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紧固装置的安全气囊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310340阅读:来源:国知局
绕通孔4的升高部6比第一紧固装置2的边缘处的升高部8高。在此,高度理解为至盘状的第一紧固装置2的平坦表面的距离。升高部6和升高部8均仅布置在第一紧固装置2的一侧。
[0056]图1 (c)和图1 (d)以立体图和侧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第二紧固装置10。该第二紧固装置10具有管状区域12和头部区域14,其中,头部区域14可具有六角形形状。第二紧固装置10内部为中空。孔16延伸穿过管状区域12,其中,呈内螺纹18形式的螺纹区域18构造于孔16的内壁处。并不一定要钻出孔16。管状区域12在外侧构造成略微锥形,其中,管状区域12的外直径沿离开头部区域14的方向减小。
[0057]图2以立体图示出处于连接状态下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第一紧固装置2和第二紧固装置10。在此,将第二紧固装置10插入第一紧固装置2的通孔4内,直至头部区域14的朝向第一紧固装置2的表面与第一紧固装置2的升高部6接触为止。在此,升高部6实现了类似于凸缘的功能。管状区域12的外表面与通孔4或升高部6的内表面接触,以使得在第一紧固装置2与第二紧固装置10之间产生压合连接。与第一紧固装置2存在压合连接的区域可被称为第二紧固装置10的联接区域。管状区域12的一部分20在连接后从通孔4伸出。连接到该联接区域的该部分20实现间隔段20的功能,该间隔段避免了在将第二紧固装置10与车辆侧的螺栓拧紧时头部区域14与车辆框架之间的预定间距减小。
[0058]如图3(a)中所示,第一紧固装置2从侧面开口引入紧固袋22。紧固袋22布置在安全气囊的边缘区域处、特别是紧邻于可充气的安全气囊气垫24处。安全气囊气垫24被简化地示出并且能具有任何其它形状和尺寸。未示出用于使安全气囊气垫24充气的气体发生器。紧固袋22可通过连接板的展开和缝合和/或粘结和/或3D编织来构造于安全气囊的边缘区域处,其中,连接板可与安全气囊气垫24 —起构造。特别是,连接板与安全气囊气垫24可由同一织物半成品制成。紧固袋22的接纳区域具有钥匙孔轮廓,该钥匙孔轮廓通过缝合或粘合紧固袋22或连接板的各个区域构造而成。钥匙孔轮廓的圆形区域基本上对应于第一紧固装置2的形状。钥匙孔轮廓的收缩区域防止第一紧固装置2从紧固袋22落出。在钥匙孔轮廓的圆形区域中心构造有位于紧固袋22内的贯通开口 26。开口 26是圆形的,并且具有比第一紧固装置2的升高部6的外直径大的直径。
[0059]图3(b)示出了如何将第一紧固装置2引入到紧固袋22内。通过钥匙孔轮廓的圆形区域,将第一紧固装置2定位于紧固袋22内,以使得第一紧固装置2的通孔4和紧固袋22的开口 26基本上同心地布置。在此状态下,第二紧固装置10的管状区域12插入第一紧固装置2的通孔4内,以作为预安装单元提供安全气囊30。然而,还可以先将车辆侧螺栓通过通孔4插入,然后将第二紧固装置10装到车辆侧螺栓上。
[0060]图4(a)和图4(b)示出处于预安装状态下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第一紧固装置2的通孔4、第二紧固装置10的孔16和紧固袋22的开口 26基本上同心地布置。管状部分12的外侧面具有联接区域28,该联接区域与通孔4的内表面接触,并且用于第一紧固装置2和第二紧固装置10之间的压配合,管状部分12的外侧面还具有从通孔4和开口 26突出的间隔段20。
[0061]图5以侧视图示出处于紧固到车辆框架32处的状态下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30。呈螺栓34形式的车辆侧螺纹装置34设置在车辆框架处。螺栓34与车辆框架32牢固地拧紧或焊接。通过间隔段20确保安全气囊30或紧固袋22中没有部分被卡在第一紧固装置2和车辆框架32之间。此外,升高部6有助于使紧固袋22中没有部分被卡在第一紧固装置2与第二紧固装置10的头部区域14之间。
[0062]图6以立体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第一紧固装置2’。第一紧固装置2’在两侧均具有升高部6’,其中,升高部的外直径的尺寸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尺寸大。这使得支承面更大,并且由此在没有间隔段的情况下在借助第二紧固装置将安全气囊紧固到车辆框架处时表面压力较小。
[0063]图7以侧向剖视图示出位于紧固袋22内的第一紧固装置2’。升高部6’在两侧布置于第一紧固装置2’上并且从两侧、从紧固袋22的开口 26伸出。因此,可避免使紧固袋22的一部分被卡在第一紧固装置2’与车辆框架或第二紧固装置的头部区域之间。换言之,即便在没有间隔段的情况下借助第二紧固装置将安全气囊紧固在车辆框架处、即,将第一紧固装置2’卡到第二紧固装置的头部区域与车辆框架之间,也可确保紧固袋22相对于第一紧固装置2能自由转动。
[0064]图8以立体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第二紧固装置10”。第二紧固装置10”具有销状部分13、台阶段36和头部区域14”。销状部分13具有呈螺栓18”形式的螺纹区域18”和联接区域28”,并且可附加地具有间隔段20”,其中,螺栓18”能与呈螺纹孔形式的车辆侧螺纹装置拧紧。带有或没有间隔段20”的联接区域28”也可被称为轴环(Bund)。台阶段36的直径比销状部分13的直径大,但比头部区域14”的直径小。台阶段的端壁38或外棱边在与第一紧固装置连接时与第一紧固装置接触。台阶段还可构造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30的第二紧固装置10上。头部区域14”构造成六角头。
[0065]图9示出如下状态:通过将第二紧固装置10”插入第一紧固装置2”的通孔4”内直到止挡于台阶段36的端壁38处来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紧固装置10”与第一紧固装置2”连接。第一紧固装置2”构造成具有弹簧舌40的弹簧片。然而,第二紧固装置10”也可与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第一紧固装置2和2’结合使用。
[0066]图10以侧视图示出处于紧固到车辆框架处的状态下的、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30”’。呈螺栓形式的第二紧固装置10”’紧固到车辆结构32处,其中,未示出呈螺纹孔形式的车辆侧螺纹装置。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两个连接板从安全气囊气垫24的边缘区域延伸,其中,在连接板中的一个连接板内构造有紧固袋22。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紧固装置10”’具有台阶状区域,该台阶状区域与头部区域14”’相连并且也被称为轴环。该台阶状区域构成联接区域28”’并且至少部分地构成间隔段20”’或者包括间隔段。台阶状区域的直径比螺纹区域18”’的直径大。台阶状区域避免了紧固袋的一部分以及安全气囊的第二连接板的一部分被卡在第一紧固装置2”’与车辆结构32之间。此外,台阶状区域避免了第一紧固装置2”’被卡紧在第二紧固装置10”’的头部区域14”’与车辆结构32之间。在台阶状区域与螺纹区域18”’之间可设有无螺纹区域,该无螺纹区域可理解为轴环的一部分,并且附加地构成间隔段22”’的一部分。无螺纹区域可实施成具有比螺纹区域18”的内径大的直径,并且因此确保了第二紧固装置10”’能被仅仅拧紧到车辆侧的螺纹孔中的一定深度。因此,可确保车辆结构32的导板或类似物不会被卡紧在第二紧固装置10”’的台阶状区域的端面与车辆侧螺纹装置之间。
[0067]附图标记列表
[0068]2,2’,2”, 第一紧固装置
[0069]2”,
[0070]4,4”通孔
[0071]6,6’通孔升高部
[0072]8边缘升高部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