

图2以及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如图2以及图3所示,以上述构成中作为三条周向槽3的第一周向槽3a、第二周向槽3b以及第三周向槽3c和由这些周向槽3a、3b、3c划分形成并在轮胎宽度方向排列的两条环岸部4(中央环岸部4a以及第一中间环岸部4b)的构成作为特征。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中央环岸部4a以及第一中间环岸部4b在胎面表面2a设有横纹槽5和周向细槽6。

横纹槽5具有设于中央环岸部4a的中央环岸部主横纹槽5aa和中央环岸部副横纹槽5ab。此外,横纹槽5具有设于第一中间环岸部4b的第一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ba和第一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bb。需要说明的是,将中央环岸部主横纹槽5aa以及第一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ba总称为主横纹槽。此外,将中央环岸部副横纹槽5ab以及第一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bb总称为副横纹槽。横纹槽5是指例如槽宽为1.5mm以上且小于周向槽3,槽深度小于周向槽3的槽。

主横纹槽5aa、5ba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延伸并在轮胎周向上并列设有多个。此外,该主横纹槽5aa、5ba的两端连通于作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邻接的各周向槽3的第一周向槽3a、第二周向槽3b以及第三周向槽3c,并将各环岸部4划分形成花纹块状。具体而言,中央环岸部主横纹槽5aa的两端连通于第二周向槽3b、第三周向槽3c,并将中央环岸部4a划分形成花纹块状。此外,第一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ba的两端连通于第一周向槽3a、第二周向槽3b,并将第一中间环岸部4b划分形成花纹块状。

副横纹槽5ab、5bb设为在轮胎周向上排列的主横纹槽5aa、5ba之间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延伸。该副横纹槽5ab、5bb的一端连通于作为中央的周向槽3的第二周向槽3b,另一端在各环岸部4内终止。具体而言,中央环岸部副横纹槽5ab设为一端连通于第二周向槽3b,另一端未到达第三周向槽3c而在中央环岸部4a内终止。此外,第一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bb设为一端连通于第二周向槽3b,另一端未到达第一周向槽3a而在第一中间环岸部4b内终止。

周向细槽6设为在各环岸部4沿轮胎周向延伸。该周向细槽6设为一端连通于主横纹槽5aa、5ba,另一端连通于副横纹槽5ab、5bb。具体而言,周向细槽6具有:设于中央环岸部4a的中央环岸部周向细槽6a和设于第一中间环岸部4b的第一中间环岸部周向细槽6b。中央环岸部周向细槽6a设为在中央环岸部4a沿轮胎周向延伸,一端连通于中央环岸部主横纹槽5aa,另一端连通于中央环岸部副横纹槽5ab。此外,第一中间环岸部周向细槽6b设为在第一中间环岸部4b沿轮胎周向延伸,一端连通于第一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ba,另一端连通于第一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bb。周向细槽6是指例如槽宽为0.4mm以上且1.5mm以下且小于周向槽3、横纹槽5,槽深度小于周向槽3、横纹槽5的槽。

然后,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通过各周向槽3以及主横纹槽5aa、5ba在轮胎周向上分割各环岸部4而形成的中环岸部。具体而言,具有通过第二周向槽3b、第三周向槽3c以及中央环岸部主横纹槽5aa在轮胎周向上将中央环岸部4a分割形成花纹块状的中环岸部4aa。此外,具有通过第一周向槽3a、第二周向槽3b以及第一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ba在轮胎周向上将第一中间环岸部4b分割形成花纹块状的中环岸部4ba。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长条小环岸部,该长条小环岸部通过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各周向槽3、主横纹槽5aa、5ba以及周向细槽6分割中环岸部而形成,在轮胎周向上设为长条。具体而言,具有长条小环岸部4ab,该长条小环岸部4ab通过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三周向槽3c、中央环岸部主横纹槽5aa以及中央环岸部周向细槽6a在轮胎宽度方向分割中环岸部4aa而形成,在轮胎周向上设为长条。此外,具有长条小环岸部4bb,该长条小环岸部4bb通过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一周向槽3a、第一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ba以及第一中间环岸部周向细槽6b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割中环岸部4ba而形成,在轮胎周向上设为长条。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两个短条小环岸部,该两个短条小环岸部通过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周向槽3、主横纹槽5aa、5ba、副横纹槽5ab、5bb以及周向细槽6分割中环岸部而形成,在轮胎周向上设为短条。具体而言,具有两个短条小环岸部4ac1、4ac2,该两个短条小环岸部4ac1、4ac2通过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中央环岸部主横纹槽5aa、中央环岸部副横纹槽5ab以及中央环岸部周向细槽6a在轮胎宽度方向以及轮胎周向上分割中环岸部4aa而形成,在轮胎周向上设为短条。此外,具有两个短条小环岸部4bc1、4bc2,该两个短条小环岸部4bc1、4bc2通过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第一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5ba、第一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bb以及第一中间环岸部周向细槽6b在胎宽度方向以及轮胎周向上分割中环岸部4ba而形成,在轮胎周向上设为短条。

如此,如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具备:三条周向槽3(3a、3b、3c),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两条环岸部4(4a、4b),由各周向槽3a、3b、3c划分形成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主横纹槽5aa、5ba,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延伸,在轮胎周向上并列设有多个,两端连通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邻接的各周向槽3(3a、3b以及3b、3c)并将各环岸部4(4a、4b)划分形成花纹块状;副横纹槽5ab、5bb,在轮胎周向上排列的主横纹槽5aa之间以及主横纹槽5ba之间,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延伸,一端连通于中央的周向槽3(3b),另一端在各环岸部4(4a、4b)内终止;以及周向细槽6(6a、6b),在各环岸部4(4a、4b)中,沿轮胎周向延伸,一端连通于主横纹槽5aa、5ba,另一端连通于副横纹槽5ab、5bb,充气轮胎1具有:中环岸部4aa、4ba,通过各周向槽3a、3b、3c以及主横纹槽5aa、5ba在轮胎周向上分割各环岸部4a、4b而形成;长条小环岸部4ab、4bb,通过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各周向槽3a、3c、主横纹槽5aa、5ba以及周向细槽6a、6b分割中环岸部4aa、4ba而形成,在轮胎周向上设为长条;以及两个短条小环岸部4ac1、4ac2、4bc1、4bc2,通过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周向槽3b、主横纹槽5aa、5ba、副横纹槽5ab、5bb以及周向细槽6a、6b分割中环岸部4aa、4ba而形成,在轮胎周向上设为短条。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的三条周向槽3a、3b、3c、将各环岸部4a、4b在轮胎周向上分割为中环岸部4aa、4ba的主横纹槽5aa、5ba、对中环岸部4aa、4ba进行分割的副横纹槽5ab、5bb以及周向细槽6a、6b,排水性能以及排雪性能提高,因此,能改善湿润路面以及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通过在靠近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周向槽3b的短条小环岸部4ac1、4ac2、4bc1、4bc2降低环岸部4a、4b的刚性并且在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各周向槽3a、3c的长条小环岸部4ab、4bb确保环岸部4a、4b的刚性,牵引性能提高,因此,能改善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所示,周向细槽6a、6b由以下构成:第一周向细槽6a1、6b1,一端连通于主横纹槽5aa、5ba的中途,另一端连通于副横纹槽5ab、5bb的中途;第二周向细槽6a2、6b2,一端连通于主横纹槽5aa、5ba的中途,另一端连通于副横纹槽5ab、5bb的终端,第一周向细槽6a1、6b1的一端和第二周向细槽6a2、6b2的一端在主横纹槽5aa、5ba对置地连通配置,第一周向细槽6a1、6b1以及第二周向细槽6a2、6b2包含副横纹槽5ab、5bb的一部分,并沿轮胎周向形成为直线数次折曲的闪电形连续的锯齿状。

根据该充气轮胎1,周向细槽6a、6b沿轮胎周向形成为锯齿状,由此防止环岸部4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倾倒,因此,能改善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而且,能通过锯齿状来提高边缘效果,并能有助于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各中环岸部4aa、4ba,长条小环岸部4ab、4bb的胎面表面2a具有细槽7。

细槽7设为在中央环岸部4a的中环岸部4aa,一端连通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三周向槽3c,另一端在中环岸部4aa内终止。此外,细槽7设为在第一中间环岸部4b的中环岸部4ba,一端连通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一周向槽3a,另一端连通于第一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bb的终端。在此,细槽7是指例如槽宽为0.4mm以上且1.5mm以下且小于周向槽3、横纹槽5,槽深度小于周向槽3、横纹槽5的槽。因此,在第一中间环岸部4b的中环岸部4ba,细槽7连通于第一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bb的终端,但由于细槽7的槽宽小于第一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bb,因此,不以与第一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bb相同宽度进行连通,而是第一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5bb的终端明确地出现在中环岸部4ba内。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细槽来抑制长条小环岸部4ab、4bb与短条小环岸部4ac1、4ac2、4bc1、4bc2的极端的刚性差,由此,能维持牵引性能并进一步改善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细槽7设为在轮胎周向上交叉延伸这一点在提高抓地力并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方面是优选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中环岸部4aa,将长条小环岸部4ab的胎面表面面积设为α,将各短条小环岸部4ac1、4ac2的胎面表面面积设为β1、β2,并满足α≤β1+β2的关系。此外,在中环岸部4ba,将长条小环岸部4bb的胎面表面面积设为α,将各短条小环岸部4bc1、4bc2的胎面表面面积设为β1、β2,并满足α≤β1+β2的关系。

在此,胎面表面面积是将充气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的同时施加正规载荷的70%时,该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与干燥的平坦路面接地时的胎面表面2a的面积,包含细槽7的槽开口面积。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将各短条小环岸部4ac1、4ac2、各短条小环岸部4bc1、4bc2的胎面表面面积β1、β2之和设为长条小环岸部4ab、长条小环岸部4bb的胎面表面面积α以上,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周边的刚性降低得到抑制并且牵引性能提高,因此,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保环岸部的刚性平衡方面,优选α与β1+β2相等,因此,α、β1、β2的关系优选在0.7≤α/(β1+β2)≤1.0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车辆装接时的旋转方向被指定,在中环岸部4aa,如图2所示,将作为胎面表面面积β1侧的短条小环岸部4ac1设为踏入侧,将作为胎面表面面积β2侧的短条小环岸部4ac2设为踢出侧,并满足β1≤β2的关系。此外,车辆装接时的旋转方向被指定,如图2所示,在中环岸部4ba,将作为胎面表面面积β1侧的短条小环岸部4bc1设为踏入侧,将作为胎面表面面积β2侧的短条小环岸部4bc2设为踢出侧,并满足β1≤β2的关系。

在此,虽然未在图中明示,但旋转方向的指定例如通过设于在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且轮胎侧面出现的侧壁部的标识(例如,朝向车辆前进时的箭头)来表示。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将踏入侧的短条小环岸部4ac1、4bc1的胎面表面面积β1设为踢出侧的短条小环岸部4ac2、4bc2的胎面表面面积β2以下,牵引性能提高,由此提高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保环岸部的刚性平衡方面,优选β1与β2相等,因此,β1、β2的关系优选在0.7≤β1/β2≤1.0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主横纹槽5aa、5ba与主横纹槽5aa、5ba之间,在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的开口边缘具备:使该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变化的倒角部8。

图2所示的倒角部8设为第二周向槽3b的对置的两开口边缘的位置在轮胎周向的相同方向沿槽宽方向递减或递增的形态,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设为对称形状,并且形成为开口宽度沿着轮胎周向递减或递增的楔状。此外,图3所示的倒角部8设为第二周向槽3b的对置的各开口边缘的位置在轮胎周向的相反方向沿槽宽方向递减或递增的形态,在轮胎宽度方向设为在轮胎周向翻转的形状,并且开口部沿着轮胎周向形成为直线数次折曲的闪电形连续的锯齿状。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倒角部8使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的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变化,由此,边缘效果提高,能改善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1~图3所示,各环岸部4a、4b的一方配置于轮胎赤道面cl上。

根据该充气轮胎1,在非对称图案的情况下,使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偏离轮胎赤道面cl,将环岸部4a、4b的一方配置于轮胎赤道面cl上,并在其轮胎宽度方向邻接地配置环岸部4a、4b的另一方,由此,能得到干燥路面、湿润路面、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所示,主横纹槽5aa、5ba形成为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槽宽递减。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槽宽的变化,排雪性能提高,因此,能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所示,副横纹槽5ab、5bb形成为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槽宽递减。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槽宽的变化,排雪性能提高,因此,能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如图2所示,主横纹槽5aa、5ba的连通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的端部也可以在轮胎周向上错位设置。

主横纹槽5aa、5ba无论是如图3所示端部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一致,还是如图2所示端部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不一致而错开,均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主横纹槽5aa、5ba向轮胎周向错开的位置是使通过中环岸部4aa、4ba的轮胎周向尺寸的75%以上且小于100%隔着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向,能抑制将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置于其间的各环岸部4a、4b的极端的刚性差,维持牵引性能并进一步改善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需要说明的是,中环岸部4aa、4ba的轮胎周向的尺寸的100%隔着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向的构成是如图3所示主横纹槽5aa、5ba的端部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一致且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向的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副横纹槽5ab、5bb的连通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的端部也可以在轮胎周向上错位设置。

副横纹槽5ba、5bb无论是如图3所示端部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一致,还是如图2所示端部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不一致而错开,均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副横纹槽5ab、5bb向轮胎周向的错位,通过短条小环岸部4ac1、4bc1(4ac2、4bc2)的轮胎周向的尺寸的75%以上且小于100%隔着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向,能抑制将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置于其间的各环岸部4a、4b的极端的刚性差,维持牵引性能并进一步改善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需要说明的是,短条小环岸部4ac1、4bc1(4ac2、4bc2)的轮胎周向的尺寸的100%隔着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第二周向槽3b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向的构成是如图3所示副横纹槽5ab、5bb的端部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一致且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向的构成。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各细槽6、7的槽宽形成于0.4mm以上1.2mm以下的范围。

根据该充气轮胎1,各细槽6、7构成为所谓的刀槽花纹,因此,边缘效果提高,能有助于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2所示,优选主横纹槽5aa、5ba、副横纹槽5ba、5bb、细槽7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设置。通过这样的构成,边缘效果提高,能有助于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对优选的胎面部2的形态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除了上述构成之外,如图1所示,在以下要素的构成上也具有特征:由第三周向槽3c和第四周向槽3d划分形成的第二中间环岸部4c、在第一周向槽3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一胎肩环岸部4d、以及在第四周向槽3d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二胎肩环岸部4e。

如图1所示,第二中间环岸部4c设有: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c、第二中间环岸部周向细槽9、第二中间环岸部细槽10。

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c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延伸并在轮胎周向上并列设有多个。该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c的两端连通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邻接的第三周向槽3c和第四周向槽3d,并将第二中间环岸部4c划分形成花纹块状。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c是指例如槽宽为1.5mm以上且小于周向槽3,槽深度小于周向槽3的槽。

第二中间环岸部周向细槽9沿轮胎周向形成为直线数次折曲的连续闪电形连续的锯齿状。第二中间环岸部周向细槽9是指例如槽宽为0.4mm以上且1.5mm以下且小于周向槽3、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c,槽深度小于周向槽3、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c的槽。

第二中间环岸部细槽10在轮胎周向上排列的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c之间在轮胎周向上交叉延伸,并在轮胎周向上成对地并列设置。该第二中间环岸部细槽10设为两端连通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邻接的第三周向槽3c和第四周向槽3d。第二中间环岸部细槽10是指例如槽宽为0.4mm以上且1.5mm以下且小于周向槽3、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c,槽深度小于周向槽3、第二中间环岸部横纹槽5c的槽。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沿中央环岸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邻接的第二中间环岸部4c进一步具备第二中间环岸部细槽10,该第二中间环岸部细槽10沿轮胎周向呈锯齿状延伸,且槽宽形成为比周向槽3细的槽宽。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锯齿状来防止第二中间环岸部4c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倾倒,并提高该第二中间环岸部4c的刚性,由此,能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并且,能通过锯齿状提高边缘效果,能有助于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

图4以及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6以及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该图4~图7是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放大图。

如图1以及图4所示,第一胎肩环岸部4d设有: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交叉细槽11、分支细槽12以及第一胎肩环岸部细槽13。

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以与接地端t交叉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地设置。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一端5da开口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设计末端de,另一端5eb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内终止而不连通于第一周向槽3a。该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在轮胎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条。此外,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设为大致平行地延伸而不相互交叉。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在图中明示,但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另一端5db也可以连通于第一周向槽3a。

交叉细槽11相对于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交叉设置。交叉细槽11的一端11a开口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设计末端de,另一端11b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内终止而不连通于第一周向槽3a。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优选交叉细槽11的另一端11b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终止,且均设于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但也可以设为另一端11b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终止。

分支细槽12从各交叉细槽11分支并配置于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之间。分支细槽12以一端12a开口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设计末端de的方式从交叉细槽11的一端11a分支,另一端12b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内终止而不连通于第一周向槽3a。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优选分支细槽12的另一端12b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终止,且均设于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但也可以设为另一端12b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终止。

第一胎肩环岸部细槽13从第一周向槽3a设置到交叉细槽11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内终止的另一端11b。此外,第一胎肩环岸部细槽13从第一周向槽3a设置到分支细槽12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内终止的另一端12b。即,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11b、12b)经由第一胎肩环岸部细槽13而连通于第一周向槽3a。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是指例如槽宽为1.5mm以上且小于周向槽3,槽深度小于周向槽3的槽。此外,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是指例如槽宽为0.4mm以上且1.5mm以下,槽深度为小于周向槽3、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槽。此外,第一胎肩环岸部细槽13是指例如槽宽为0.4mm以上且1.5mm以下且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以下,槽深度小于周向槽3、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槽。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交叉细槽11、分支细槽12以及第一胎肩环岸部细槽13处的槽深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最深的槽深度设为上述范围。

关于槽宽、槽深度,虽然第一胎肩环岸部细槽13和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相互连通,但该连通部分根据槽宽的变化来规定。此外,第一胎肩环岸部细槽13和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的连通部分的槽深度可以相同,但也可以形成为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的槽深度比第一胎肩环岸部细槽13深。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通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周向槽3a而在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形成有第一胎肩环岸部4d,且在该第一胎肩环岸部4d存在接地端t,在该第一胎肩环岸部4d具备: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与接地端t交叉并且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以及交叉细槽11,相对于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交叉地设置。

根据该充气轮胎1,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设置与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交叉的交叉细槽11,由此,在积雪路面上行驶时,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与交叉细槽11的交叉部进入雪中并实质上存在于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接地区域,因此,积雪路面上的牵引性变得良好,能提高制动性能。并且,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与交叉细槽11的交叉部在干燥路面上不存在于接地区域之外,因此,不会对干燥路面、湿润路面上的行驶造成影响。并且,使交叉细槽11的槽深度至少在与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交叉的部分变浅,由此,能抑制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刚性降低,能改善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具备分支细槽12,该分支细槽12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从各交叉细槽11分支并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配置于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之间。

根据该充气轮胎1,在积雪路面上行驶时,交叉细槽11与分支细槽12的分支部进入雪中并实质上存在于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接地区域,因此,积雪路面上的牵引性变得良好,能进一步提高制动性能。并且,交叉细槽11与分支细槽12的分支部在干燥路面上不存在于接地区域之外,因此,不会对干燥路面、湿润路面上的行驶造成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11b、12b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内终止。

根据该充气轮胎1,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设为在第一胎肩环岸部4d内终止,由此,能抑制第一胎肩环岸部4ed的刚性降低,能抑制对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4所示,优选交叉细槽1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11b)相对于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中间s,配置于该交叉细槽11自身所交叉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附件。而且,优选分支细槽1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12b)相对于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中间s,配置于分支出该分支细槽12自身的交叉细槽11所交叉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附件。

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中间s是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彼此间的中央,以与从距离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最近的槽边缘通过的辅助线l1、l2平行的中央线来表示。

根据该充气轮胎1,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的另一端11b、12b相对于邻接的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中间s,配置于更靠近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附件,因此,即使具有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也能抑制邻接的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之间的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刚性降低,能抑制对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4所示,将在轮胎周向邻接的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辅助线l1、l2之间的距离)设为h,将交叉细槽1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11b)与该交叉细槽11自身所交叉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辅助线l1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设为ha,将分支细槽1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12b)与分支出该分支细槽12自身的交叉细槽11所交叉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辅助线l2在轮胎周向的距离设为hb,优选满足0.1h<ha<0.5h以及0.1h<hb<0.5h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辅助线l1是与交叉细槽1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11b)侧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开口边缘的最内侧相接的切线。此外,辅助线l2是与分支细槽1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12b)侧的分支出该分支细槽12自身的交叉细槽11所交叉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开口边缘的最内侧相接的切线。辅助线l1、l2相互平行。此外,上述中间s以辅助线l1、l2的中央的直线来表示。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交叉细槽11和分支细槽12将邻接的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之间一分为三,因此,即使具有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也能抑制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之间的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刚性降低,能抑制对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5所示,优选交叉细槽11与从该交叉细槽11分支出的分支细槽12所成的角度γ满足γ<80°的范围。

如图5所示,角度γ设为如下角度:在胎面部2的俯视图中,引出将分支细槽12从交叉细槽11的分支点和交叉细槽11的顶端连结的直线,并引出将分支细槽12从交叉细槽11的分支点和分支细槽12的顶端连结的直线,各直线所成的角度。

根据该充气轮胎1,使角度γ小于80°,由此,使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在胎面部2的设计末端de变为相互连接的粗槽,因此,该连接部分设有在轮胎行驶时接地面之外的宽槽,由此,能减轻在轮胎内部产生的发热,能减轻该轮胎的滚动阻力,能实施舒适的轮胎行驶,因此,能提高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能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此外,在角度γ为80°以上的情况下,分支部分的开角过大而接近轮胎周向,因此,对积雪路面上的牵引性贡献低,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低,但通过使角度γ小于80°,能显著地得到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从更显著地得到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方面考虑,更优选将角度γ设于4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5所示,优选:交叉细槽11与该交叉细槽11所交叉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所成的角度ε满足10°<ε<90°的范围。

如图5所示,角度ε设为如下角度:在胎面部2的俯视图中,引出将交叉细槽11向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交叉点和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另一端5db连结的直线,并引出将交叉细槽11向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交叉点和交叉细槽11的顶端连结的直线,各直线所成的角度。

在角度ε为10°以下的情况下,会在交叉细槽11向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交叉部产生锐角部分,因此,恐怕会产生交叉部的扭曲等故障。另一方面,在角度ε为90°以上的情况下,交叉细槽11接近轮胎周向,因此,对积雪路面上的牵引性贡献低,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因此,优选将角度ε设于10°<ε<90°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更显著地得到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以及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效果方面,更优选将角度ε设于40°<ε<60°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形成为:槽宽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变细。

根据该充气轮胎1,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的槽宽形成为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变细,由此,会抑制交叉细槽11与分支细槽12的间隔、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与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间隔变窄的状况,因此,即使具有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也能抑制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之间的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刚性降低,能抑制对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交叉细槽11和分支细槽12的至少一方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11b、12b)经由第一胎肩环岸部细槽13而连通于第一周向槽3a。

根据该充气轮胎1,设置有第一胎肩环岸部细槽13,由此,从交叉细槽11、分支细槽1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另一端11b、12b)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使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柔软性提高,因此能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根据该充气轮胎1,设置有第一胎肩环岸部细槽13,由此,能通过边缘效果来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能通过提高排水性来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6以及图7所示,关于交叉细槽11和该交叉细槽11所交叉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优选至少交叉部分的交叉细槽11的槽深度da和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槽深度d满足da≤0.5d的范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6以及图7所示,关于分支细槽12和在轮胎周向邻接于分支细槽12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优选分支细槽12的槽深度db和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槽深度d满足db≤0.5d的范围。

图6以及图7分别是沿交叉细槽11的延伸方向剖切的剖面图,以不同的形态示出了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图6所示的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以大致相同的槽深度延伸。此外,图7所示的交叉细槽11在与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交叉部,槽底被抬高,由此使槽深度变浅。然后,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槽深度d在与交叉细槽11的交叉部设为最深的槽深度。此外,将交叉细槽11的槽深度da在与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交叉部,在向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的开口部处设为最深侧的槽深度。此外,除了从交叉细槽11分支的分支部,将分支细槽12的槽深度db在分支细槽12单体内设为最深的槽深度。

在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的槽深度da、db超出da≤0.5d且db≤0.5d的范围的情况下,槽深度过深,因此,恐怕会因具有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而导致各第一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d之间的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刚性降低,或具有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降低的倾向、或产生扭曲等故障。因此,优选将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的槽深度da、db设于da≤0.5d且db≤0.5d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数值,交叉细槽11以及分支细槽12的槽深度da、db在上述范围内优选为2mm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胎肩环岸部4d的各槽5d、11、12、13的形态即使仅应用于一方的胎肩环岸部也能得到上述的效果,虽然未在图中明示,但即使应用于两方的胎肩环岸部也能得到上述的效果。

如图1所示,第二胎肩环岸部4e设有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第二胎肩环岸部细槽14。

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设为:以与接地端t交叉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延伸并在轮胎周向上排列多个。该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一端开口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设计末端de,另一端连通于第四周向槽3d。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是指例如槽宽为1.5mm以上且小于周向槽3,槽深度小于周向槽3的槽。

第二胎肩环岸部细槽14在轮胎周向上排列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之间,以与接地端t交叉的方式在轮胎周向上交叉延伸并在轮胎周向上成对地并列设置。该第二胎肩环岸部细槽14的一端开口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设计末端de,另一端连通于第四周向槽3d。第二胎肩环岸部细槽14是指例如槽宽为0.4mm以上且1.5mm以下且小于周向槽3、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槽深度小于周向槽3、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槽。

此外,第二胎肩环岸部细槽14设为:在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彼此邻接于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细槽14通过在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交叉延伸的补助细槽15互相连通。补助细槽15是指例如槽宽为0.4mm以上且1.5mm以下且小于周向槽3、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槽深度小于周向槽3、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的槽。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2a,通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四周向槽3d而在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形成有第二胎肩环岸部4e,且在该第二胎肩环岸部4e存在有接地端t,在该第二胎肩环岸部4e具备: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与接地端t交叉并且在轮胎周向设有多条;以及第二胎肩环岸部细槽14,设为在邻接的第二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e之间与接地端t交叉并且连通于第四周向槽3d。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设置第二胎肩环岸部细槽14来提高第二胎肩环岸部4e的柔软性,因此能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设置第二胎肩环岸部细槽14,能通过边缘效果来提高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并且能通过提高排水性来提高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实例

在本实例中,针对条件不同的多种试验轮胎,进行了与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和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相关的性能试验(参照图8以及图9)。

在该性能试验中,将轮胎尺寸205/55r16的充气轮胎组装于16×6.5jj的正规轮辋,填充正规内压(200kpa),并装接于试验车辆(1600cc·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

在湿润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评价方法中,测定以上述试验车辆在水深1mm的湿润路面的测试跑道上从时速100km/h开始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将以往例1作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的数值越大越优选。

在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评价方法中,测定以上述试验车辆在积雪压缩路面的测试跑道上从时速40km/h开始的在abs制动下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将以往例作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的数值越大越优选。

在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评价方法中,测定以上述试验车辆在干燥路面的测试跑道上从时速100km/h开始的制动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将以往例作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的数值越大越优选。

在图8以及图9中,作为试验轮胎的充气轮胎,构成为在胎面上形成有三条周向槽,并具有两条环岸部。

图8所示的以往例的充气轮胎具有:未设有横纹槽的肋状的环岸部。此外,比较例的充气轮胎具有:设有横纹槽但终止的肋状的环岸部。

另一方面,图8以及图9所示的实例1~实例14的充气轮胎设有主横纹槽且具有花纹块状的环岸部,在主横纹槽之间设有副横纹槽,且设有连通于主横纹槽以及副横纹槽的周向细槽。此外,实例2~实施14的充气轮胎的周向细槽形成为锯齿状。此外,实例3~实例14的充气轮胎具有细槽(相当于细槽7)。此外,实例4~实例14的充气轮胎规定了β1+β2相对于胎面表面面积α的大小关系。此外,实例5~实例14的充气轮胎规定了胎面表面面积β1、β2的大小关系。实例7~实例14的充气轮胎设有倒角部,翻转则通过倒角部将周向槽的开口部形成为锯齿状(参照图3),对称则通过倒角部将周向槽的开口部形成为楔状(参照图2)。实例9~实例14的充气轮胎将轮胎赤道面上的构成设为一方的环岸部。实例10~实例14的充气轮胎形成为:主横纹槽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槽宽递减。实例11~实例14的充气轮胎形成为:副横纹槽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槽宽递减。实例12~实例14的充气轮胎规定了细槽的槽宽。

如图8以及图9的试验结果所示,得出以下结果:实例1~实例14的充气轮胎会改善干燥路面、湿润路面、积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

2胎面部

2a胎面表面

3周向槽

3a第一周向槽

3b第二周向槽

3c第三周向槽

4环岸部

4a中央环岸部

4b第一中间环岸部

4aa、4ba中环岸部

4ab、4bb长条小环岸部

4ac1、4ac2、4bc1、4bc2短条小环岸部

5横纹槽

5aa中央环岸部主横纹槽

5ab中央环岸部副横纹槽

5ba第一中间环岸部主横纹槽

5bb第一中间环岸部副横纹槽

6周向细槽

6a中央环岸部周向细槽

6a1第一周向细槽

6a2第二周向细槽

6b第一中间环岸部周向细槽

6b1第一周向细槽

6b2第二周向细槽

7细槽

8倒角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胎面部的胎面表面具备:

三条周向槽,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

两条环岸部,由各所述周向槽划分形成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

主横纹槽,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延伸,在轮胎周向上并列设有多个,两端连通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邻接的各所述周向槽并将各所述环岸部划分形成花纹块状;

副横纹槽,在轮胎周向上排列的所述主横纹槽之间,相对于轮胎周向交叉延伸,一端连通于中央的所述周向槽,另一端在各所述环岸部内终止;以及

周向细槽,在各所述环岸部,沿轮胎周向延伸,一端连通于所述主横纹槽,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副横纹槽,

所述充气轮胎具有:中环岸部,通过各所述周向槽以及所述主横纹槽在轮胎周向上分割各所述环岸部而形成;长条小环岸部,通过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各所述周向槽、所述主横纹槽以及所述周向细槽分割所述中环岸部而形成,在轮胎周向上设为长条;以及两个短条小环岸部,通过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所述主横纹槽、所述副横纹槽以及所述周向细槽分割所述中环岸部而形成,在轮胎周向上设为短条,

所述周向细槽由以下构成:第一周向细槽,一端连通于所述主横纹槽的中途,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副横纹槽的中途;以及第二周向细槽,一端连通于所述主横纹槽的中途,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副横纹槽的终端,所述第一周向细槽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周向细槽的一端在所述主横纹槽对置地连通配置,所述第一周向细槽以及所述第二周向细槽包含所述副横纹槽的一部分,沿轮胎周向形成为锯齿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中环岸部,在所述长条小环岸部的胎面表面具有细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中环岸部,将所述长条小环岸部的胎面表面面积设为α,将各所述短条小环岸部的胎面表面面积设为β1、β2,并满足α≤β1+β2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车辆装接时的旋转方向被指定,在各所述中环岸部,将各所述短条小环岸部的胎面表面面积β1侧设为踏入侧,将胎面表面面积β2侧设为踢出侧,并满足β1≤β2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所述主横纹槽之间,在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的开口边缘具备使所述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变化的倒角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环岸部的一方配置于轮胎赤道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横纹槽形成为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槽宽递减。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横纹槽形成为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槽宽递减。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横纹槽的连通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的端部在轮胎周向上错位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横纹槽的连通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的所述周向槽的端部在轮胎周向上错位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细槽的槽宽形成于0.4mm以上且1.2mm以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