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具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80059发布日期:2020-03-27 13:50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夹具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行李架安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夹具组件。



背景技术:

车顶行李架就是加装在车体顶部,用来安全方便地固定各种附件的支撑架或部件。车顶行李架现今使用较为普遍,许多车辆在其基本配置上都被安装了车顶行李架。车主对于不同类型的车顶行李架以及夹在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在车顶行李架上的各种附件具有大量的选择。

目前的车载行李架主要包括车载基板、行李架杆、杆支座、连接座和连接件,杆支座用以支撑行李架杆,连接座安装在行李架杆上,连接座和车载基板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实际安装时,需要分别测量多个杆支座与车顶盖板的前缘以及后缘的距离,以确定杆支座在车上的位置,进而确定行李架杆的位置,再安装车载基板;或者,在三坐标测量仪的使用环境下,来测量杆支座的位置;上述的定位方式费时费力,安装效率低。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夹具组件,方便对车载行李架进行快速定位和安装,以提高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具组件,该夹具组件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方便对车载行李架进行定位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具组件,用于安装车载行李架,包括:

第一夹具,设置有用于支撑车载基板的第一支撑体,以及用于支撑并定位行李架杆的第二支撑体;

第二夹具,设置有用于支撑车载基板的第三支撑体,以及用于支撑并定位行李架杆的第四支撑体,所述第三支撑体设置在靠近第一夹具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体设置在靠近第二夹具的一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支撑体和第三支撑体分别起到支撑车载基板的作用;第二支撑体和第四支撑体分别起到支撑并定位行李架杆的作用;使行李架杆的得到确定,进而使车载基板的安装位置固定,完成对车载行李架的安装。

进一步的,安装在车体上时,所述第一支撑体的支撑面和所述第三支撑体的支撑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支撑体的支撑面和第三支撑体的支撑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能够保障车载基板水平放置。

进一步的,安装在车体上时,所述第二支撑体的支撑面和所述第四支撑体的支撑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二支撑体的支撑面和第四支撑体的支撑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能够保障行李架杆水平放置,从而使车载基板也处于水平放置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具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抵顶车载基板的第一限位块。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限位块,起到对车载基板的位于车头一侧的限位作用,从而达到对车载基板的定位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夹具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抵顶车载基板的第二限位块。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二限位块,起到对车载基板的位于车尾一侧的限位作用,从而达到对车载基板的定位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夹具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位置与车载基板的连接件的位置对应。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避让槽,在车载基板和连接座通过连接件连接时,起到对连接座及连接件的避让作用,避免第二夹具造成位置干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具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夹具的底面分别设置为,与相接触的车顶盖板顶面的弧度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夹具的底面和第二夹具的底面,与车顶盖板顶面设置相同的弧度,使两个夹具的底面与车顶盖板顶面充分接触,实现车顶盖板顶面对两个夹具的定位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具远离所述第二夹具的一侧设置为与车顶盖板的前缘弧度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夹具的一侧与车顶盖板的前缘弧度相同,起到限制第一夹具沿车体长度方向移动的作用,达到对第一夹具的定位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具的与车体两侧的边梁接触的两端设置为与边梁的弧度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夹具的两端分别与边梁的弧度设置为相同,起到限制第一夹具在车体宽度方向移动的作用,实现对第一夹具的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夹具远离所述第一夹具的一侧设置为与车顶盖板的后缘弧度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二夹具的一侧与车顶盖板的后缘弧度相同,起到限制第二夹具沿车体长度方向移动的作用,达到对第二夹具的定位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夹具的与边梁接触的两端设置为与边梁的弧度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夹具的两端分别与边梁的弧度设置为相同,起到限制第二夹具在车体宽度方向移动的作用,实现对第二夹具的定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具组件的技术效果有:

本实用新型提供夹具组件中,第一夹具设置有用于支撑车载基板的第一支撑体,以及用于支撑并定位行李架杆的第二支撑体,第二夹具设置有用于支撑车载基板的第三支撑体,以及用于支撑并定位行李架杆的第四支撑体,第三支撑体设置在靠近第一夹具的一侧,第二支撑体设置在靠近第二夹具的一侧;第一支撑体和第三支撑体分别起到支撑车载基板的作用;第二支撑体和第四支撑体分别起到支撑并定位行李架杆的作用;使行李架杆的得到确定,进而使车载基板的安装位置固定,完成对车载行李架的快速定位和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具组件与车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具组件与车载行李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具组件与车载行李架中的行李架杆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第一夹具;110-第一支撑体;120-第二支撑体;130-第一限位块;200-第二夹具;210-第三支撑体;220-第四支撑体;230-第二限位块;240-避让槽;300-车载行李架;310-车载基板;320-行李架杆;330-杆支座;340-连接座;400-车体;410-车顶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具组件,主要用于安装车载行李架300,实现安装定位方便,快速对车载行李架300与车体400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如图1至图4所示,该夹具组件包括:

第一夹具100,其设置有用于支撑车载基板310的第一支撑体110,以及用于支撑并定位行李架杆320的第二支撑体120,与车体400安装时,第二支撑体120设置在靠近第二夹具200的一侧;

第二夹具200,设置有用于支撑车载基板310的第三支撑体210,以及用于支撑并定位行李架杆320的第四支撑体220,第三支撑体210设置在靠近第一夹具100的一侧。

使用时,第一夹具100设置在靠近车顶盖板410的前缘的位置,第二夹具200设置在靠近车顶盖板410的后缘的位置,利用车顶盖的前缘、后缘以及车体400两侧的边梁,使第一夹具100和第二夹具200被定位在车体400的车顶盖板410上;

分别将两个行李架杆320放置在第二支撑体120和第四支撑体220上,并且,使行李架杆320分别抵靠在两个夹具的相对侧,达到对行李架位置的定位作用;

再将杆支座330与车体400连接,将车载基板310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位于行李架杆320上的连接座340上,达到对车载基板310的快速定位、安装;在车载行李架300安装完毕后,取下两个夹具。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支撑体110和第三支撑体210分别起到支撑车载基板310的作用;第二支撑体120和第四支撑体220分别起到支撑并定位行李架杆320的作用;使行李架杆320的得到确定,进而使车载基板310的安装位置固定,完成对车载行李架300的安装,大幅提升了安装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当该夹具组件安装在车体400上时,第一支撑体110的支撑面和第三支撑体210的支撑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由于第一支撑体110的支撑面和第三支撑体210的支撑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能够保障车载基板310水平放置,进而使车载行李架300在车体400顶部保持水平,方便安装各类附件,使附件保持水平。

同样地,当该夹具组件安装在车体400上时,第二支撑体120的支撑面和第四支撑体220的支撑面也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由于第二支撑体120的支撑面和第四支撑体220的支撑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能够保障行李架杆320水平放置,从而方便对车载基板310的水平安装,使车载基板310也处于水平放置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在分别与第二夹具连接时,可以采用螺纹连接、卡合连接或者粘接等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制造方式。

同样地,上述的第三支撑体和第四支撑体在分别与第二夹具连接时,也可以采用螺纹连接、卡合连接或者粘接等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制造方式。

此外,第一夹具及第二夹具的材料可以采用abs,或者是铝、钢、铁、电木、尼龙等。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夹具10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抵顶车载基板310的第一限位块130。

本实施方案中,第一限位块130优选设置两个,分布在车体400的宽度方向上,在车载基板310的两侧(位于车身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两个限位槽,限位槽与第一限位块130卡接,起到对车载基板310的位于车头一侧的限位作用,从而达到对车载基板310的定位作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块130的数量可以根据不用类型的车辆、以及不同类型的车载基板310进行调整,以满足定位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夹具20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抵顶车载基板310的第二限位块230。

本实施方案中,第二限位块230优选设置两个,分布在车体400的宽度方向上,起到对车载基板310的位于车尾一侧的限位作用,从而达到对车载基板310的定位作用。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限位块230的数量可以根据不用类型的车辆、以及不同类型的车载基板310进行调整,以满足定位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夹具20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避让槽240,避让槽240的位置与车载基板310的连接件的位置对应。

如图1和图4所示,具体实施时,避让槽240的数量可以根据连接件或者连接座340的数量而确定,通过设置避让槽240,在车载基板310和连接座340通过连接件连接时,起到对连接座340及连接件的避让作用,避免第二夹具200造成位置干涉而影响到连接座340或者连接件的安装。

为了更好的对第一夹具100和第二夹紧进行定位安装,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夹具100和第二夹具200的底面分别设置为,与相接触的车顶盖板410顶面的弧度相同;

即,第一夹具100的底面及与其相接触位置的车顶盖板410顶面的弧度相同,保障第一夹具100底面与车顶盖板410顶面充分接触,避免第一夹具100与车顶盖板410因存在较大间隙而引起晃动、不平稳的状况;

同样地,第二夹具200的底面及与其相接触位置的车顶盖板410顶面的弧度相同,保障第二夹具200底面与车顶盖板410顶面充分接触,避免第二夹具200与车顶盖板410因存在较大间隙而引起晃动、不平稳的状况;

通过第一夹具100和第二夹具200的底面与车顶盖板410顶面设置相同的弧度,使两个夹具的底面与车顶盖板410顶面充分接触,实现车顶盖板410顶面对两个夹具的定位作用。

为了更准确、快捷地对两个夹具在车体400的长度方向定位;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夹具100远离第二夹具200的一侧设置为与车顶盖板410的前缘弧度相同;

同理,第二夹具200远离第一夹具100的一侧设置为与车顶盖板410的后缘弧度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夹具100的一侧与车顶盖板410的前缘弧度相同,起到限制第一夹具100沿车体400长度方向移动的作用,使第一夹具100可以快速被定位到车顶盖板410的前缘位置;

由于第二夹具200的一侧与车顶盖板410的后缘弧度相同,起到限制第二夹具200沿车体400长度方向移动的作用,使第二夹具200可以快速被定位到车顶盖板410的后缘位置。

通过上述对第一夹具100和第二夹具200的外形结构设计,使两个夹具可以快速定位到车顶盖板410的相应位置,同时,由于两个夹具自身尺寸是固定的,使行李架杆320的安装位置固定,进而使车载基板310的安装位置确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夹具100的与车体400两侧的边梁接触的两端设置为与边梁的弧度相同;

同样地,第二夹具200的与边梁接触的两端设置为与边梁的弧度相同。

具体实施时,第一夹具100和第二夹具200的长度(即,沿车体400宽度方向)略小于车体400两侧的边梁之间的距离,方便上述两个夹具放置在两个边梁之间,且不会干涉两个夹具沿车身长度方向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夹具100的两端分别与边梁的弧度设置为相同,起到限制第一夹具100在车体400宽度方向移动的作用,实现对第一夹具100的定位。

第二夹具200的两端分别与边梁的弧度设置为相同,起到限制第二夹具200在车体400宽度方向移动的作用,实现对第二夹具200的定位。

应用时,两个边梁结合车顶盖板410的前缘、后缘,共同起到对两个夹具的定位作用,结合两个夹具的外形设置为分别与两个边梁及车顶盖板410前缘、后缘相适配,保障了两个夹具安装位置的稳定性,准确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